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陈群陈长文
吕布抑制不住满心欢喜,他终于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来破除这两千年来未曾被人破除过的政治残局:“天下可分三种人,一种为皇室,一种为世家官吏,一种为黎民百姓,皇室想要江山稳固延绵万代,明智一点儿的皇帝以及依附于皇帝的外戚、宦官都不愿害民过甚,会监督、阻止世家官吏的贪得无厌;而世家官吏为了一己之私,往往不顾长期之利,欺民、害民、残民,夺民之财、霸民之田,即便有若干颇有清誉之世家,也是道貌岸然之辈,且他们掌握了诗书文字,对于如何欺上瞒下,他们驾轻就熟;黎民百姓是天底下所有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的人,因为世家垄断文化教育,黎民百姓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一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里刨食,即便这样,世家也不愿意放过他们,强取豪夺他们的良田,一直到他们愿意沦为世家的佃户奴仆。”
吕布想起后世的东林党以及其他的某些党派,他们之所以一直能把自己塑造成正确光荣伟大的形象,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文化教育掌握了舆论,在他们的笔下,他们会把抑制打击他们的强硬君主如秦皇汉武曹操等说成暴虐之君,把抑制打击他们的软弱君主如桓帝、灵帝等说成昏君,实际上能够统治一个皇朝十多年,又怎么会是一个昏君能够做到的呢。满清皇帝们正是看到这些世家大族信口雌黄歪曲事实的本领,就大兴**,彻底把那些清流士子们的臭嘴打成吹捧的嘴巴。
后世和谐年间,许多庸人都认为那官僚集团的中心大佬会整顿吏治,会怎么样怎么样,殊不知,在没有皇权遏制的和谐年间,官僚集团没有被监督、没有被约束,那些九袋长老们都是从官僚集团里选拔上来的,跟下面那些贪官污吏都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任期不过十年,会因为那些跟自己不相关的天下人利益而损害那个跟自己亲近熟识的小集团的利益吗?
两个时空的官吏选拔制度都异曲同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的所谓“孝廉”“茂才”皆出自世家豪族。再看看和谐年间,那时的公务猿考试,寒门子弟入得了笔试却过不了面试关,“官二代”、“富二代”凭借关系顺利入选,确实是有少数寒门子弟入选,只是因为衙门需要有人做实事。
对比东汉末年的朝政,跟和谐年间,除了没有皇帝,其他都是很像,所谓五百世家治中国,自古皆然啊。
徐庶在这颍川书院里窝了一年多,看透了世家子弟的高高在上、百无一用,也因那些世家子弟对他寒门出身且以侠犯禁的鄙夷非议,让他渐渐产生了对世家的别样看法,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一介寒门士子生逢乱世,是大不幸也是大幸,安知他不能效仿萧何、韩信一样找到一个明君,辅佐他来推翻诸世家的统治。
吕布甚是欣赏面前这个大汉时期绝无仅有的愤青,仔细想一想,也只有徐庶的出身背景和遭遇,才能让他洞察到世家之害,才能全心全意支持自己执行消弱或铲除世家的百年大计。
一个来自于后世和谐年间的愤青,和东汉末年的愤青,找到了共同语言。
徐庶听吕布分析天下的三种阶层,心里对吕布的评价更高几分,原来徐庶只是想吕布是寒门庶族出身,应该能够给自己用武之地,而不会像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诸侯知道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后根本不搭理自己,根本没想过吕布也有这样的洞察见识。
徐庶欣喜之际不禁放开了音量:“将军言之甚是!世家不灭,大汉难兴!”
就在这时,颍川书院的正门口传来一个激愤的声音:“元直,何出如此荒唐之言?莫要因为遭受世家学子冷遇,便开始仇视世家!世家乃大汉社稷的栋梁基石,世家子孙以及门生故吏为皇帝治理地方,有何不妥,难道要用那帮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来治理地方?!难道要那些黄巾贼来治理地方?!”一声比一声高,到后来简直是厉声急色的咆哮。
吕布瞥了一眼来人,只见他年约二十四五岁,一身白袍,丰神俊朗,端端然有名士风范,却因他的气急败坏而落了几分下乘。
吕布便问徐庶:“不知这位是?”
徐庶冷冷看了一下对方:“这位便是陈群陈长文,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这颍川学院也有他们陈家一份。”
哦,原来就是那个献上“九品中正制”为世家统治中国提供制度依据的陈群,他搞的这个“九品中正制”,是把选举大权交给了朝廷权贵和地方大族,抛弃了汉代选官中的推荐、考察、试用等好传统,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投个好胎就能做大官”的局面,出身豪门的子弟有了自恃的门第,就再也不依赖血统以外的条件了,养成了把立功升迁视为有辱门第的羞耻事而不屑于接触实际政务的风气,久而久之,堕落到毫无治政理事能力的地步。他们不懂世务,“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亩;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更不堪世务,“出则车舆,入则扶持,……肤脆骨柔,不堪步行,体羸气喘,不耐寒暑”;因而“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以至于汉族人才渐渐凋零,说他是五胡乱华、南北朝数百年乱的罪魁祸首一点儿都不冤枉。
吕布心里露出了杀机,可是面上却笑容可掬道:“原来是陈长文,久仰久仰。”
陈群瞟了一眼,也立马认出来面前这位是镇北将军冀州刺史吕布,虽说他信服荀彧的眼光,对投靠吕布没有半点兴趣,但对待吕布这样的粗野武夫,却万万不能失礼丢了世家子弟的脸面,便施了一个大礼:“陈群见过将军。将军救了太后、天子、陈留王,大功于社稷,陈群深感钦佩。只是将军对天下阶层之分析,陈群不敢苟同。”
吕布虽然心里对面前这人没有半点好感,但脸上却装出如沐春风状:“长文有何高见,吕布愿洗耳恭听。”
吕布想起后世的东林党以及其他的某些党派,他们之所以一直能把自己塑造成正确光荣伟大的形象,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文化教育掌握了舆论,在他们的笔下,他们会把抑制打击他们的强硬君主如秦皇汉武曹操等说成暴虐之君,把抑制打击他们的软弱君主如桓帝、灵帝等说成昏君,实际上能够统治一个皇朝十多年,又怎么会是一个昏君能够做到的呢。满清皇帝们正是看到这些世家大族信口雌黄歪曲事实的本领,就大兴**,彻底把那些清流士子们的臭嘴打成吹捧的嘴巴。
后世和谐年间,许多庸人都认为那官僚集团的中心大佬会整顿吏治,会怎么样怎么样,殊不知,在没有皇权遏制的和谐年间,官僚集团没有被监督、没有被约束,那些九袋长老们都是从官僚集团里选拔上来的,跟下面那些贪官污吏都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任期不过十年,会因为那些跟自己不相关的天下人利益而损害那个跟自己亲近熟识的小集团的利益吗?
两个时空的官吏选拔制度都异曲同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的所谓“孝廉”“茂才”皆出自世家豪族。再看看和谐年间,那时的公务猿考试,寒门子弟入得了笔试却过不了面试关,“官二代”、“富二代”凭借关系顺利入选,确实是有少数寒门子弟入选,只是因为衙门需要有人做实事。
对比东汉末年的朝政,跟和谐年间,除了没有皇帝,其他都是很像,所谓五百世家治中国,自古皆然啊。
徐庶在这颍川书院里窝了一年多,看透了世家子弟的高高在上、百无一用,也因那些世家子弟对他寒门出身且以侠犯禁的鄙夷非议,让他渐渐产生了对世家的别样看法,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一介寒门士子生逢乱世,是大不幸也是大幸,安知他不能效仿萧何、韩信一样找到一个明君,辅佐他来推翻诸世家的统治。
吕布甚是欣赏面前这个大汉时期绝无仅有的愤青,仔细想一想,也只有徐庶的出身背景和遭遇,才能让他洞察到世家之害,才能全心全意支持自己执行消弱或铲除世家的百年大计。
一个来自于后世和谐年间的愤青,和东汉末年的愤青,找到了共同语言。
徐庶听吕布分析天下的三种阶层,心里对吕布的评价更高几分,原来徐庶只是想吕布是寒门庶族出身,应该能够给自己用武之地,而不会像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诸侯知道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后根本不搭理自己,根本没想过吕布也有这样的洞察见识。
徐庶欣喜之际不禁放开了音量:“将军言之甚是!世家不灭,大汉难兴!”
就在这时,颍川书院的正门口传来一个激愤的声音:“元直,何出如此荒唐之言?莫要因为遭受世家学子冷遇,便开始仇视世家!世家乃大汉社稷的栋梁基石,世家子孙以及门生故吏为皇帝治理地方,有何不妥,难道要用那帮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来治理地方?!难道要那些黄巾贼来治理地方?!”一声比一声高,到后来简直是厉声急色的咆哮。
吕布瞥了一眼来人,只见他年约二十四五岁,一身白袍,丰神俊朗,端端然有名士风范,却因他的气急败坏而落了几分下乘。
吕布便问徐庶:“不知这位是?”
徐庶冷冷看了一下对方:“这位便是陈群陈长文,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这颍川学院也有他们陈家一份。”
哦,原来就是那个献上“九品中正制”为世家统治中国提供制度依据的陈群,他搞的这个“九品中正制”,是把选举大权交给了朝廷权贵和地方大族,抛弃了汉代选官中的推荐、考察、试用等好传统,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投个好胎就能做大官”的局面,出身豪门的子弟有了自恃的门第,就再也不依赖血统以外的条件了,养成了把立功升迁视为有辱门第的羞耻事而不屑于接触实际政务的风气,久而久之,堕落到毫无治政理事能力的地步。他们不懂世务,“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亩;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更不堪世务,“出则车舆,入则扶持,……肤脆骨柔,不堪步行,体羸气喘,不耐寒暑”;因而“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以至于汉族人才渐渐凋零,说他是五胡乱华、南北朝数百年乱的罪魁祸首一点儿都不冤枉。
吕布心里露出了杀机,可是面上却笑容可掬道:“原来是陈长文,久仰久仰。”
陈群瞟了一眼,也立马认出来面前这位是镇北将军冀州刺史吕布,虽说他信服荀彧的眼光,对投靠吕布没有半点兴趣,但对待吕布这样的粗野武夫,却万万不能失礼丢了世家子弟的脸面,便施了一个大礼:“陈群见过将军。将军救了太后、天子、陈留王,大功于社稷,陈群深感钦佩。只是将军对天下阶层之分析,陈群不敢苟同。”
吕布虽然心里对面前这人没有半点好感,但脸上却装出如沐春风状:“长文有何高见,吕布愿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