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
无数哲学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宁云晋也没办法想通。如果自己真的只有十几岁,也许就能任性的要求老死不相往来,那也就一了百了,再也不用烦恼了,可惜自己却不是。
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一段感情如果两人都有心要维护,只是爱人的方法不对而已,那还是可以拯救一下的,完全不用放弃治疗,等两人都冷静半年之后,再看要怎么解决问题吧!
与文禛一番深谈之后,宁云晋十分心宽的一夜好眠。第二天他们一行人就早早的启程了,临近午时赶到了天津港。
这次为他们安排的船是内务府要运去十三行的瓷器,沿途将会在泉州港口停靠上货,他们正好可以在那里上岸,进入福建。
此时的天津港还非常简陋,周围的房屋还没有船上的环境好,在宁云晋的暗示下,鸿明便没有在这里落脚的意思直接要求登船。
一上船宁云晋就看到了两个熟人,“建亭先生,青阳老师?”
建亭先生笑眯眯地捋着自己的胡子,望着宁云晋满意的点头,“不错,没有落了老夫的名头,果然成了本朝第一个三元。”
青阳子则只是对他微微颔首,眼睛扫了他一眼,“功力见长,没有懈怠。”
这两位幼年时的老师自从当年跑出去云游宁云晋就再也没见过他们,这么多年甚至连个消息都没有,在这里见到两人真是有些惊喜,“两位老师这是准备去哪里?”
“接下来我们都会跟着你们一起走了。”建亭先生手一挥,指着另一边站着的三人。
那三人神情颇为倨傲,在建亭先生给鸿明请安的时候,他们才稍微收敛了一点,跟着行礼。
听这些人一个个报出名头,宁云晋这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高傲。他们几乎都是和青阳子一样,只差一步就能进入大宗师之列的高手。
这三个人的性格都非常分明,一个是方正的武痴,一个是圆滑的八面手,还有一个看他几乎只跟鸿明聊天说话,就知道这人是个好权势的。
等到了私底下宁云晋再去拜访两位老师的时候才知道,文禛早就在年初开战前就在找他们,可是那时候两人还在漠北,收到消息的时候仗都已经打完了,便又耽误了一段时间才绕回来。另外那三个人好像也是文禛花了大功夫笼络的,求义的给义,求权的予权,求名的给名,这才让他们答应做朝廷的奉供。
算起来这四个人联手的话,即使是大宗师亲自出马也能拦上一拦,有他们在宁云晋与鸿明的安全倒是无忧了,文禛这样的安排倒是很妥当。
建亭先生和青阳子两人都是非常懂得生活的雅士,有这两位老师在,宁云晋真是一点也不觉得无聊,等到大船使出港口之后,放眼便是茫茫的大海,让人的心情都宽广舒适起来。
与宁云晋的如鱼得水不同,第一次坐海船的鸿明第二天就进入了悲催模式。
刚开始还在内港的时候还好,风浪不算大,等到出海以后,即使是这样的大船也颠簸得很厉害。在最初坐海船的兴奋之后,他便晕船晕得一塌糊涂。
虽然说这种事吐啊吐就习惯了,但看着鸿明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开始躺在房里装死,宁云晋都对他报以同情。
他去探病的时候,鸿明已经虚弱得奄奄一息好似得了重病,一看到宁云晋就忍不住抱怨道,“清扬你可把孤害惨了!真不该答应你坐船的。”
宁云晋满脸无辜地道,“不是太子你自己说不晕船么!”
鸿明不客气地对他翻了个白眼,自己哪里知道海船和泛舟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吃点这个吧!”宁云晋掏出一个小罐子和一个小瓷瓶给鸿明,“熬过这几天你就再也不会晕船了,这海船虽然晃得厉害了点,但是比起坐马车和骑马不知道舒服多少,后几个月你都想到要上马都会痛苦的。”
鸿明将罐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切好的姜片,而小瓷瓶只是闻那味道他就知道是薄荷油,“这些东西有用?”
宁云晋点了点头,“微臣问过了,这些海员都是靠这些小玩意熬过去的。”
“那你不早拿过来?”鸿明狐疑地望着他,“你不会是故意看我笑话的吧!?”
“哪能呢!”宁云晋连忙摆手道,“只是见太子难受了几天也没见缓解,所以才问了人拿来给您试试。”
收了宁云晋的东西,也不知道是这玩意有效还是鸿明已经习惯了颠簸,第二天就开始缓解了,等到他不晕船之后,便也就不再抱怨了,毕竟在这个年代坐船真的已经是出远门最舒适的一种交通工具。
有了这次的交际,鸿明倒是在心里记住了宁云晋的人情,只觉得这人果然是个体贴的,难怪不但他父亲宠着,就连父皇也为他着迷。
在海上飘荡了十五天,眼见已经开始渐渐看到陆地,宁云晋在上船之前的迷惘一挥而散,神情都渐渐坚定起来。
建亭先生确实是一名很好的老师,虽然早就看出来自己心里有事,却从未直接提及,只是考校自己学问而已。
反倒是宁云晋在前天忍不住问道,“如果一个人有很多事情只有他能做到,该如何取舍?”
他虽然问的含糊,建亭先生却直言道,“如果那个人是你的话,建议你先将心思用在修炼之上。”
好好修炼这个主意其实是宁云晋最近一直徘徊在心头的,可是他又想好好利用前面两世的记忆。
上辈子虽然知道大宗师的威风,可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这辈子虽然摆在欧侯老师门下,可这位大宗师实在太低调了,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只有在草原见识过毕沧浪之后,宁云晋才真正的了解到一个大宗师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即使毕沧浪上了自己的当,在返回大商之后,乱抓人、杀人,甚至要求认祖归宗,但是他那诸多的过分要求在大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蒙塔还是都咬着牙答应了下来。
当前不久从文禛那里得知清明节的时候,毕沧浪也跟着蒙塔去祭祖,宁云晋觉得自己当时只怕眼珠都快掉下来了,这样的屈辱蒙塔这一国之君都能忍,宁云晋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每个人都盼着能出人头地,为的哪会仅仅只是那点权势,还不是想要成为人上人。不是乱世,即使是皇子也不能保证可能称帝,而再出色的大臣最后也只不过是官居一品,权倾朝野。
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风到底海上有限,可一个能让皇帝也退让的大宗师,宁云晋都忍不住遐想以后文禛被自己压在身下的情景……
他当时只是愣神了一下,建亭先生却以为他是舍不得官位,反倒语重心长地道,“我也听说过这两年你为官时做的一些事情,确实做得很不错。但是那些事即使没有你,总会有人会去做的,朝廷里从来不缺有聪明才智的人。可是成为大宗师的机会如今却只有你而已,你不要眼皮子太浅,留恋着那区区权势!”
这些宁云晋当然懂,他只是不知道先生怎么突然改变了主意,不解地道,“可是我小时候先生不是一直说训诫我报效朝廷,做利国利民的事情么?”
“那时候有欧侯大宗师在,情况自然不同。”建亭先生叹气道,“你官儿做得再好,也只能救一方之民,但是缺了大宗师的国家却始终有陷入战乱之忧。”
和建亭先生的一番谈话,更是坚定了宁云晋的想法,等到回京以后,即使文禛还是不让自己去宗庙,那也要谋个闲职。
自己脑海中那些后世的知识不少都已经通过杂报宣传了出去,等的只是时机成熟开花结果而已,而那些改革改制即使没有自己,确实晚上几年也都能出现,如今大商受到重创已经暂时无力南下,既然大夏已经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候,自己的确应该把心思多用在修炼上。
成为大宗师,那也才是能让自己即使光明正大出现在文禛身边,却不会当成附属的唯一途径。
第150章
上岸住进驿站之后,宁云晋居然收到一份来自文禛的信。里面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提醒他多注意安全,新仓储制度动了当地士族的利益,不少人对此恨之入骨,尤其是福建与江南一样可以说是前朝遗留势力最广的地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隐蔽。
让宁云晋比较意外的是,在信的最后居然还用金文写了“我想你”三个字,让他看着就忍不住想笑。
虽然从宁云晋有意动仓储制度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其中的麻烦,那时候他还不想捅马蜂窝,所以刻意回避了直接触动对方的直接利益——赋税。
毕竟在这个有钱就买地,有权才能守住地的年代,那些超级大地主的背后说不定就是站着哪个达官显贵,这样的势力如果结合起来是相当惊人的。大夏如今和前朝相似,土地越来越朝着贵族达官和士绅地主上集中。
这两类人都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免徭役赋税,这种特权使得他们非常容易集中土地,一些被重税压得活不下去的小农甚至会带着自己的土地投入他们门下。
想到当年雍正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弄出“摊丁入亩”,结果背了几百年的骂名,宁云晋自认还是没有那位真汉子的勇气,因此当初在折子上根本没有提及这方面改革。
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一段感情如果两人都有心要维护,只是爱人的方法不对而已,那还是可以拯救一下的,完全不用放弃治疗,等两人都冷静半年之后,再看要怎么解决问题吧!
与文禛一番深谈之后,宁云晋十分心宽的一夜好眠。第二天他们一行人就早早的启程了,临近午时赶到了天津港。
这次为他们安排的船是内务府要运去十三行的瓷器,沿途将会在泉州港口停靠上货,他们正好可以在那里上岸,进入福建。
此时的天津港还非常简陋,周围的房屋还没有船上的环境好,在宁云晋的暗示下,鸿明便没有在这里落脚的意思直接要求登船。
一上船宁云晋就看到了两个熟人,“建亭先生,青阳老师?”
建亭先生笑眯眯地捋着自己的胡子,望着宁云晋满意的点头,“不错,没有落了老夫的名头,果然成了本朝第一个三元。”
青阳子则只是对他微微颔首,眼睛扫了他一眼,“功力见长,没有懈怠。”
这两位幼年时的老师自从当年跑出去云游宁云晋就再也没见过他们,这么多年甚至连个消息都没有,在这里见到两人真是有些惊喜,“两位老师这是准备去哪里?”
“接下来我们都会跟着你们一起走了。”建亭先生手一挥,指着另一边站着的三人。
那三人神情颇为倨傲,在建亭先生给鸿明请安的时候,他们才稍微收敛了一点,跟着行礼。
听这些人一个个报出名头,宁云晋这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高傲。他们几乎都是和青阳子一样,只差一步就能进入大宗师之列的高手。
这三个人的性格都非常分明,一个是方正的武痴,一个是圆滑的八面手,还有一个看他几乎只跟鸿明聊天说话,就知道这人是个好权势的。
等到了私底下宁云晋再去拜访两位老师的时候才知道,文禛早就在年初开战前就在找他们,可是那时候两人还在漠北,收到消息的时候仗都已经打完了,便又耽误了一段时间才绕回来。另外那三个人好像也是文禛花了大功夫笼络的,求义的给义,求权的予权,求名的给名,这才让他们答应做朝廷的奉供。
算起来这四个人联手的话,即使是大宗师亲自出马也能拦上一拦,有他们在宁云晋与鸿明的安全倒是无忧了,文禛这样的安排倒是很妥当。
建亭先生和青阳子两人都是非常懂得生活的雅士,有这两位老师在,宁云晋真是一点也不觉得无聊,等到大船使出港口之后,放眼便是茫茫的大海,让人的心情都宽广舒适起来。
与宁云晋的如鱼得水不同,第一次坐海船的鸿明第二天就进入了悲催模式。
刚开始还在内港的时候还好,风浪不算大,等到出海以后,即使是这样的大船也颠簸得很厉害。在最初坐海船的兴奋之后,他便晕船晕得一塌糊涂。
虽然说这种事吐啊吐就习惯了,但看着鸿明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开始躺在房里装死,宁云晋都对他报以同情。
他去探病的时候,鸿明已经虚弱得奄奄一息好似得了重病,一看到宁云晋就忍不住抱怨道,“清扬你可把孤害惨了!真不该答应你坐船的。”
宁云晋满脸无辜地道,“不是太子你自己说不晕船么!”
鸿明不客气地对他翻了个白眼,自己哪里知道海船和泛舟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吃点这个吧!”宁云晋掏出一个小罐子和一个小瓷瓶给鸿明,“熬过这几天你就再也不会晕船了,这海船虽然晃得厉害了点,但是比起坐马车和骑马不知道舒服多少,后几个月你都想到要上马都会痛苦的。”
鸿明将罐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切好的姜片,而小瓷瓶只是闻那味道他就知道是薄荷油,“这些东西有用?”
宁云晋点了点头,“微臣问过了,这些海员都是靠这些小玩意熬过去的。”
“那你不早拿过来?”鸿明狐疑地望着他,“你不会是故意看我笑话的吧!?”
“哪能呢!”宁云晋连忙摆手道,“只是见太子难受了几天也没见缓解,所以才问了人拿来给您试试。”
收了宁云晋的东西,也不知道是这玩意有效还是鸿明已经习惯了颠簸,第二天就开始缓解了,等到他不晕船之后,便也就不再抱怨了,毕竟在这个年代坐船真的已经是出远门最舒适的一种交通工具。
有了这次的交际,鸿明倒是在心里记住了宁云晋的人情,只觉得这人果然是个体贴的,难怪不但他父亲宠着,就连父皇也为他着迷。
在海上飘荡了十五天,眼见已经开始渐渐看到陆地,宁云晋在上船之前的迷惘一挥而散,神情都渐渐坚定起来。
建亭先生确实是一名很好的老师,虽然早就看出来自己心里有事,却从未直接提及,只是考校自己学问而已。
反倒是宁云晋在前天忍不住问道,“如果一个人有很多事情只有他能做到,该如何取舍?”
他虽然问的含糊,建亭先生却直言道,“如果那个人是你的话,建议你先将心思用在修炼之上。”
好好修炼这个主意其实是宁云晋最近一直徘徊在心头的,可是他又想好好利用前面两世的记忆。
上辈子虽然知道大宗师的威风,可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这辈子虽然摆在欧侯老师门下,可这位大宗师实在太低调了,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只有在草原见识过毕沧浪之后,宁云晋才真正的了解到一个大宗师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即使毕沧浪上了自己的当,在返回大商之后,乱抓人、杀人,甚至要求认祖归宗,但是他那诸多的过分要求在大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蒙塔还是都咬着牙答应了下来。
当前不久从文禛那里得知清明节的时候,毕沧浪也跟着蒙塔去祭祖,宁云晋觉得自己当时只怕眼珠都快掉下来了,这样的屈辱蒙塔这一国之君都能忍,宁云晋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每个人都盼着能出人头地,为的哪会仅仅只是那点权势,还不是想要成为人上人。不是乱世,即使是皇子也不能保证可能称帝,而再出色的大臣最后也只不过是官居一品,权倾朝野。
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风到底海上有限,可一个能让皇帝也退让的大宗师,宁云晋都忍不住遐想以后文禛被自己压在身下的情景……
他当时只是愣神了一下,建亭先生却以为他是舍不得官位,反倒语重心长地道,“我也听说过这两年你为官时做的一些事情,确实做得很不错。但是那些事即使没有你,总会有人会去做的,朝廷里从来不缺有聪明才智的人。可是成为大宗师的机会如今却只有你而已,你不要眼皮子太浅,留恋着那区区权势!”
这些宁云晋当然懂,他只是不知道先生怎么突然改变了主意,不解地道,“可是我小时候先生不是一直说训诫我报效朝廷,做利国利民的事情么?”
“那时候有欧侯大宗师在,情况自然不同。”建亭先生叹气道,“你官儿做得再好,也只能救一方之民,但是缺了大宗师的国家却始终有陷入战乱之忧。”
和建亭先生的一番谈话,更是坚定了宁云晋的想法,等到回京以后,即使文禛还是不让自己去宗庙,那也要谋个闲职。
自己脑海中那些后世的知识不少都已经通过杂报宣传了出去,等的只是时机成熟开花结果而已,而那些改革改制即使没有自己,确实晚上几年也都能出现,如今大商受到重创已经暂时无力南下,既然大夏已经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候,自己的确应该把心思多用在修炼上。
成为大宗师,那也才是能让自己即使光明正大出现在文禛身边,却不会当成附属的唯一途径。
第150章
上岸住进驿站之后,宁云晋居然收到一份来自文禛的信。里面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提醒他多注意安全,新仓储制度动了当地士族的利益,不少人对此恨之入骨,尤其是福建与江南一样可以说是前朝遗留势力最广的地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隐蔽。
让宁云晋比较意外的是,在信的最后居然还用金文写了“我想你”三个字,让他看着就忍不住想笑。
虽然从宁云晋有意动仓储制度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其中的麻烦,那时候他还不想捅马蜂窝,所以刻意回避了直接触动对方的直接利益——赋税。
毕竟在这个有钱就买地,有权才能守住地的年代,那些超级大地主的背后说不定就是站着哪个达官显贵,这样的势力如果结合起来是相当惊人的。大夏如今和前朝相似,土地越来越朝着贵族达官和士绅地主上集中。
这两类人都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免徭役赋税,这种特权使得他们非常容易集中土地,一些被重税压得活不下去的小农甚至会带着自己的土地投入他们门下。
想到当年雍正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弄出“摊丁入亩”,结果背了几百年的骂名,宁云晋自认还是没有那位真汉子的勇气,因此当初在折子上根本没有提及这方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