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节
作者有话要说: 1《满床笏》与《双官诰》都是红楼里提过的戏文,《满床笏》大约就是郭子仪七子八婿,功德圆满的故事,《打金枝》则是郭子仪之子郭瑷娶升平公主,因公主不肯过府贺寿,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夫妻矛盾随后又被化解的故事。确切地说,安佳氏齐佳氏妯娌两个点的这两出,其实是点重了,《打金枝》其实是《满床笏》故事的一部分。
第197章
果然如石咏所言, 第二天,天气没有前一日那样好, 早间便起了风, 北面有些云, 日头却一直不见, 偶尔飘些水点。冷是冷了些,好歹不影响出行。两家车驾,浩浩荡荡, 再次奔赴城外清虚观。
这种天气, 介于秋冬之间,还算不得很冷, 除了年纪长些的, 不必穿大毛衣裳。因此各家女眷,除了两位老太太包裹得厚实些以外, 其余大多在夹衣外面披一件挡风的大披风便罢了。
打醮第二日, 主祭的依旧是三清。祭神之后, 张道士则安排小道士引两家女眷在后殿的花园自行游览,随即休息,午后依旧是戏班唱戏。
如玉与如英两个, 鬼使神差地, 竟又捡了昨儿个歇息的那间屋子进去,叫小丫鬟们自去玩耍,她们姐妹两人不用侍奉。望晴望雨本就是活泼淘气的正巴不得,自家小姐一说之后, 便立即散了。
如英如玉在屋里将门闩闩上,两姐妹一起坐在那只“听管”跟前。两人竟是谁也不肯先开口,互视一阵,如英才小声说:“姐,我今儿见了金嬷嬷的副神情,我觉得昨儿个该是小姨和她合起来吓唬咱们的!”
如玉也有这种感觉,但她一向谨慎,小心翼翼地说:“其实她也不能算是吓唬咱们。你想,昨儿个她说得入情入理,即便是真说到父亲和老太太那里,两位长辈未必便不同意。最多是她威胁咱们,若是不听话,便拿咱们的婚事作伐。”
“英姐儿,姐姐劝你一句,这事儿,全看老太太,只要老太太拿准了心思,父亲迟早会迁回本支去的,最后还是白柱叔当家承嗣。老太太的心思,我们左右不了;白柱叔就是不当家承嗣,他的日子过得也不会比现时差到哪里去……如英,与咱们无干的事,你能别再管了么?”
如英知道姐姐说的有她自己的道理,她低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正要开口,忽听隔壁屋子那扇门吱呀一声响。如玉只道是继母带着嬷嬷又过来了,赶紧一伸手,扣在妹妹的唇上。
然而隔壁有说话声响起,声音尖细,却不是女子的声音。这回如英与如玉靠那铜管较近,虽然隔壁的人说话并不算高声,但还是教姐儿两个一下子听清了,只听那人问:“都预备妥当了吗?”
老尚书府上曾得皇上赏赐,赐下太监内侍服侍老尚书起居。因此双胞胎都听过太监说话,此刻都是一听便知。
“预备妥当了。那份‘矾书’早已偷天换日,送到了十三福晋手里,只等午后董鄂氏赶到,一切就都成了。”
如英如玉都不是寻常人家长大的孩子,且老尚书马尔汉当年是铁杆二阿哥党,在两废太子之际,老尚书府曾经很是动荡了一阵。因此如英如玉都听说过“矾书”,也知道“矾书”意味着什么。
姐妹两人不由得面如土色,望着彼此,都觉得一颗心都要跳出来了。
“穆尔泰夫人真是功不可没……”
还没等那边说完,如玉已经一伸手,捂住了听管——她已经完全不敢再听了,难道这回竟是她的继母,起意害她的七姑姑七姑父?
如英的后槽牙此刻咬得紧紧的,却轻轻地向姐姐比了个手势,表示她不会乱来的,让她继续听下去。
于是如玉轻轻地送开了手,如英果断地伸手紧紧攥住右耳上挂着的三枚坠子,靠近听管。
如玉则完全没有这个勇气再去听这“壁脚”,甚至她脑海里一团乱麻,根本不知道下一步究竟应该做什么。
一面是看着她长大的十三福晋,待她慈爱有加,却因夫婿一向沉寂而说话没多少分量;一面则是小姨继母,动动口就能给她说一门不恰当的婚事,让她的后半生尽数陷在泥淖之中……
也不晓得过了多久,如玉醒过神来的时候,如英已经伸手将板壁上的厚绒盖上。如玉再听听隔壁的动静,原先那尖嗓子说话的人已经离开,隔壁这屋子已经空了。
如英定定地坐在原地沉思,似乎想要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彻底想清楚。
如玉就坐在她对面,眼见着如英的表情越来越坚毅,如玉心里登时生出些不好的预感——
果然,如英“刷”地一声站起来,拉着姐姐就往房门口走去,一面走一面说:“走,姐姐,咱们得赶紧点儿!不然就来不及了。”
如玉却突然将手往回抽,一翻腕,抓住了如英的手腕。如英吃惊地转头,望着如玉:“姐……”
“你不要命啦!”
如玉觉得自己的两眼瞬时迸出泪来,她心内羞愧得不行。她也想像如英一样,能不管不顾地这样站出来,径直冲出去,可是一想起这事的干系,她就真的从心底怕起来……上一次废太子的“矾书案”,涉案的人,该是都死了吧!
“你不过是隔墙听了这么一耳朵,你知道些什么?你便是出面指证,又有真凭实据不成?”如玉随意一指,似乎如英做什么都是错。
如英紧绷着一张小脸:“指证什么的且待以后,首先得找到那封‘矾书’,千万不能从姑母手里送出去。否则姑母姑父都会被牵累——”她用力去甩如玉的手,不管姐姐怎么拦阻,这事儿上,如英不觉得有任何值得商量的余地。
如玉也不知哪里来的力气,忽然将妹妹用力拉到自己面前,盯着她的眼,说:“被牵累又怎样,你我的性命难道不比这矾书要紧?”
她真的怕,怕极了,她也担心姑母姑父,只是这份担心远远及不上惧怕失去自己躯壳里的这条性命。
如英被瞬间震住,顿了一下,难以置信地提高了嗓门:“姐,在你说什么呢?”
在如英心里,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她知道自己没有多少力量,可就是因为没什么力量,才容不得分毫的犹豫与耽搁。
如玉努力稳住心神,松开如英,用手背将眼下的泪水都擦了擦,面色也恢复了平静,随即抬起头,望着妹妹,说:“英姐儿,我明白了。我和你一道去。”
如英舒了一口气,露出笑容,面颊上透着两个浅浅的梨涡,点头道:“姐,事不宜迟,咱们赶紧……姐!”
她的声音陡然转惊讶,这时如玉突然抓起了妹妹的双肩,将她往屋内地面上使劲一推,接着自己迈出门外,关上房门,然后将外头的门闩闩上。
如英反应也快,她一旦摔倒,顾不得疼痛,早已爬起身,上来拍门,高声怒道:“姐,大姐,如玉,你这是在做什么?”
如玉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说:“妹妹,姐姐这也是为你好!将来你自会明白。”
她望着被如英推得微微振动的房门,提高声音说:“妹妹,千万别使小性儿,各府女眷都在,老太太也在,你何必这样吵嚷着扰着诸位?”
如英在里面说了一句什么,如玉没听清,她只继续低声说:“如英,这次千万由不得你任性!而我也再不想……为你所累了。”
远处金嬷嬷“咦”了一声,奔过来问:“玉姐儿,这是怎么了?里面难不成是英姐儿?”
如玉面露疲惫,望着金嬷嬷,轻声说:“我们英姐儿又……使小性儿了。”
金嬷嬷:……?
如英性格硬些,为人又有些英气,府里倒是极少见英姐儿“使小性儿”的时候。
“也就是昨儿听了些不该听的混话,心里过不去,想要去寻老太太诉苦,我这好不容易才劝住的。”如玉在金嬷嬷面前,低眉顺眼,一副温婉和顺的模样。
金嬷嬷心里猛地紧了弦,“昨儿”、“不该听的”、“寻老太太”……这足以叫金嬷嬷警觉,连忙赔笑道:“玉姐儿,英姐儿怕也只是一时之气。不如,老奴在这儿守着,等英姐儿气消了,再请她出来?”
“如此甚好,金嬷嬷,这里还请你多劝着些!”如玉看看天色,说:“眼见着戏要开场了,我去太太那里看看,有什么帮得上忙的。”
说话之间,如玉便走了,留下金嬷嬷在此看守如英。
金嬷嬷见如玉去得快,心里也有些没底,心想:这莫非是调虎离山之计,玉姐儿是将英姐儿留在这里让自己干耗着,实则玉姐儿是去老太太那里告状了?
金嬷嬷一想到这里,便返身检查房门外闩上的门闩,伸手摇了摇,见闩得甚是稳固,便改了主意,打算去追如玉,只随口甩下一句:“英姐儿,您消消气儿,老奴一会儿就回来陪您说话!”
她有些年纪了,脚步不算太灵便,三步并作两步便往如玉那方向追去了,没走几步便有些气喘吁吁。
这一天,石咏早起按照原计划去了十三阿哥的玻璃厂。
在玻璃厂他将几项工作完成得飞快,玻璃厂的大管事在一旁看得吃惊,忍不住说:“石大爷,您是不是今儿个还有什么旁的事儿?”
石咏一怔:“你咋知道?”
大管事笑道:“眼瞅着您做事做得飞快,不比往日,定是今儿还有其他事儿要忙。”
石咏:……这是在嘲笑他平时工作效率不够高?
然而这里的大管事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综合素质高级管理人才,虽然年纪比他大了一倍有余,但真从玻璃厂的管理来说,只能算是他的半个徒弟。所以大管事一点儿也没露出嘲笑他的意思,反而恭敬劝道:“厂子里还成,您若真有事要忙,这便去吧,有我们这些人盯着呢!”
石咏听对方这么一说,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只得说:“家母今日在清虚观打醮……”
大管事对清虚观极熟,一拍脑袋当即说:“清虚观距此不远,大爷骑马来的,沿厂子前头的大路过去,不过五六里就到了。”
这下子石咏更加没有理由不去了,便点点头,说:“等午后看看时辰差不多,我便去清虚观,也好顺带接家母回京。”
没想到下午却天公不作美,老天爷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石咏看看不能再等,便自裹紧了身上大氅,踏入这寒意十足的秋雨之中,信马由缰,往清虚观过去。
待到清虚观跟前,石咏却觉得这情形不大对。
清虚观之外,除了各家车马以外,还有不少八旗兵丁。石咏曾听大伯父富达礼和佐领梁志国教认过各旗兵丁的服色,当即认出这些旗丁都是正红旗的。他伯父家里,和老尚书家里,都是正白旗,更何况女眷出门打醮,更加不会有这么些旗丁跟着出门护着的道理。
石咏当即勒马,不敢贸然上前,想了想,打量一下清虚观四围的红墙,当即寻了条小路。他没有从山门入内,而是沿着清虚观的围墙,渐渐绕到清虚观的后门去。一面绕,他一面听着观里的动静。待接近了戏楼一带,便听得见里面鼓乐声声,也偶尔能听见一两声说笑。
这绵绵的秋雨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前来打醮的女眷们听戏的热情。
石咏依稀听见了母亲石大娘说话的声音,终于放了心,知道外头虽有正红旗旗丁,但是里面听戏的女眷当是没受影响。
待转到清虚观后门,石咏便见两个正红旗的旗丁正拦着一名小姑娘说话。
“凭啥不许我出去?”那小丫头插着腰问。
一名正红旗的旗丁便道:“上头下了令,说是清虚观在搜捡重要物证,观里的人,谁也不许出去。”
那小丫头却不肯善罢甘休,又问:“刚才那人怎么又能出去的?”
两名旗丁互视一眼,道:“那是戏班的小戏子,说是有件要紧的行头得往简亲王府借去,否则夫人们点的戏都上不了。这班子好歹曾经给咱们正红旗旗主家里唱过,总得……给人一点儿面子吧!”
简亲王雅尔江阿的别院据说就在附近,而且这一位爱听戏,听说不止王府正院,城外别院也常年蓄着班子。
小丫头听了却继续跳脚,高声道:“不行,这不公平,凭啥旁人能出去我不能,我也要出去,我得跟着我们小姐……不,我得替我们小姐买针线来着……”
这是城外,除了农庄与王府别院,哪儿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买针线”?
两个旗丁见小丫头在这儿胡搅蛮缠,但看见她相貌周正,穿戴考究,头上簪了小小一朵栩栩如生的绢花,晓得当是高门大户里当差的丫鬟,也不敢下死劲儿得罪,但是却咬死了,说是上头有令,就是不许放人出门。
石咏心里明白:这些正红旗的旗丁,摆明了就是针对正白旗今日在清虚观里打醮的两家了。
石咏当即催马,慢慢靠近,装作问路,向那两名正红旗兵丁问路:“我是内务府的官员,有要事往简亲王别院跑一趟,但是迷失了路径,两位若是知道,务请指点一二。”
两名旗丁显然不敢得罪内务府的官员,但又不肯好生指路,只随手一指,“喏,就在那边!”
石咏道了一声谢,又看了那丫头一眼,随即打马向前,身后依旧听见那小丫头口舌便给,在与两个旗丁胡搅蛮缠。
这小丫头他见过一面,至今都还记得牢牢的——就是当年在承德老尚书别院的时候,替他去传话的那个丫头,名字叫做望晴。
石咏得知这小丫头的身份,知道她是英小姐身边的人,再细细回想望晴的话疑点颇多,心里一时又惊又疑,所以才会扯谎说也要往简亲王别院过去。他顺着两个旗丁指的那方向一路打马,却发现是一条断头路,且越走越荒,最后几乎要走进密林里。
显然那两个旗丁毫无诚意,无心指路,因此瞎指一通,竟将他指到了这里。只不晓得先他出门的那个“小戏子”,是不是也与他一样,走了同样一条路,总之他一路上都没有见到人。
雨势渐大了些,石咏勒住马缰,心里模模糊糊地有个念头,却又不敢相信,当即提气问了一句:“这儿有人吗?”
无人答应,耳边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
“我是内务府营造司的郎中石咏,此前受人指点到此,请问此处有人吗?”
又是一阵沉默,石咏渐渐失望,觉得他是不是只是一味多疑,听了望晴的话之后,一厢情愿罢了。
就在这时,林中有个清脆的声音开口,轻轻地问:“石大人,请问可否借座下宝马一用?”
多年以后,石咏也会记起他当年初见如英时的样子。说实话他第一眼将声音和容貌对上的时候,他登时将旁的一切都抛在脑后,再也想不起来其它。他说不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等温柔言语,他只是在那一刻,觉得自己心里那个一直模模糊糊的影子在那一刻,突然一下变清晰了,然后便刻在那里,再也没改变过。
多年以后,当石咏再回想起当初这段经历的时候,最大的感触便是,真该感谢红娘姐,她当年说的一点儿都没错,脚下所有的路,都会指向你终究要去的那个方向。
第198章
金嬷嬷紧紧跟着如玉奔出去, 如玉却没有往自家府里的老太太喜塔腊氏休息的地方过去,而是当真如她早先所言, 去了继母安佳氏那里, 也不多说什么, 只微笑坐着相陪。
安佳氏此刻正陪着十三福晋。
十三福晋今日在清虚观里张罗了一个小小的茶席, 准备招呼旧友楚则夫人董鄂氏,怕事有不周,便在茶席外面候着。安佳氏便陪在她身边, 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安佳氏心里有鬼, 哪怕是一切早已经安排停当了,她也只管跟着十三福晋, 一步不敢离开, 生怕出了什么岔子,回头送她两千两白银的那一方不肯善罢甘休。她收钱的时候毫不手软, 却看不得把银子吐出去, 那简直比杀了她还难过。
第197章
果然如石咏所言, 第二天,天气没有前一日那样好, 早间便起了风, 北面有些云, 日头却一直不见, 偶尔飘些水点。冷是冷了些,好歹不影响出行。两家车驾,浩浩荡荡, 再次奔赴城外清虚观。
这种天气, 介于秋冬之间,还算不得很冷, 除了年纪长些的, 不必穿大毛衣裳。因此各家女眷,除了两位老太太包裹得厚实些以外, 其余大多在夹衣外面披一件挡风的大披风便罢了。
打醮第二日, 主祭的依旧是三清。祭神之后, 张道士则安排小道士引两家女眷在后殿的花园自行游览,随即休息,午后依旧是戏班唱戏。
如玉与如英两个, 鬼使神差地, 竟又捡了昨儿个歇息的那间屋子进去,叫小丫鬟们自去玩耍,她们姐妹两人不用侍奉。望晴望雨本就是活泼淘气的正巴不得,自家小姐一说之后, 便立即散了。
如英如玉在屋里将门闩闩上,两姐妹一起坐在那只“听管”跟前。两人竟是谁也不肯先开口,互视一阵,如英才小声说:“姐,我今儿见了金嬷嬷的副神情,我觉得昨儿个该是小姨和她合起来吓唬咱们的!”
如玉也有这种感觉,但她一向谨慎,小心翼翼地说:“其实她也不能算是吓唬咱们。你想,昨儿个她说得入情入理,即便是真说到父亲和老太太那里,两位长辈未必便不同意。最多是她威胁咱们,若是不听话,便拿咱们的婚事作伐。”
“英姐儿,姐姐劝你一句,这事儿,全看老太太,只要老太太拿准了心思,父亲迟早会迁回本支去的,最后还是白柱叔当家承嗣。老太太的心思,我们左右不了;白柱叔就是不当家承嗣,他的日子过得也不会比现时差到哪里去……如英,与咱们无干的事,你能别再管了么?”
如英知道姐姐说的有她自己的道理,她低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正要开口,忽听隔壁屋子那扇门吱呀一声响。如玉只道是继母带着嬷嬷又过来了,赶紧一伸手,扣在妹妹的唇上。
然而隔壁有说话声响起,声音尖细,却不是女子的声音。这回如英与如玉靠那铜管较近,虽然隔壁的人说话并不算高声,但还是教姐儿两个一下子听清了,只听那人问:“都预备妥当了吗?”
老尚书府上曾得皇上赏赐,赐下太监内侍服侍老尚书起居。因此双胞胎都听过太监说话,此刻都是一听便知。
“预备妥当了。那份‘矾书’早已偷天换日,送到了十三福晋手里,只等午后董鄂氏赶到,一切就都成了。”
如英如玉都不是寻常人家长大的孩子,且老尚书马尔汉当年是铁杆二阿哥党,在两废太子之际,老尚书府曾经很是动荡了一阵。因此如英如玉都听说过“矾书”,也知道“矾书”意味着什么。
姐妹两人不由得面如土色,望着彼此,都觉得一颗心都要跳出来了。
“穆尔泰夫人真是功不可没……”
还没等那边说完,如玉已经一伸手,捂住了听管——她已经完全不敢再听了,难道这回竟是她的继母,起意害她的七姑姑七姑父?
如英的后槽牙此刻咬得紧紧的,却轻轻地向姐姐比了个手势,表示她不会乱来的,让她继续听下去。
于是如玉轻轻地送开了手,如英果断地伸手紧紧攥住右耳上挂着的三枚坠子,靠近听管。
如玉则完全没有这个勇气再去听这“壁脚”,甚至她脑海里一团乱麻,根本不知道下一步究竟应该做什么。
一面是看着她长大的十三福晋,待她慈爱有加,却因夫婿一向沉寂而说话没多少分量;一面则是小姨继母,动动口就能给她说一门不恰当的婚事,让她的后半生尽数陷在泥淖之中……
也不晓得过了多久,如玉醒过神来的时候,如英已经伸手将板壁上的厚绒盖上。如玉再听听隔壁的动静,原先那尖嗓子说话的人已经离开,隔壁这屋子已经空了。
如英定定地坐在原地沉思,似乎想要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彻底想清楚。
如玉就坐在她对面,眼见着如英的表情越来越坚毅,如玉心里登时生出些不好的预感——
果然,如英“刷”地一声站起来,拉着姐姐就往房门口走去,一面走一面说:“走,姐姐,咱们得赶紧点儿!不然就来不及了。”
如玉却突然将手往回抽,一翻腕,抓住了如英的手腕。如英吃惊地转头,望着如玉:“姐……”
“你不要命啦!”
如玉觉得自己的两眼瞬时迸出泪来,她心内羞愧得不行。她也想像如英一样,能不管不顾地这样站出来,径直冲出去,可是一想起这事的干系,她就真的从心底怕起来……上一次废太子的“矾书案”,涉案的人,该是都死了吧!
“你不过是隔墙听了这么一耳朵,你知道些什么?你便是出面指证,又有真凭实据不成?”如玉随意一指,似乎如英做什么都是错。
如英紧绷着一张小脸:“指证什么的且待以后,首先得找到那封‘矾书’,千万不能从姑母手里送出去。否则姑母姑父都会被牵累——”她用力去甩如玉的手,不管姐姐怎么拦阻,这事儿上,如英不觉得有任何值得商量的余地。
如玉也不知哪里来的力气,忽然将妹妹用力拉到自己面前,盯着她的眼,说:“被牵累又怎样,你我的性命难道不比这矾书要紧?”
她真的怕,怕极了,她也担心姑母姑父,只是这份担心远远及不上惧怕失去自己躯壳里的这条性命。
如英被瞬间震住,顿了一下,难以置信地提高了嗓门:“姐,在你说什么呢?”
在如英心里,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她知道自己没有多少力量,可就是因为没什么力量,才容不得分毫的犹豫与耽搁。
如玉努力稳住心神,松开如英,用手背将眼下的泪水都擦了擦,面色也恢复了平静,随即抬起头,望着妹妹,说:“英姐儿,我明白了。我和你一道去。”
如英舒了一口气,露出笑容,面颊上透着两个浅浅的梨涡,点头道:“姐,事不宜迟,咱们赶紧……姐!”
她的声音陡然转惊讶,这时如玉突然抓起了妹妹的双肩,将她往屋内地面上使劲一推,接着自己迈出门外,关上房门,然后将外头的门闩闩上。
如英反应也快,她一旦摔倒,顾不得疼痛,早已爬起身,上来拍门,高声怒道:“姐,大姐,如玉,你这是在做什么?”
如玉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说:“妹妹,姐姐这也是为你好!将来你自会明白。”
她望着被如英推得微微振动的房门,提高声音说:“妹妹,千万别使小性儿,各府女眷都在,老太太也在,你何必这样吵嚷着扰着诸位?”
如英在里面说了一句什么,如玉没听清,她只继续低声说:“如英,这次千万由不得你任性!而我也再不想……为你所累了。”
远处金嬷嬷“咦”了一声,奔过来问:“玉姐儿,这是怎么了?里面难不成是英姐儿?”
如玉面露疲惫,望着金嬷嬷,轻声说:“我们英姐儿又……使小性儿了。”
金嬷嬷:……?
如英性格硬些,为人又有些英气,府里倒是极少见英姐儿“使小性儿”的时候。
“也就是昨儿听了些不该听的混话,心里过不去,想要去寻老太太诉苦,我这好不容易才劝住的。”如玉在金嬷嬷面前,低眉顺眼,一副温婉和顺的模样。
金嬷嬷心里猛地紧了弦,“昨儿”、“不该听的”、“寻老太太”……这足以叫金嬷嬷警觉,连忙赔笑道:“玉姐儿,英姐儿怕也只是一时之气。不如,老奴在这儿守着,等英姐儿气消了,再请她出来?”
“如此甚好,金嬷嬷,这里还请你多劝着些!”如玉看看天色,说:“眼见着戏要开场了,我去太太那里看看,有什么帮得上忙的。”
说话之间,如玉便走了,留下金嬷嬷在此看守如英。
金嬷嬷见如玉去得快,心里也有些没底,心想:这莫非是调虎离山之计,玉姐儿是将英姐儿留在这里让自己干耗着,实则玉姐儿是去老太太那里告状了?
金嬷嬷一想到这里,便返身检查房门外闩上的门闩,伸手摇了摇,见闩得甚是稳固,便改了主意,打算去追如玉,只随口甩下一句:“英姐儿,您消消气儿,老奴一会儿就回来陪您说话!”
她有些年纪了,脚步不算太灵便,三步并作两步便往如玉那方向追去了,没走几步便有些气喘吁吁。
这一天,石咏早起按照原计划去了十三阿哥的玻璃厂。
在玻璃厂他将几项工作完成得飞快,玻璃厂的大管事在一旁看得吃惊,忍不住说:“石大爷,您是不是今儿个还有什么旁的事儿?”
石咏一怔:“你咋知道?”
大管事笑道:“眼瞅着您做事做得飞快,不比往日,定是今儿还有其他事儿要忙。”
石咏:……这是在嘲笑他平时工作效率不够高?
然而这里的大管事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综合素质高级管理人才,虽然年纪比他大了一倍有余,但真从玻璃厂的管理来说,只能算是他的半个徒弟。所以大管事一点儿也没露出嘲笑他的意思,反而恭敬劝道:“厂子里还成,您若真有事要忙,这便去吧,有我们这些人盯着呢!”
石咏听对方这么一说,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只得说:“家母今日在清虚观打醮……”
大管事对清虚观极熟,一拍脑袋当即说:“清虚观距此不远,大爷骑马来的,沿厂子前头的大路过去,不过五六里就到了。”
这下子石咏更加没有理由不去了,便点点头,说:“等午后看看时辰差不多,我便去清虚观,也好顺带接家母回京。”
没想到下午却天公不作美,老天爷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石咏看看不能再等,便自裹紧了身上大氅,踏入这寒意十足的秋雨之中,信马由缰,往清虚观过去。
待到清虚观跟前,石咏却觉得这情形不大对。
清虚观之外,除了各家车马以外,还有不少八旗兵丁。石咏曾听大伯父富达礼和佐领梁志国教认过各旗兵丁的服色,当即认出这些旗丁都是正红旗的。他伯父家里,和老尚书家里,都是正白旗,更何况女眷出门打醮,更加不会有这么些旗丁跟着出门护着的道理。
石咏当即勒马,不敢贸然上前,想了想,打量一下清虚观四围的红墙,当即寻了条小路。他没有从山门入内,而是沿着清虚观的围墙,渐渐绕到清虚观的后门去。一面绕,他一面听着观里的动静。待接近了戏楼一带,便听得见里面鼓乐声声,也偶尔能听见一两声说笑。
这绵绵的秋雨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前来打醮的女眷们听戏的热情。
石咏依稀听见了母亲石大娘说话的声音,终于放了心,知道外头虽有正红旗旗丁,但是里面听戏的女眷当是没受影响。
待转到清虚观后门,石咏便见两个正红旗的旗丁正拦着一名小姑娘说话。
“凭啥不许我出去?”那小丫头插着腰问。
一名正红旗的旗丁便道:“上头下了令,说是清虚观在搜捡重要物证,观里的人,谁也不许出去。”
那小丫头却不肯善罢甘休,又问:“刚才那人怎么又能出去的?”
两名旗丁互视一眼,道:“那是戏班的小戏子,说是有件要紧的行头得往简亲王府借去,否则夫人们点的戏都上不了。这班子好歹曾经给咱们正红旗旗主家里唱过,总得……给人一点儿面子吧!”
简亲王雅尔江阿的别院据说就在附近,而且这一位爱听戏,听说不止王府正院,城外别院也常年蓄着班子。
小丫头听了却继续跳脚,高声道:“不行,这不公平,凭啥旁人能出去我不能,我也要出去,我得跟着我们小姐……不,我得替我们小姐买针线来着……”
这是城外,除了农庄与王府别院,哪儿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买针线”?
两个旗丁见小丫头在这儿胡搅蛮缠,但看见她相貌周正,穿戴考究,头上簪了小小一朵栩栩如生的绢花,晓得当是高门大户里当差的丫鬟,也不敢下死劲儿得罪,但是却咬死了,说是上头有令,就是不许放人出门。
石咏心里明白:这些正红旗的旗丁,摆明了就是针对正白旗今日在清虚观里打醮的两家了。
石咏当即催马,慢慢靠近,装作问路,向那两名正红旗兵丁问路:“我是内务府的官员,有要事往简亲王别院跑一趟,但是迷失了路径,两位若是知道,务请指点一二。”
两名旗丁显然不敢得罪内务府的官员,但又不肯好生指路,只随手一指,“喏,就在那边!”
石咏道了一声谢,又看了那丫头一眼,随即打马向前,身后依旧听见那小丫头口舌便给,在与两个旗丁胡搅蛮缠。
这小丫头他见过一面,至今都还记得牢牢的——就是当年在承德老尚书别院的时候,替他去传话的那个丫头,名字叫做望晴。
石咏得知这小丫头的身份,知道她是英小姐身边的人,再细细回想望晴的话疑点颇多,心里一时又惊又疑,所以才会扯谎说也要往简亲王别院过去。他顺着两个旗丁指的那方向一路打马,却发现是一条断头路,且越走越荒,最后几乎要走进密林里。
显然那两个旗丁毫无诚意,无心指路,因此瞎指一通,竟将他指到了这里。只不晓得先他出门的那个“小戏子”,是不是也与他一样,走了同样一条路,总之他一路上都没有见到人。
雨势渐大了些,石咏勒住马缰,心里模模糊糊地有个念头,却又不敢相信,当即提气问了一句:“这儿有人吗?”
无人答应,耳边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
“我是内务府营造司的郎中石咏,此前受人指点到此,请问此处有人吗?”
又是一阵沉默,石咏渐渐失望,觉得他是不是只是一味多疑,听了望晴的话之后,一厢情愿罢了。
就在这时,林中有个清脆的声音开口,轻轻地问:“石大人,请问可否借座下宝马一用?”
多年以后,石咏也会记起他当年初见如英时的样子。说实话他第一眼将声音和容貌对上的时候,他登时将旁的一切都抛在脑后,再也想不起来其它。他说不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等温柔言语,他只是在那一刻,觉得自己心里那个一直模模糊糊的影子在那一刻,突然一下变清晰了,然后便刻在那里,再也没改变过。
多年以后,当石咏再回想起当初这段经历的时候,最大的感触便是,真该感谢红娘姐,她当年说的一点儿都没错,脚下所有的路,都会指向你终究要去的那个方向。
第198章
金嬷嬷紧紧跟着如玉奔出去, 如玉却没有往自家府里的老太太喜塔腊氏休息的地方过去,而是当真如她早先所言, 去了继母安佳氏那里, 也不多说什么, 只微笑坐着相陪。
安佳氏此刻正陪着十三福晋。
十三福晋今日在清虚观里张罗了一个小小的茶席, 准备招呼旧友楚则夫人董鄂氏,怕事有不周,便在茶席外面候着。安佳氏便陪在她身边, 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安佳氏心里有鬼, 哪怕是一切早已经安排停当了,她也只管跟着十三福晋, 一步不敢离开, 生怕出了什么岔子,回头送她两千两白银的那一方不肯善罢甘休。她收钱的时候毫不手软, 却看不得把银子吐出去, 那简直比杀了她还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