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说完,顾三娘又对着蒋丞相的磕了一头。
蒋丞相收回看着御哥儿的目光,转而打量起顾三娘,她荆钗布衣,虽说脸上带着哀求的神情,眼神却又坚忍不拔,不像那些名门闺密,更不像粗鄙无知的乡下妇人,就凭她敢当街拦轿喊冤的勇气,倒比有些男人更能担当。
“你说你丈夫是受人冤屈,又有何凭证?”蒋丞相沉声问道。
顾三娘回道:“小妇人拿不出凭证,可是小妇人就是敢断定拙夫不会做出这事,现有个甚么大人,找来了几个劳什子人要来指证拙夫有罪,小妇人是大大的不信,就算要审讯,也请大人同审此案,以免冤枉好人呀。”
要是放在别处,顾三娘无证无据,仅仅因为深信丈夫不会犯事,就来击鼓鸣冤,早有人来把她赶走了,她之所以胆敢来拦蒋中明的轿子,就是豁出去赌了一把,看看蒋丞相心中是否还顾恋着一丝父子之情。
然而,她却不知道,朝堂之上,百官各司其职,就算蒋丞相是内阁首辅,也断然不能随意插手大理寺审案,那日安如海公然闯进大理寺,事先没有通气,就说要塞几个人证,于情于理都是不合律法,大理寺卿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满的,他写的折子,还压在蒋丞相手里呢。
蒋丞相不露声色,他看着顾三娘说道:“此事本官知道了,你且回去,本官自有理论。”
说完,他又看了御哥儿一眼,返身回到轿子里,顾三娘迷惑不解,她不知这蒋丞相到底救还是不救,便站起来喊道:“蒋丞相,蒋丞相……”
蒋丞相的随从连忙拦住她和御哥儿,顾三娘只得眼睁睁看着轿子远去。
蒋丞相说了一番令人不得其解的话就走了,顾三娘想了又想,无论如何也参不透他的意思,只不过她心底还是存了一丝侥幸,盼着蒋丞相能施手相救。
且说顾三娘回到客栈,连日来的奔波劳累使得她心力交瘁,来到京中已有一些日子,刚到京中时,她给她二姐和秦大娘寄过一封信,而今手里的银两所剩无几,到时总不能带着孩子露宿街头,是以她除了牵挂沈拙的案子,还在想着要找一些活计补贴家用。
顾三娘是个刺绣高手,可惜她们住的客栈是京城最偏僻的地方,四周都是些贫苦人家,饭都吃不饱,谁家又有闲钱添置绣品呢,只是那些高门大户,家中大多养着绣娘,就是没绣娘的,也只跟相熟的绣庄做生意,她本来想着凭自己的本事接些绣活儿,可人家一看她是外乡口音,反倒要她垫付押金,顾三娘剩下的银钱若是押出去,她和孩子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况且监牢里的衙役还需打点,一来二去,顾三娘找了一整日,也没寻到一家愿意雇她的绣庄。
正当她满身疲惫回到客栈时,就见小叶子焦急的等在门口,小叶子飞快的跑过来,说道:“你走后不久,有个老爷爷来了,此刻他正在屋里和御哥儿说话呢。”
顾三娘一惊,她立时想到蒋中明,此番他亲自来到这里,莫不是愿意救沈拙?想到这里,她三步并做两步就上楼往房间里去了。
到了门口时,顾三娘停下脚步,她整了整衣衫,轻轻的呼出一口气,这才推门进去。
屋里的人听到开门声,一起朝着门口看过去,顾三娘回望,来的人果真是蒋中明,那蒋中明看到顾三娘,微微抬着下巴,说道:“你回来了。”
御哥儿站起来,冲着顾三娘喊了一声娘,顾三娘对着御哥儿点了点头,又向蒋丞相行了一个福礼,嘴里造罪说道:“真是不该得很,劳烦蒋丞相屈尊前来,你有话要说,只管差人来传就是了。”
她从小叶子那里得知,蒋丞相是独自来的,已经在客栈等了大半日,顾三娘暗自庆幸不已,幸亏她今日回得早,要是和蒋丞相错过了,再想见他一面,可不是那般容易。
蒋丞相回道:“不必拘礼。”
蒋丞相的到来,使顾三娘生出几分期望,不过她并不敢表露半分,于是陪坐在一旁,等着他来问话。
蒋丞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又浑身透着威仪,顾三娘本就有求与他,是以并不敢在他面前有丝毫造次,倒是御哥儿,刚才在屋里和蒋丞相说了半日话,他一本正经的对顾三娘说道:“蒋大人今日休沐,他一直将爹爹的事情放在心上,这次特意过来探望咱们母子,我见娘不在家,做主请客栈送来一壶好茶,陪着蒋大人一起说话。”
当御哥儿说到蒋丞相记挂着沈拙的事时,他眼里稍微露出一丝不自在,顾三娘权当没看到,只对着御哥儿笑道:“好孩子,多谢你帮我招待蒋大人。”
实则,蒋丞相此次而来,与其说是为了沈拙,倒不如说他是来看御哥儿的,再怎么说也是蒋家的骨血,当日沈拙决意带走孩子,蒋丞相并没有多大阻拦,转眼之间,孩子长到这么高,又教养的谦和有礼,让人一见就忍不住心生喜爱。
坐了片刻,顾三娘见蒋丞相不说话,大着胆子问道:“蒋大人,敢问拙夫的案子……”
蒋丞相眼皮半抬,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他端着茶盅,缓缓说道:“这事你不必理会,静待结果就是。”
听了他这话,顾三娘心底升出几分喜意,她不好表现得太过,便带着孩子对他拜谢道:“多谢蒋丞相做主,只要能救拙夫一命,你就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说完,她和孩子们跪下来磕了一个头,那蒋丞相施施然的坐着,过了不久,他抬眼环顾一望,说道:“这里鱼龙混杂,你带着孩子住在这里十分不便,过几日我打发人,接你们回蒋府暂且住下。”
顾三娘一顿,她可没忘了沈拙和蒋家的恩恩怨怨,再者沈拙已自请出宗,她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去,又算甚么呢?顾三娘迟疑片刻,说道:“多谢蒋大人好意,蒋大人能为拙夫主持公道,我已是感激不尽,万万不能再给你多添麻烦。”
蒋中明沉眸微沉,他道:“沈拙的案子仍在审理之中,后续如何还不得而知,你住在这里,难保有人心怀不轨,还望你清醒一些,莫给他人可乘之机!”
他的语气带着一股毋庸置疑,还隐约透着一丝威胁,若她坚持不带着孩子搬到蒋府,蒋丞相又当如何呢?顾三娘心里踌躇不定,她一抬头,对上蒋丞相锐利的目光,顾三娘将心一横,她咬牙说道:“那就叨扰蒋大人了。”
蒋中明一语不发,交待完这些,他自离开不提。
在这个时候,蒋中明即将要接顾三娘母子回府的消息,只要有心,很快就有不少人知道,其中自然也包括东方检。
对于蒋丞相在最后时刻的抉择,东方检并不奇怪,他对顾三娘说道:“你这次的小小举动,只怕会改变朝堂的革局。”
顾三娘默默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不懂,我只知道,谁能救阿拙的命,我就找谁。”
东方检一笑,他实在想不到,这个乡下的小妇人,会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未来的事难以预料,她为了沈拙,抛弃安逸的日子,卷入这场兵不见血刃的权势斗争,沈拙是否会为了她,变得无坚不摧呢。
“沈拙需得蒋丞相救他的性命,而蒋家同样需要沈拙撑起门楣,你大可心安理得的搬入蒋府。”东方检说道。
顾三娘问说:“为何,蒋家难道还会重新接纳阿拙?”
这正是她疑惑的地方,蒋中明愿意救沈拙,她自是感激不尽,不过他们本是父子,蒋中明插手科举弊案,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此次甚至还公然将她和孩子接回蒋府,无疑是将自身置于风口浪尖的地步,这一切究竟是为了甚么?
东方检说道:“蒋安两家的暗战已到紧要关头,双方各有不少折损,今年春上,镇守南疆的总兵蒋镇言为着一些微末小事,被当今皇上连降三级,如今蒋镇言调至西南,仅担任副官之职,无诏不得入京,其顶头上司,乃是安氏一族的派系。”
这话顾三娘猜出了几分,皇上想来对蒋家早有不满,再加上有安妃吹枕边风,故此借着甚么由头来打压蒋家呢。
“蒋家小辈之中,能与沈拙相比的无出其右,加之我隐约听闻蒋丞相积劳成疾,身子每况愈下,想来他是权衡利弊,这才做出的决定呢。”
说了这么多,东方检又对她说道:“我实话对你说罢,当日我劝沈拙跟蒋丞相和解,其中也有太子的授意,我和沈拙少年时与太子有些交情,太子现今孤立无援,他是想蒋家父子破冰,到时能得蒋家一臂之力。”
顿了一顿,东方检说道:“沈拙是个聪明人,他早就心知我是为太子做事,可是我却也是真心想救沈拙的性命。”
顾三娘一语不发,过了许久,她说:“我进了蒋府之后,也不知甚么时候能见到阿拙,你帮我跟他带一句话,就说我和孩子,等着他来接我们。”
说完这句话,顾三娘提着包袱,带着两个孩子走出客栈,外面早有蒋府的马车等侯,她们母子三人上了车,一路穿过繁华的闹市,行了半日,街人的行人少了许多,顾三娘透过纱窗,看到两边分列得都是些达官贵人的宅邸,不知不觉,马车停在一座朱红色的三间大门前,顾三娘和孩子下了车,她抬头看着眼前肃穆的丞相府,回身望了一眼远处乌云翻滚的天际,拉着两个孩子头也不回的踏入府邸。
☆、第81章
蒋府是一处百年老宅,这座宅院经历风雨,处处透着一股古朴庄严,但是顾三娘此刻无心观赏,她带着小叶子和御哥儿,在仆妇的指引下,一路穿堂过巷,来到蒋府的正房大院。
这一路,顾三娘留意蒋府的下人并不算多,偶尔有家人仆妇与她们一行相遇,只是躬身立于一旁,并不主动搭话,进入正房,前面的仆妇打起帘子,入眼便是一扇山水插屏,顾三娘等人绕过插屏来到里屋,只见蒋丞相坐在靠东墙的太师椅上,在他身旁立着一个男子并两个梳着发髻的妇人,顾三娘自是不认得。
仆妇们将顾三娘送进来后,便退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他们几人,顾三娘上前对蒋丞相行了一礼,又叫两个孩子给他磕头。
蒋丞相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孩子,嘴角稍微带了一丝笑意,他说:“都起来罢。”
进府之前,顾三娘已跟小叶子和御哥儿交待,不能像在自家那样随意散漫,是以两个孩子规规矩矩的,直到看见顾三娘点头了,这才站起身。
小孩子见完礼,蒋中明指着一个子高挑的妇人说道:“这是镇言媳妇儿。”
顾三娘对着她福了一礼,她朝那妇人望过去,她鼻子高挺,眼窝深陷,眼珠是少见的褐色,头发有些弯曲,身上虽穿着罩衫褥裙,显见是外族来的妇人。
顾三娘先前已从东方检那里听过,蒋家的二公子蒋镇言娶的乃是乌孙国的吉昌公主,这乌孙国贫瘠微弱,大元收服乌孙国之后,吉昌公主被送来和亲,不知因何看上蒋镇言,当时正值蒋家与靖文皇帝君臣和睦之时,朝廷便给了蒋家这个体面,谁知嫁入蒋府多年,蒋镇言一直镇守边关,吉昌公主见他的次数屈指可数。
吉昌公主似脸上冷冷的,似乎不爱与人往来,她回了一礼,便站在一旁不作声。
蒋丞相又指着屋里除他以外唯一的男子,说道:“这是锦言,身旁是他媳妇孙氏。”
顾三娘同样上前见礼,那蒋锦言夫妻两人连忙回礼。
蒋锦言是蒋家的幺子,今年刚过十五岁,十三岁时考中举子,举止温文儒雅,身旁站着的是与他成亲不到一年的娇妻孙氏,夫妻两人成婚略早,脸上还稚气未脱,孙氏她娘家父亲本是礼部侍郎,去年外放为官,阖府迁至外省。
这孙氏对着顾三娘回了一笑,轻唤一声:“大嫂。”
顾三娘面上一红,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于是只得笑了笑,嘴里称她为妹妹。
蒋家人口简单,从蒋丞相到下面的儿子们,都没有纳妾的规矩,其余旁支族亲就住在附近,他们这座宅院,倒有一大半都空着。
互相见了礼,蒋丞相对顾三娘说道:“你带着两个孩子住东院罢,那里屋子开阔,已拨了人过去,住你们母子三人想来也是足够。”
顾三娘也不知道蒋丞相说的东院在哪里,她只管听他的吩咐就是,那蒋丞相想了一下,又道:“郡主身子不好,你就不必去打搅她了,屋里短缺甚么,只管跟府里的管事说。”
蒋丞相口中所说的郡主,自然就是他后娶的嘉元郡主,顾三娘也曾听东方检提过,几年前的秋季狩猎,一匹受惊的马闯入女眷歇息的帷帐,不慎踩伤嘉元郡主,虽然万幸保住性命,可惜她双腿却残废了,自此嘉元郡主就甚少在人前露面。
既然蒋丞相都说了不用拜见嘉元郡主,顾三娘也乐得回避这个后婆婆。
天时不早,刚入府的顾三娘还需回屋安顿,蒋丞相叫人领着她和两人孩子往东院去了,至次顾三娘才有闲心打量着这座宅院。
蒋家的主子少,留用的仆妇也不多,一路抄手游廊,庭园楼阁自是顾三娘平生少见,只是这里处处透着冷清,引领她的仆妇也是能不开口,就绝不多说一句。
走了半日,她们进到一间院子,这院子一看就是先前空置的,院子里栽着一棵梧桐树,梧桐树粗壮高大,恐怕要御哥儿和小叶子合抱才能环住,正屋后面有三间抱厦,此时有两个婆子并两个丫鬟立在门口,她们看到顾三娘,齐齐向她行礼,嘴里说着:“大奶奶!”
顾三娘一楞,这奶奶叫得她好不自在,还不待她说话,带着她过来的仆妇指着两个婆子说道:“这两人一个是柳五婆,一个林婆子,专管屋里的洒扫。”
说罢,她又指着两个丫鬟,说道:“这是彩云,那是彩霞,她二人照看奶奶和哥儿姐儿的日常起居,要是有甚么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奶奶尽管打发人来叫我。”
顾三娘对她道了一声谢,那仆妇便回去了。
待她走后,彩云和彩霞带着她们进了里屋,正堂左右两边,一间是书房,里头堆着满满当当的书籍,另一间是起居的地方,分成里外两室,另外还有会堂、花厅、罩房,粗略一算,足有十几间屋子。
顾三娘正和小叶子还有两个丫鬟在屋里收拾衣裳时,就听见御哥儿跑进来,他抱着几本书,兴冲冲的对顾三娘说道:“娘,书上有爹爹写得字呢。”
顾三娘本来要责怪他乱动屋里的东西,听了这话,便道:“写得甚么?”
原来是有个古人说了一句‘形无神不存,神无形不立’的话,沈拙便做了个批注,御哥儿照着上面念道:“你这个古人真正可笑,不曾见神,就说无神,实在狭隘之极,须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岂能一概而论?”
接着,就玄乎其玄的写了一段他曾遇到鬼的经历,顾三娘听得忍俊不禁,没想到沈拙还会跟古人吵架,她忍着笑意,问道:“这是甚么时候写的?”
御哥儿又看了一眼落款和时日,他默算了一下,说道:“算起来是爹爹十二岁时写的,可落款为何是镜言?”
彩云似乎更活泼一些,她抢着对御哥儿说道:“哥儿难道不知道这是大爷的名讳?”
御哥儿一怔,转头望着顾三娘,顾三娘朝着他笑了笑,说道:“你再看看书里还写了甚么。”
御哥儿翻了一遍,书里有不少批注,多数是沈拙是十二三岁时写的,有的是在驳斥古人说的话,也有的是他十分赞同某个论点,但凡他做的批注,嬉笑怒骂,引经据典,就连顾三娘这个没读过书的,也觉得十分有趣,她听了半日,微微有些失神,仿佛看到有个桀骜不驯的少年站在她的眼前。
小叶子和御哥儿一起翻着书本,乐不可支的说道:“我算是知道了,爹爹吵起架来,那些三姑六婆来十个也不是他的对手,他骂人的话,都不带重样儿的呢。”
顾三娘又好气又好笑,她说:“不许这么编排你爹。”
小叶子吐了吐舌头,又和御哥儿一起看起书来,身旁的彩云说道:“许是没人跟奶奶说罢,大爷以前就住在东院里,他回来的少,平日只有一个老婆子看守,这回奶奶和哥儿姐儿搬来,府里就拨了我们几个来伺候。”
顾三娘听说这是沈拙以前住的地方,心里莫名放松了几分,她四处望了一眼,想到沈拙也曾睡在这里,不免觉得安心多了。
且说顾三娘母子搬进蒋府,一日三餐有人专门送上门,屋里的活计不用她动手,自有丫鬟婆子收拾,只是有一头,她始终记挂着还在监牢里的沈拙,如今她身在蒋府,对沈拙那边的情形两眼一抹黑,这心底就像是长了草似的令人发慌。
这日,顾三娘带着两个孩子在花园里散心,她刚走了几步,就见孙氏和丫鬟们在摘月季,她见了顾三娘,笑容满脸的跟她打着招呼:“大嫂,你也来逛园子么。”
顾三娘对这声大嫂还是十分不习惯,小姑娘比她闺女就大几岁而已,虽是嫁作人妇,却仍旧一副天真烂漫的模样儿,她说:“我摘了好多月季,等会子叫人送到你屋里去插瓶。”
人家一片好意,顾三娘对她道了谢,并问道:“怎么会摘这么多花儿?”
孙氏嘻嘻一笑,她说:“相公在书里看到一个古人调制胭脂的方子,我摘花儿回去试着熬汁子,要是做成了,就给大嫂也送一些。”
顾三娘笑着说道:“那就多谢你了。”
“这有甚么好谢的,你来了,我正好多一个人说话呢,二嫂也顶不错,可她喜欢清静,故此我倒不好时常去烦她。”孙氏一边说话,一边接着摘花。
顾三娘帮她一起摘花,状似无意的问道:“我听闻蒋大人这几日不在家呢。”
孙氏回道:“这是常有的事,咱们家的宅子,难得来几个人,前些日子,老爷把相公叫过去一顿训斥,叫他莫耽误读书,这几日,我越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呢。”
顾三娘一笑,这个孙氏看来真是年轻不经事,把自家相公被斥责的事也拿出来说,她道:“那你闲了到东院里找我说话,只是不要嫌弃两个孩子吵人就是。”
孙氏欢喜的说道:“那怎么会?我就喜欢人多呢。”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摘花儿,不一会子,篮子就被装满了,孙氏接过花蓝来嗅了嗅,她高兴的说道:“我要往婆婆屋里去送花,大嫂一起去么?”
顾三娘心头一动,她说:“蒋大人叮嘱我别去打搅郡主,我还是不要擅作主张为好。”
蒋丞相收回看着御哥儿的目光,转而打量起顾三娘,她荆钗布衣,虽说脸上带着哀求的神情,眼神却又坚忍不拔,不像那些名门闺密,更不像粗鄙无知的乡下妇人,就凭她敢当街拦轿喊冤的勇气,倒比有些男人更能担当。
“你说你丈夫是受人冤屈,又有何凭证?”蒋丞相沉声问道。
顾三娘回道:“小妇人拿不出凭证,可是小妇人就是敢断定拙夫不会做出这事,现有个甚么大人,找来了几个劳什子人要来指证拙夫有罪,小妇人是大大的不信,就算要审讯,也请大人同审此案,以免冤枉好人呀。”
要是放在别处,顾三娘无证无据,仅仅因为深信丈夫不会犯事,就来击鼓鸣冤,早有人来把她赶走了,她之所以胆敢来拦蒋中明的轿子,就是豁出去赌了一把,看看蒋丞相心中是否还顾恋着一丝父子之情。
然而,她却不知道,朝堂之上,百官各司其职,就算蒋丞相是内阁首辅,也断然不能随意插手大理寺审案,那日安如海公然闯进大理寺,事先没有通气,就说要塞几个人证,于情于理都是不合律法,大理寺卿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满的,他写的折子,还压在蒋丞相手里呢。
蒋丞相不露声色,他看着顾三娘说道:“此事本官知道了,你且回去,本官自有理论。”
说完,他又看了御哥儿一眼,返身回到轿子里,顾三娘迷惑不解,她不知这蒋丞相到底救还是不救,便站起来喊道:“蒋丞相,蒋丞相……”
蒋丞相的随从连忙拦住她和御哥儿,顾三娘只得眼睁睁看着轿子远去。
蒋丞相说了一番令人不得其解的话就走了,顾三娘想了又想,无论如何也参不透他的意思,只不过她心底还是存了一丝侥幸,盼着蒋丞相能施手相救。
且说顾三娘回到客栈,连日来的奔波劳累使得她心力交瘁,来到京中已有一些日子,刚到京中时,她给她二姐和秦大娘寄过一封信,而今手里的银两所剩无几,到时总不能带着孩子露宿街头,是以她除了牵挂沈拙的案子,还在想着要找一些活计补贴家用。
顾三娘是个刺绣高手,可惜她们住的客栈是京城最偏僻的地方,四周都是些贫苦人家,饭都吃不饱,谁家又有闲钱添置绣品呢,只是那些高门大户,家中大多养着绣娘,就是没绣娘的,也只跟相熟的绣庄做生意,她本来想着凭自己的本事接些绣活儿,可人家一看她是外乡口音,反倒要她垫付押金,顾三娘剩下的银钱若是押出去,她和孩子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况且监牢里的衙役还需打点,一来二去,顾三娘找了一整日,也没寻到一家愿意雇她的绣庄。
正当她满身疲惫回到客栈时,就见小叶子焦急的等在门口,小叶子飞快的跑过来,说道:“你走后不久,有个老爷爷来了,此刻他正在屋里和御哥儿说话呢。”
顾三娘一惊,她立时想到蒋中明,此番他亲自来到这里,莫不是愿意救沈拙?想到这里,她三步并做两步就上楼往房间里去了。
到了门口时,顾三娘停下脚步,她整了整衣衫,轻轻的呼出一口气,这才推门进去。
屋里的人听到开门声,一起朝着门口看过去,顾三娘回望,来的人果真是蒋中明,那蒋中明看到顾三娘,微微抬着下巴,说道:“你回来了。”
御哥儿站起来,冲着顾三娘喊了一声娘,顾三娘对着御哥儿点了点头,又向蒋丞相行了一个福礼,嘴里造罪说道:“真是不该得很,劳烦蒋丞相屈尊前来,你有话要说,只管差人来传就是了。”
她从小叶子那里得知,蒋丞相是独自来的,已经在客栈等了大半日,顾三娘暗自庆幸不已,幸亏她今日回得早,要是和蒋丞相错过了,再想见他一面,可不是那般容易。
蒋丞相回道:“不必拘礼。”
蒋丞相的到来,使顾三娘生出几分期望,不过她并不敢表露半分,于是陪坐在一旁,等着他来问话。
蒋丞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又浑身透着威仪,顾三娘本就有求与他,是以并不敢在他面前有丝毫造次,倒是御哥儿,刚才在屋里和蒋丞相说了半日话,他一本正经的对顾三娘说道:“蒋大人今日休沐,他一直将爹爹的事情放在心上,这次特意过来探望咱们母子,我见娘不在家,做主请客栈送来一壶好茶,陪着蒋大人一起说话。”
当御哥儿说到蒋丞相记挂着沈拙的事时,他眼里稍微露出一丝不自在,顾三娘权当没看到,只对着御哥儿笑道:“好孩子,多谢你帮我招待蒋大人。”
实则,蒋丞相此次而来,与其说是为了沈拙,倒不如说他是来看御哥儿的,再怎么说也是蒋家的骨血,当日沈拙决意带走孩子,蒋丞相并没有多大阻拦,转眼之间,孩子长到这么高,又教养的谦和有礼,让人一见就忍不住心生喜爱。
坐了片刻,顾三娘见蒋丞相不说话,大着胆子问道:“蒋大人,敢问拙夫的案子……”
蒋丞相眼皮半抬,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他端着茶盅,缓缓说道:“这事你不必理会,静待结果就是。”
听了他这话,顾三娘心底升出几分喜意,她不好表现得太过,便带着孩子对他拜谢道:“多谢蒋丞相做主,只要能救拙夫一命,你就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说完,她和孩子们跪下来磕了一个头,那蒋丞相施施然的坐着,过了不久,他抬眼环顾一望,说道:“这里鱼龙混杂,你带着孩子住在这里十分不便,过几日我打发人,接你们回蒋府暂且住下。”
顾三娘一顿,她可没忘了沈拙和蒋家的恩恩怨怨,再者沈拙已自请出宗,她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去,又算甚么呢?顾三娘迟疑片刻,说道:“多谢蒋大人好意,蒋大人能为拙夫主持公道,我已是感激不尽,万万不能再给你多添麻烦。”
蒋中明沉眸微沉,他道:“沈拙的案子仍在审理之中,后续如何还不得而知,你住在这里,难保有人心怀不轨,还望你清醒一些,莫给他人可乘之机!”
他的语气带着一股毋庸置疑,还隐约透着一丝威胁,若她坚持不带着孩子搬到蒋府,蒋丞相又当如何呢?顾三娘心里踌躇不定,她一抬头,对上蒋丞相锐利的目光,顾三娘将心一横,她咬牙说道:“那就叨扰蒋大人了。”
蒋中明一语不发,交待完这些,他自离开不提。
在这个时候,蒋中明即将要接顾三娘母子回府的消息,只要有心,很快就有不少人知道,其中自然也包括东方检。
对于蒋丞相在最后时刻的抉择,东方检并不奇怪,他对顾三娘说道:“你这次的小小举动,只怕会改变朝堂的革局。”
顾三娘默默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不懂,我只知道,谁能救阿拙的命,我就找谁。”
东方检一笑,他实在想不到,这个乡下的小妇人,会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未来的事难以预料,她为了沈拙,抛弃安逸的日子,卷入这场兵不见血刃的权势斗争,沈拙是否会为了她,变得无坚不摧呢。
“沈拙需得蒋丞相救他的性命,而蒋家同样需要沈拙撑起门楣,你大可心安理得的搬入蒋府。”东方检说道。
顾三娘问说:“为何,蒋家难道还会重新接纳阿拙?”
这正是她疑惑的地方,蒋中明愿意救沈拙,她自是感激不尽,不过他们本是父子,蒋中明插手科举弊案,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此次甚至还公然将她和孩子接回蒋府,无疑是将自身置于风口浪尖的地步,这一切究竟是为了甚么?
东方检说道:“蒋安两家的暗战已到紧要关头,双方各有不少折损,今年春上,镇守南疆的总兵蒋镇言为着一些微末小事,被当今皇上连降三级,如今蒋镇言调至西南,仅担任副官之职,无诏不得入京,其顶头上司,乃是安氏一族的派系。”
这话顾三娘猜出了几分,皇上想来对蒋家早有不满,再加上有安妃吹枕边风,故此借着甚么由头来打压蒋家呢。
“蒋家小辈之中,能与沈拙相比的无出其右,加之我隐约听闻蒋丞相积劳成疾,身子每况愈下,想来他是权衡利弊,这才做出的决定呢。”
说了这么多,东方检又对她说道:“我实话对你说罢,当日我劝沈拙跟蒋丞相和解,其中也有太子的授意,我和沈拙少年时与太子有些交情,太子现今孤立无援,他是想蒋家父子破冰,到时能得蒋家一臂之力。”
顿了一顿,东方检说道:“沈拙是个聪明人,他早就心知我是为太子做事,可是我却也是真心想救沈拙的性命。”
顾三娘一语不发,过了许久,她说:“我进了蒋府之后,也不知甚么时候能见到阿拙,你帮我跟他带一句话,就说我和孩子,等着他来接我们。”
说完这句话,顾三娘提着包袱,带着两个孩子走出客栈,外面早有蒋府的马车等侯,她们母子三人上了车,一路穿过繁华的闹市,行了半日,街人的行人少了许多,顾三娘透过纱窗,看到两边分列得都是些达官贵人的宅邸,不知不觉,马车停在一座朱红色的三间大门前,顾三娘和孩子下了车,她抬头看着眼前肃穆的丞相府,回身望了一眼远处乌云翻滚的天际,拉着两个孩子头也不回的踏入府邸。
☆、第81章
蒋府是一处百年老宅,这座宅院经历风雨,处处透着一股古朴庄严,但是顾三娘此刻无心观赏,她带着小叶子和御哥儿,在仆妇的指引下,一路穿堂过巷,来到蒋府的正房大院。
这一路,顾三娘留意蒋府的下人并不算多,偶尔有家人仆妇与她们一行相遇,只是躬身立于一旁,并不主动搭话,进入正房,前面的仆妇打起帘子,入眼便是一扇山水插屏,顾三娘等人绕过插屏来到里屋,只见蒋丞相坐在靠东墙的太师椅上,在他身旁立着一个男子并两个梳着发髻的妇人,顾三娘自是不认得。
仆妇们将顾三娘送进来后,便退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他们几人,顾三娘上前对蒋丞相行了一礼,又叫两个孩子给他磕头。
蒋丞相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孩子,嘴角稍微带了一丝笑意,他说:“都起来罢。”
进府之前,顾三娘已跟小叶子和御哥儿交待,不能像在自家那样随意散漫,是以两个孩子规规矩矩的,直到看见顾三娘点头了,这才站起身。
小孩子见完礼,蒋中明指着一个子高挑的妇人说道:“这是镇言媳妇儿。”
顾三娘对着她福了一礼,她朝那妇人望过去,她鼻子高挺,眼窝深陷,眼珠是少见的褐色,头发有些弯曲,身上虽穿着罩衫褥裙,显见是外族来的妇人。
顾三娘先前已从东方检那里听过,蒋家的二公子蒋镇言娶的乃是乌孙国的吉昌公主,这乌孙国贫瘠微弱,大元收服乌孙国之后,吉昌公主被送来和亲,不知因何看上蒋镇言,当时正值蒋家与靖文皇帝君臣和睦之时,朝廷便给了蒋家这个体面,谁知嫁入蒋府多年,蒋镇言一直镇守边关,吉昌公主见他的次数屈指可数。
吉昌公主似脸上冷冷的,似乎不爱与人往来,她回了一礼,便站在一旁不作声。
蒋丞相又指着屋里除他以外唯一的男子,说道:“这是锦言,身旁是他媳妇孙氏。”
顾三娘同样上前见礼,那蒋锦言夫妻两人连忙回礼。
蒋锦言是蒋家的幺子,今年刚过十五岁,十三岁时考中举子,举止温文儒雅,身旁站着的是与他成亲不到一年的娇妻孙氏,夫妻两人成婚略早,脸上还稚气未脱,孙氏她娘家父亲本是礼部侍郎,去年外放为官,阖府迁至外省。
这孙氏对着顾三娘回了一笑,轻唤一声:“大嫂。”
顾三娘面上一红,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于是只得笑了笑,嘴里称她为妹妹。
蒋家人口简单,从蒋丞相到下面的儿子们,都没有纳妾的规矩,其余旁支族亲就住在附近,他们这座宅院,倒有一大半都空着。
互相见了礼,蒋丞相对顾三娘说道:“你带着两个孩子住东院罢,那里屋子开阔,已拨了人过去,住你们母子三人想来也是足够。”
顾三娘也不知道蒋丞相说的东院在哪里,她只管听他的吩咐就是,那蒋丞相想了一下,又道:“郡主身子不好,你就不必去打搅她了,屋里短缺甚么,只管跟府里的管事说。”
蒋丞相口中所说的郡主,自然就是他后娶的嘉元郡主,顾三娘也曾听东方检提过,几年前的秋季狩猎,一匹受惊的马闯入女眷歇息的帷帐,不慎踩伤嘉元郡主,虽然万幸保住性命,可惜她双腿却残废了,自此嘉元郡主就甚少在人前露面。
既然蒋丞相都说了不用拜见嘉元郡主,顾三娘也乐得回避这个后婆婆。
天时不早,刚入府的顾三娘还需回屋安顿,蒋丞相叫人领着她和两人孩子往东院去了,至次顾三娘才有闲心打量着这座宅院。
蒋家的主子少,留用的仆妇也不多,一路抄手游廊,庭园楼阁自是顾三娘平生少见,只是这里处处透着冷清,引领她的仆妇也是能不开口,就绝不多说一句。
走了半日,她们进到一间院子,这院子一看就是先前空置的,院子里栽着一棵梧桐树,梧桐树粗壮高大,恐怕要御哥儿和小叶子合抱才能环住,正屋后面有三间抱厦,此时有两个婆子并两个丫鬟立在门口,她们看到顾三娘,齐齐向她行礼,嘴里说着:“大奶奶!”
顾三娘一楞,这奶奶叫得她好不自在,还不待她说话,带着她过来的仆妇指着两个婆子说道:“这两人一个是柳五婆,一个林婆子,专管屋里的洒扫。”
说罢,她又指着两个丫鬟,说道:“这是彩云,那是彩霞,她二人照看奶奶和哥儿姐儿的日常起居,要是有甚么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奶奶尽管打发人来叫我。”
顾三娘对她道了一声谢,那仆妇便回去了。
待她走后,彩云和彩霞带着她们进了里屋,正堂左右两边,一间是书房,里头堆着满满当当的书籍,另一间是起居的地方,分成里外两室,另外还有会堂、花厅、罩房,粗略一算,足有十几间屋子。
顾三娘正和小叶子还有两个丫鬟在屋里收拾衣裳时,就听见御哥儿跑进来,他抱着几本书,兴冲冲的对顾三娘说道:“娘,书上有爹爹写得字呢。”
顾三娘本来要责怪他乱动屋里的东西,听了这话,便道:“写得甚么?”
原来是有个古人说了一句‘形无神不存,神无形不立’的话,沈拙便做了个批注,御哥儿照着上面念道:“你这个古人真正可笑,不曾见神,就说无神,实在狭隘之极,须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岂能一概而论?”
接着,就玄乎其玄的写了一段他曾遇到鬼的经历,顾三娘听得忍俊不禁,没想到沈拙还会跟古人吵架,她忍着笑意,问道:“这是甚么时候写的?”
御哥儿又看了一眼落款和时日,他默算了一下,说道:“算起来是爹爹十二岁时写的,可落款为何是镜言?”
彩云似乎更活泼一些,她抢着对御哥儿说道:“哥儿难道不知道这是大爷的名讳?”
御哥儿一怔,转头望着顾三娘,顾三娘朝着他笑了笑,说道:“你再看看书里还写了甚么。”
御哥儿翻了一遍,书里有不少批注,多数是沈拙是十二三岁时写的,有的是在驳斥古人说的话,也有的是他十分赞同某个论点,但凡他做的批注,嬉笑怒骂,引经据典,就连顾三娘这个没读过书的,也觉得十分有趣,她听了半日,微微有些失神,仿佛看到有个桀骜不驯的少年站在她的眼前。
小叶子和御哥儿一起翻着书本,乐不可支的说道:“我算是知道了,爹爹吵起架来,那些三姑六婆来十个也不是他的对手,他骂人的话,都不带重样儿的呢。”
顾三娘又好气又好笑,她说:“不许这么编排你爹。”
小叶子吐了吐舌头,又和御哥儿一起看起书来,身旁的彩云说道:“许是没人跟奶奶说罢,大爷以前就住在东院里,他回来的少,平日只有一个老婆子看守,这回奶奶和哥儿姐儿搬来,府里就拨了我们几个来伺候。”
顾三娘听说这是沈拙以前住的地方,心里莫名放松了几分,她四处望了一眼,想到沈拙也曾睡在这里,不免觉得安心多了。
且说顾三娘母子搬进蒋府,一日三餐有人专门送上门,屋里的活计不用她动手,自有丫鬟婆子收拾,只是有一头,她始终记挂着还在监牢里的沈拙,如今她身在蒋府,对沈拙那边的情形两眼一抹黑,这心底就像是长了草似的令人发慌。
这日,顾三娘带着两个孩子在花园里散心,她刚走了几步,就见孙氏和丫鬟们在摘月季,她见了顾三娘,笑容满脸的跟她打着招呼:“大嫂,你也来逛园子么。”
顾三娘对这声大嫂还是十分不习惯,小姑娘比她闺女就大几岁而已,虽是嫁作人妇,却仍旧一副天真烂漫的模样儿,她说:“我摘了好多月季,等会子叫人送到你屋里去插瓶。”
人家一片好意,顾三娘对她道了谢,并问道:“怎么会摘这么多花儿?”
孙氏嘻嘻一笑,她说:“相公在书里看到一个古人调制胭脂的方子,我摘花儿回去试着熬汁子,要是做成了,就给大嫂也送一些。”
顾三娘笑着说道:“那就多谢你了。”
“这有甚么好谢的,你来了,我正好多一个人说话呢,二嫂也顶不错,可她喜欢清静,故此我倒不好时常去烦她。”孙氏一边说话,一边接着摘花。
顾三娘帮她一起摘花,状似无意的问道:“我听闻蒋大人这几日不在家呢。”
孙氏回道:“这是常有的事,咱们家的宅子,难得来几个人,前些日子,老爷把相公叫过去一顿训斥,叫他莫耽误读书,这几日,我越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呢。”
顾三娘一笑,这个孙氏看来真是年轻不经事,把自家相公被斥责的事也拿出来说,她道:“那你闲了到东院里找我说话,只是不要嫌弃两个孩子吵人就是。”
孙氏欢喜的说道:“那怎么会?我就喜欢人多呢。”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摘花儿,不一会子,篮子就被装满了,孙氏接过花蓝来嗅了嗅,她高兴的说道:“我要往婆婆屋里去送花,大嫂一起去么?”
顾三娘心头一动,她说:“蒋大人叮嘱我别去打搅郡主,我还是不要擅作主张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