荼蘼院
周仁钧一病而亡,三日后大殓入棺,停灵于周府西园。因周氏一族人口凋零,既无远亲也无近属,故而前来致祭的,除了国子监中三两同僚,便再无旁人。
灵前冷清,堂下卧草守灵之人却也只有周燕阁,郑三郎不过偶来,陪不多时便往职上去了。至于郑家其余人,一应都来过,也留下婢仆帮衬事务,然而自家多事,于周家的心思便淡了。
就算是一向尊师重道的郑梦观,除开每日的朝哭夕奠,还是照例往申王府前列到。这人的魂魄已失,悲痛亦迷乱不清,接连的大事似乎就快摧毁他了。
停灵的第五日午后,郑三郎悄然而至,通身只着官衣,并不戴孝。于灵前祭奠之后,他扶起了跪在一侧的周燕阁,要说什么,眼中却是一片犹疑,良久才道:
“为叔父卜择墓地的事我已安排妥当,就在北邙山,是处风水之地。然则,何时入葬,你可想定了吗?”
周燕阁伤怀叔父之死,但终究不算突然,她的心里早有计较。只是,这计较不过是寄托于眼前之人,可这人却并不尽心。如今人未下葬便除了孝服,而这话又岂不是在催促?催她及早了事。
“三郎,叔父尸骨未寒,连你也厌弃我了吗?”周燕阁抬起盈盈双目,或真情或刻意,一时都是深切的,“你不来守灵也罢,但依子婿之礼,还有三个月的缌麻之孝,你都不顾了?”
三郎却恍然摇头:“燕阁,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我有苦衷,也不过是来问你。停灵多久你定罢!”
周燕阁不解这个“苦衷”,明明先前还是好好的。三郎一直是向着她的,就连她明着要去害人,三郎也毫无顾忌。
难道就是因那件事出了变数,裴云安陡然成了王妃的亲妹,身份不同,三郎就畏惧心虚,想要撇开她了?
周燕阁不敢问,怕真是这样的原因。
“燕阁,你要记得我同你说过的话,我是真心待你的!我还要创下一份家业,比现在的郑家更大更好!到那时,你我的一切都不再受制于人。”
三郎想以急切的表白来消除周燕阁面上的疑惑,却未免突兀,让人更加疑惑。周燕阁对三郎纵无十分深情,但彼此联袂图谋,亦算互通过心意。此刻,她摸不透了。
“燕阁,只要过了这段时日,便是我的大好机会。”三郎眼中透出决绝,紧握着周女的一双手,像是极力说服争取,又强抑不忍,“我的机会,便是我们的将来。”
周燕阁终究不明白,也不知从何问起。只从三郎似盟誓般的口气里寻到些许安慰:三郎并非是要抛下她的意思吧。
郑三郎很快又要离去,最后留给周燕阁一句叮嘱:“如今家中不安,你留在这里也算清静。入葬之期并无定制,也有以长久停灵为孝道的,你不必着急,何时想好再告诉我。”
看着三郎渐远的背影,周燕阁忽然开悟似的一惊。
她想,三郎实在没必要因为周仁钧的生死而转换对她的态度,周家原也不足以成为三郎的倚仗,她的担忧,实在多余了。而三郎既非此意,那她便更应该抓住他的心,不必在乎守孝的虚礼。
于是,三郎才至门首跨马,便有小婢追来禀报周女之意:入葬之期就依世俗常例,到第七日。
然则,郑三郎却发怔,凝目门首之内,久而喟然一叹,似惋惜,似无奈。其实他前后皆非催促之意,却也不能多作解释,因为,这就是他的苦衷——
黄氏与他细谈过了,并且以母子情分胜过了他们的夫妻情爱。他除孝服,连日都避开家事住在官署,亦是在煎熬中做出了选择。
可怜周燕阁行事虽有狠心,却实在是个心性驽钝的糊涂人。她还不知,绛石散药马之事已在郑家悄然传扬,而郑家不过是看在死去的周仁钧面上,才没有立即问她。
所以,三郎要她在此躲清静,是要最后护她一回罢了。
……
虽已过了半月之期,但云安终究在一个寂静的深夜睁开了眼睛。她自然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思绪也未能一时清明,但当模糊的视线里渐渐浮现柳氏的脸庞,她却流畅地开了口:
“阿娘,你那时说怕我过得不好,我还顶撞你,可我现在知道错了,我是真的过不好这日子。”
这一句便仿佛她一直清醒着,知道柳氏陪护了多日。也就是这一句,让多日不曾显露情绪的柳氏骤然崩溃,失声痛哭。
云安诚然以为是梦,说完又缓缓闭上了眼睛。柳氏便伏跪在女儿的身前,哭得浑身瘫软,天昏地暗。
原来,这许多日的镇定,不过是柳氏提心吊胆的伪装。她知道云安在为她极力求生,便不敢轻易表露痛切。然则,她的心情又岂是一个“痛切”能形容的?
她的痛哭亦是痛悔。云安所言还是去岁回门时,她对云安的劝诫。她怎能想到,再从女儿口中听来,竟像是一句谶言,而谶中有风刀霜剑,万般苦痛,都应在了女儿身上。
许久,素戴才忍泪扶起柳氏,许延便也才能去为云安诊断。重伤之人不进羹米,连日单靠汤药提气续命,已瘦得不成样子。许延在云安枯细的腕上摸索脉象,深深皱眉,显得为难。
不过,半刻之后还是传来了喜讯。许延不顾夜深人静,对柳氏放声宣讲:“夫人放心吧!小娘子无虞了!”
这话未能止住柳氏的眼泪,却令她哭出声来。哭声交杂了悲喜,让柳氏脑中渐成空白。
总之,云安挺过来了。
……
黄氏赢得了儿子的一念情分,也顺利在府中煽动了舆情,她要做的事已经近乎完美了。可她并不轻松,亦比先前添了几分颓丧,整日不梳不洗,披头散发地靠在窗前凝眸。
像是病了,又不是病。
这般情形都是从周仁钧离世那日开始的。
夜深了,黄氏仍倚在窗台,任寒风放肆地钻进内室,将刚刚烧热的炭火硬生生压了下去。顾娘进房侍奉盥漱,一见,忙去合窗,又取来氅衣裹住了黄氏冰凉的身子,劝道:
“夫人!你再这样下去,被人瞧出来,可怎么说呢?”
黄氏微微抬眼,既懒怠又迟钝,满不在乎:“这府里除了你,还有谁知道我的心思?都二十七年了,我忍了二十七年了。”
“不论如何,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顾娘轻叹,低头为黄氏搓手,“就快了,我们三公子就快熬出头了。”
也许儿子真是黄氏唯一的指望,她总算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却也难免吃力:“三郎这几日没回来吧?”
顾娘应道:“公子现在只听夫人的,不曾回来,夜里都在府衙值房安歇,不会沾染家里的事的。”
黄氏颔首,笑容敛去,又于幽深的目色中泛出一丝凄楚:“我听说,周先生后日入葬,传话给三郎,到时替我多添一份奠仪吧。”
顾娘听得明确,却缓顿了片刻才接话:“夫人也可以亲自去送一送的。姻亲之间,情理之中,没人会怀疑什么。”
黄氏似有犹疑,薄唇抿磨间,到底还是摇了头:“去整理衣箱,把所有的紫色衣裳都收了,新的旧的,都放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去,我以后不会再穿了。”
顾娘微惊,提了一口气要说什么,辗转又咽了下去,而既遵从黄氏之意,刚刚起身,又听她道:
“院里的花也别再侍弄了,今后改种荼蘼吧。”
荼蘼是开在紫藤之后的花,但荼蘼开后,春天也便结束了。
……
云安既已脱险,到翌日一早便彻底清醒过来。她怔怔地望了柳氏许久,才终于相信母亲的到来不是梦。柳氏心酸不已,但恐引得云安过于激动,影响伤势,便还是强忍住了眼泪。
云安却也还好,只是眼眶泛红,目光离不开母亲。她像梦里那般,流畅而反复地说:“阿娘,我好了。”
柳氏轻抚女儿的面颊,潮润的眼睫微微颤动着:“好,好。”
云安笑了,仿佛未曾经历苦痛折磨,笑得万分满足,又犹带天真烂漫。她抬起没有受伤的左手,握住了柳氏抚来的手,慢慢又道:“阿娘,你不要害怕,我以后还要保护你的。”
“娘不害怕,是娘要护着云儿。”柳氏亦反复地告诉女儿。
母女间的温存驱散了九秋萧索,连站在庭院里的人都分明沾染了笑意。是李珩和韦妃,他们不便进去,但又各有缘由,只不过化作笑容,看上去是极其相似的。
一时,许延走出来,向夫妻二人禀道:“裴娘子的伤情已稳,唯是体内调养尚需时日,但请大王、王妃放心。”
李珩心里计较,眉间又微蹙起来:“那么,多少时日才够?可以恢复如初么?断骨的伤可影响她今后的举动?”
这些话也是韦氏想问的,但李珩比她急切,她便只有依附一言:“是啊,务必根治,不能留下遗症。”
许延却也皱眉,似有顾虑,想了想道:“娘子断骨之伤原不算重,一二月就能痊愈,剩下的调养少则半载。只是,小臣方才听她们母女说话,仿佛近期就要离开洛阳,这却不好办了。”
“离开?”李珩与韦妃异口同声。
许延确信自己没有听错,笃定地点了下头。
这间隙,李珩还不及细问,房门又开了,这一次走来的是柳氏。她自被接来,十几日中,还是头次离开内室。
李珩与韦妃互望了眼,摸不准柳氏要做什么,是要提点旧事,还是就事论事。但柳氏面容平静,一丝情绪也看不出,穿戴也都是才整理过的,既端庄又得体。
“妾身柳氏见过大王、王妃。”蓦一开口,柳氏却是依尊卑行了跪拜大礼,韦妃忙去扶,也被她恭敬推辞,“小女命乖,遭逢不幸,全赖大王、王妃援手,深恩重如山岳。妾无用妇人,无以为报,唯贱躯空首,聊谢德泽。”
说完,柳氏又作三拜,李珩夫妻不敢再受,左右相扶,终究搀起了柳氏。李珩便站回原地,韦妃却不曾离手,眼中含泪,其实更感激柳氏不追究往事,小心问道:
“柳夫人言重了,无论如何,云安是我的小妹啊。夫人大度,既不见责,便容我去侍奉小妹,直到她痊愈,可好?”
韦妃也是听了许延的话,想多留云安在此养伤。可柳氏也听见了许延所言,此来除了谢恩,也是坦陈辞别。
柳氏低眉,心中一片明澈,只淡而恭敬地回道:“王妃更是言重了。妾也知云儿的伤势不能一时恢复,但她不愿在此叨扰,妾也只能依她。妾早已命随从人等在城中另觅下处,妾会在那处继续照料,直到云儿再好些,便带她回襄阳。”
原来,柳氏母女也并不是要立即离开洛阳。
韦妃忧且迟疑,将目光转向一直不曾发言的李珩,知道他比自己更想留下云安。但,李珩的思量却不在此,他从柳氏的话里提炼出了另一层,也是他曾设想过的结果——
柳氏要带云安回襄阳,那便是要为云安断绝了郑家的婚事。
“好,那我便为夫人安排车马。”李珩干脆地应道。
韦妃闻言有一瞬惊诧,但见李珩目色清明,连神情也比先前开阔了许多,她便很快懂了。
既至如此,事情便都定下了。柳氏便立拜了一礼,恭送李珩夫妻离开。然而,二人才转去三两步,柳氏却又叫住了韦妃。韦氏自然应承,听凭吩咐,可柳氏只温和地说了一句:
“请王妃转告令尊,他养了个好女儿,这一次,也多谢他。”
韦妃万难想到,柳氏只是这样云淡风轻地提过旧事。
灵前冷清,堂下卧草守灵之人却也只有周燕阁,郑三郎不过偶来,陪不多时便往职上去了。至于郑家其余人,一应都来过,也留下婢仆帮衬事务,然而自家多事,于周家的心思便淡了。
就算是一向尊师重道的郑梦观,除开每日的朝哭夕奠,还是照例往申王府前列到。这人的魂魄已失,悲痛亦迷乱不清,接连的大事似乎就快摧毁他了。
停灵的第五日午后,郑三郎悄然而至,通身只着官衣,并不戴孝。于灵前祭奠之后,他扶起了跪在一侧的周燕阁,要说什么,眼中却是一片犹疑,良久才道:
“为叔父卜择墓地的事我已安排妥当,就在北邙山,是处风水之地。然则,何时入葬,你可想定了吗?”
周燕阁伤怀叔父之死,但终究不算突然,她的心里早有计较。只是,这计较不过是寄托于眼前之人,可这人却并不尽心。如今人未下葬便除了孝服,而这话又岂不是在催促?催她及早了事。
“三郎,叔父尸骨未寒,连你也厌弃我了吗?”周燕阁抬起盈盈双目,或真情或刻意,一时都是深切的,“你不来守灵也罢,但依子婿之礼,还有三个月的缌麻之孝,你都不顾了?”
三郎却恍然摇头:“燕阁,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我有苦衷,也不过是来问你。停灵多久你定罢!”
周燕阁不解这个“苦衷”,明明先前还是好好的。三郎一直是向着她的,就连她明着要去害人,三郎也毫无顾忌。
难道就是因那件事出了变数,裴云安陡然成了王妃的亲妹,身份不同,三郎就畏惧心虚,想要撇开她了?
周燕阁不敢问,怕真是这样的原因。
“燕阁,你要记得我同你说过的话,我是真心待你的!我还要创下一份家业,比现在的郑家更大更好!到那时,你我的一切都不再受制于人。”
三郎想以急切的表白来消除周燕阁面上的疑惑,却未免突兀,让人更加疑惑。周燕阁对三郎纵无十分深情,但彼此联袂图谋,亦算互通过心意。此刻,她摸不透了。
“燕阁,只要过了这段时日,便是我的大好机会。”三郎眼中透出决绝,紧握着周女的一双手,像是极力说服争取,又强抑不忍,“我的机会,便是我们的将来。”
周燕阁终究不明白,也不知从何问起。只从三郎似盟誓般的口气里寻到些许安慰:三郎并非是要抛下她的意思吧。
郑三郎很快又要离去,最后留给周燕阁一句叮嘱:“如今家中不安,你留在这里也算清静。入葬之期并无定制,也有以长久停灵为孝道的,你不必着急,何时想好再告诉我。”
看着三郎渐远的背影,周燕阁忽然开悟似的一惊。
她想,三郎实在没必要因为周仁钧的生死而转换对她的态度,周家原也不足以成为三郎的倚仗,她的担忧,实在多余了。而三郎既非此意,那她便更应该抓住他的心,不必在乎守孝的虚礼。
于是,三郎才至门首跨马,便有小婢追来禀报周女之意:入葬之期就依世俗常例,到第七日。
然则,郑三郎却发怔,凝目门首之内,久而喟然一叹,似惋惜,似无奈。其实他前后皆非催促之意,却也不能多作解释,因为,这就是他的苦衷——
黄氏与他细谈过了,并且以母子情分胜过了他们的夫妻情爱。他除孝服,连日都避开家事住在官署,亦是在煎熬中做出了选择。
可怜周燕阁行事虽有狠心,却实在是个心性驽钝的糊涂人。她还不知,绛石散药马之事已在郑家悄然传扬,而郑家不过是看在死去的周仁钧面上,才没有立即问她。
所以,三郎要她在此躲清静,是要最后护她一回罢了。
……
虽已过了半月之期,但云安终究在一个寂静的深夜睁开了眼睛。她自然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思绪也未能一时清明,但当模糊的视线里渐渐浮现柳氏的脸庞,她却流畅地开了口:
“阿娘,你那时说怕我过得不好,我还顶撞你,可我现在知道错了,我是真的过不好这日子。”
这一句便仿佛她一直清醒着,知道柳氏陪护了多日。也就是这一句,让多日不曾显露情绪的柳氏骤然崩溃,失声痛哭。
云安诚然以为是梦,说完又缓缓闭上了眼睛。柳氏便伏跪在女儿的身前,哭得浑身瘫软,天昏地暗。
原来,这许多日的镇定,不过是柳氏提心吊胆的伪装。她知道云安在为她极力求生,便不敢轻易表露痛切。然则,她的心情又岂是一个“痛切”能形容的?
她的痛哭亦是痛悔。云安所言还是去岁回门时,她对云安的劝诫。她怎能想到,再从女儿口中听来,竟像是一句谶言,而谶中有风刀霜剑,万般苦痛,都应在了女儿身上。
许久,素戴才忍泪扶起柳氏,许延便也才能去为云安诊断。重伤之人不进羹米,连日单靠汤药提气续命,已瘦得不成样子。许延在云安枯细的腕上摸索脉象,深深皱眉,显得为难。
不过,半刻之后还是传来了喜讯。许延不顾夜深人静,对柳氏放声宣讲:“夫人放心吧!小娘子无虞了!”
这话未能止住柳氏的眼泪,却令她哭出声来。哭声交杂了悲喜,让柳氏脑中渐成空白。
总之,云安挺过来了。
……
黄氏赢得了儿子的一念情分,也顺利在府中煽动了舆情,她要做的事已经近乎完美了。可她并不轻松,亦比先前添了几分颓丧,整日不梳不洗,披头散发地靠在窗前凝眸。
像是病了,又不是病。
这般情形都是从周仁钧离世那日开始的。
夜深了,黄氏仍倚在窗台,任寒风放肆地钻进内室,将刚刚烧热的炭火硬生生压了下去。顾娘进房侍奉盥漱,一见,忙去合窗,又取来氅衣裹住了黄氏冰凉的身子,劝道:
“夫人!你再这样下去,被人瞧出来,可怎么说呢?”
黄氏微微抬眼,既懒怠又迟钝,满不在乎:“这府里除了你,还有谁知道我的心思?都二十七年了,我忍了二十七年了。”
“不论如何,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顾娘轻叹,低头为黄氏搓手,“就快了,我们三公子就快熬出头了。”
也许儿子真是黄氏唯一的指望,她总算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却也难免吃力:“三郎这几日没回来吧?”
顾娘应道:“公子现在只听夫人的,不曾回来,夜里都在府衙值房安歇,不会沾染家里的事的。”
黄氏颔首,笑容敛去,又于幽深的目色中泛出一丝凄楚:“我听说,周先生后日入葬,传话给三郎,到时替我多添一份奠仪吧。”
顾娘听得明确,却缓顿了片刻才接话:“夫人也可以亲自去送一送的。姻亲之间,情理之中,没人会怀疑什么。”
黄氏似有犹疑,薄唇抿磨间,到底还是摇了头:“去整理衣箱,把所有的紫色衣裳都收了,新的旧的,都放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去,我以后不会再穿了。”
顾娘微惊,提了一口气要说什么,辗转又咽了下去,而既遵从黄氏之意,刚刚起身,又听她道:
“院里的花也别再侍弄了,今后改种荼蘼吧。”
荼蘼是开在紫藤之后的花,但荼蘼开后,春天也便结束了。
……
云安既已脱险,到翌日一早便彻底清醒过来。她怔怔地望了柳氏许久,才终于相信母亲的到来不是梦。柳氏心酸不已,但恐引得云安过于激动,影响伤势,便还是强忍住了眼泪。
云安却也还好,只是眼眶泛红,目光离不开母亲。她像梦里那般,流畅而反复地说:“阿娘,我好了。”
柳氏轻抚女儿的面颊,潮润的眼睫微微颤动着:“好,好。”
云安笑了,仿佛未曾经历苦痛折磨,笑得万分满足,又犹带天真烂漫。她抬起没有受伤的左手,握住了柳氏抚来的手,慢慢又道:“阿娘,你不要害怕,我以后还要保护你的。”
“娘不害怕,是娘要护着云儿。”柳氏亦反复地告诉女儿。
母女间的温存驱散了九秋萧索,连站在庭院里的人都分明沾染了笑意。是李珩和韦妃,他们不便进去,但又各有缘由,只不过化作笑容,看上去是极其相似的。
一时,许延走出来,向夫妻二人禀道:“裴娘子的伤情已稳,唯是体内调养尚需时日,但请大王、王妃放心。”
李珩心里计较,眉间又微蹙起来:“那么,多少时日才够?可以恢复如初么?断骨的伤可影响她今后的举动?”
这些话也是韦氏想问的,但李珩比她急切,她便只有依附一言:“是啊,务必根治,不能留下遗症。”
许延却也皱眉,似有顾虑,想了想道:“娘子断骨之伤原不算重,一二月就能痊愈,剩下的调养少则半载。只是,小臣方才听她们母女说话,仿佛近期就要离开洛阳,这却不好办了。”
“离开?”李珩与韦妃异口同声。
许延确信自己没有听错,笃定地点了下头。
这间隙,李珩还不及细问,房门又开了,这一次走来的是柳氏。她自被接来,十几日中,还是头次离开内室。
李珩与韦妃互望了眼,摸不准柳氏要做什么,是要提点旧事,还是就事论事。但柳氏面容平静,一丝情绪也看不出,穿戴也都是才整理过的,既端庄又得体。
“妾身柳氏见过大王、王妃。”蓦一开口,柳氏却是依尊卑行了跪拜大礼,韦妃忙去扶,也被她恭敬推辞,“小女命乖,遭逢不幸,全赖大王、王妃援手,深恩重如山岳。妾无用妇人,无以为报,唯贱躯空首,聊谢德泽。”
说完,柳氏又作三拜,李珩夫妻不敢再受,左右相扶,终究搀起了柳氏。李珩便站回原地,韦妃却不曾离手,眼中含泪,其实更感激柳氏不追究往事,小心问道:
“柳夫人言重了,无论如何,云安是我的小妹啊。夫人大度,既不见责,便容我去侍奉小妹,直到她痊愈,可好?”
韦妃也是听了许延的话,想多留云安在此养伤。可柳氏也听见了许延所言,此来除了谢恩,也是坦陈辞别。
柳氏低眉,心中一片明澈,只淡而恭敬地回道:“王妃更是言重了。妾也知云儿的伤势不能一时恢复,但她不愿在此叨扰,妾也只能依她。妾早已命随从人等在城中另觅下处,妾会在那处继续照料,直到云儿再好些,便带她回襄阳。”
原来,柳氏母女也并不是要立即离开洛阳。
韦妃忧且迟疑,将目光转向一直不曾发言的李珩,知道他比自己更想留下云安。但,李珩的思量却不在此,他从柳氏的话里提炼出了另一层,也是他曾设想过的结果——
柳氏要带云安回襄阳,那便是要为云安断绝了郑家的婚事。
“好,那我便为夫人安排车马。”李珩干脆地应道。
韦妃闻言有一瞬惊诧,但见李珩目色清明,连神情也比先前开阔了许多,她便很快懂了。
既至如此,事情便都定下了。柳氏便立拜了一礼,恭送李珩夫妻离开。然而,二人才转去三两步,柳氏却又叫住了韦妃。韦氏自然应承,听凭吩咐,可柳氏只温和地说了一句:
“请王妃转告令尊,他养了个好女儿,这一次,也多谢他。”
韦妃万难想到,柳氏只是这样云淡风轻地提过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