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节
第274章
石咏一时没想到于老太医竟是这个反应, 亲口问他是不是在发梦。片刻间,石咏立即省起, 他这么着急地给这个时空里的寻常人灌输后世人们自以为是“常识”的医学知识, 会不会对方接受无能, 而他欲速则不达?
在这一刻, 石咏急中生智,一点头道:“是!正是,我正是梦中得知的。醒来之后却记得格外清楚。原本也没当回事, 可是做过这梦之后没多久, 南边就送来了这种特殊材料,我身边的工匠们也制出了这种橡胶管, 与梦中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
于老太医等人都被噎住, 都没想到石咏正儿八经地请他们来,竟是说梦话呢!
唯有乐凤鸣笑嘻嘻地坐在石咏身边, 一言不发, 只管听石咏往下说。
石咏当即道:“我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想起早先玻璃厂曾经向太医院送过显微镜, 那显微镜我发梦时也梦见了。于是想起,于大人,您使了这显微镜之后, 有什么发现没有?”
于老太医与牟大夫互视一眼, 老太医拈着胡子点了点头,说:“老夫原本不信佛,可是有了这显微镜,才发觉佛家说, ‘水有四万八千虫’,竟然是真的。”
石咏点点头,做洗耳恭听状。果然听于老太医继续说下去,说他用显微镜照了河水、塘水、江水、井水……各种水,自然是被里面的“四万八千虫”吓到。但是老太医也不是一无所获,这位也同样发现了,煮开晾凉的水中,“虫”的数量就少了很多。
石咏本想提到他的蒸馏冷凝设备,若是用那个,提取出的蒸馏水,那绝对是纯净,不带半点杂质。只是他眼下担心新鲜事物太多,于老太医他们消化不良,于是绝口不提,心中暗暗记下,打算让玻璃厂回头再制一个大型冷凝设备,送到太医院去。
“我素知老太医是研究战场上的各种创伤,刀伤枪伤,”石咏小心翼翼地问,“那么,老太医有没有观察过,血液里,究竟有什么?”
于老太医当即与牟大夫互视一眼,后者脸色苍白,赶紧将头转开去。其余两人都知道牟大夫见不得血,但即便想笑,也都不敢笑。于老太医则点点头,说:“的确看过了,有一些……常人想不到的东西。”
石咏深知如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不及后世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有限,但是也足以让这些大夫们意识到,血液绝不是单纯红色的液体。也正因为石咏提起了显微镜下的发现,才使他接下来的“梦话”更显得可信一些。
“那么,于大人有没有考虑过,战场上有些人少量失血,能渐渐复原;有些人大量失血,却挺不过去。若是有些人少量失血,将所失之血,注入大量失血之人的体内,是否也能够多救些人下来?”
此前石咏曾经侧面了解到,于老太医对于外伤的研究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已经能进行主要血管的缝合。但是失血过多是导致很多伤员熬不过去的重要原因,于老太医也对此无可奈何,听见石咏提起这个,于老太医眼里亮了亮,随即又紧紧皱起眉头,似乎有什么难题,始终不可解。
石咏的眼光转向牟大夫,牟大夫继续摇摇手,表示他没法儿参与这个话题。
乐凤鸣则继续安静微笑着坐在一旁,扮演他制药商的角色。
“除了注入血液之外,于大人有没有考虑过,生病之人,若是无法饮用汤药、吞服药丸,是否也可能通过这种这种方式,吸收药力呢?”
这话涉及了药物,乐凤鸣一下子生了兴趣,凑近石咏,低声问:“大人真的见过,直接往人体内灌输药物之事吗?”他终于不笑了。
石咏差点就点头了,临时省过来改口道:“梦中,梦中见过。但因醒来之后这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竟能做出这种梦,或许是上天喻示也未可知。”
“我就想,若是老天爷让我这对医术一窍不通的人做这等梦,这梦岂不是就浪费了。因此才特地说与几位大夫知道,万一,万一对诸位有所启发……”石咏十分殷切地看着眼前的几人。
他相信这几位都是颇具开拓精神,算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如今已经有了后世医学所需要的一应材料,他能否通过这几位,将如今的传统医术,也往后世的医学技术上引一引呢?
他这话一说出来,果然在座的几人都冥思苦想起来。很明显,这几位并没有将石咏的话仅仅当成是“梦话”,都在思考其中的深意与可能性。
半晌,于老太医面上带着重重疑惑,向石咏开口:“石大人,不是老夫不认同你。请您不要见笑,早年间我也做过这样的梦,当年我还真的曾经尝试用自己之血去救濒死之人……”
旁边乐凤鸣与牟某都以无比钦佩的眼光望着这位老大夫,赞叹老大夫竟有这等勇气,舍身救人。
“……于大人是否发现两血相遇,竟会凝集?”石咏问。
于老太医脸色大变,登时扶着桌子站起身,惊问道:“你……你怎知道?”
紧接着他眼中精光大盛,道:“上天既然喻示石大人,人血可以相互传输,是否连这个也都一一喻示了?”
石咏万分尴尬,但事到临头,只能顺坡下驴,借着于老太医的话说:“确实如此!我梦到,梦到……”
他一伸手,将四个人的茶杯全聚在一处。
“……当时我梦见有四个茶盅,”他伸手拿起一个,“这只茶杯里的茶水,可以倒向每一只茶盅,但是其余三只茶盅,却不能向这只茶盅反倒。”
“以此类推,余下这三只里,有两只茶杯,都能向这一只倒水,但是都能不能反倒。”石咏一面说,手中的几只茶杯来回倒换,一时众人都认不清自己原先的杯子是哪一只,只得请茶楼的伙计再送几只干净茶盅过来。
于老太医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察觉到新茶盅已经递到了手边,反而紧紧地盯着石咏,盯了半晌,忽然道:“石大人是说,这世上有四种人……”
石咏眼中一亮,面上却依旧带着疑惑与不解,道:“许是如此吧!唉,也怪我驽钝,总觉得这是非常明显的暗示,可是却始终不明白这梦境的真意。”
于老太医“刷”的一声站了起来,对牟大夫说:“牟老弟,快走,我们快回太医院去!”
牟大夫最怕这与“血”相关的事情,可又拗不过老前辈,当下愁眉苦脸地站起身,紧随着于老太医离开。
乐凤鸣则坐在石咏对面,也是一阵沉思——早先石咏所陈述的那些,对他来说,也的确太震撼了些。于是乐凤鸣始终醒不过神,直到手中的茶水渐渐都凉了,才慢慢抬起头,艰难地问石咏:“石大人,您这……这真的是梦么?”
石咏点点头。
乐凤鸣长长叹了一口气,道:“为何这等梦境,小人就做不出来?”
石咏:……
他其实也只是一知半解,连半吊子都算不上,但是他却愿意相信这个时空里的有识之士,愿意沉下心去研究这些人,或许有了这些点拨,他们能少走些弯路,治病救人的医术发展的速度能快上一些。
乐凤鸣除了是大夫、药师之外,也一样是个商人。待于老太医和牟大夫离开之后,他向石咏请教起一件事。
“石大人,听说城外的一间玻璃厂,也是您在照管?”
石咏客气:“谈不上照管,只是有事时能联系上。”
乐凤鸣当即将他的想法提出来,原来他是看中了玻璃厂生产的玻璃瓶,觉得他同仁堂中所出产的一些膏丸制剂,完全可以盛在玻璃瓶中出售。这样既能显得这些制剂金贵无比,又能让人清清楚楚地瞧见瓶中的内容,比较起各大药铺所使用的白色瓷瓶而言,这才是真正童叟无欺。
但既是盛装药物的,这玻璃瓶必须要小。乐凤鸣曾经在市面上打听过,市面上的玻璃器主要以玻璃杯、玻璃碗等食器为主,盛器较少,小型的盛器更小。因此乐凤鸣才想起了石咏,找上了门,正巧还旁听了石咏所说的这一场“大梦”。
这下子石咏却犯了难。如今玻璃厂的业务其实正在慢慢收缩,不再大规模地出产玻璃制品,以避开九阿哥名下那些玻璃厂的恶性竞争。
如今乐凤鸣倒是提醒了他,他的确需要继续将玻璃厂的事务再好好捋一捋了。
“这个我一时应不了,乐老板,待我得空去过一趟玻璃厂,再给您回话,可好?”
乐凤鸣自是没的说,石咏也赶紧借机会跑了一趟城外,将玻璃厂的各项营生仔细查看过一遍,最终做了个计划出来,提交给十三阿哥,薛蟠和贾琏这三家。毕竟玻璃厂除他之外的三家股东,就是这三位了。
贾琏不在京中,自然只能书信商议。而十三阿哥与薛蟠那里,石咏则约了在金鱼胡同十三阿哥府上碰面,商议此事。
石咏提出的方案是,将现有玻璃厂进行拆分,按照主要产品和方向切分成几件不同的产业,此后各家便更有侧重,知道该在什么领域上下功夫。各有分工之后,这几间厂子也会更加便于管理,人员也会相对独立,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按照石咏的建议,玻璃厂可以拆分成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是制作瞭望镜和军用煤油灯的专门产业,因是主要生产军需的,所以单独划分出来。这一部分所雇佣的工匠,也尽量以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工匠为主,雇佣尽量为终身制,雇工管理相对严格,尽量防止重要技术外泄。
第二个分部则是以眼镜工艺为主。这一分部除了承接城中眼镜铺子的订单,生产各种老花镜、近视镜之外,还生产各种花色各种镜架的“太阳镜”,这其中一大部分货品即将跟随郡主探春的商队,销往科尔沁去。
第三个分部则是继续紧跟内务府唐英那边的玻璃匠人,承接“来样加工”业务,也就是专门生产精美而独特的特殊玻璃工艺制品,这也就注定了这里的产品不是量产,每一件都是限量版。
最后一个分部则是与医药相关的部分,除了生产显微镜以外,这部分也承担了医用橡胶制品的研发与生产。石咏心里清楚,最后这个分部的投入非常大,短时间之内却不会有产出,因此他的计划是,将这个分部单独拨出来,将来从其他赚钱的分部取得利润时,便补贴这里一些。毕竟这一个分部所研究的内容极为重要,是不能用一时收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岂料,石咏将这些与十三阿哥和薛蟠解释过之后,十三阿哥大笔一挥,将军需分部、和最后那个与医药相关的分部全部划归自己名下,最稳定最赚钱的眼镜产业和来样加工业务,十三阿哥则统统划给了贾琏、薛蟠和石咏三人。
“十三爷,您这是……”石咏先表示反对。
薛蟠也挠着后脑道:“不对不对,这不大对,分得不大公平啊!怎么要花钱的产业十三爷都拿下了,赚钱的都分给咱们?这样不行,生意可不是这样做的啊!”这个呆霸王其实并不愚钝,这“生意”到底该怎生做,他心里门清。
十三阿哥登时笑道:“你们这几个,要想接下军需那一块,显然不合适。不若还是由我来担着。至于医药那一头么,的确是短时间内见不到利的,但若说会亏到哪里,也着实不至于。你们如今都成家立业的,都不容易,倒不如由我继续照应……”
这一位虽然这么说,但是石咏与薛蟠也都咬死了没同意。最后他们与十三阿哥商议决定,分割股份时,将他们几人上一年的分红,作为股本,继续投在“医药研究所”的名下。因为研究所规模不算大,因此就算是烧钱,这些股本也够他们烧一阵子了。
这边拆分玻璃厂的方案定下来,石咏立即给贾琏去了信。贾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只说石薛两人怎么着,他便也怎么着。
于是城外的玻璃厂化整为零,人员也重新分配过,除了原先的大管事之外,又另外提了三名新管事上来,规模亦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新的学徒工和上了年纪的老工匠,听说这边待遇好,东家对雇工不苛待,便纷纷求了来。
通过这一次,玻璃厂的几大块产业总算是厘清了。可是石咏在这之后也发现,他竟然没办法兑现对乐凤鸣的承诺,玻璃厂无论是哪一块,目前都没有计划大规模生产小玻璃瓶这样的特定玻璃制品。
思来想去,石咏做出决定,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玻璃厂,建议乐凤鸣向九阿哥的厂子订购他所需要的玻璃瓶。
石咏既是为了乐凤鸣考虑,也是为了给九阿哥的厂子增加利润。毕竟九阿哥的玻璃厂动辄生产成千上万件固定规格的产品,流水作业,产出来的物件都是一个标准,价格也能压得极低,有助于乐凤鸣降低成本。
然而他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厂子之后不久,乐凤鸣给石咏捎来了一句话,说是玻璃厂的管事转述九阿哥的原话:“姓石的小子,原来你也有求爷的这一日呀!”
第275章
石咏哭笑不得, 只没想到这小小一个订货的请求,竟然被报到了九阿哥那里。
但一转眼他也想明白了, 上回就是同仁堂的横空出世, 搅乱了九阿哥对人参拍卖的安排, 如今乐凤鸣求上九阿哥的玻璃厂去, 那里的管事怎会不将此事报给九阿哥知道?
乐凤鸣一脸尴尬,望着石咏说:“石大人,着实没想到, 竟是那边……那边记了仇!”
石咏一拍后脑, 说:“这事儿原怪我,是我想得不周到才是!”
乐凤鸣继续转述了那头玻璃厂管事的话, 只说是乐凤鸣要求的玻璃瓶规格特殊, 而且要的量非常小,只生产一两万个瓶子, 却需要厂子重新铸模, 那边觉得不大划算。所以玻璃厂管事在商言商, 婉拒了这一门生意,这也能让人理解。
石咏“嗯”了一声,心想, 他毕竟是个剧透党, 知道同仁堂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虽然眼下只是一间看似寻常的小药铺。眼下同仁堂需要一两万个玻璃瓶,可若是算一算这一家再往后还要好生经营三百年的,难道也只需要这么些玻璃瓶?
想到这儿, 石咏觉得这一门生意做得,于是对乐凤鸣说:“不若这样,乐老板先将所需要的玻璃瓶大小尺寸告诉我,我再请玻璃厂那边想想办法。可能一次做不到先生需要的那么多,但是可以先做五千枚玻璃瓶出来试试,看看销路如何,再做调整也不迟!”
对于乐凤鸣来说,有人给他铸模做玻璃瓶已经是谢天谢地,而石咏提出的这个“投石问路”的法子则正合他的心意。当下乐凤鸣一再询问,玻璃厂铸模,需不需要他再出一份定金。石咏却笑:“不妨事的,见了乐老板的这份雄心,便越发觉得信合行那头您的借款格外地稳妥。”
乐凤鸣登时放下心来,安心等玻璃厂那边的消息。
石咏则同样以“来样加工”的方式,将乐家所要的玻璃药瓶的样子交给玻璃厂,他自己出钱铸模,玻璃厂先生产了一百枚小样,与乐凤鸣确认无误之后先产五千枚药瓶。由于铸模的钱是石咏出的,所以玻璃厂负担的只是人工和玻璃的成本,乐凤鸣拿到手的则是平价产品。
而石咏手中的模具,以后哪怕是交给一件寻常的小玻璃厂,都能快速生产出大批适合医药行业的玻璃瓶。因此,石咏对自己这一笔投资完全不担心,倒是有些为九阿哥可惜,毕竟自己也是为了对方着想,给对方提供了一个“双赢”的机会的。然而很遗憾,对方拒绝了自己的好意。
那么,石咏心说,我就只有不客气了。
随着天气一天天转热,如英在城里渐渐有些待不住了。她原本早已不再害喜,能吃能睡,但是天气一热,她的胃口转差,睡得也不好,原本应当珠圆玉润的小人儿,一张小脸反而有些清减下来。
石咏便与石大娘一起商议,看看是不是举家出门,去海淀避暑。
十六阿哥这次又被点了随扈,临出发前点了头,让石咏平时可以在城外海淀那里上差,一来帮着唐英打理内务府造办处的几间厂子,二来他自己的营造司还有畅春园所有殿宇的屋顶防水工程要做。十六阿哥便干脆指示石咏长待在海淀,每旬回一次京城,将内务府府署中的诸般杂事处理一下就行。
说来石家在树村的小院子,已经修好有一阵子了,只是石家人还没有去住过。因此石咏一提,石大娘与如英都是欢喜的。
然而石喻却还有些顾虑,他毕竟还要读书备考,一来每旬需要前往顺天府府学,听周学政讲习,二来毕竟椿树胡同还有个姜夫子,和他那么多的同窗在。若是有疑难问题,或是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可以与他们一起商量排解。
于是石家兄弟两个便打算分开两处。石咏带着家里女眷们出城,而石喻留在城中读书。这时候王氏也提出来,她此前一直没给喻哥儿尽过心,这次儿子留在城中备考,她无论如何都要留在儿子身边照顾。
石咏觉得这样也好,有个“大人”留在椿树胡同,总好过将石喻一个人留下。但他转念又一想,其实近年来冷眼旁观,这个二弟似乎更加有主意,很多时候都是喻哥儿在“照顾”二婶。
这样也好,喻哥儿也是该成长起来的——石咏这么想着。他反正每旬要回一次京城,自然也能顾到弟弟这头。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
李寿当然是最激动的。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回过树村,得了这个机会,终于能与父母家人好好团聚一阵。此外,石大娘应了李寿,答应在树村给李寿与桃儿正式操办一回婚事。李寿能在邻里亲朋面前风风光光地娶媳妇儿,别提多高兴了。
于是石咏先将李寿打发回树村去张罗。李寿除了要安排在自家迎娶桃儿之外,也将石家在树村所修的“别院”里里外外清扫一遍,该安置的家什儿一一安放停当。除此之外,石咏还给他列了一张长长的单子,告诉他别院里哪里种花、哪里种树,家具如何摆放,又该放置何种饰品,李寿都赶着一一照办了。
因此待到石咏陪着石大娘与如英抵达树村的时候,石家的小院已经收拾停当,各处都布置得非常雅致,石大娘与如英都很满意,因为她们各自的居所,都是按照她们的品味来布置的。
抵达树村的当日,石大娘与如英都是舟车劳顿,早早歇下。第二天清晨,石咏见如英精神很不错,便陪着她,又在自家小院里转了一圈,夫妻两个商量了一番,以后家里人口多了,前来避暑的人多了,院子如何安排,如何装点,大的住哪里,小的又住哪里。夫妻两个谈得兴致勃勃。
石咏见日头出来,一时地面上的露水都干了,这才扶着如英,说:“走,带你去更好的景致那里看看去!”
他并不出自家正门,而是从院子后面一扇小门出去,那里有一条碎石砌出的石阶,一直延伸,往石家当年买下的荒山上去。
石家当日买下的“荒山”早已不再是荒山了,到处植遍花木,清晨雾气散开之后,山上更显静谧幽美。
早先李家曾经在此养了不少鸡鸭禽鸟,如今这些也都挪到了后山去,前山都只是种上了桃树、李树、石榴树。如今正是石榴开花的时候,当真是榴花灿烂,火红的一片一片,一直蔓延至小坡顶上。
石咏一时没想到于老太医竟是这个反应, 亲口问他是不是在发梦。片刻间,石咏立即省起, 他这么着急地给这个时空里的寻常人灌输后世人们自以为是“常识”的医学知识, 会不会对方接受无能, 而他欲速则不达?
在这一刻, 石咏急中生智,一点头道:“是!正是,我正是梦中得知的。醒来之后却记得格外清楚。原本也没当回事, 可是做过这梦之后没多久, 南边就送来了这种特殊材料,我身边的工匠们也制出了这种橡胶管, 与梦中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
于老太医等人都被噎住, 都没想到石咏正儿八经地请他们来,竟是说梦话呢!
唯有乐凤鸣笑嘻嘻地坐在石咏身边, 一言不发, 只管听石咏往下说。
石咏当即道:“我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想起早先玻璃厂曾经向太医院送过显微镜, 那显微镜我发梦时也梦见了。于是想起,于大人,您使了这显微镜之后, 有什么发现没有?”
于老太医与牟大夫互视一眼, 老太医拈着胡子点了点头,说:“老夫原本不信佛,可是有了这显微镜,才发觉佛家说, ‘水有四万八千虫’,竟然是真的。”
石咏点点头,做洗耳恭听状。果然听于老太医继续说下去,说他用显微镜照了河水、塘水、江水、井水……各种水,自然是被里面的“四万八千虫”吓到。但是老太医也不是一无所获,这位也同样发现了,煮开晾凉的水中,“虫”的数量就少了很多。
石咏本想提到他的蒸馏冷凝设备,若是用那个,提取出的蒸馏水,那绝对是纯净,不带半点杂质。只是他眼下担心新鲜事物太多,于老太医他们消化不良,于是绝口不提,心中暗暗记下,打算让玻璃厂回头再制一个大型冷凝设备,送到太医院去。
“我素知老太医是研究战场上的各种创伤,刀伤枪伤,”石咏小心翼翼地问,“那么,老太医有没有观察过,血液里,究竟有什么?”
于老太医当即与牟大夫互视一眼,后者脸色苍白,赶紧将头转开去。其余两人都知道牟大夫见不得血,但即便想笑,也都不敢笑。于老太医则点点头,说:“的确看过了,有一些……常人想不到的东西。”
石咏深知如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不及后世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有限,但是也足以让这些大夫们意识到,血液绝不是单纯红色的液体。也正因为石咏提起了显微镜下的发现,才使他接下来的“梦话”更显得可信一些。
“那么,于大人有没有考虑过,战场上有些人少量失血,能渐渐复原;有些人大量失血,却挺不过去。若是有些人少量失血,将所失之血,注入大量失血之人的体内,是否也能够多救些人下来?”
此前石咏曾经侧面了解到,于老太医对于外伤的研究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已经能进行主要血管的缝合。但是失血过多是导致很多伤员熬不过去的重要原因,于老太医也对此无可奈何,听见石咏提起这个,于老太医眼里亮了亮,随即又紧紧皱起眉头,似乎有什么难题,始终不可解。
石咏的眼光转向牟大夫,牟大夫继续摇摇手,表示他没法儿参与这个话题。
乐凤鸣则继续安静微笑着坐在一旁,扮演他制药商的角色。
“除了注入血液之外,于大人有没有考虑过,生病之人,若是无法饮用汤药、吞服药丸,是否也可能通过这种这种方式,吸收药力呢?”
这话涉及了药物,乐凤鸣一下子生了兴趣,凑近石咏,低声问:“大人真的见过,直接往人体内灌输药物之事吗?”他终于不笑了。
石咏差点就点头了,临时省过来改口道:“梦中,梦中见过。但因醒来之后这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竟能做出这种梦,或许是上天喻示也未可知。”
“我就想,若是老天爷让我这对医术一窍不通的人做这等梦,这梦岂不是就浪费了。因此才特地说与几位大夫知道,万一,万一对诸位有所启发……”石咏十分殷切地看着眼前的几人。
他相信这几位都是颇具开拓精神,算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如今已经有了后世医学所需要的一应材料,他能否通过这几位,将如今的传统医术,也往后世的医学技术上引一引呢?
他这话一说出来,果然在座的几人都冥思苦想起来。很明显,这几位并没有将石咏的话仅仅当成是“梦话”,都在思考其中的深意与可能性。
半晌,于老太医面上带着重重疑惑,向石咏开口:“石大人,不是老夫不认同你。请您不要见笑,早年间我也做过这样的梦,当年我还真的曾经尝试用自己之血去救濒死之人……”
旁边乐凤鸣与牟某都以无比钦佩的眼光望着这位老大夫,赞叹老大夫竟有这等勇气,舍身救人。
“……于大人是否发现两血相遇,竟会凝集?”石咏问。
于老太医脸色大变,登时扶着桌子站起身,惊问道:“你……你怎知道?”
紧接着他眼中精光大盛,道:“上天既然喻示石大人,人血可以相互传输,是否连这个也都一一喻示了?”
石咏万分尴尬,但事到临头,只能顺坡下驴,借着于老太医的话说:“确实如此!我梦到,梦到……”
他一伸手,将四个人的茶杯全聚在一处。
“……当时我梦见有四个茶盅,”他伸手拿起一个,“这只茶杯里的茶水,可以倒向每一只茶盅,但是其余三只茶盅,却不能向这只茶盅反倒。”
“以此类推,余下这三只里,有两只茶杯,都能向这一只倒水,但是都能不能反倒。”石咏一面说,手中的几只茶杯来回倒换,一时众人都认不清自己原先的杯子是哪一只,只得请茶楼的伙计再送几只干净茶盅过来。
于老太医聚精会神,丝毫没有察觉到新茶盅已经递到了手边,反而紧紧地盯着石咏,盯了半晌,忽然道:“石大人是说,这世上有四种人……”
石咏眼中一亮,面上却依旧带着疑惑与不解,道:“许是如此吧!唉,也怪我驽钝,总觉得这是非常明显的暗示,可是却始终不明白这梦境的真意。”
于老太医“刷”的一声站了起来,对牟大夫说:“牟老弟,快走,我们快回太医院去!”
牟大夫最怕这与“血”相关的事情,可又拗不过老前辈,当下愁眉苦脸地站起身,紧随着于老太医离开。
乐凤鸣则坐在石咏对面,也是一阵沉思——早先石咏所陈述的那些,对他来说,也的确太震撼了些。于是乐凤鸣始终醒不过神,直到手中的茶水渐渐都凉了,才慢慢抬起头,艰难地问石咏:“石大人,您这……这真的是梦么?”
石咏点点头。
乐凤鸣长长叹了一口气,道:“为何这等梦境,小人就做不出来?”
石咏:……
他其实也只是一知半解,连半吊子都算不上,但是他却愿意相信这个时空里的有识之士,愿意沉下心去研究这些人,或许有了这些点拨,他们能少走些弯路,治病救人的医术发展的速度能快上一些。
乐凤鸣除了是大夫、药师之外,也一样是个商人。待于老太医和牟大夫离开之后,他向石咏请教起一件事。
“石大人,听说城外的一间玻璃厂,也是您在照管?”
石咏客气:“谈不上照管,只是有事时能联系上。”
乐凤鸣当即将他的想法提出来,原来他是看中了玻璃厂生产的玻璃瓶,觉得他同仁堂中所出产的一些膏丸制剂,完全可以盛在玻璃瓶中出售。这样既能显得这些制剂金贵无比,又能让人清清楚楚地瞧见瓶中的内容,比较起各大药铺所使用的白色瓷瓶而言,这才是真正童叟无欺。
但既是盛装药物的,这玻璃瓶必须要小。乐凤鸣曾经在市面上打听过,市面上的玻璃器主要以玻璃杯、玻璃碗等食器为主,盛器较少,小型的盛器更小。因此乐凤鸣才想起了石咏,找上了门,正巧还旁听了石咏所说的这一场“大梦”。
这下子石咏却犯了难。如今玻璃厂的业务其实正在慢慢收缩,不再大规模地出产玻璃制品,以避开九阿哥名下那些玻璃厂的恶性竞争。
如今乐凤鸣倒是提醒了他,他的确需要继续将玻璃厂的事务再好好捋一捋了。
“这个我一时应不了,乐老板,待我得空去过一趟玻璃厂,再给您回话,可好?”
乐凤鸣自是没的说,石咏也赶紧借机会跑了一趟城外,将玻璃厂的各项营生仔细查看过一遍,最终做了个计划出来,提交给十三阿哥,薛蟠和贾琏这三家。毕竟玻璃厂除他之外的三家股东,就是这三位了。
贾琏不在京中,自然只能书信商议。而十三阿哥与薛蟠那里,石咏则约了在金鱼胡同十三阿哥府上碰面,商议此事。
石咏提出的方案是,将现有玻璃厂进行拆分,按照主要产品和方向切分成几件不同的产业,此后各家便更有侧重,知道该在什么领域上下功夫。各有分工之后,这几间厂子也会更加便于管理,人员也会相对独立,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按照石咏的建议,玻璃厂可以拆分成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是制作瞭望镜和军用煤油灯的专门产业,因是主要生产军需的,所以单独划分出来。这一部分所雇佣的工匠,也尽量以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工匠为主,雇佣尽量为终身制,雇工管理相对严格,尽量防止重要技术外泄。
第二个分部则是以眼镜工艺为主。这一分部除了承接城中眼镜铺子的订单,生产各种老花镜、近视镜之外,还生产各种花色各种镜架的“太阳镜”,这其中一大部分货品即将跟随郡主探春的商队,销往科尔沁去。
第三个分部则是继续紧跟内务府唐英那边的玻璃匠人,承接“来样加工”业务,也就是专门生产精美而独特的特殊玻璃工艺制品,这也就注定了这里的产品不是量产,每一件都是限量版。
最后一个分部则是与医药相关的部分,除了生产显微镜以外,这部分也承担了医用橡胶制品的研发与生产。石咏心里清楚,最后这个分部的投入非常大,短时间之内却不会有产出,因此他的计划是,将这个分部单独拨出来,将来从其他赚钱的分部取得利润时,便补贴这里一些。毕竟这一个分部所研究的内容极为重要,是不能用一时收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岂料,石咏将这些与十三阿哥和薛蟠解释过之后,十三阿哥大笔一挥,将军需分部、和最后那个与医药相关的分部全部划归自己名下,最稳定最赚钱的眼镜产业和来样加工业务,十三阿哥则统统划给了贾琏、薛蟠和石咏三人。
“十三爷,您这是……”石咏先表示反对。
薛蟠也挠着后脑道:“不对不对,这不大对,分得不大公平啊!怎么要花钱的产业十三爷都拿下了,赚钱的都分给咱们?这样不行,生意可不是这样做的啊!”这个呆霸王其实并不愚钝,这“生意”到底该怎生做,他心里门清。
十三阿哥登时笑道:“你们这几个,要想接下军需那一块,显然不合适。不若还是由我来担着。至于医药那一头么,的确是短时间内见不到利的,但若说会亏到哪里,也着实不至于。你们如今都成家立业的,都不容易,倒不如由我继续照应……”
这一位虽然这么说,但是石咏与薛蟠也都咬死了没同意。最后他们与十三阿哥商议决定,分割股份时,将他们几人上一年的分红,作为股本,继续投在“医药研究所”的名下。因为研究所规模不算大,因此就算是烧钱,这些股本也够他们烧一阵子了。
这边拆分玻璃厂的方案定下来,石咏立即给贾琏去了信。贾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只说石薛两人怎么着,他便也怎么着。
于是城外的玻璃厂化整为零,人员也重新分配过,除了原先的大管事之外,又另外提了三名新管事上来,规模亦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新的学徒工和上了年纪的老工匠,听说这边待遇好,东家对雇工不苛待,便纷纷求了来。
通过这一次,玻璃厂的几大块产业总算是厘清了。可是石咏在这之后也发现,他竟然没办法兑现对乐凤鸣的承诺,玻璃厂无论是哪一块,目前都没有计划大规模生产小玻璃瓶这样的特定玻璃制品。
思来想去,石咏做出决定,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玻璃厂,建议乐凤鸣向九阿哥的厂子订购他所需要的玻璃瓶。
石咏既是为了乐凤鸣考虑,也是为了给九阿哥的厂子增加利润。毕竟九阿哥的玻璃厂动辄生产成千上万件固定规格的产品,流水作业,产出来的物件都是一个标准,价格也能压得极低,有助于乐凤鸣降低成本。
然而他向乐凤鸣荐了九阿哥的厂子之后不久,乐凤鸣给石咏捎来了一句话,说是玻璃厂的管事转述九阿哥的原话:“姓石的小子,原来你也有求爷的这一日呀!”
第275章
石咏哭笑不得, 只没想到这小小一个订货的请求,竟然被报到了九阿哥那里。
但一转眼他也想明白了, 上回就是同仁堂的横空出世, 搅乱了九阿哥对人参拍卖的安排, 如今乐凤鸣求上九阿哥的玻璃厂去, 那里的管事怎会不将此事报给九阿哥知道?
乐凤鸣一脸尴尬,望着石咏说:“石大人,着实没想到, 竟是那边……那边记了仇!”
石咏一拍后脑, 说:“这事儿原怪我,是我想得不周到才是!”
乐凤鸣继续转述了那头玻璃厂管事的话, 只说是乐凤鸣要求的玻璃瓶规格特殊, 而且要的量非常小,只生产一两万个瓶子, 却需要厂子重新铸模, 那边觉得不大划算。所以玻璃厂管事在商言商, 婉拒了这一门生意,这也能让人理解。
石咏“嗯”了一声,心想, 他毕竟是个剧透党, 知道同仁堂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虽然眼下只是一间看似寻常的小药铺。眼下同仁堂需要一两万个玻璃瓶,可若是算一算这一家再往后还要好生经营三百年的,难道也只需要这么些玻璃瓶?
想到这儿, 石咏觉得这一门生意做得,于是对乐凤鸣说:“不若这样,乐老板先将所需要的玻璃瓶大小尺寸告诉我,我再请玻璃厂那边想想办法。可能一次做不到先生需要的那么多,但是可以先做五千枚玻璃瓶出来试试,看看销路如何,再做调整也不迟!”
对于乐凤鸣来说,有人给他铸模做玻璃瓶已经是谢天谢地,而石咏提出的这个“投石问路”的法子则正合他的心意。当下乐凤鸣一再询问,玻璃厂铸模,需不需要他再出一份定金。石咏却笑:“不妨事的,见了乐老板的这份雄心,便越发觉得信合行那头您的借款格外地稳妥。”
乐凤鸣登时放下心来,安心等玻璃厂那边的消息。
石咏则同样以“来样加工”的方式,将乐家所要的玻璃药瓶的样子交给玻璃厂,他自己出钱铸模,玻璃厂先生产了一百枚小样,与乐凤鸣确认无误之后先产五千枚药瓶。由于铸模的钱是石咏出的,所以玻璃厂负担的只是人工和玻璃的成本,乐凤鸣拿到手的则是平价产品。
而石咏手中的模具,以后哪怕是交给一件寻常的小玻璃厂,都能快速生产出大批适合医药行业的玻璃瓶。因此,石咏对自己这一笔投资完全不担心,倒是有些为九阿哥可惜,毕竟自己也是为了对方着想,给对方提供了一个“双赢”的机会的。然而很遗憾,对方拒绝了自己的好意。
那么,石咏心说,我就只有不客气了。
随着天气一天天转热,如英在城里渐渐有些待不住了。她原本早已不再害喜,能吃能睡,但是天气一热,她的胃口转差,睡得也不好,原本应当珠圆玉润的小人儿,一张小脸反而有些清减下来。
石咏便与石大娘一起商议,看看是不是举家出门,去海淀避暑。
十六阿哥这次又被点了随扈,临出发前点了头,让石咏平时可以在城外海淀那里上差,一来帮着唐英打理内务府造办处的几间厂子,二来他自己的营造司还有畅春园所有殿宇的屋顶防水工程要做。十六阿哥便干脆指示石咏长待在海淀,每旬回一次京城,将内务府府署中的诸般杂事处理一下就行。
说来石家在树村的小院子,已经修好有一阵子了,只是石家人还没有去住过。因此石咏一提,石大娘与如英都是欢喜的。
然而石喻却还有些顾虑,他毕竟还要读书备考,一来每旬需要前往顺天府府学,听周学政讲习,二来毕竟椿树胡同还有个姜夫子,和他那么多的同窗在。若是有疑难问题,或是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可以与他们一起商量排解。
于是石家兄弟两个便打算分开两处。石咏带着家里女眷们出城,而石喻留在城中读书。这时候王氏也提出来,她此前一直没给喻哥儿尽过心,这次儿子留在城中备考,她无论如何都要留在儿子身边照顾。
石咏觉得这样也好,有个“大人”留在椿树胡同,总好过将石喻一个人留下。但他转念又一想,其实近年来冷眼旁观,这个二弟似乎更加有主意,很多时候都是喻哥儿在“照顾”二婶。
这样也好,喻哥儿也是该成长起来的——石咏这么想着。他反正每旬要回一次京城,自然也能顾到弟弟这头。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
李寿当然是最激动的。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回过树村,得了这个机会,终于能与父母家人好好团聚一阵。此外,石大娘应了李寿,答应在树村给李寿与桃儿正式操办一回婚事。李寿能在邻里亲朋面前风风光光地娶媳妇儿,别提多高兴了。
于是石咏先将李寿打发回树村去张罗。李寿除了要安排在自家迎娶桃儿之外,也将石家在树村所修的“别院”里里外外清扫一遍,该安置的家什儿一一安放停当。除此之外,石咏还给他列了一张长长的单子,告诉他别院里哪里种花、哪里种树,家具如何摆放,又该放置何种饰品,李寿都赶着一一照办了。
因此待到石咏陪着石大娘与如英抵达树村的时候,石家的小院已经收拾停当,各处都布置得非常雅致,石大娘与如英都很满意,因为她们各自的居所,都是按照她们的品味来布置的。
抵达树村的当日,石大娘与如英都是舟车劳顿,早早歇下。第二天清晨,石咏见如英精神很不错,便陪着她,又在自家小院里转了一圈,夫妻两个商量了一番,以后家里人口多了,前来避暑的人多了,院子如何安排,如何装点,大的住哪里,小的又住哪里。夫妻两个谈得兴致勃勃。
石咏见日头出来,一时地面上的露水都干了,这才扶着如英,说:“走,带你去更好的景致那里看看去!”
他并不出自家正门,而是从院子后面一扇小门出去,那里有一条碎石砌出的石阶,一直延伸,往石家当年买下的荒山上去。
石家当日买下的“荒山”早已不再是荒山了,到处植遍花木,清晨雾气散开之后,山上更显静谧幽美。
早先李家曾经在此养了不少鸡鸭禽鸟,如今这些也都挪到了后山去,前山都只是种上了桃树、李树、石榴树。如今正是石榴开花的时候,当真是榴花灿烂,火红的一片一片,一直蔓延至小坡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