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节
这两桩赶到一起的喜事,除了给宫里平添几分喜气之外,也叫众大臣看清了皇帝破釜沉舟的决心。康熙高坐于太和殿之上,先受了太子和太子妃的头,又见胤祚和富察氏相携进来给他请了安,心中大感快慰。嫡子爱子都成了家,康熙欣慰地捋捋胡须,转头投入到备战的大事上。
马齐看着去年大熟,好不容易结余下来的银子,又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剩下空荡荡的库房,心疼得好比闺女远嫁,却也无可奈何。
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不必细说。只说最后结果,却是太子坐镇京师,大多数阿哥皆随康熙在中路。三阿哥领镶红旗大营为左翼,五阿哥、七阿哥分别领正黄旗、镶黄旗为右翼,四阿哥领正红旗大营垫后。八阿哥还小,跟随康熙在中军大帐帮着抄送往来文书信函,做的正是上次出征时胤禛的活计。
因为众皇子虽然弓马娴熟,但是自胤祺往下皆是从未上过战场之人,所以每人身边都有康熙委派的亲信大臣在旁辅佐,这才是真正拿主意的人。
六阿哥跟着裕亲王拖后监督粮道。大阿哥却被一杆子支到东路军中,跟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出征,统领前锋营、汉军火器营以及绿旗兵。
如果说东路军兵力只有七千人,大阿哥还算想得通,毕竟都是来自宁古塔、黑龙江的久战之兵,战斗力强嘛。可看到康熙指派给他的副将,不仅是大阿哥和惠妃,前朝后宫的眼珠子都滚了一地。
那不是旁人,正是太子的叔祖父索额图。这真的是安心来打仗的吗?别没遇上噶尔丹,他们自己倒先打起来了。
每逢出征、封爵总是后宫妃子们攀比儿子的好时机。
五阿哥才智平平,又错过了上次出征刷经验值的好机会,本来宜妃已经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康熙却把天子亲领、也是兵力最强的两黄旗之一交给了他,宜妃顿时心神大畅,把九阿哥没能跟去的那几分不甘都平了,对着康熙感激涕零。
三阿哥的差事中等偏上,荣妃也松了口气,不用怕自己失宠连累儿子了。
以往总是永和宫占尽风头,这次胤禛胤祚的差事却都不显眼,要是搁在平日,绣瑜估计得被三妃明嘲暗讽好一段时间。不过这次有了惠妃垫底,省却她好大麻烦。
胤禛本来不大喜欢垫后的差事,可看到大哥的遭遇,顿时大感庆幸,也能直言安母亲的心了:“这些不显眼的苦差总是要有人做的,皇阿玛同时带了我和六弟在军中已然是格外开恩了。您尽管带着弟弟妹妹们安心在行宫修养,别为儿子们担心。”
他今年刚满了十七岁,已经初见棱角,说话的时候气度沉凝,仪态端方。绣瑜屏退众人,携了他在身边坐下,只说:“大清且还没到宗室亲自守土的地步呢。皇上此次带你们出征,并非是要儿子们上战场杀敌立功,而是为了历练。你处事的时候拿捏着分寸,不可锋芒毕露与人争功,要紧的是体现出皇子的气度与本事来。”
绣瑜犹豫良久,还是拍着他的手隐晦地说:“正红旗人才济济,如果你想的话,其实是个不错的差事,但是得注意分寸。”
胤禛心里一动,若有所得却又不甚明了,正要细问。竹月却在门口高声求见,她进来的时候神色凝重:“娘娘,四爷,永寿宫传了太医,敏嫔病了。”
作者有话要说:
时间线跟正史有修改。
第120章
年过六旬的钦天监监使迈着颤巍巍的步子, 佝偻着老腰跨过了南书房的门槛,匍匐在康熙面前, 汗如雨下, 摇头呼号:“皇上, 老臣无能……”
康熙合了折子皱眉问:“怎么?第三次还是大凶吗?大军出征在即,天象不吉, 你就不会想想办法吗?”
康熙说着面带薄怒之色,他年纪越大越不喜鬼神运势之道。要是这些汉人发明的星象玄学真能预示吉凶, 绵延了二千多年的汉家天下还会落在太1祖皇帝手里吗?
只是他虽不信,却架不住朝中信这个的人多了。那些王爷贝勒铁杆庄稼吃着,整日不事生产,就喜欢弄点这些神神道道的玩意儿在府里。偏偏这些神棍一个个身居高位, 要是星象不吉的消息落在他们耳朵里, 只怕立马要动摇军心。
老监使摘了顶戴,老泪纵横:“皇上,钦天监众人终究只是凡胎肉体, 只能卜算吉凶,如何能够更改天命啊?”
康熙亦知自己强人所难了,揉揉额角,挥手叫他下去了。他心中惊疑未定, 雄心壮志蒙上一层阴影。
偏在这个当口,梁九功匆匆进来:“皇上, 永寿宫敏嫔娘娘病了。”
康熙悚然一惊:“什么病?”
“倒不是什么大病。不过是冬日里着了风寒,拖了几日未好就有些咳嗽起来。”
康熙不耐烦地皱眉道:“传旨, 让顾太医亲自给敏嫔看诊。缺什么东西直接从御库里取用。要快!务必赶在大军出征之前治好敏嫔!”
“给德妃娘娘请安,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吉祥。”
绣瑜领着两个小阿哥进了敏嫔所居的永寿宫后殿,伺候敏嫔的宫人虽然面带疲惫之色,却从眼睛里透出一股子精气神来。
宫里奴才的荣辱都是随着主子的,皇上宠爱十三阿哥,敏嫔虽然病了,却得专门伺候皇上的正五品院判顾太医亲自看诊,从御库取用药材,这可是以前贵妃都不曾有过的荣幸啊!永寿宫的奴才们这些日子走出去,腰板儿都挺得直直的。
绣瑜一只脚才迈进殿门,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意夹杂着微甜的清香扑面而来。只见三足鎏金掐丝珐琅火盆里燃烧着上好的银霜碳,寝殿里铺了宁夏进贡的米色地菊花边彩蝶舞春绒地毯,敏嫔正坐在床上用着一碗汤药,那股清香味却是来自火盆上方的铜罩子上供着的一盆金桔。
现在没有大棚技术,冬天的水果都是打数百里外快马送来的,永寿宫却用来熏屋子。绣瑜愣了一下,侧头瞟一眼身后竹月托着的盒子,冲她微微摇头。
竹月立刻会意,不着痕迹地止步于殿门口,没有跟进去。
绣瑜这才领了两个孩子进了寝殿,双方互相厮见过。敏嫔拿眼睛一遍一遍地瞧着胤祥,瞧着他跟十四两个站在一起,两个孩子都如菩萨座前的金童一样活泼讨喜,心里喜欢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说:“坐远些说话,别过了病气给你们。”
胤祥也瞧见了那些橘子,略一眨眼,又挂起笑容冲敏嫔道:“冬日屋子里燃着炭火,烟气重,儿子想额娘病着,闻不得烟味,特意问德额娘讨了些茶叶来给您熏屋子。没想到,您用了柑橘……”
敏嫔自知出身不显,性情模样言谈在宫妃里都不算拔尖儿。全靠着胤祥,这些年皇上待她才多了几分情谊。她本就重视儿子,听得这话如何不高兴,虚弱的脸庞陡然绽出笑容,连连说:“我原说用柑橘熏屋子,太过糜费可惜。还是茶叶好,你费心了。”
绣瑜笑说:“老十三孝顺,本宫可就小气一回,没有旁的东西给你了。竹月,拿上来吧。”
敏嫔感激涕零:“老十三这些年讨了您多少好东西去,我岂敢计较这个。”
十四一头雾水,出了永寿宫才揉揉鼻子,低声问十三:“不是额娘说送茶叶的吗?你怎么撒谎呢?”
绣瑜听见了一个脑瓜子敲在他头上:“光吃不长心眼儿,快住嘴吧。”
那柑橘是康熙赏的,敏嫔多半不舍得拿绣瑜送的茶叶换掉,收了不用传出去反倒不美。胤祥送的,就又不一样。
送走了胤祥,敏嫔用了膳暂且睡不着,索性披了衣裳起来,站在火盆旁边,嗅着那清苦的茶香,果然觉得心神畅快,灵台清明,竟比吃药还要管用几分。
宫女笑着上来给她披了衣裳,犹豫着问:“娘娘,皇上原先让十三阿哥随德妃娘娘往汤泉行宫修养。您病着,咱们是不是该跟德主子和皇上说一声,让十三阿哥留下来?”
敏嫔不由愣住,不自在地拢了拢肩上披着的衣裳,语气不虞:“这话说的,皇上和德主子都是重视孝道之人。我病着,十三阿哥留下来不是应该的吗?”
“奴婢该死,奴婢多言了。”宫女说着,却欲言犹止地看了她一眼。
敏嫔猛地想起,虽说是生母,可成贵人卫贵人平日里有个小病小痛的,七阿哥八阿哥可从来没去侍过疾。她心里没由来地一阵慌乱,抓了个贡橘握在手里,瞧着那黄澄澄的喜庆颜色,才好受了几分。
她为皇上诞育一子二女,虽然自认不敢跟德宜相比,可在新人里头也该是拔尖儿的。皇上让她住了这尊贵的永寿宫,见她病了亲自请医问药,总该是有那么一两分上心的吧?
章佳氏望着火盆里烧得正旺的炭火,一时看住了。北风吹得书房的窗纸哗啦啦作响,漏进来一点儿寒气,她穿着单薄的寝衣,受凉咳嗽了几声,没几日病情就加重了。
大军出征在即,敏嫔的咳疾却越发厉害,她心里不安,永寿宫派人到乾清宫请了康熙多次,都只得了“安心修养,朕闲了再来瞧你”的敷衍之词。
诡异的是,以往总是护着她的德妃反应却过于平常了。德妃虽然仍旧往永寿宫送东西,可是涉及到撤牌子、令敏嫔闭宫修养这些真正的大事,却一声不吭。又叫众人隐隐幸灾乐祸许久。
前朝的事情也不顺利,康熙想到户部那空荡荡的库房,不由倚在乾清宫东间炕头上,以手撑头,愁眉紧锁。绣瑜在一旁低头写字,时不时跟他说一两句话,稍解这压抑的气氛。
十三十四奉召而来。兄弟俩都看出皇阿玛心情不好。胤祥有心为额娘求个体面,却碍于康熙的黑脸,心里砰砰打鼓,迟迟不敢开口。
眼见着康熙都快问完话了,十四心里一急,咬着牙往皇阿玛面前跪了,拖着十三结结巴巴地把事情说了:“皇阿玛,您就去瞧一眼敏额娘吧。”说完,兄弟两个伏在地上,彼此的心跳声都清晰可闻。
康熙纵然不耐,也不愿在出征前冲两个小儿子发火,只不悦道:“朕自有分寸,你们就别操大人的心了。在承德好生念书,听你们额娘的话,记住了吗?”
兄弟俩低头应是,对视一眼,脸上都是显而易见的沮丧。十四张嘴就要再替哥哥求情,绣瑜见了忙抢先喝道:“让皇上好好休息,你们跪安吧。”又转头对康熙说:“外头风雪有些大,臣妾把他们送到门口。”
康熙抬抬手叫去。
绣瑜这才牵了两个孩子出来。十四瞪大眼睛瞧她:“额娘,怎么连你也……”
“住嘴。”绣瑜瞪他一眼,一边拿石青弹墨的羽缎披风给胤祥围在身上,一边摸了摸他的脑袋飞快地说:“傻孩子,快回去吧。别怪你皇阿玛。”
胤祥虽然不解,但是听她这么说,还是乖乖地点头去了。
绣瑜转头进了暖阁,却见康熙费力地扭着头,透过湖水绿的窗纱瞧着外头,直到太监们簇拥着两个阿哥走远了,才抚膝叹道:“这两个小子,倒让朕想起老四老六小的时候,也是这么老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
深知十三十四猴子本性的绣瑜扶额叹道:“皇上记差了,老四老六小时候可乖多了!”
康熙听了顿时凝神思索,眼中流露出怀念的目光,也不知想起了什么,不时点头微笑,端起茶碗在手里把玩着,突然问:“你这次怎么不劝朕去瞧敏嫔?”说着挑眉打量她,眼中暗藏精光,答案分明早已了然于胸。
绣瑜故作惊讶:“您既想去,何不早些开口?也免得臣妾在中间枉做小人。”
康熙不依不饶:“大胆!朕问你话呢,速速回来。”
喝,还有逼着人说这话的?绣瑜笑而未语,恰好这时梁九功进来说,晚膳已经齐备,端上来,却不过是两张檀木矮桌,寥寥二十来个小碟。
一个人吃二十道菜,瞧着是不少了,可是皇帝吃饭是不能超过三筷子的。原本的御膳菜单上,康熙每天的份例都是九十九道菜写了水牌转着吃的,因为内库紧张,他叫裁了大半,如今这样也不过将将够罢了。
明明是天底下最有资格锦衣玉食的人,却肯如此自苦。绣瑜垂了眼,沉默半晌才说:“她年轻不懂事,只知道自己苦。可凡是见过这桌御膳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来妨碍您。”
敏嫔患的是咳疾,肺上的病是很容易传染的。康熙绝非冷心无情、贪生怕死之人,只是他上回出征前染病,险些拖累全军,如何还敢以身犯险?
“呵,这话深得朕心。”康熙被她勾起心中豪情,眼中一时风云汇聚,仿佛眼前看到不是膳桌,而是缩地千里的沙盘。二十七年边防一触即溃、被噶尔丹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之辱,二十九年亲征出师未捷之耻,西北边防耗用全国民脂民膏、几近动摇统治之殇,全部都涌上心头。
康熙突然拿象牙筷敲了一下膳桌左上角那只明黄地珐琅花卉碗,在那清脆的回响声中暗自默念:“朕誓灭准噶尔。”
绣瑜突然有点跟不上他的思路,不知道敲碗是什么暗示,只能试探着舀了那碗里的一块红烧肉,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皇帝面前的盘子里。
作者有话要说:
左上对应西北对应准噶尔部落方位
第121章
康熙三十四年初, 大军开拔一个月,前锋营已经行进到准噶尔骑兵肆虐的漠北克鲁轮河流域, 正在四面勘查叛军的行踪。
康熙跟噶尔丹就好比两个蒙着眼睛的人关在一个黑屋子里打架, 都知道对手就在身边, 因而敛声静气,屏气凝神耳听八方, 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抢占先机的人。
战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波诡, 一旦双方相遇,即是一番惊天动地的大战。
然而后方部队明显还没感受到这剑拔弩张的气氛,仍在慢悠悠的行进着。尤其是拖后的辎重营里有好些宗亲权贵人家的幼子、次子、庶子。这些人多半血统高贵,父母祖宗赫赫有名, 真论起来个个都是皇家的亲戚, 因不能承爵,家里才托关系送进这轻易见不着血的辎重营里混个前程。
一群平日里游手好闲、浪荡京城的公子哥儿,进了军营也改不了那身臭毛病。营里规定卯正起床点卯, 一个时辰之后还有人衣冠不整、睡眼惺忪地从帐篷里出来!
裕亲王黑着脸绑了那人到近前。那人还犹自不服,梗着脖子嘟囔:“不就晚起了一会儿吗?营里又不差我一个帮手。按理说,我还该称您一声伯父呢,何必……”
裕亲王气得上前一脚踹在他肩膀上, 喝骂:“大贝勒褚英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功劳赫赫。怎么就生了你这个畜生?军营之中谁跟你论亲戚, 来呀,拉下去按军法处置。”
那人顿时慌了, 扯着嗓门大声求饶,却被裕亲王的亲兵按住,掏出块破布堵了嘴:“不知天高地厚的玩意儿,少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六阿哥一早带人去接固北口送来的军粮,只怕都快回来了,那才是天潢贵胄、我们王爷的正经侄儿呢。”
福全绑了好几个把打仗当旅游的败家玩意儿,叫亲兵抄着鞭子挨个抽了一顿。那些鬼哭狼嚎、求爹喊娘的声音,他越听越憋气。
上次出征他还是抚远大将军呢!打了胜仗却替大阿哥背黑锅,这次直接成了打杂管粮草的,还要面对这么些糟心玩意儿。
福全大步回了营帐,抄了桌上的水囊,对着嘴里猛灌。谁曾想,那壶里灌的却是热水,他喝急了,烫得舌头生疼。对着铜镜一瞧,舌尖起好大一个泡,他不由骂道:“狗奴才,想烫死本王吗?”
伺候的小太监吓得跪地磕头不止:“昨儿六阿哥嘱咐奴才说,您上了年纪,惯常喝凉水对身子不好。今儿早上伙房开火造饭的时候,六爷亲自拿菊花红枣决明草煎了茶,叫灌在水囊里,奴才哪敢不依啊。”
“胡说八道!本王身子健旺着呢!他小孩子瞎操心,你也跟着糊涂!”福全吹胡子瞪眼,对着不知身在何方的胤祚运气。
他嘴上气呼呼,心里却是一暖。皇帝这几个儿子,哪个不是鼻孔看人的,哪个又把他们这些旁支宗室真当叔伯长辈了?这回出征唯一的好事也许就是六阿哥分在他帐下,倒享了几回侄儿子的孝敬。若是换了老大老三,还不知有多少闲气要生。
恰好这时传令兵在外头通传说:“六阿哥回来了”
这是胤祚头一次带兵办差,裕亲王心里着实挂念,忙带人迎了出去。
堆放辎重的库房门前,二百多辆粮车排成整齐的三列纵队,运粮的士兵席地而坐,捧着个杂粮饼子大口啃着。胤祚骑在马上,正瞧着粮草入库,瞧见裕亲王过来,忙翻身下马:“给皇伯父请安。”
福全上去扶了他,往肩膀上捏了几把:“很好,胳膊腿儿都还在,路上顺利吗?”
胤祚哭笑不得:“去接个粮而已。我带了五百轻骑,一路上所经之地,都在我大清治下,需要防的不过是些山贼马匪罢了。您也太小瞧人。”
“不过是些山贼马匪?呵,你还真别小瞧这区区山贼马匪。”裕亲王揽了他的肩膀,“走,边用膳边说。”
马齐看着去年大熟,好不容易结余下来的银子,又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剩下空荡荡的库房,心疼得好比闺女远嫁,却也无可奈何。
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不必细说。只说最后结果,却是太子坐镇京师,大多数阿哥皆随康熙在中路。三阿哥领镶红旗大营为左翼,五阿哥、七阿哥分别领正黄旗、镶黄旗为右翼,四阿哥领正红旗大营垫后。八阿哥还小,跟随康熙在中军大帐帮着抄送往来文书信函,做的正是上次出征时胤禛的活计。
因为众皇子虽然弓马娴熟,但是自胤祺往下皆是从未上过战场之人,所以每人身边都有康熙委派的亲信大臣在旁辅佐,这才是真正拿主意的人。
六阿哥跟着裕亲王拖后监督粮道。大阿哥却被一杆子支到东路军中,跟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出征,统领前锋营、汉军火器营以及绿旗兵。
如果说东路军兵力只有七千人,大阿哥还算想得通,毕竟都是来自宁古塔、黑龙江的久战之兵,战斗力强嘛。可看到康熙指派给他的副将,不仅是大阿哥和惠妃,前朝后宫的眼珠子都滚了一地。
那不是旁人,正是太子的叔祖父索额图。这真的是安心来打仗的吗?别没遇上噶尔丹,他们自己倒先打起来了。
每逢出征、封爵总是后宫妃子们攀比儿子的好时机。
五阿哥才智平平,又错过了上次出征刷经验值的好机会,本来宜妃已经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康熙却把天子亲领、也是兵力最强的两黄旗之一交给了他,宜妃顿时心神大畅,把九阿哥没能跟去的那几分不甘都平了,对着康熙感激涕零。
三阿哥的差事中等偏上,荣妃也松了口气,不用怕自己失宠连累儿子了。
以往总是永和宫占尽风头,这次胤禛胤祚的差事却都不显眼,要是搁在平日,绣瑜估计得被三妃明嘲暗讽好一段时间。不过这次有了惠妃垫底,省却她好大麻烦。
胤禛本来不大喜欢垫后的差事,可看到大哥的遭遇,顿时大感庆幸,也能直言安母亲的心了:“这些不显眼的苦差总是要有人做的,皇阿玛同时带了我和六弟在军中已然是格外开恩了。您尽管带着弟弟妹妹们安心在行宫修养,别为儿子们担心。”
他今年刚满了十七岁,已经初见棱角,说话的时候气度沉凝,仪态端方。绣瑜屏退众人,携了他在身边坐下,只说:“大清且还没到宗室亲自守土的地步呢。皇上此次带你们出征,并非是要儿子们上战场杀敌立功,而是为了历练。你处事的时候拿捏着分寸,不可锋芒毕露与人争功,要紧的是体现出皇子的气度与本事来。”
绣瑜犹豫良久,还是拍着他的手隐晦地说:“正红旗人才济济,如果你想的话,其实是个不错的差事,但是得注意分寸。”
胤禛心里一动,若有所得却又不甚明了,正要细问。竹月却在门口高声求见,她进来的时候神色凝重:“娘娘,四爷,永寿宫传了太医,敏嫔病了。”
作者有话要说:
时间线跟正史有修改。
第120章
年过六旬的钦天监监使迈着颤巍巍的步子, 佝偻着老腰跨过了南书房的门槛,匍匐在康熙面前, 汗如雨下, 摇头呼号:“皇上, 老臣无能……”
康熙合了折子皱眉问:“怎么?第三次还是大凶吗?大军出征在即,天象不吉, 你就不会想想办法吗?”
康熙说着面带薄怒之色,他年纪越大越不喜鬼神运势之道。要是这些汉人发明的星象玄学真能预示吉凶, 绵延了二千多年的汉家天下还会落在太1祖皇帝手里吗?
只是他虽不信,却架不住朝中信这个的人多了。那些王爷贝勒铁杆庄稼吃着,整日不事生产,就喜欢弄点这些神神道道的玩意儿在府里。偏偏这些神棍一个个身居高位, 要是星象不吉的消息落在他们耳朵里, 只怕立马要动摇军心。
老监使摘了顶戴,老泪纵横:“皇上,钦天监众人终究只是凡胎肉体, 只能卜算吉凶,如何能够更改天命啊?”
康熙亦知自己强人所难了,揉揉额角,挥手叫他下去了。他心中惊疑未定, 雄心壮志蒙上一层阴影。
偏在这个当口,梁九功匆匆进来:“皇上, 永寿宫敏嫔娘娘病了。”
康熙悚然一惊:“什么病?”
“倒不是什么大病。不过是冬日里着了风寒,拖了几日未好就有些咳嗽起来。”
康熙不耐烦地皱眉道:“传旨, 让顾太医亲自给敏嫔看诊。缺什么东西直接从御库里取用。要快!务必赶在大军出征之前治好敏嫔!”
“给德妃娘娘请安,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吉祥。”
绣瑜领着两个小阿哥进了敏嫔所居的永寿宫后殿,伺候敏嫔的宫人虽然面带疲惫之色,却从眼睛里透出一股子精气神来。
宫里奴才的荣辱都是随着主子的,皇上宠爱十三阿哥,敏嫔虽然病了,却得专门伺候皇上的正五品院判顾太医亲自看诊,从御库取用药材,这可是以前贵妃都不曾有过的荣幸啊!永寿宫的奴才们这些日子走出去,腰板儿都挺得直直的。
绣瑜一只脚才迈进殿门,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意夹杂着微甜的清香扑面而来。只见三足鎏金掐丝珐琅火盆里燃烧着上好的银霜碳,寝殿里铺了宁夏进贡的米色地菊花边彩蝶舞春绒地毯,敏嫔正坐在床上用着一碗汤药,那股清香味却是来自火盆上方的铜罩子上供着的一盆金桔。
现在没有大棚技术,冬天的水果都是打数百里外快马送来的,永寿宫却用来熏屋子。绣瑜愣了一下,侧头瞟一眼身后竹月托着的盒子,冲她微微摇头。
竹月立刻会意,不着痕迹地止步于殿门口,没有跟进去。
绣瑜这才领了两个孩子进了寝殿,双方互相厮见过。敏嫔拿眼睛一遍一遍地瞧着胤祥,瞧着他跟十四两个站在一起,两个孩子都如菩萨座前的金童一样活泼讨喜,心里喜欢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说:“坐远些说话,别过了病气给你们。”
胤祥也瞧见了那些橘子,略一眨眼,又挂起笑容冲敏嫔道:“冬日屋子里燃着炭火,烟气重,儿子想额娘病着,闻不得烟味,特意问德额娘讨了些茶叶来给您熏屋子。没想到,您用了柑橘……”
敏嫔自知出身不显,性情模样言谈在宫妃里都不算拔尖儿。全靠着胤祥,这些年皇上待她才多了几分情谊。她本就重视儿子,听得这话如何不高兴,虚弱的脸庞陡然绽出笑容,连连说:“我原说用柑橘熏屋子,太过糜费可惜。还是茶叶好,你费心了。”
绣瑜笑说:“老十三孝顺,本宫可就小气一回,没有旁的东西给你了。竹月,拿上来吧。”
敏嫔感激涕零:“老十三这些年讨了您多少好东西去,我岂敢计较这个。”
十四一头雾水,出了永寿宫才揉揉鼻子,低声问十三:“不是额娘说送茶叶的吗?你怎么撒谎呢?”
绣瑜听见了一个脑瓜子敲在他头上:“光吃不长心眼儿,快住嘴吧。”
那柑橘是康熙赏的,敏嫔多半不舍得拿绣瑜送的茶叶换掉,收了不用传出去反倒不美。胤祥送的,就又不一样。
送走了胤祥,敏嫔用了膳暂且睡不着,索性披了衣裳起来,站在火盆旁边,嗅着那清苦的茶香,果然觉得心神畅快,灵台清明,竟比吃药还要管用几分。
宫女笑着上来给她披了衣裳,犹豫着问:“娘娘,皇上原先让十三阿哥随德妃娘娘往汤泉行宫修养。您病着,咱们是不是该跟德主子和皇上说一声,让十三阿哥留下来?”
敏嫔不由愣住,不自在地拢了拢肩上披着的衣裳,语气不虞:“这话说的,皇上和德主子都是重视孝道之人。我病着,十三阿哥留下来不是应该的吗?”
“奴婢该死,奴婢多言了。”宫女说着,却欲言犹止地看了她一眼。
敏嫔猛地想起,虽说是生母,可成贵人卫贵人平日里有个小病小痛的,七阿哥八阿哥可从来没去侍过疾。她心里没由来地一阵慌乱,抓了个贡橘握在手里,瞧着那黄澄澄的喜庆颜色,才好受了几分。
她为皇上诞育一子二女,虽然自认不敢跟德宜相比,可在新人里头也该是拔尖儿的。皇上让她住了这尊贵的永寿宫,见她病了亲自请医问药,总该是有那么一两分上心的吧?
章佳氏望着火盆里烧得正旺的炭火,一时看住了。北风吹得书房的窗纸哗啦啦作响,漏进来一点儿寒气,她穿着单薄的寝衣,受凉咳嗽了几声,没几日病情就加重了。
大军出征在即,敏嫔的咳疾却越发厉害,她心里不安,永寿宫派人到乾清宫请了康熙多次,都只得了“安心修养,朕闲了再来瞧你”的敷衍之词。
诡异的是,以往总是护着她的德妃反应却过于平常了。德妃虽然仍旧往永寿宫送东西,可是涉及到撤牌子、令敏嫔闭宫修养这些真正的大事,却一声不吭。又叫众人隐隐幸灾乐祸许久。
前朝的事情也不顺利,康熙想到户部那空荡荡的库房,不由倚在乾清宫东间炕头上,以手撑头,愁眉紧锁。绣瑜在一旁低头写字,时不时跟他说一两句话,稍解这压抑的气氛。
十三十四奉召而来。兄弟俩都看出皇阿玛心情不好。胤祥有心为额娘求个体面,却碍于康熙的黑脸,心里砰砰打鼓,迟迟不敢开口。
眼见着康熙都快问完话了,十四心里一急,咬着牙往皇阿玛面前跪了,拖着十三结结巴巴地把事情说了:“皇阿玛,您就去瞧一眼敏额娘吧。”说完,兄弟两个伏在地上,彼此的心跳声都清晰可闻。
康熙纵然不耐,也不愿在出征前冲两个小儿子发火,只不悦道:“朕自有分寸,你们就别操大人的心了。在承德好生念书,听你们额娘的话,记住了吗?”
兄弟俩低头应是,对视一眼,脸上都是显而易见的沮丧。十四张嘴就要再替哥哥求情,绣瑜见了忙抢先喝道:“让皇上好好休息,你们跪安吧。”又转头对康熙说:“外头风雪有些大,臣妾把他们送到门口。”
康熙抬抬手叫去。
绣瑜这才牵了两个孩子出来。十四瞪大眼睛瞧她:“额娘,怎么连你也……”
“住嘴。”绣瑜瞪他一眼,一边拿石青弹墨的羽缎披风给胤祥围在身上,一边摸了摸他的脑袋飞快地说:“傻孩子,快回去吧。别怪你皇阿玛。”
胤祥虽然不解,但是听她这么说,还是乖乖地点头去了。
绣瑜转头进了暖阁,却见康熙费力地扭着头,透过湖水绿的窗纱瞧着外头,直到太监们簇拥着两个阿哥走远了,才抚膝叹道:“这两个小子,倒让朕想起老四老六小的时候,也是这么老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
深知十三十四猴子本性的绣瑜扶额叹道:“皇上记差了,老四老六小时候可乖多了!”
康熙听了顿时凝神思索,眼中流露出怀念的目光,也不知想起了什么,不时点头微笑,端起茶碗在手里把玩着,突然问:“你这次怎么不劝朕去瞧敏嫔?”说着挑眉打量她,眼中暗藏精光,答案分明早已了然于胸。
绣瑜故作惊讶:“您既想去,何不早些开口?也免得臣妾在中间枉做小人。”
康熙不依不饶:“大胆!朕问你话呢,速速回来。”
喝,还有逼着人说这话的?绣瑜笑而未语,恰好这时梁九功进来说,晚膳已经齐备,端上来,却不过是两张檀木矮桌,寥寥二十来个小碟。
一个人吃二十道菜,瞧着是不少了,可是皇帝吃饭是不能超过三筷子的。原本的御膳菜单上,康熙每天的份例都是九十九道菜写了水牌转着吃的,因为内库紧张,他叫裁了大半,如今这样也不过将将够罢了。
明明是天底下最有资格锦衣玉食的人,却肯如此自苦。绣瑜垂了眼,沉默半晌才说:“她年轻不懂事,只知道自己苦。可凡是见过这桌御膳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来妨碍您。”
敏嫔患的是咳疾,肺上的病是很容易传染的。康熙绝非冷心无情、贪生怕死之人,只是他上回出征前染病,险些拖累全军,如何还敢以身犯险?
“呵,这话深得朕心。”康熙被她勾起心中豪情,眼中一时风云汇聚,仿佛眼前看到不是膳桌,而是缩地千里的沙盘。二十七年边防一触即溃、被噶尔丹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之辱,二十九年亲征出师未捷之耻,西北边防耗用全国民脂民膏、几近动摇统治之殇,全部都涌上心头。
康熙突然拿象牙筷敲了一下膳桌左上角那只明黄地珐琅花卉碗,在那清脆的回响声中暗自默念:“朕誓灭准噶尔。”
绣瑜突然有点跟不上他的思路,不知道敲碗是什么暗示,只能试探着舀了那碗里的一块红烧肉,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皇帝面前的盘子里。
作者有话要说:
左上对应西北对应准噶尔部落方位
第121章
康熙三十四年初, 大军开拔一个月,前锋营已经行进到准噶尔骑兵肆虐的漠北克鲁轮河流域, 正在四面勘查叛军的行踪。
康熙跟噶尔丹就好比两个蒙着眼睛的人关在一个黑屋子里打架, 都知道对手就在身边, 因而敛声静气,屏气凝神耳听八方, 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抢占先机的人。
战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波诡, 一旦双方相遇,即是一番惊天动地的大战。
然而后方部队明显还没感受到这剑拔弩张的气氛,仍在慢悠悠的行进着。尤其是拖后的辎重营里有好些宗亲权贵人家的幼子、次子、庶子。这些人多半血统高贵,父母祖宗赫赫有名, 真论起来个个都是皇家的亲戚, 因不能承爵,家里才托关系送进这轻易见不着血的辎重营里混个前程。
一群平日里游手好闲、浪荡京城的公子哥儿,进了军营也改不了那身臭毛病。营里规定卯正起床点卯, 一个时辰之后还有人衣冠不整、睡眼惺忪地从帐篷里出来!
裕亲王黑着脸绑了那人到近前。那人还犹自不服,梗着脖子嘟囔:“不就晚起了一会儿吗?营里又不差我一个帮手。按理说,我还该称您一声伯父呢,何必……”
裕亲王气得上前一脚踹在他肩膀上, 喝骂:“大贝勒褚英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功劳赫赫。怎么就生了你这个畜生?军营之中谁跟你论亲戚, 来呀,拉下去按军法处置。”
那人顿时慌了, 扯着嗓门大声求饶,却被裕亲王的亲兵按住,掏出块破布堵了嘴:“不知天高地厚的玩意儿,少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六阿哥一早带人去接固北口送来的军粮,只怕都快回来了,那才是天潢贵胄、我们王爷的正经侄儿呢。”
福全绑了好几个把打仗当旅游的败家玩意儿,叫亲兵抄着鞭子挨个抽了一顿。那些鬼哭狼嚎、求爹喊娘的声音,他越听越憋气。
上次出征他还是抚远大将军呢!打了胜仗却替大阿哥背黑锅,这次直接成了打杂管粮草的,还要面对这么些糟心玩意儿。
福全大步回了营帐,抄了桌上的水囊,对着嘴里猛灌。谁曾想,那壶里灌的却是热水,他喝急了,烫得舌头生疼。对着铜镜一瞧,舌尖起好大一个泡,他不由骂道:“狗奴才,想烫死本王吗?”
伺候的小太监吓得跪地磕头不止:“昨儿六阿哥嘱咐奴才说,您上了年纪,惯常喝凉水对身子不好。今儿早上伙房开火造饭的时候,六爷亲自拿菊花红枣决明草煎了茶,叫灌在水囊里,奴才哪敢不依啊。”
“胡说八道!本王身子健旺着呢!他小孩子瞎操心,你也跟着糊涂!”福全吹胡子瞪眼,对着不知身在何方的胤祚运气。
他嘴上气呼呼,心里却是一暖。皇帝这几个儿子,哪个不是鼻孔看人的,哪个又把他们这些旁支宗室真当叔伯长辈了?这回出征唯一的好事也许就是六阿哥分在他帐下,倒享了几回侄儿子的孝敬。若是换了老大老三,还不知有多少闲气要生。
恰好这时传令兵在外头通传说:“六阿哥回来了”
这是胤祚头一次带兵办差,裕亲王心里着实挂念,忙带人迎了出去。
堆放辎重的库房门前,二百多辆粮车排成整齐的三列纵队,运粮的士兵席地而坐,捧着个杂粮饼子大口啃着。胤祚骑在马上,正瞧着粮草入库,瞧见裕亲王过来,忙翻身下马:“给皇伯父请安。”
福全上去扶了他,往肩膀上捏了几把:“很好,胳膊腿儿都还在,路上顺利吗?”
胤祚哭笑不得:“去接个粮而已。我带了五百轻骑,一路上所经之地,都在我大清治下,需要防的不过是些山贼马匪罢了。您也太小瞧人。”
“不过是些山贼马匪?呵,你还真别小瞧这区区山贼马匪。”裕亲王揽了他的肩膀,“走,边用膳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