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
石咏不由想起了后世的拍卖。
后世他见识过正儿八经的古董文物拍卖,知道这样的拍卖能够激发出多大的能量——小小一只成化年间的鸡缸杯就能够拍出两个亿的天价,凭什么眼下的“拍卖”就拍不出同样震惊世人的价格呢?
他知道现在这个时空里,社会财富集中在最上层的王公贵族、官宦人家以及一部分富商巨贾手中。皇家已经被好面子、好旅游的皇帝折腾得没什么钱了,最底层的百姓也是苦哈哈没什么钱的。为今之计,确实是该从这些人的口袋里好好掏些银钱出来,让这些银钱在社会上流通起来。
既然如此,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石咏当即点头:“没问题,十六爷,不过,我得先问问您,这回拍卖,您打算拿什么出来?”
石咏他们原本筹划的“拍卖会”,只是打算帮薛家将多年的“死当”变现,此外石咏还有些小私心,他还想帮着郑燮宣扬宣扬,将板桥的名气早些打响。
随着内务府的加入,这次“拍卖会”的性质便大为不同,档次便一下子升了上去。同时石咏还得了十六阿哥的“特许”,可以利用上衙的时间帮着筹备拍卖的事儿。
很快,这第一次拍卖的货品筛选已经完成。石咏拿着皇家大内拿出来的货品清单直咋舌:皇家私藏,真是非同小可。这次皇家打算“拍卖”的文物级别,已经足以令他这个来自后代时空的人瞠目结舌了。可就这,还只是十六阿哥口中所说“第二等的”、“总是锁在库房里的”、“摆着也是积灰”。
“十六爷,这些东西,若是由‘拍卖’这条道儿走出去,皇上那边,不会说什么吧!”石咏问。
他以前听说过有内侍与宫女将宫中的东西偷出去发卖,被查出来便是死罪。十六阿哥管着内务府,这样不知会不会算是“监守自盗”。
十六阿哥摇摇头,笑道:“爷这么谨慎的人,你道连这个都想不到吗?放心吧,爷特地请了旨意,才将这些东西从内务府账上给销去了的。再者,这些都是前朝的东西,也没有皇家御览或是内造字样,流到市面上,也不会有人知道这些曾经由内务府收藏过。若是能收拢这些银子,也是一桩好处。”
石咏却觉得略有些可惜,若是他当真能打着内务府处理存货的名头去叫卖这几件古董,叫价准保可以再高上三成。
然而他也可以理解,皇家颜面最为重要,皇家都捉襟见肘成这样了,可也决计不愿让外人知道自己血槽已空。这就和红楼里贾家已经寅吃卯粮,偷偷当老太太的东西之时,面上却依旧勉力维持,是一个道理。
不几日,吏部开始对六部与外放官员考评。石咏在内务府当差,因此暂时不在被考评之列。再过一阵,外省督抚进京陛见,随着外官进京,各种孝敬也终于送到京官手中,众人手中一时都宽裕起来,在京里走动跑缺的人也更多了。
恰与这个时候,京中第一次“拍卖会”的名录与帖子于这时送了出来。
“名录”原本是石咏的贯用手法,只是这一次,这拍卖名录做得比织金所和当年自鸣钟的名录做得更为精致,所用的材料也更为豪奢,宝蓝绒封面,烫金的大字,一本名录,似乎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股子金光灿灿的气息。
这每一份名录上,先是三言两语简单描述了“拍卖”的过程,接着是所有拍卖之物的清单,每一样东西都标明了器物名称、种类、年代、尺寸等详细信息,最后标上底价。竞买价格,必须高于这个底价。除了这清单以外,“名录”上所有底价高于五千两的器皿与书画,还有都由高手匠人所绘的“古董写真图”或是小幅的临摹件,附在名录之后。
除了名录之外,拍卖会还特地做了限量的请帖,请帖一共只有三百份,与“名录”一样,也是一色的宝蓝烫金,请帖上还专门烫印上了编号。由十六阿哥出面,往京中各家王公贝勒府邸,每家送去了五份,便已经去了一百大几十份。除此之外,便是由薛家出面,往京中熟识的各家皇商那里递了过去。最后还剩下一小部分帖子,则给了松竹斋一个面子,由松竹斋代为发卖,买者需要实名登记,并且要在薛家指定的票号里存有一定银两,才能入场。
石咏他们待名录流传出去,惹起全城热议的时候,才适时将名帖送出去。
早先名录在市面上流传开,已有人专门去请教了琉璃厂古董行那些积年的掌柜,晓得这次拍卖会所出的底价大多略低于这些古董字画的市面价格,于是不少人抱着掏便宜货的心情,打算去这新鲜场合见识见识。待到名帖送出去,旁人才晓得,竟是限量,有条件才能入场的。
因有这“眼前就有便宜却捡不着”的心理摆着,不少人开始转托门路,去各处求购请帖。各家王府所得的帖子大多走了人情,送与相熟的亲友,也有分与重要门客的。薛家凭着以前的皇商人脉,送去的都是巨贾之家,寻常东西他们都看不上眼,但见不少东西起价就是五千一万的,反而生了兴趣,都将帖子捂在手里。
最后便只剩松竹斋那里还有几十张帖子,大约作价一百两银子往外发卖。买者也大多是精明之人,有京堂有外官,也有想借此机会买上一两件好东西走礼的候补官员,也不知他们是怎么炒卖的,到了这拍卖会开场之前的一天,这帖子已经炒至近五百两一张。饶是如此,这帖子兀自求而不得。好些人直到拍卖会开场之前,兀自在场外等着,看看有没有人愿意高价出让。
石咏作为筹办方之一,在拍卖会这日,早早就赶到了拍卖会的场地松鹤楼。这次的名录与请帖两件事都走得很顺利,然而石咏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一场成功的拍卖,前期准备都只是其次,关键则在于现场会不会流拍。
作者有话要说: 1中国古代的“扑买”与“扑卖”,参考度娘。
第157章
皇商薛家牵头主理的京城首次“拍卖会”, 原本定于是日未时三刻于松鹤楼开始,然而不少人未初即至, 为的是一探究竟, 看看这一出“拍卖会”,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场合。
松鹤楼本是京城知名的酒楼, 地方敞阔,足以容纳近千人。自从前一日打烊之后,酒楼内由伙计带着工人忙了一个通宵加上一早上, 才彻底布置停当。即便是松鹤楼的熟客至此, 也定然认不出此处的本来面目。这里二楼原本的雅座全部被撤去,改为十一间休息室, 供到此参与“拍卖会”的买家先行休息。而三楼本是一整间通透的大厅, 现在则被用作“拍卖”的主会场。
前来参加“拍卖”的买家,先在一楼登记名姓, 核对请帖, 然后再由伙计引至二楼休息室休息。
二楼休息室, 十间较大的,主要供各王公府邸与富商巨贾们使用。每一间休息室都收拾得极其典雅,不再是酒楼模样, 每一间都布置得与寻常大户人家的中堂相差仿佛:正中设着紫檀螭案, 案前巨画高悬,两边则挂着名人手书的条幅,案上摆着台式自鸣钟和南边式样的盆景,下设二十几把楠木交椅, 供人们闲坐休息,椅畔洋漆方几上放置着各色官窑瓷器,茗碗瓶花俱备。
除此之外,板壁上还挂着不少字画,便有懂行的上前去看那题款,竟吓了一跳,一幅幅看下来,竟俱是名家,多以元明为主,偶见宋时真迹,亦有清初大家之作——
最要命的是,这休息室里布置的这许多字画与器皿,据说全是卖家所有,大方地挂在此处供人欣赏,然而却一件都不卖,足见这卖家财大气粗,更兼品味不俗。有此叫人对今日所“拍卖”的物事,更多出几分期待。
待到未正,松鹤楼的人越聚越多。因觉得新鲜,除了有些亲王贝勒自矜身份,只遣了门下大管事或是门客前来,只管按主子吩咐,看名录竞拍,其余不少如官员富贾之流,都是亲身而至。他们见了主家精心设计的十间休息室,纷纷暗叫走运——这分明就是主家给安排了个与权贵巨贾结交认识的好机会。
当即不少人心里便暗叫“值”,哪怕是花五百两买了请帖进来的,一时也觉得今日有这样的机会,已经够本了。
少时便有能说会道的伙计与掌柜进来,邀此间众人做“扑卖”之戏。
“这位客官,”伙计捧了一个签筒过来,笑着招呼,“主家特为安排的‘扑卖’之戏,邀您一试,正好可以讨个彩头。”
“扑卖之戏?怎么个玩法?”
那伙计便笑答道,说:“是抽签子。”
他手里有签筒,里面盛着一把大约几十枚竹签,竹签一头涂成红橙黄蓝紫五色之一。伙计笑着解释,只说是二十两银子玩一把,必中,没有落空的,但是所中之物分成五等,中了一等,所得之物作价一百两,二等作价五十两,三等作价三十两,四等作价二十两,五等则是腊月里送这松鹤楼的席面一副。
伙计说话之间,便将奖品单子取了出来,竟又是一本册子,从一等往下,一直到末等,所有彩头的名称俱都列了出来。
“宣德年铜香炉一具、成窑斗彩人物笔洗一只……”那名宾客将顺着念下去,心想,这主家看去实诚,宣德年间的铜香炉,或是成化年官窑的瓷笔洗,当今的市价已是一百两以上,其余二等三等四等,也是如此,价值与适才伙计所说的相去不远。
那宾客便想,手气再差,也起码是一副席面,其余稍好些便能回本。松鹤楼的席面一席在三两银子上下,但是腊月里的席面格外难定,如今有这机会,倒不如试一试。
只听隔壁已经有人抽中了,伙计高声宣布:“恭喜赵大人抽中二等……”
这边这位登时便心动不已,心想,旁人都能有这手气,我因何不能,当即问:“要现在付银子么?”
伙计连忙摇头,说:“请您将请帖取出,小人记一下号码便可。”
这名宾客心想:这倒也便宜,当下将请帖取出来,给那伙计看过,伙计在随身带的簿子上将号码记下,然后说:“这请帖请您带妥当了,稍候‘拍卖’之时,您若是愿意出价,就请举一举手中的请帖就行,回头拍中,有人回来记您的这帖子上号码,待会后一并结算。”
说着伙计便将竹签的彩色一头折向内,并将竹筒摇了摇,恭请人抽过,一看颜色,便小声恭喜:“恭喜您,抽中四等。”闻者一愣,未免有些懊恼,可是想想投入与产出,便略感安慰,心想:我好歹也并未亏,不是么?
二层的休息室中,小的一间里,聚着十六阿哥、十三阿哥、薛蟠、石咏等几个人。
“茂行,听说你将当初那桩‘叩阍案’时候得到的字画全拿出来了?”十三阿哥依稀听过这个传闻,眼下向石咏确证。
“是,十三爷!”石咏点头应道,“赵老爷子馈赠,我卖是绝不敢卖的,但正好可以拿出来造个势。”
外头那十间休息室板壁上所挂的,大多是早先赵老爷子赠给石咏的名家字画。石咏并不打算发卖,但是却舍不得这些画作长久搁在箱子里无人得见,正好这次有机会,便干脆拿出来,挂在众宾刚进来时休息的地方。
这样做的好处,是带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叫人认为此次“拍卖”竞购的书画和其他古董,并不在这些事先展出的画作之下。
当然了,石咏还挟带私货地挂了两幅郑燮的字画在这里,就挂在当代名家石涛的画作之下,一幅是他前几天刚得的竹石图,一幅是他早年在扬州得的。石咏深知,这么多前来参加“拍卖”的人里,总有那么几个懂行的,看见这两幅,晓得其中的价值,自然会去打听“郑燮”此人。
几个人又等了一会儿,忽听外面热闹起来,有人欢呼鼓掌,也有人无奈叹息。
“这是‘扑卖之戏’,”石咏见两位皇子阿哥都扭头看着他,便将这游戏的规则一一解说,“二十两银子抽一次,总归不会让您落空的。”
“嘿,这扑卖之戏,”十六阿哥啧啧地称赞,“你怎么想出来的,眼下闹得爷也想出去抽一回,试试手气。”
石咏与薛蟠两人对视一眼,都是一笑。
这“扑卖”的法子,固然是薛蟠向石咏科普的,但是将其改成抽签有奖购物,却是石咏的主意。用来吸引人的噱头自然是后世那种“人人有奖,绝不落空”的说辞,真正的目的则是将薛家原先准备拍卖的那些“死当”用这种有奖购物的方式都给转卖出去。
原本薛蟠和石咏所预想的“拍卖会”,所卖货品价值都不算太高,然而十六阿哥突然这么横插一杠子,他们原先的打算便落空了。薛蟠那里什么都好说,然而石咏却还是觉得有些对不住这位又出钱又出力的“呆霸王”,所以才想了这么个折儿,将薛家当铺里想要变现的各种各样零碎首饰古董玩器,一起都卖出去。
石咏事先计算过所有一等奖至末等奖的价值,算了个大致比例,命人按照这个比例将竹签涂成五种颜色。如此一来,这抽奖结果便会大致遵循概率,将“扑卖之戏”的成本控制在他们所期望的那个水平。
现场到了三百名持着请帖的人,就算是每人抽上一回,这一场的流水便是六千两。更何况有不少人抽中了松鹤楼的席面之后,想改改手气,便会一抽再抽。他们抽签不用掏现银,便越发没有节制,若不是主家规定了每人最多只能抽五次,只怕就会无止境地抽下去。
十三阿哥听了石咏的解说,也忍不住笑道:“我原本还担心,茂行这法子不是人人都会买账,可这样看起来,你这第一阵就打得不错啊!”
石咏赶紧笑,谢过十三阿哥的夸奖。其实这也有些小花招在里头,他事先吩咐过伙计,但凡有人抽中了三等以上的货品,就让伙计大声将这名号报出来。抽中四等和席面的,报的时候便会放轻声音,顾及宾客的颜面。这样一处理,果然有效。人都是这样,但凡听说了别人能中,便也觉得自己能中,再见了人人都趋之若鹜地买,便也不甘落于人后。
二十两银子,平时庄户人家能过上一年。但是在这些豪门大户眼里,便是九牛一毛,便花上百两也没什么。于是乎这场拍卖会还未开始,已经叫石咏他们拢了万两银子回来。
这“扑卖之戏”还有意外收获,未时三刻之前,休息室这边稍许起了些争执,很快便有人被请了出去。同时有薛家的管事来这边回报,说是早先发现伪造请帖的人终于被找到了。
早先所有宾客进场的时候,在松鹤楼门口登记的管事就发现了,出现了编号重复的请帖。待管事发现不对的时候,持着“李鬼”请帖的人已经混了进去。
早先放出去的三百张请帖,全部有编号,一一在案,稍许一查便能查到那张是给庄亲王博果铎府上送去的五张帖子之一。
薛蟠当即传话给各位主持这“扑卖之戏”的伙计管事知道,命人只消见到这个号码的帖子便立即将人请出来。果然,很快便找到了两人同时持这同一个编号请帖的,偏巧这两人还认识。
这明摆着就是事先串通好了,得帖子的人又让自家亲朋仿制了一张帖子,将人一起带到松鹤楼来,并且让持“假帖”的人先进,持真帖的人再来的时候,管事便不好拦着不让人进。持假帖的人则早早进去,混在人堆之中,一时半会儿也抓不出来。
只是这位做假帖子竟也做得如此懒惰,上头的编号竟照抄原版,叫人一对号码便认出来了。
十六阿哥认得这两位,一个是庄亲王博果铎府上的大管事,一个是庄亲王一系的旁支子弟,早年在京里做木材生意的。十六阿哥笑了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回去跟你们老王爷说一声这事儿,就说爷……知道这事儿了!”
就因为是内务府奉皇命办差,才会由十六阿哥亲自将各王府的帖子送上门去。若是连这点都看不透,就别顶着王爵在京里混了。就这样,庄亲王博果铎竟然也能纵容手下,想出来这种丢人的手段,照顾旁支子弟。
那名木材商人吓得浑身发抖,赶紧拜过十六阿哥与十三阿哥,反复致歉,说他实在是不知那帖子是“假货”,然而十六阿哥问他是如何得来的那张帖子,他又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相反,庄亲王府的大管事大约知道十六阿哥难为不了他,态度一直非常沉着,一言不发,只挺着腰板儿,无论十六阿哥说什么,他都不管不应。
十六阿哥对庄亲王府也头疼得很,他除了回头在皇父面前告小黑状这一个法子之外,也的确是没法儿将庄亲王的人怎么样。最终他只是将那名持假帖的木材商人“请出”松鹤楼,而王府管事则只能任其留下。
待这件事处理完,已经到来申初。一出好戏终于即将上演,十六阿哥站起身来,有请十三阿哥:“十三哥,一起上去观礼吧!”
他自然而然地伸手将十三阿哥的手臂一扶,直到十三阿哥起身站稳,才就此松开。十三阿哥感激地看着弟弟,十六阿哥自己却没注意到。
他此刻满心的没有把握,心想:二百万两的缺口,石咏张罗的这一回,有机会能替他填补上一半么?
第158章
当晚的“拍卖会”, 由薛家一位极伶俐的掌柜主持,拍卖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明标公开竞价, 出价最高者得;另一部分则是暗标, 由各竞购之人写明标价, 封入信封,一起呈上等候开标,亦是价高者得, 但是却不会公开中标价格, 只会宣布最终买主。
众人一上三楼,便见到大厅最前面放置着十余只花梨木方几, 每只方几上都放了一件文玩古董, 外头罩了个玻璃罩子。
如今大户人家已经开始渐渐都安上了玻璃窗,人们对于平板玻璃已经不觉得有什么稀罕, 可是做成这样四面透明的玻璃柜, 还是头一次见。
放置在这些方几之上的古董大多是在名录里附了图样的, 人们此刻围上来看,与其说是看实物的,倒不如说是来看着玻璃柜的。但是待人们一入席, 便立即有伙计上来, 将这些东西全部撤走。旁人都知道,这些就是等一会儿暗标拍卖的标的。
接下来是明标公开竞价,薛家那名掌柜口齿清晰,当下又将这规则说了一遍, 由底价起,往上加一定金额喊价,喊价的时候只需举自家带来的请帖即可。最高价喊出,主持问过三遍,落锤便算成交了。
掌柜说过一遍,见无人再有疑问,当即宣布开始。一开始竞买的几件古董与书画,都是用来暖场用的。底价的设置都比市价低了三成。
头一件是一只宣德年间的苏麻尼青大瓶,就是后世常说的“青花”盘。宣德瓷有个说法叫做“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再加上这只苏麻尼青大瓶釉色纯正浓艳,器型美观,是宣窑精品。底价银一百五十两,着实非常便宜。
掌柜当即开始叫价,旁人则大多还不知这流程具体如何运作,大多观望一回,因此场中只有寥寥数人举“帖”应价。
掌柜从一百五十两开始叫价,渐渐叫到二百二十两,场中便仅有贾琏一人依旧举着手中的请帖。那掌柜早先得过石咏的吩咐,知道头几轮喊价一定要果断,当即将锤一敲,大声道:“恭喜这位爷!二百二十两,您……得了!”
他这话说完,立即改小声感叹了一句:“二百二入手一只苏麻尼青瓶,这实在是捡了大便宜了。”
此时场中一片寂静,众人将掌柜的话听在耳中,片刻后全场几乎是“轰”的一声,人人开始议论,这么竟能如此便宜的?
贾琏则笑盈盈地起身,拱手向前面作了作揖,算是谢过掌柜恭贺。他脸上的得意提醒了旁人,若是再迟疑,便只有教旁人将便宜抢了去的份儿。也因为这个,第一轮之后,不少人已经从原本的袖手观望,转为跃跃欲试。也有好些人当场打开了名录,翻找自己感兴趣的那几件器物。很明显,他们是有所准备,奔着东西来的。
接下来是一只直径尺半的定窑冬青瓷大盘,这样大的物事,从宋代保存至今,已是不易,底价就已有二百五十两,最后是叫到六百五十两成交的。
两轮一过,人人都熟悉了这个明标竞价的过程。竞争也立即开始加剧,掌柜喊价之后,往往会加价加上十几轮,才会有人竞得所拍之物。
贾琏手快,除了那件苏麻尼青瓶之外,还花八百六十两得了一件元代的剔红漆器,捡了两个大便宜。之后他便发现渐渐赶不上旁人叫价了。
大约是被此起彼伏的加价声所刺激,不少人渐渐感出血行加速,手中的帖子举得越发频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别苗头”的情形,就是两人互相加价,互不相让,你追我赶,直到一方败落,另一方便如打了一场胜仗似的,趾高气昂地将自己的请帖编号报知伙计们知道。
钱……好像开始显得不值钱了。在这拍卖场的气氛之中,古董字画的价值好像因为旁人的存在而节节攀升。有些时候人们不知买这些究竟是因为自己觉得值这个价儿还是因为旁人觉得它值。
后世他见识过正儿八经的古董文物拍卖,知道这样的拍卖能够激发出多大的能量——小小一只成化年间的鸡缸杯就能够拍出两个亿的天价,凭什么眼下的“拍卖”就拍不出同样震惊世人的价格呢?
他知道现在这个时空里,社会财富集中在最上层的王公贵族、官宦人家以及一部分富商巨贾手中。皇家已经被好面子、好旅游的皇帝折腾得没什么钱了,最底层的百姓也是苦哈哈没什么钱的。为今之计,确实是该从这些人的口袋里好好掏些银钱出来,让这些银钱在社会上流通起来。
既然如此,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石咏当即点头:“没问题,十六爷,不过,我得先问问您,这回拍卖,您打算拿什么出来?”
石咏他们原本筹划的“拍卖会”,只是打算帮薛家将多年的“死当”变现,此外石咏还有些小私心,他还想帮着郑燮宣扬宣扬,将板桥的名气早些打响。
随着内务府的加入,这次“拍卖会”的性质便大为不同,档次便一下子升了上去。同时石咏还得了十六阿哥的“特许”,可以利用上衙的时间帮着筹备拍卖的事儿。
很快,这第一次拍卖的货品筛选已经完成。石咏拿着皇家大内拿出来的货品清单直咋舌:皇家私藏,真是非同小可。这次皇家打算“拍卖”的文物级别,已经足以令他这个来自后代时空的人瞠目结舌了。可就这,还只是十六阿哥口中所说“第二等的”、“总是锁在库房里的”、“摆着也是积灰”。
“十六爷,这些东西,若是由‘拍卖’这条道儿走出去,皇上那边,不会说什么吧!”石咏问。
他以前听说过有内侍与宫女将宫中的东西偷出去发卖,被查出来便是死罪。十六阿哥管着内务府,这样不知会不会算是“监守自盗”。
十六阿哥摇摇头,笑道:“爷这么谨慎的人,你道连这个都想不到吗?放心吧,爷特地请了旨意,才将这些东西从内务府账上给销去了的。再者,这些都是前朝的东西,也没有皇家御览或是内造字样,流到市面上,也不会有人知道这些曾经由内务府收藏过。若是能收拢这些银子,也是一桩好处。”
石咏却觉得略有些可惜,若是他当真能打着内务府处理存货的名头去叫卖这几件古董,叫价准保可以再高上三成。
然而他也可以理解,皇家颜面最为重要,皇家都捉襟见肘成这样了,可也决计不愿让外人知道自己血槽已空。这就和红楼里贾家已经寅吃卯粮,偷偷当老太太的东西之时,面上却依旧勉力维持,是一个道理。
不几日,吏部开始对六部与外放官员考评。石咏在内务府当差,因此暂时不在被考评之列。再过一阵,外省督抚进京陛见,随着外官进京,各种孝敬也终于送到京官手中,众人手中一时都宽裕起来,在京里走动跑缺的人也更多了。
恰与这个时候,京中第一次“拍卖会”的名录与帖子于这时送了出来。
“名录”原本是石咏的贯用手法,只是这一次,这拍卖名录做得比织金所和当年自鸣钟的名录做得更为精致,所用的材料也更为豪奢,宝蓝绒封面,烫金的大字,一本名录,似乎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股子金光灿灿的气息。
这每一份名录上,先是三言两语简单描述了“拍卖”的过程,接着是所有拍卖之物的清单,每一样东西都标明了器物名称、种类、年代、尺寸等详细信息,最后标上底价。竞买价格,必须高于这个底价。除了这清单以外,“名录”上所有底价高于五千两的器皿与书画,还有都由高手匠人所绘的“古董写真图”或是小幅的临摹件,附在名录之后。
除了名录之外,拍卖会还特地做了限量的请帖,请帖一共只有三百份,与“名录”一样,也是一色的宝蓝烫金,请帖上还专门烫印上了编号。由十六阿哥出面,往京中各家王公贝勒府邸,每家送去了五份,便已经去了一百大几十份。除此之外,便是由薛家出面,往京中熟识的各家皇商那里递了过去。最后还剩下一小部分帖子,则给了松竹斋一个面子,由松竹斋代为发卖,买者需要实名登记,并且要在薛家指定的票号里存有一定银两,才能入场。
石咏他们待名录流传出去,惹起全城热议的时候,才适时将名帖送出去。
早先名录在市面上流传开,已有人专门去请教了琉璃厂古董行那些积年的掌柜,晓得这次拍卖会所出的底价大多略低于这些古董字画的市面价格,于是不少人抱着掏便宜货的心情,打算去这新鲜场合见识见识。待到名帖送出去,旁人才晓得,竟是限量,有条件才能入场的。
因有这“眼前就有便宜却捡不着”的心理摆着,不少人开始转托门路,去各处求购请帖。各家王府所得的帖子大多走了人情,送与相熟的亲友,也有分与重要门客的。薛家凭着以前的皇商人脉,送去的都是巨贾之家,寻常东西他们都看不上眼,但见不少东西起价就是五千一万的,反而生了兴趣,都将帖子捂在手里。
最后便只剩松竹斋那里还有几十张帖子,大约作价一百两银子往外发卖。买者也大多是精明之人,有京堂有外官,也有想借此机会买上一两件好东西走礼的候补官员,也不知他们是怎么炒卖的,到了这拍卖会开场之前的一天,这帖子已经炒至近五百两一张。饶是如此,这帖子兀自求而不得。好些人直到拍卖会开场之前,兀自在场外等着,看看有没有人愿意高价出让。
石咏作为筹办方之一,在拍卖会这日,早早就赶到了拍卖会的场地松鹤楼。这次的名录与请帖两件事都走得很顺利,然而石咏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一场成功的拍卖,前期准备都只是其次,关键则在于现场会不会流拍。
作者有话要说: 1中国古代的“扑买”与“扑卖”,参考度娘。
第157章
皇商薛家牵头主理的京城首次“拍卖会”, 原本定于是日未时三刻于松鹤楼开始,然而不少人未初即至, 为的是一探究竟, 看看这一出“拍卖会”,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场合。
松鹤楼本是京城知名的酒楼, 地方敞阔,足以容纳近千人。自从前一日打烊之后,酒楼内由伙计带着工人忙了一个通宵加上一早上, 才彻底布置停当。即便是松鹤楼的熟客至此, 也定然认不出此处的本来面目。这里二楼原本的雅座全部被撤去,改为十一间休息室, 供到此参与“拍卖会”的买家先行休息。而三楼本是一整间通透的大厅, 现在则被用作“拍卖”的主会场。
前来参加“拍卖”的买家,先在一楼登记名姓, 核对请帖, 然后再由伙计引至二楼休息室休息。
二楼休息室, 十间较大的,主要供各王公府邸与富商巨贾们使用。每一间休息室都收拾得极其典雅,不再是酒楼模样, 每一间都布置得与寻常大户人家的中堂相差仿佛:正中设着紫檀螭案, 案前巨画高悬,两边则挂着名人手书的条幅,案上摆着台式自鸣钟和南边式样的盆景,下设二十几把楠木交椅, 供人们闲坐休息,椅畔洋漆方几上放置着各色官窑瓷器,茗碗瓶花俱备。
除此之外,板壁上还挂着不少字画,便有懂行的上前去看那题款,竟吓了一跳,一幅幅看下来,竟俱是名家,多以元明为主,偶见宋时真迹,亦有清初大家之作——
最要命的是,这休息室里布置的这许多字画与器皿,据说全是卖家所有,大方地挂在此处供人欣赏,然而却一件都不卖,足见这卖家财大气粗,更兼品味不俗。有此叫人对今日所“拍卖”的物事,更多出几分期待。
待到未正,松鹤楼的人越聚越多。因觉得新鲜,除了有些亲王贝勒自矜身份,只遣了门下大管事或是门客前来,只管按主子吩咐,看名录竞拍,其余不少如官员富贾之流,都是亲身而至。他们见了主家精心设计的十间休息室,纷纷暗叫走运——这分明就是主家给安排了个与权贵巨贾结交认识的好机会。
当即不少人心里便暗叫“值”,哪怕是花五百两买了请帖进来的,一时也觉得今日有这样的机会,已经够本了。
少时便有能说会道的伙计与掌柜进来,邀此间众人做“扑卖”之戏。
“这位客官,”伙计捧了一个签筒过来,笑着招呼,“主家特为安排的‘扑卖’之戏,邀您一试,正好可以讨个彩头。”
“扑卖之戏?怎么个玩法?”
那伙计便笑答道,说:“是抽签子。”
他手里有签筒,里面盛着一把大约几十枚竹签,竹签一头涂成红橙黄蓝紫五色之一。伙计笑着解释,只说是二十两银子玩一把,必中,没有落空的,但是所中之物分成五等,中了一等,所得之物作价一百两,二等作价五十两,三等作价三十两,四等作价二十两,五等则是腊月里送这松鹤楼的席面一副。
伙计说话之间,便将奖品单子取了出来,竟又是一本册子,从一等往下,一直到末等,所有彩头的名称俱都列了出来。
“宣德年铜香炉一具、成窑斗彩人物笔洗一只……”那名宾客将顺着念下去,心想,这主家看去实诚,宣德年间的铜香炉,或是成化年官窑的瓷笔洗,当今的市价已是一百两以上,其余二等三等四等,也是如此,价值与适才伙计所说的相去不远。
那宾客便想,手气再差,也起码是一副席面,其余稍好些便能回本。松鹤楼的席面一席在三两银子上下,但是腊月里的席面格外难定,如今有这机会,倒不如试一试。
只听隔壁已经有人抽中了,伙计高声宣布:“恭喜赵大人抽中二等……”
这边这位登时便心动不已,心想,旁人都能有这手气,我因何不能,当即问:“要现在付银子么?”
伙计连忙摇头,说:“请您将请帖取出,小人记一下号码便可。”
这名宾客心想:这倒也便宜,当下将请帖取出来,给那伙计看过,伙计在随身带的簿子上将号码记下,然后说:“这请帖请您带妥当了,稍候‘拍卖’之时,您若是愿意出价,就请举一举手中的请帖就行,回头拍中,有人回来记您的这帖子上号码,待会后一并结算。”
说着伙计便将竹签的彩色一头折向内,并将竹筒摇了摇,恭请人抽过,一看颜色,便小声恭喜:“恭喜您,抽中四等。”闻者一愣,未免有些懊恼,可是想想投入与产出,便略感安慰,心想:我好歹也并未亏,不是么?
二层的休息室中,小的一间里,聚着十六阿哥、十三阿哥、薛蟠、石咏等几个人。
“茂行,听说你将当初那桩‘叩阍案’时候得到的字画全拿出来了?”十三阿哥依稀听过这个传闻,眼下向石咏确证。
“是,十三爷!”石咏点头应道,“赵老爷子馈赠,我卖是绝不敢卖的,但正好可以拿出来造个势。”
外头那十间休息室板壁上所挂的,大多是早先赵老爷子赠给石咏的名家字画。石咏并不打算发卖,但是却舍不得这些画作长久搁在箱子里无人得见,正好这次有机会,便干脆拿出来,挂在众宾刚进来时休息的地方。
这样做的好处,是带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叫人认为此次“拍卖”竞购的书画和其他古董,并不在这些事先展出的画作之下。
当然了,石咏还挟带私货地挂了两幅郑燮的字画在这里,就挂在当代名家石涛的画作之下,一幅是他前几天刚得的竹石图,一幅是他早年在扬州得的。石咏深知,这么多前来参加“拍卖”的人里,总有那么几个懂行的,看见这两幅,晓得其中的价值,自然会去打听“郑燮”此人。
几个人又等了一会儿,忽听外面热闹起来,有人欢呼鼓掌,也有人无奈叹息。
“这是‘扑卖之戏’,”石咏见两位皇子阿哥都扭头看着他,便将这游戏的规则一一解说,“二十两银子抽一次,总归不会让您落空的。”
“嘿,这扑卖之戏,”十六阿哥啧啧地称赞,“你怎么想出来的,眼下闹得爷也想出去抽一回,试试手气。”
石咏与薛蟠两人对视一眼,都是一笑。
这“扑卖”的法子,固然是薛蟠向石咏科普的,但是将其改成抽签有奖购物,却是石咏的主意。用来吸引人的噱头自然是后世那种“人人有奖,绝不落空”的说辞,真正的目的则是将薛家原先准备拍卖的那些“死当”用这种有奖购物的方式都给转卖出去。
原本薛蟠和石咏所预想的“拍卖会”,所卖货品价值都不算太高,然而十六阿哥突然这么横插一杠子,他们原先的打算便落空了。薛蟠那里什么都好说,然而石咏却还是觉得有些对不住这位又出钱又出力的“呆霸王”,所以才想了这么个折儿,将薛家当铺里想要变现的各种各样零碎首饰古董玩器,一起都卖出去。
石咏事先计算过所有一等奖至末等奖的价值,算了个大致比例,命人按照这个比例将竹签涂成五种颜色。如此一来,这抽奖结果便会大致遵循概率,将“扑卖之戏”的成本控制在他们所期望的那个水平。
现场到了三百名持着请帖的人,就算是每人抽上一回,这一场的流水便是六千两。更何况有不少人抽中了松鹤楼的席面之后,想改改手气,便会一抽再抽。他们抽签不用掏现银,便越发没有节制,若不是主家规定了每人最多只能抽五次,只怕就会无止境地抽下去。
十三阿哥听了石咏的解说,也忍不住笑道:“我原本还担心,茂行这法子不是人人都会买账,可这样看起来,你这第一阵就打得不错啊!”
石咏赶紧笑,谢过十三阿哥的夸奖。其实这也有些小花招在里头,他事先吩咐过伙计,但凡有人抽中了三等以上的货品,就让伙计大声将这名号报出来。抽中四等和席面的,报的时候便会放轻声音,顾及宾客的颜面。这样一处理,果然有效。人都是这样,但凡听说了别人能中,便也觉得自己能中,再见了人人都趋之若鹜地买,便也不甘落于人后。
二十两银子,平时庄户人家能过上一年。但是在这些豪门大户眼里,便是九牛一毛,便花上百两也没什么。于是乎这场拍卖会还未开始,已经叫石咏他们拢了万两银子回来。
这“扑卖之戏”还有意外收获,未时三刻之前,休息室这边稍许起了些争执,很快便有人被请了出去。同时有薛家的管事来这边回报,说是早先发现伪造请帖的人终于被找到了。
早先所有宾客进场的时候,在松鹤楼门口登记的管事就发现了,出现了编号重复的请帖。待管事发现不对的时候,持着“李鬼”请帖的人已经混了进去。
早先放出去的三百张请帖,全部有编号,一一在案,稍许一查便能查到那张是给庄亲王博果铎府上送去的五张帖子之一。
薛蟠当即传话给各位主持这“扑卖之戏”的伙计管事知道,命人只消见到这个号码的帖子便立即将人请出来。果然,很快便找到了两人同时持这同一个编号请帖的,偏巧这两人还认识。
这明摆着就是事先串通好了,得帖子的人又让自家亲朋仿制了一张帖子,将人一起带到松鹤楼来,并且让持“假帖”的人先进,持真帖的人再来的时候,管事便不好拦着不让人进。持假帖的人则早早进去,混在人堆之中,一时半会儿也抓不出来。
只是这位做假帖子竟也做得如此懒惰,上头的编号竟照抄原版,叫人一对号码便认出来了。
十六阿哥认得这两位,一个是庄亲王博果铎府上的大管事,一个是庄亲王一系的旁支子弟,早年在京里做木材生意的。十六阿哥笑了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回去跟你们老王爷说一声这事儿,就说爷……知道这事儿了!”
就因为是内务府奉皇命办差,才会由十六阿哥亲自将各王府的帖子送上门去。若是连这点都看不透,就别顶着王爵在京里混了。就这样,庄亲王博果铎竟然也能纵容手下,想出来这种丢人的手段,照顾旁支子弟。
那名木材商人吓得浑身发抖,赶紧拜过十六阿哥与十三阿哥,反复致歉,说他实在是不知那帖子是“假货”,然而十六阿哥问他是如何得来的那张帖子,他又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相反,庄亲王府的大管事大约知道十六阿哥难为不了他,态度一直非常沉着,一言不发,只挺着腰板儿,无论十六阿哥说什么,他都不管不应。
十六阿哥对庄亲王府也头疼得很,他除了回头在皇父面前告小黑状这一个法子之外,也的确是没法儿将庄亲王的人怎么样。最终他只是将那名持假帖的木材商人“请出”松鹤楼,而王府管事则只能任其留下。
待这件事处理完,已经到来申初。一出好戏终于即将上演,十六阿哥站起身来,有请十三阿哥:“十三哥,一起上去观礼吧!”
他自然而然地伸手将十三阿哥的手臂一扶,直到十三阿哥起身站稳,才就此松开。十三阿哥感激地看着弟弟,十六阿哥自己却没注意到。
他此刻满心的没有把握,心想:二百万两的缺口,石咏张罗的这一回,有机会能替他填补上一半么?
第158章
当晚的“拍卖会”, 由薛家一位极伶俐的掌柜主持,拍卖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明标公开竞价, 出价最高者得;另一部分则是暗标, 由各竞购之人写明标价, 封入信封,一起呈上等候开标,亦是价高者得, 但是却不会公开中标价格, 只会宣布最终买主。
众人一上三楼,便见到大厅最前面放置着十余只花梨木方几, 每只方几上都放了一件文玩古董, 外头罩了个玻璃罩子。
如今大户人家已经开始渐渐都安上了玻璃窗,人们对于平板玻璃已经不觉得有什么稀罕, 可是做成这样四面透明的玻璃柜, 还是头一次见。
放置在这些方几之上的古董大多是在名录里附了图样的, 人们此刻围上来看,与其说是看实物的,倒不如说是来看着玻璃柜的。但是待人们一入席, 便立即有伙计上来, 将这些东西全部撤走。旁人都知道,这些就是等一会儿暗标拍卖的标的。
接下来是明标公开竞价,薛家那名掌柜口齿清晰,当下又将这规则说了一遍, 由底价起,往上加一定金额喊价,喊价的时候只需举自家带来的请帖即可。最高价喊出,主持问过三遍,落锤便算成交了。
掌柜说过一遍,见无人再有疑问,当即宣布开始。一开始竞买的几件古董与书画,都是用来暖场用的。底价的设置都比市价低了三成。
头一件是一只宣德年间的苏麻尼青大瓶,就是后世常说的“青花”盘。宣德瓷有个说法叫做“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再加上这只苏麻尼青大瓶釉色纯正浓艳,器型美观,是宣窑精品。底价银一百五十两,着实非常便宜。
掌柜当即开始叫价,旁人则大多还不知这流程具体如何运作,大多观望一回,因此场中只有寥寥数人举“帖”应价。
掌柜从一百五十两开始叫价,渐渐叫到二百二十两,场中便仅有贾琏一人依旧举着手中的请帖。那掌柜早先得过石咏的吩咐,知道头几轮喊价一定要果断,当即将锤一敲,大声道:“恭喜这位爷!二百二十两,您……得了!”
他这话说完,立即改小声感叹了一句:“二百二入手一只苏麻尼青瓶,这实在是捡了大便宜了。”
此时场中一片寂静,众人将掌柜的话听在耳中,片刻后全场几乎是“轰”的一声,人人开始议论,这么竟能如此便宜的?
贾琏则笑盈盈地起身,拱手向前面作了作揖,算是谢过掌柜恭贺。他脸上的得意提醒了旁人,若是再迟疑,便只有教旁人将便宜抢了去的份儿。也因为这个,第一轮之后,不少人已经从原本的袖手观望,转为跃跃欲试。也有好些人当场打开了名录,翻找自己感兴趣的那几件器物。很明显,他们是有所准备,奔着东西来的。
接下来是一只直径尺半的定窑冬青瓷大盘,这样大的物事,从宋代保存至今,已是不易,底价就已有二百五十两,最后是叫到六百五十两成交的。
两轮一过,人人都熟悉了这个明标竞价的过程。竞争也立即开始加剧,掌柜喊价之后,往往会加价加上十几轮,才会有人竞得所拍之物。
贾琏手快,除了那件苏麻尼青瓶之外,还花八百六十两得了一件元代的剔红漆器,捡了两个大便宜。之后他便发现渐渐赶不上旁人叫价了。
大约是被此起彼伏的加价声所刺激,不少人渐渐感出血行加速,手中的帖子举得越发频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别苗头”的情形,就是两人互相加价,互不相让,你追我赶,直到一方败落,另一方便如打了一场胜仗似的,趾高气昂地将自己的请帖编号报知伙计们知道。
钱……好像开始显得不值钱了。在这拍卖场的气氛之中,古董字画的价值好像因为旁人的存在而节节攀升。有些时候人们不知买这些究竟是因为自己觉得值这个价儿还是因为旁人觉得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