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节
薛蟠贾琏,外加石咏,这三人组走到正阳门的时候,天边一抹极艳丽的火烧云终于黯淡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贾琏叹了一句:“看这晚霞,明日又是大日头啊!”
最近京中干旱,井水的水位都低了不少,百姓都怕缺水,盼着下雨,所以“大日头”对于京中百姓而言,并不是什么“好天气”。
石咏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他原本是想向十三阿哥提一句,京郊正在大旱。于是他向薛蟠贾琏两位告了罪,只说是落了件东西在金鱼胡同,回去拿一下,便匆匆转身,往十三阿哥府赶。
“这可真是糟糕,这么旱下去,田亩绝收,百姓缺粮,这该如何是好?”石咏走在路上,望着天边一抹残红,情不自禁地出声抱怨。
“买,买粮啊!”这回是石崇冒了一句出来,“天下这么大,总有地方能买到粮!”
“想我当年,就是将中原的丝绢茶叶,铜器铁器,贩卖到东南沿海,甚至南洋诸岛,然后换珍珠玛瑙、象牙犀角回来,只要贩卖的东西在两地有足够的价差,这一趟就是有利可图的,便有海商愿意挣这个辛苦钱。”
石咏心想:南洋诸岛……
石崇还在滔滔不绝地宣扬他当年的丰功伟绩:“想我当年,金谷园都是靠这个建起来的,买米买粮,就只是派一对管事出门的事儿:给他们金银,管他们上哪儿给我买……”
石咏则充耳不闻,心中在想:后世不是经常能见到泰国香米么?再说了,如今既然有暹罗进贡的香猪能送到京里来,说明中华与暹罗颇有些往来。既然旱灾是天灾,无法避免,那为何不想些办法,通过贸易手段,从境外买些粮进来呢?
想到这里,石咏更是脚下生风,转身回去金鱼胡同。他在朝中所识的人不多,十六阿哥只管皇家内务,出面说这事儿未免有些越界了。而十三阿哥……石咏因为这次“自鸣钟”的合作关系,更愿意将这件事说与这位无爵阿哥知道。
可他哪里能想得到,再回头的时候,竟会有这位冷面王杵在十三阿哥的书房里?
如今石咏有些战战兢兢,搜肠刮肚地想着说辞。
“……卑职只想着,那个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万一卑职出的这点馊主意,也能帮上点儿小忙,卑职就心满意足了。”
石咏啰里啰嗦的一长串说完,四阿哥已经实在被这絮絮叨叨、磨磨唧唧的傻小子给气笑了,笑骂道:“本王又没有不让你说!”
石咏心里稍稍舒了一口气,
“卑职拙见,既然暹罗米贱,将其采购,一来可以平抑米价,二来若真有赈灾之需,也总比在别处采购要便宜些。”
四阿哥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便宜”两个字,深深地打动了他。执掌户部若干年,为钱粮殚精竭虑,每天在拆东墙补西墙,四阿哥一听“便宜”这两个字,就像是真捡了个大便宜,心头一热,当即两眼放光,盯着石咏。
“不……不妥!”听石咏说完,四阿哥想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当即说:“不是这样的,若是从暹罗购粮,一去一回就要数月,救灾乃是救急,若这粮不能及时运到,还不是和从前一样?”
石咏却说:“卑职以为,眼下是旱情初起的时候,灾情到底如何,眼下尚不得知。因此各地最缺粮的时候,应当是每年征税之后,一直到明年夏熟之前。”
有些农人在减产之后,不得不将口粮也卖了缴赋税,因此秋收征税之后到冬令,向来是容易发生饥荒的时候,再就是三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按这么说,若是早早动手,未雨绸缪,可能也是来得及的。
四阿哥这样想着,却只“嗯”了一声,不置可否,低头沉思片刻,摇着头说:“不妥,还是不妥。若是叫教商家发现了这中间的价差,大量进口,岂不谷贱伤农?再者,若是本国农人见农桑无利可图,务农之人渐少,岂不动摇国本?”
石咏有些无语,觉得这位雍亲王想得好远,他所说的,进口暹罗稻米,只是为了救灾满足一时之需而已,怎么到了对方这里就乌泱泱地想了那么远去。
石咏则认为,这些不妨都交给市场,时间一久,市场便会将这种偏差慢慢修正。例如中华从暹罗打量进口米粮,暹罗米价渐高,慢慢地海商便会无利可图,进口的数量自然而然会减小,那么中华本土的粮食又会占据主导。再者,中华人口众多,又不断繁衍,市场巨大,暹罗的进口,在短时间之内也未必能够对粮价有太多影响。
也难为他,在铁面王四阿哥的“积威”之下,连说带比划,到底是顶着压力,将他想说的内容,都一一表达出来了。
四阿哥倒也并不是全然不晓海贸之事,只是长年管着户部事务,又重农桑,眼下旱情眼见着越来越重,关心则乱,听见石咏这样一通“歪理”,忍不住也开口辩驳……只有十三阿哥作壁上观,乐得清闲。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雍亲王陷入沉思,十三阿哥则偷偷送给石咏一个“你赢了”的眼神。
石咏拜别之后,四阿哥才慢慢托起早已凉了的饭碗,小口小口地细细咀嚼,一面吃一面沉思,有些食不知味。
十三阿哥又问起四阿哥随扈前往承德的事儿。今年圣驾先去承德,然后巡幸塞外,点了四、五、八、十、十四、十六、十七这几位随行,三阿哥诚亲王坐镇京师。四阿哥见问,脸上多少露出些不虞之色,说:“圣上命人修承德避暑山庄,他便也跟着在承德修园子,这点儿小心思,以为旁人看不透么?”
第105章
圣上巡幸塞外, 亦点了平郡王纳尔苏随扈。因太后亦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小住,所以纳尔苏也允了携眷前往承德。待圣驾北上时, 宗室女眷可以留在承德陪太后住一阵。
离京之前, 平郡王福晋元春记挂着弟妹们的事儿, 便轻车简从, 也未事先递帖子,就这么回了一趟贾府,令贾母与王夫人喜出望外。
上回元春归宁之后, 贾母便出面, 寻了两个妥当的嬷嬷来府里给迎春与湘云教规矩,且叮嘱了迎春是主, 湘云是辅。然而迎春与湘云以前都没学过规矩, 眼下正是走路吃饭穿衣全要一一学起。这学了没多久,湘云就先病倒了, 贾母心疼, 又觉湘云反正只是小选, 里外要撂牌子的,便让湘云那边先缓缓。
迎春却是正经明年要参选的人,没法子, 只能咬着牙苦练。元春两个月没见她, 便见瘦了两圈,元春是过来人,知道吃的这苦意味着什么,只能劝妹妹:“你且忍忍, 这些规矩,习惯了便再没什么。”
迎春如今说话走路,已经都能端着架子,然而与人说话交际,却还是不行,见堂姐劝慰,只能木然点头,一句回话都没有。
元春心下暗自叹息,待迎春退下去,才问起贾母与王夫人:“二妹妹的亲事,家里若是有瞧得中的人家,我倒是可以在太后和德娘娘那里递句话的。”
贾母与王夫人对望一眼,都是摇摇头。
“迎丫头出身不高,实在不指望她攀哪一门贵亲。若是能配个宗室,嫁个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做正室,已是很好了。”贾母叹了口气。
元春却诧异:“二妹妹性子绵,又不爱说话,做当家主母,怕是立不起来威。祖母有没有想过,她若是入哪个皇子府给皇孙辈儿做侧室呢?”
元春倒是一腔心思,为妹妹考虑。她素知从宫中到各皇子府,都现有规矩摆着。以迎春这安分守己的性子,若是去了这样的地方,自然会处处容让,躲在后头,反而能少好些纷争。这些皇子皇孙们的内宅之事,也一向有人盯着,乱不到哪儿去。
王夫人却私心里不喜长房,心想迎春若是真入了皇子府,回头得了势,岂不是比元春这郡王福晋更体面,当下只幽幽地叹了口气说:“迎丫头也得有这个命才行啊!”
元春见贾母和王夫人都没接茬,便问:“祖母,大伯那里有没有透过话,他是个什么意思?”她可还记得上回提醒元春之事的,是长房的媳妇。
贾母登时露出不豫之色:“别提了,你大伯正指着迎丫头落选,好将闺女嫁与十四阿哥的门人,走那边的路子呢。早先跟我这个当娘的叫板,怪我这个当娘的多事,犯不着请人来教迎春规矩!”
元春一时震住了没能接上茬儿,实在是没想到贾赦竟然是这么个想法儿,这人指定是浑到没边儿了。她一着急,忙道:“老太太,您可得把着点儿,这是阖家的脸面,如今不止二妹妹一个的事儿,下头还有三妹妹、四妹妹。”
贾母铁青着脸,说:“大姐儿放心,你大伯就是个浑人。”
元春为了迎春的事儿,往贾府跑了一趟,却没得半点头绪,只得安慰自己,选秀之期在明年,这事儿尚且不急。她一向关心幼弟,少不得宝玉叫出来,问了他上回应试之前染病的事儿,又好生宽慰了一番,这才告辞而去。
石咏这头,则正在接受三阿哥诚亲王胤祉与礼部官员对景山神御殿的“和稀泥”式验收。
原本内务府营造司完工的工程,都是由内务府和工部一道验收的。可是如今十六阿哥随扈去了承德,而工部尚书与侍郎也因河工的事不在京中。这验收的差事就交到了诚亲王胤祉手上。
在验收的整个过程中,诚亲王都坐在景山牌楼下的大树一旁喝茶,同时以“温煦”的目光反复打量侍立在一旁的石咏。石咏被他看得心中难免发毛。
少时里面礼部的官员出来,回报说是修缮工程没有什么问题,石咏这才舒了一口气。
“王爷,神御殿侧还有一间小院,貌似没有修整,这是不是……也该在石主事此次的修缮范围之内啊?”诚亲王手下没挑出毛病,就只能故意找茬了。
诚亲王面上依旧温煦,看向石咏,却拖长了声音问:“石主事……嗯?”
石咏无奈,只得垂手躬身回答:“回禀诚亲王,那件小院卑职带人去检查过里面的情形,几处不稳固的地方也有适当加固。只是,那院子里现住着……”
他越说越压低了声音,抬眼看着胤祉,露出一副“你懂的”神色。
胤祉听他欲言又止,满腹疑惑地想了一回,突然省过来,吓了一跳,赶紧瞪了自己的下属一眼,匆匆忙忙地说:“好了,石主事做事勤勉,本王都记下了,回头见了十六弟,自然替你说几句好话。”
石咏便不再多说,低头谢过胤祉。
胤祉胡乱点点头,说:“好了,石主事先忙吧!本王今日还要带人祈雨,你说这天儿,怎么尽是这毒辣日头,就是不下雨呢?”
他身为礼部的掌部亲王,带着留守京中的群臣祈了几天雨,五天前老天开眼,下了几滴雨水。没想到送折子到承德去,皇上却批下来说是祈雨的人心不诚,要求再祈。胤祉没办法,只能亲力亲为,带同群臣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祈雨。看今天这天气,胤祉心里暗暗叫苦,他怎么就那么倒霉,今年轮到他坐镇京师的?往年明明都是老四留守的。
石咏送走胤祉,松了一口气,心想总算可以歇歇了。
这次维修景山神御殿,他这个包工头不仅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已经与整个施工队形成了默契,磨合得不错。石咏只不知道下一桩差事会是什么。若是眼下没有紧急的活计,他倒是很想去海淀帮着修四阿哥的那座赐园。
石咏有这个想法,并非因为那座园子,就是后世为人熟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他也不是想奉承逢迎四阿哥这位未来的皇帝,石咏只是想带母亲和弟弟出城小住。京城里这天气,委实是太热了点儿。
石咏上次回树村的时候,就在自家那座荒山旁边,又买了两亩荒地,并且拜托李大牛帮忙盯着,请了几个工人,将地给平了,打下地基,打算将来建个砖石小院。在城外有这样一个院子,青山绿水环绕,距离村落也不远,安全无虞。夏天的时候出城避暑,这样的地方再合适不过。
但是眼下小院还未建起来,如今母亲婶娘弟弟即便出城,也只能借旁人的院子暂住。以石大娘的性子,绝不肯这样麻烦的,可若是儿子在城外当差,她这当娘的铁定愿意为了儿子少受那奔波之苦,一起出城小住。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石咏刚刚结束跑外勤的日子,打算回内务府营造司府衙里整理整理文书,修整一两天,立即接到了十六阿哥胤禄的加急文书,命他速速前往承德救急,说是如今管着修整承德避暑山庄的主事告了病,胤禄是独木难支,急传石咏跑一趟承德,江湖救急。
石咏无奈了,外勤一跑完,就立即变了出差。可上司有命,他又不能拒绝,当下只能如上回一样,姜夫子和街坊邻里那里都打点一边,永顺胡同富达礼那边则又去打了招呼,这才着手准备他上承德的物事。
十六阿哥的文书上只点了石咏一人,没有点其他工匠,所以石咏只能带李寿一个随行前往承德。他原本还想将李寿留在家里,被石大娘劝住,说内宅即便有事儿,李寿一个半大长随又帮不上什么忙,大不了回头将永顺胡同留着的那一房家人带回椿树胡同来侍奉便是。
石咏想想也对,李寿听说能去承德,也是满心的跃跃欲试,才叫石咏终下了决心。
石咏将家事处理妥当,隔日便带着李寿出发,两人因有十六阿哥的手令在,便骑了驿马,沿官道一路往承德过去。李寿如今骑术渐长,石咏便带着他一路疾奔,但只奔了一天,两人第二天就都老老实实地控了缰绳,在路上缓行——前一天颠得太厉害,如今两人全身的骨头都跟散了架似的,再也不敢造次了。
好在这一路上风景不错,出了古北口,沿路两侧,碧青的山峦起伏,一条清涧就在官道一侧。石咏与李寿两个年轻人,边看边走,谈谈说说,也颇不寂寞。
傍晚的时候,石咏与李寿赶到了驿馆,发现驿馆前前后后早已住满了,一问才知道遇上了前任兵部尚书马尔汉一行。
马尔汉是顺治年就出仕的人,现在已经八十好几了,前几年二阿哥党和大阿哥党闹得最欢的时候,这位老臣报了因病乞休,康熙念他年事已高,难得又如此知趣,便准了他的折子,让老人家退下来过几天清闲日子。
偏生这位老臣虽然年事已高,可是却依旧喜欢四处走动,游山玩水,不喜闷在京里。皇上知他这个性子,再加上一向优容老臣,便特地允了马尔汉,可以携带家眷子弟,前往承德,并陪伴御驾,接见蒙古前来朝见的王公子弟。
侍奉马尔汉上承德去的,是他的老生子,正白旗佐领白柱。马尔汉膝下接连生了七八个女儿,一直无子,直到将近六十了,才得了白柱这个老生子。马尔汉一家与石家一样,都在正白旗,白柱跟石咏家所在的佐领梁志国很熟,又认得李寿,当下招呼这两位,并命人在驿馆里腾了一个房间出来,让石咏主仆凑活着住一晚上,并且向马尔汉引见了石咏。
马尔汉年纪大了,耳朵不大灵光,说话声儿又特别响,但听说了石咏是石宏武之子的时候,马尔汉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对石宏武有些印象。
石咏听说驿馆后面一进住的是女眷之后,多少有些激动,一颗心在胸膛砰砰地狂跳起来:他怎能不激动呢?眼前这位马尔汉老尚书,就是十三阿哥的岳父,十三福晋兆佳氏之父。
也就是说,石咏上回路遇却又无缘一见的双胞胎,该是马尔汉的孙女或者是侄孙女。
激动之后,石咏随即冷静下来。他明白得很,且不论双胞胎那未出阁的姑娘会不会随马尔汉老尚书一起到承德来,单只看这前院后院泾渭分明的架势,就知道他一个外男绝对见不到人家女眷。
石咏挠头,心想:果然如唐英所言,这个世道,想见个大户人家的未婚姑娘,还真难如登天。
驿馆里不管晚饭,而马尔汉一大家子,就从旁边的农庄里叫了十几个菜,摆了一桌子。白柱盛情相邀,石咏就不再外道,坐下来和马尔汉等人一道用了。而李寿也自有兆佳氏族里带出来的长随照顾。
待到吃完,石咏谢过老尚书和白柱,借口如厕,独自一人转到驿馆外来走动走动,消消食。没曾想,他腰间佩着的荷包里,那只颁瓟斝却打趣着笑起来。
“小石咏——”石崇的笑声蕴着不同的意味。
石咏脸上微红,却强撑着道:“你笑什么?”
每次他被石崇唤作“小石咏”的时候,对方总会想方设法嘲笑他一番,然后顺便炫一炫自己当年有多么豪富。石咏曾经一针见血地向石崇指出过,这个习惯有多么的傻缺,可是石崇却从来没起心要改过。
“刚才我听你问过人家女眷之后,心就跳得快。”石崇不怀好意地嘿嘿笑了两声,“是不是里头有你哪位心仪的姑娘?”
石咏一听,立即轻斥道:“你混说什么!你要是再胡说八道,我就真去茅房了啊!”
可能是因为石崇是个“老哥哥”而不是“小姐姐”的缘故,石咏对待颁瓟斝这件文物,就少了些迁就与礼遇,相反,这两个姓石的更多时候会彼此抬杠。石崇大约觉得石咏这傻小子实在够迂,而石咏却觉得石崇这爱炫耀外加嘴贱的坏习惯是病得治。两人有时争执起来,石咏若是说不过石崇,他最终极的手段就是去上厕所。
“别,别——我不说你了还不行吗?”石咏一使杀手锏,石崇便要讨饶。
自从石咏偶尔有一回佩着荷包去茅房“释放自我”之后,石崇就对这个时空的厕所充满了怨念。
“你可知当年我家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石崇这回真的是抱怨,不是炫耀。
石咏则随口就答:“知道!就你家那厕所,是十足的五星级豪华厕所。”
相传石崇家的厕所修建得与宫苑殿宇一般无异,厕所中准备了各种的甲煎粉、沉香汁一类的香水香料,给如厕之人洗手、抹脸。
石咏心想,还不止这些。石崇的厕所之所以声名远扬,还不止是硬件设施出众的缘故。
传说中形容得神乎其神,说石崇家的厕所中始终有一群美貌的婢女恭敬侍候,在厕所门口列队侍候如厕者。等到石家的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
石咏想,这已经不止是五星级豪华酒店的水准了,别是《世说新语》编出来唬人的吧。岂料他一问石崇,竟是真的。
“不少客人到我家,都不好意思如厕。”石崇得意洋洋,“怎么样,有美如云、服侍更衣的厕所,我这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石咏老实不客气地回道:“错!”
“汉书卫子夫传中有云,‘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更衣’就是上厕所,所以你这种厕所,人家汉武帝、卫子夫那时候就有了。”
石咏毫不犹豫地将石崇怼了回去,打压一下石崇这胡乱炫富的气焰,好让他知道天外有天,他那些炫富的手段,都是前人早已玩过了的。
最近京中干旱,井水的水位都低了不少,百姓都怕缺水,盼着下雨,所以“大日头”对于京中百姓而言,并不是什么“好天气”。
石咏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他原本是想向十三阿哥提一句,京郊正在大旱。于是他向薛蟠贾琏两位告了罪,只说是落了件东西在金鱼胡同,回去拿一下,便匆匆转身,往十三阿哥府赶。
“这可真是糟糕,这么旱下去,田亩绝收,百姓缺粮,这该如何是好?”石咏走在路上,望着天边一抹残红,情不自禁地出声抱怨。
“买,买粮啊!”这回是石崇冒了一句出来,“天下这么大,总有地方能买到粮!”
“想我当年,就是将中原的丝绢茶叶,铜器铁器,贩卖到东南沿海,甚至南洋诸岛,然后换珍珠玛瑙、象牙犀角回来,只要贩卖的东西在两地有足够的价差,这一趟就是有利可图的,便有海商愿意挣这个辛苦钱。”
石咏心想:南洋诸岛……
石崇还在滔滔不绝地宣扬他当年的丰功伟绩:“想我当年,金谷园都是靠这个建起来的,买米买粮,就只是派一对管事出门的事儿:给他们金银,管他们上哪儿给我买……”
石咏则充耳不闻,心中在想:后世不是经常能见到泰国香米么?再说了,如今既然有暹罗进贡的香猪能送到京里来,说明中华与暹罗颇有些往来。既然旱灾是天灾,无法避免,那为何不想些办法,通过贸易手段,从境外买些粮进来呢?
想到这里,石咏更是脚下生风,转身回去金鱼胡同。他在朝中所识的人不多,十六阿哥只管皇家内务,出面说这事儿未免有些越界了。而十三阿哥……石咏因为这次“自鸣钟”的合作关系,更愿意将这件事说与这位无爵阿哥知道。
可他哪里能想得到,再回头的时候,竟会有这位冷面王杵在十三阿哥的书房里?
如今石咏有些战战兢兢,搜肠刮肚地想着说辞。
“……卑职只想着,那个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万一卑职出的这点馊主意,也能帮上点儿小忙,卑职就心满意足了。”
石咏啰里啰嗦的一长串说完,四阿哥已经实在被这絮絮叨叨、磨磨唧唧的傻小子给气笑了,笑骂道:“本王又没有不让你说!”
石咏心里稍稍舒了一口气,
“卑职拙见,既然暹罗米贱,将其采购,一来可以平抑米价,二来若真有赈灾之需,也总比在别处采购要便宜些。”
四阿哥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便宜”两个字,深深地打动了他。执掌户部若干年,为钱粮殚精竭虑,每天在拆东墙补西墙,四阿哥一听“便宜”这两个字,就像是真捡了个大便宜,心头一热,当即两眼放光,盯着石咏。
“不……不妥!”听石咏说完,四阿哥想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当即说:“不是这样的,若是从暹罗购粮,一去一回就要数月,救灾乃是救急,若这粮不能及时运到,还不是和从前一样?”
石咏却说:“卑职以为,眼下是旱情初起的时候,灾情到底如何,眼下尚不得知。因此各地最缺粮的时候,应当是每年征税之后,一直到明年夏熟之前。”
有些农人在减产之后,不得不将口粮也卖了缴赋税,因此秋收征税之后到冬令,向来是容易发生饥荒的时候,再就是三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按这么说,若是早早动手,未雨绸缪,可能也是来得及的。
四阿哥这样想着,却只“嗯”了一声,不置可否,低头沉思片刻,摇着头说:“不妥,还是不妥。若是叫教商家发现了这中间的价差,大量进口,岂不谷贱伤农?再者,若是本国农人见农桑无利可图,务农之人渐少,岂不动摇国本?”
石咏有些无语,觉得这位雍亲王想得好远,他所说的,进口暹罗稻米,只是为了救灾满足一时之需而已,怎么到了对方这里就乌泱泱地想了那么远去。
石咏则认为,这些不妨都交给市场,时间一久,市场便会将这种偏差慢慢修正。例如中华从暹罗打量进口米粮,暹罗米价渐高,慢慢地海商便会无利可图,进口的数量自然而然会减小,那么中华本土的粮食又会占据主导。再者,中华人口众多,又不断繁衍,市场巨大,暹罗的进口,在短时间之内也未必能够对粮价有太多影响。
也难为他,在铁面王四阿哥的“积威”之下,连说带比划,到底是顶着压力,将他想说的内容,都一一表达出来了。
四阿哥倒也并不是全然不晓海贸之事,只是长年管着户部事务,又重农桑,眼下旱情眼见着越来越重,关心则乱,听见石咏这样一通“歪理”,忍不住也开口辩驳……只有十三阿哥作壁上观,乐得清闲。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雍亲王陷入沉思,十三阿哥则偷偷送给石咏一个“你赢了”的眼神。
石咏拜别之后,四阿哥才慢慢托起早已凉了的饭碗,小口小口地细细咀嚼,一面吃一面沉思,有些食不知味。
十三阿哥又问起四阿哥随扈前往承德的事儿。今年圣驾先去承德,然后巡幸塞外,点了四、五、八、十、十四、十六、十七这几位随行,三阿哥诚亲王坐镇京师。四阿哥见问,脸上多少露出些不虞之色,说:“圣上命人修承德避暑山庄,他便也跟着在承德修园子,这点儿小心思,以为旁人看不透么?”
第105章
圣上巡幸塞外, 亦点了平郡王纳尔苏随扈。因太后亦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小住,所以纳尔苏也允了携眷前往承德。待圣驾北上时, 宗室女眷可以留在承德陪太后住一阵。
离京之前, 平郡王福晋元春记挂着弟妹们的事儿, 便轻车简从, 也未事先递帖子,就这么回了一趟贾府,令贾母与王夫人喜出望外。
上回元春归宁之后, 贾母便出面, 寻了两个妥当的嬷嬷来府里给迎春与湘云教规矩,且叮嘱了迎春是主, 湘云是辅。然而迎春与湘云以前都没学过规矩, 眼下正是走路吃饭穿衣全要一一学起。这学了没多久,湘云就先病倒了, 贾母心疼, 又觉湘云反正只是小选, 里外要撂牌子的,便让湘云那边先缓缓。
迎春却是正经明年要参选的人,没法子, 只能咬着牙苦练。元春两个月没见她, 便见瘦了两圈,元春是过来人,知道吃的这苦意味着什么,只能劝妹妹:“你且忍忍, 这些规矩,习惯了便再没什么。”
迎春如今说话走路,已经都能端着架子,然而与人说话交际,却还是不行,见堂姐劝慰,只能木然点头,一句回话都没有。
元春心下暗自叹息,待迎春退下去,才问起贾母与王夫人:“二妹妹的亲事,家里若是有瞧得中的人家,我倒是可以在太后和德娘娘那里递句话的。”
贾母与王夫人对望一眼,都是摇摇头。
“迎丫头出身不高,实在不指望她攀哪一门贵亲。若是能配个宗室,嫁个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做正室,已是很好了。”贾母叹了口气。
元春却诧异:“二妹妹性子绵,又不爱说话,做当家主母,怕是立不起来威。祖母有没有想过,她若是入哪个皇子府给皇孙辈儿做侧室呢?”
元春倒是一腔心思,为妹妹考虑。她素知从宫中到各皇子府,都现有规矩摆着。以迎春这安分守己的性子,若是去了这样的地方,自然会处处容让,躲在后头,反而能少好些纷争。这些皇子皇孙们的内宅之事,也一向有人盯着,乱不到哪儿去。
王夫人却私心里不喜长房,心想迎春若是真入了皇子府,回头得了势,岂不是比元春这郡王福晋更体面,当下只幽幽地叹了口气说:“迎丫头也得有这个命才行啊!”
元春见贾母和王夫人都没接茬,便问:“祖母,大伯那里有没有透过话,他是个什么意思?”她可还记得上回提醒元春之事的,是长房的媳妇。
贾母登时露出不豫之色:“别提了,你大伯正指着迎丫头落选,好将闺女嫁与十四阿哥的门人,走那边的路子呢。早先跟我这个当娘的叫板,怪我这个当娘的多事,犯不着请人来教迎春规矩!”
元春一时震住了没能接上茬儿,实在是没想到贾赦竟然是这么个想法儿,这人指定是浑到没边儿了。她一着急,忙道:“老太太,您可得把着点儿,这是阖家的脸面,如今不止二妹妹一个的事儿,下头还有三妹妹、四妹妹。”
贾母铁青着脸,说:“大姐儿放心,你大伯就是个浑人。”
元春为了迎春的事儿,往贾府跑了一趟,却没得半点头绪,只得安慰自己,选秀之期在明年,这事儿尚且不急。她一向关心幼弟,少不得宝玉叫出来,问了他上回应试之前染病的事儿,又好生宽慰了一番,这才告辞而去。
石咏这头,则正在接受三阿哥诚亲王胤祉与礼部官员对景山神御殿的“和稀泥”式验收。
原本内务府营造司完工的工程,都是由内务府和工部一道验收的。可是如今十六阿哥随扈去了承德,而工部尚书与侍郎也因河工的事不在京中。这验收的差事就交到了诚亲王胤祉手上。
在验收的整个过程中,诚亲王都坐在景山牌楼下的大树一旁喝茶,同时以“温煦”的目光反复打量侍立在一旁的石咏。石咏被他看得心中难免发毛。
少时里面礼部的官员出来,回报说是修缮工程没有什么问题,石咏这才舒了一口气。
“王爷,神御殿侧还有一间小院,貌似没有修整,这是不是……也该在石主事此次的修缮范围之内啊?”诚亲王手下没挑出毛病,就只能故意找茬了。
诚亲王面上依旧温煦,看向石咏,却拖长了声音问:“石主事……嗯?”
石咏无奈,只得垂手躬身回答:“回禀诚亲王,那件小院卑职带人去检查过里面的情形,几处不稳固的地方也有适当加固。只是,那院子里现住着……”
他越说越压低了声音,抬眼看着胤祉,露出一副“你懂的”神色。
胤祉听他欲言又止,满腹疑惑地想了一回,突然省过来,吓了一跳,赶紧瞪了自己的下属一眼,匆匆忙忙地说:“好了,石主事做事勤勉,本王都记下了,回头见了十六弟,自然替你说几句好话。”
石咏便不再多说,低头谢过胤祉。
胤祉胡乱点点头,说:“好了,石主事先忙吧!本王今日还要带人祈雨,你说这天儿,怎么尽是这毒辣日头,就是不下雨呢?”
他身为礼部的掌部亲王,带着留守京中的群臣祈了几天雨,五天前老天开眼,下了几滴雨水。没想到送折子到承德去,皇上却批下来说是祈雨的人心不诚,要求再祈。胤祉没办法,只能亲力亲为,带同群臣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祈雨。看今天这天气,胤祉心里暗暗叫苦,他怎么就那么倒霉,今年轮到他坐镇京师的?往年明明都是老四留守的。
石咏送走胤祉,松了一口气,心想总算可以歇歇了。
这次维修景山神御殿,他这个包工头不仅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已经与整个施工队形成了默契,磨合得不错。石咏只不知道下一桩差事会是什么。若是眼下没有紧急的活计,他倒是很想去海淀帮着修四阿哥的那座赐园。
石咏有这个想法,并非因为那座园子,就是后世为人熟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他也不是想奉承逢迎四阿哥这位未来的皇帝,石咏只是想带母亲和弟弟出城小住。京城里这天气,委实是太热了点儿。
石咏上次回树村的时候,就在自家那座荒山旁边,又买了两亩荒地,并且拜托李大牛帮忙盯着,请了几个工人,将地给平了,打下地基,打算将来建个砖石小院。在城外有这样一个院子,青山绿水环绕,距离村落也不远,安全无虞。夏天的时候出城避暑,这样的地方再合适不过。
但是眼下小院还未建起来,如今母亲婶娘弟弟即便出城,也只能借旁人的院子暂住。以石大娘的性子,绝不肯这样麻烦的,可若是儿子在城外当差,她这当娘的铁定愿意为了儿子少受那奔波之苦,一起出城小住。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石咏刚刚结束跑外勤的日子,打算回内务府营造司府衙里整理整理文书,修整一两天,立即接到了十六阿哥胤禄的加急文书,命他速速前往承德救急,说是如今管着修整承德避暑山庄的主事告了病,胤禄是独木难支,急传石咏跑一趟承德,江湖救急。
石咏无奈了,外勤一跑完,就立即变了出差。可上司有命,他又不能拒绝,当下只能如上回一样,姜夫子和街坊邻里那里都打点一边,永顺胡同富达礼那边则又去打了招呼,这才着手准备他上承德的物事。
十六阿哥的文书上只点了石咏一人,没有点其他工匠,所以石咏只能带李寿一个随行前往承德。他原本还想将李寿留在家里,被石大娘劝住,说内宅即便有事儿,李寿一个半大长随又帮不上什么忙,大不了回头将永顺胡同留着的那一房家人带回椿树胡同来侍奉便是。
石咏想想也对,李寿听说能去承德,也是满心的跃跃欲试,才叫石咏终下了决心。
石咏将家事处理妥当,隔日便带着李寿出发,两人因有十六阿哥的手令在,便骑了驿马,沿官道一路往承德过去。李寿如今骑术渐长,石咏便带着他一路疾奔,但只奔了一天,两人第二天就都老老实实地控了缰绳,在路上缓行——前一天颠得太厉害,如今两人全身的骨头都跟散了架似的,再也不敢造次了。
好在这一路上风景不错,出了古北口,沿路两侧,碧青的山峦起伏,一条清涧就在官道一侧。石咏与李寿两个年轻人,边看边走,谈谈说说,也颇不寂寞。
傍晚的时候,石咏与李寿赶到了驿馆,发现驿馆前前后后早已住满了,一问才知道遇上了前任兵部尚书马尔汉一行。
马尔汉是顺治年就出仕的人,现在已经八十好几了,前几年二阿哥党和大阿哥党闹得最欢的时候,这位老臣报了因病乞休,康熙念他年事已高,难得又如此知趣,便准了他的折子,让老人家退下来过几天清闲日子。
偏生这位老臣虽然年事已高,可是却依旧喜欢四处走动,游山玩水,不喜闷在京里。皇上知他这个性子,再加上一向优容老臣,便特地允了马尔汉,可以携带家眷子弟,前往承德,并陪伴御驾,接见蒙古前来朝见的王公子弟。
侍奉马尔汉上承德去的,是他的老生子,正白旗佐领白柱。马尔汉膝下接连生了七八个女儿,一直无子,直到将近六十了,才得了白柱这个老生子。马尔汉一家与石家一样,都在正白旗,白柱跟石咏家所在的佐领梁志国很熟,又认得李寿,当下招呼这两位,并命人在驿馆里腾了一个房间出来,让石咏主仆凑活着住一晚上,并且向马尔汉引见了石咏。
马尔汉年纪大了,耳朵不大灵光,说话声儿又特别响,但听说了石咏是石宏武之子的时候,马尔汉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对石宏武有些印象。
石咏听说驿馆后面一进住的是女眷之后,多少有些激动,一颗心在胸膛砰砰地狂跳起来:他怎能不激动呢?眼前这位马尔汉老尚书,就是十三阿哥的岳父,十三福晋兆佳氏之父。
也就是说,石咏上回路遇却又无缘一见的双胞胎,该是马尔汉的孙女或者是侄孙女。
激动之后,石咏随即冷静下来。他明白得很,且不论双胞胎那未出阁的姑娘会不会随马尔汉老尚书一起到承德来,单只看这前院后院泾渭分明的架势,就知道他一个外男绝对见不到人家女眷。
石咏挠头,心想:果然如唐英所言,这个世道,想见个大户人家的未婚姑娘,还真难如登天。
驿馆里不管晚饭,而马尔汉一大家子,就从旁边的农庄里叫了十几个菜,摆了一桌子。白柱盛情相邀,石咏就不再外道,坐下来和马尔汉等人一道用了。而李寿也自有兆佳氏族里带出来的长随照顾。
待到吃完,石咏谢过老尚书和白柱,借口如厕,独自一人转到驿馆外来走动走动,消消食。没曾想,他腰间佩着的荷包里,那只颁瓟斝却打趣着笑起来。
“小石咏——”石崇的笑声蕴着不同的意味。
石咏脸上微红,却强撑着道:“你笑什么?”
每次他被石崇唤作“小石咏”的时候,对方总会想方设法嘲笑他一番,然后顺便炫一炫自己当年有多么豪富。石咏曾经一针见血地向石崇指出过,这个习惯有多么的傻缺,可是石崇却从来没起心要改过。
“刚才我听你问过人家女眷之后,心就跳得快。”石崇不怀好意地嘿嘿笑了两声,“是不是里头有你哪位心仪的姑娘?”
石咏一听,立即轻斥道:“你混说什么!你要是再胡说八道,我就真去茅房了啊!”
可能是因为石崇是个“老哥哥”而不是“小姐姐”的缘故,石咏对待颁瓟斝这件文物,就少了些迁就与礼遇,相反,这两个姓石的更多时候会彼此抬杠。石崇大约觉得石咏这傻小子实在够迂,而石咏却觉得石崇这爱炫耀外加嘴贱的坏习惯是病得治。两人有时争执起来,石咏若是说不过石崇,他最终极的手段就是去上厕所。
“别,别——我不说你了还不行吗?”石咏一使杀手锏,石崇便要讨饶。
自从石咏偶尔有一回佩着荷包去茅房“释放自我”之后,石崇就对这个时空的厕所充满了怨念。
“你可知当年我家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石崇这回真的是抱怨,不是炫耀。
石咏则随口就答:“知道!就你家那厕所,是十足的五星级豪华厕所。”
相传石崇家的厕所修建得与宫苑殿宇一般无异,厕所中准备了各种的甲煎粉、沉香汁一类的香水香料,给如厕之人洗手、抹脸。
石咏心想,还不止这些。石崇的厕所之所以声名远扬,还不止是硬件设施出众的缘故。
传说中形容得神乎其神,说石崇家的厕所中始终有一群美貌的婢女恭敬侍候,在厕所门口列队侍候如厕者。等到石家的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
石咏想,这已经不止是五星级豪华酒店的水准了,别是《世说新语》编出来唬人的吧。岂料他一问石崇,竟是真的。
“不少客人到我家,都不好意思如厕。”石崇得意洋洋,“怎么样,有美如云、服侍更衣的厕所,我这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石咏老实不客气地回道:“错!”
“汉书卫子夫传中有云,‘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更衣’就是上厕所,所以你这种厕所,人家汉武帝、卫子夫那时候就有了。”
石咏毫不犹豫地将石崇怼了回去,打压一下石崇这胡乱炫富的气焰,好让他知道天外有天,他那些炫富的手段,都是前人早已玩过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