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不女装大汉就要亡了!_328
曹操自己治下还好一些,他久居兖州,在整个州都没有人来率领的时候成为这里的“定海神针”,功绩与民心都是巨大的,这里的土匪基本都被他肃清了,青州那边的刘备就有些惨了,民风彪悍的青州,那几乎是每一座山头都有一伙人占山为王,刘备不仅要费心费力治理青州,还需要招安土匪们。
豫州这边,早就被袁术霍霍得差不多了,曾经氏族林立的豫州境内,因曹操的战略性北撤,让出了近乎三郡的“荒芜”,那些逃难去的氏族能走的都往南边逃了。
在拥有了刘协这块活字招牌以后,曹操开始下达招纳贤才的政令,网罗大量新人来充斥人员空虚的许昌朝廷是迫在眉梢的事情。
时隔十几年,站在这样的高处,曹操俯瞰那一颗颗水灵灵的小白菜们,感觉自己就像是菜农,将可以种出成果的菜种播种下土地,期盼着他们在泥土中茁壮成长,丰富自己的“菜园子”。
曹操感慨道:“我似乎有些明白当初刘宏一心要培养太学中的学子,因此而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了。”
学子们就是大汉未来的栋梁,是帝之粥辅,知识则是国之根基。
正与曹操说起内政的现任尚书令荀彧微微侧目,视线停留在他书案前丝毫没有减少的竹简上:“主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您举荐人,您总不能一一过目。”
因帝王在此而吸引来人潮,这是好事,要从一大批人之中识别出真正的能人,却需要费一些功夫。
曹操道:“不如将之前的考核之法用上,兖州之前是靠什么来挑选人的,有先例,就照着这样做更为完善于现在朝堂的制度。”
在此之前,大部分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通过察举的方式,需要这位人才拥有一定的名声,得到地位高的人赏识,或是由同乡地方官推举。有的人为了经营自己孝顺的名声,三年服丧不吃荤,有的人为了经营自己清廉的名声,让妻儿与他一起挨饿受冻,甚至有人花钱买名声,靠资助贫穷的学子而获得美名,因此而跻身官场,再通过搜刮民脂民膏赚回来。
察举制度的背后,人们所在乎的“德行”与“才华”,都是可以吹嘘出来的,真正有才学的人也可能被察举到,可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关系网,曹操就不乐意继续用这种方式,既然之前在兖州能够实行考核制,那么将兖州当地的考核制运用到许昌朝廷中也一样能奏效。
荀彧权衡利弊,只能劝曹操道:“主公,您现在所需要的人,远远比前来投靠的人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告诉那些士人说要进行考核才能得到任用,恐怕会令部分人退缩。”
人家兴致勃勃托关系来投靠你为你做事,现在你告诉他们不信他们有多能耐,要先考试,这让自诩名声响亮,在天下文人间有号召力的名士们心里怎么想?
曹操仍有些不甘心,他想要一碗水端平,更想让天下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来出仕,名声好不意味着这个人就真的有才学,有品德了,身为官宦子弟出身,他还不懂这里面的潜规则吗?
荀彧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式来劝曹操:“考核制,可用以底层官吏及低微官职之人身上,那些职位多而杂,需要的人也多,而真正身居高位的空缺,恐怕还是需要依靠举荐来的天下名士们才行,主公不妨先采取分级提拔的方式,如此既能安抚天下名士的心,也能让更多有基本能力的庶人们得到任用。”
曹操还有些不情愿,荀彧无奈叹息:“主公,您看看面前推成山的竹简,再想一想吧!”
现在哪里是他们挑剔人的时候啊!有人来干活就是好事了,成立新的朝堂,什么地方都要从头来过,没有人,也就什么都做不了。
曹操算是被荀彧说服了,他现在发出政令的时候,大事情上会先与自己的那些核心谋士们开个小会,待确定了大致方针,又将事情放到朝会明面上与朝中臣子们商谈,最终下达帝王诏令,通报全国。
面对曹操礼贤下士的招揽贤才,懂得治国的高端人才们也逐渐靠拢了过来,如下属们举荐的司马朗,原是司马防长子,曾因才华横溢又与董卓亡子年龄相近而受到董卓关爱,司马朗看洛阳情况不对,辞官回乡再没出来过,没想到曹操一个诏令,倒是将他给招了来。
另有一人与曹操攻下豫州的颍川集团有关,其名为赵俨,他不仅自己来投靠曹操,还带了宗族在内的数百子弟!
荀彧又相继举荐了杜袭、荀攸、孔融等人,让曹操属下的谋士与许昌朝廷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孔融本是青州的北海相,此番应招而来,算是给了曹操极大的面子,他孔子后人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他一来,带来了士人们争相涌来许昌的连锁反应。
一下来了那么多人,曹操当然高兴了,所谓先来后到,这后来的人想要跻身他身边核心谋士的位置,可就有些难了。
荀攸本为汉帝身边教导他的黄门侍郎,官职任务是为帝王与朝臣传达诏令,算是陛下身边的近臣,在现在这个时候,黄门侍郎相当于曹操安排在帝王身边的眼线,若是让曹操安排上了人,刘协可就彻底生活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了。
为了留下身边仅剩下不多的人,刘协弱弱发声,请曹操将此前陪伴他到许昌来的近臣们都留在原来的职位上,包括荀攸、贾诩等人,就都还是他的人。
帝王近臣,是最没有权利的职位了,几乎形同虚设,留下那几个人并不碍着什么,曹操自然没有反对。
可曹操不反对,荀攸自己却不想待在现在这位置上,他善于排兵布阵,自少年起就精读兵法谋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做军中谋士,去平定天下叛乱,攻灭异族。作为头脑还算清醒的人呢,荀攸自然知道跟在刘协身边没有什么晋升空间,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
因荀彧的关系,曹操对荀氏族人还算照顾,加上曾经去过颍川书院,对荀攸的能力是不会怀疑的。
现在他需要的,是一个让曹操将他调离帝王身边的理由,或是引起曹操的注意。以荀攸现在小透明的处境,他得先向曹操投诚,证明自己。
至于如何证明,就需要一道“投诚令”。
荀攸想了想,敲定了要坑的人选——贾诩。
他先是由荀彧引荐着,找到与曹操单独相处的机会,而后向曹操分析了现在这几乎成为他一言堂的朝堂,缺少的究竟是什么。
荀攸道:“陛下与臣子们,受到‘高人’指点,现在正在藏掩自身。假以时日,朝堂成了规模,因陛下名号前来投靠您的人将会聚集在此,如此就能通过利益将那些人收为己用,等陛下长大,曹司空就危险了。”
荀攸向曹操列举了有多少人能够通过与帝王联合,来挑战他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此前与曹操合作关系的董承,毕竟,董承已经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刘协后宫。
曹操眼神漂移了一瞬:刘协不过十几岁,董承女儿才十三岁吧,两个小屁孩能干些什么,过家家罢了,送到后宫里还不是我派人来多养一张吃饭的嘴?
“董承盛名在外,待他的人脉成了规模,就成了能够与您争斗的‘外戚’。”
曹操点了点头,示意荀攸接着说。
荀攸又道:“陛下年幼,容易受到其他人的鼓动,并非所有人都向司空这样一心为了大汉未来着想,更多的则是各大家族,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聚集在陛下身边,除了董家以外,还有以太尉杨彪为首的杨家,您将杨彪贬官逼走的事,已经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他们只是按耐不动罢了。”
豫州这边,早就被袁术霍霍得差不多了,曾经氏族林立的豫州境内,因曹操的战略性北撤,让出了近乎三郡的“荒芜”,那些逃难去的氏族能走的都往南边逃了。
在拥有了刘协这块活字招牌以后,曹操开始下达招纳贤才的政令,网罗大量新人来充斥人员空虚的许昌朝廷是迫在眉梢的事情。
时隔十几年,站在这样的高处,曹操俯瞰那一颗颗水灵灵的小白菜们,感觉自己就像是菜农,将可以种出成果的菜种播种下土地,期盼着他们在泥土中茁壮成长,丰富自己的“菜园子”。
曹操感慨道:“我似乎有些明白当初刘宏一心要培养太学中的学子,因此而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了。”
学子们就是大汉未来的栋梁,是帝之粥辅,知识则是国之根基。
正与曹操说起内政的现任尚书令荀彧微微侧目,视线停留在他书案前丝毫没有减少的竹简上:“主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您举荐人,您总不能一一过目。”
因帝王在此而吸引来人潮,这是好事,要从一大批人之中识别出真正的能人,却需要费一些功夫。
曹操道:“不如将之前的考核之法用上,兖州之前是靠什么来挑选人的,有先例,就照着这样做更为完善于现在朝堂的制度。”
在此之前,大部分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通过察举的方式,需要这位人才拥有一定的名声,得到地位高的人赏识,或是由同乡地方官推举。有的人为了经营自己孝顺的名声,三年服丧不吃荤,有的人为了经营自己清廉的名声,让妻儿与他一起挨饿受冻,甚至有人花钱买名声,靠资助贫穷的学子而获得美名,因此而跻身官场,再通过搜刮民脂民膏赚回来。
察举制度的背后,人们所在乎的“德行”与“才华”,都是可以吹嘘出来的,真正有才学的人也可能被察举到,可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关系网,曹操就不乐意继续用这种方式,既然之前在兖州能够实行考核制,那么将兖州当地的考核制运用到许昌朝廷中也一样能奏效。
荀彧权衡利弊,只能劝曹操道:“主公,您现在所需要的人,远远比前来投靠的人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告诉那些士人说要进行考核才能得到任用,恐怕会令部分人退缩。”
人家兴致勃勃托关系来投靠你为你做事,现在你告诉他们不信他们有多能耐,要先考试,这让自诩名声响亮,在天下文人间有号召力的名士们心里怎么想?
曹操仍有些不甘心,他想要一碗水端平,更想让天下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来出仕,名声好不意味着这个人就真的有才学,有品德了,身为官宦子弟出身,他还不懂这里面的潜规则吗?
荀彧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式来劝曹操:“考核制,可用以底层官吏及低微官职之人身上,那些职位多而杂,需要的人也多,而真正身居高位的空缺,恐怕还是需要依靠举荐来的天下名士们才行,主公不妨先采取分级提拔的方式,如此既能安抚天下名士的心,也能让更多有基本能力的庶人们得到任用。”
曹操还有些不情愿,荀彧无奈叹息:“主公,您看看面前推成山的竹简,再想一想吧!”
现在哪里是他们挑剔人的时候啊!有人来干活就是好事了,成立新的朝堂,什么地方都要从头来过,没有人,也就什么都做不了。
曹操算是被荀彧说服了,他现在发出政令的时候,大事情上会先与自己的那些核心谋士们开个小会,待确定了大致方针,又将事情放到朝会明面上与朝中臣子们商谈,最终下达帝王诏令,通报全国。
面对曹操礼贤下士的招揽贤才,懂得治国的高端人才们也逐渐靠拢了过来,如下属们举荐的司马朗,原是司马防长子,曾因才华横溢又与董卓亡子年龄相近而受到董卓关爱,司马朗看洛阳情况不对,辞官回乡再没出来过,没想到曹操一个诏令,倒是将他给招了来。
另有一人与曹操攻下豫州的颍川集团有关,其名为赵俨,他不仅自己来投靠曹操,还带了宗族在内的数百子弟!
荀彧又相继举荐了杜袭、荀攸、孔融等人,让曹操属下的谋士与许昌朝廷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孔融本是青州的北海相,此番应招而来,算是给了曹操极大的面子,他孔子后人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他一来,带来了士人们争相涌来许昌的连锁反应。
一下来了那么多人,曹操当然高兴了,所谓先来后到,这后来的人想要跻身他身边核心谋士的位置,可就有些难了。
荀攸本为汉帝身边教导他的黄门侍郎,官职任务是为帝王与朝臣传达诏令,算是陛下身边的近臣,在现在这个时候,黄门侍郎相当于曹操安排在帝王身边的眼线,若是让曹操安排上了人,刘协可就彻底生活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了。
为了留下身边仅剩下不多的人,刘协弱弱发声,请曹操将此前陪伴他到许昌来的近臣们都留在原来的职位上,包括荀攸、贾诩等人,就都还是他的人。
帝王近臣,是最没有权利的职位了,几乎形同虚设,留下那几个人并不碍着什么,曹操自然没有反对。
可曹操不反对,荀攸自己却不想待在现在这位置上,他善于排兵布阵,自少年起就精读兵法谋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做军中谋士,去平定天下叛乱,攻灭异族。作为头脑还算清醒的人呢,荀攸自然知道跟在刘协身边没有什么晋升空间,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
因荀彧的关系,曹操对荀氏族人还算照顾,加上曾经去过颍川书院,对荀攸的能力是不会怀疑的。
现在他需要的,是一个让曹操将他调离帝王身边的理由,或是引起曹操的注意。以荀攸现在小透明的处境,他得先向曹操投诚,证明自己。
至于如何证明,就需要一道“投诚令”。
荀攸想了想,敲定了要坑的人选——贾诩。
他先是由荀彧引荐着,找到与曹操单独相处的机会,而后向曹操分析了现在这几乎成为他一言堂的朝堂,缺少的究竟是什么。
荀攸道:“陛下与臣子们,受到‘高人’指点,现在正在藏掩自身。假以时日,朝堂成了规模,因陛下名号前来投靠您的人将会聚集在此,如此就能通过利益将那些人收为己用,等陛下长大,曹司空就危险了。”
荀攸向曹操列举了有多少人能够通过与帝王联合,来挑战他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此前与曹操合作关系的董承,毕竟,董承已经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刘协后宫。
曹操眼神漂移了一瞬:刘协不过十几岁,董承女儿才十三岁吧,两个小屁孩能干些什么,过家家罢了,送到后宫里还不是我派人来多养一张吃饭的嘴?
“董承盛名在外,待他的人脉成了规模,就成了能够与您争斗的‘外戚’。”
曹操点了点头,示意荀攸接着说。
荀攸又道:“陛下年幼,容易受到其他人的鼓动,并非所有人都向司空这样一心为了大汉未来着想,更多的则是各大家族,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聚集在陛下身边,除了董家以外,还有以太尉杨彪为首的杨家,您将杨彪贬官逼走的事,已经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他们只是按耐不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