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156.俊男美女
刘钰拿起一面小小的红旗,将其尖利的尾部稳稳地插在舆图之上,向后退了两步,歪着头仔细地看。
红旗下面大大的西河郡三个字格外醒目。
西河郡在太原之西,河东之北,本来一直超然于各势力之外,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在收到刘钰的诏书之后,西河太守当时并没有什么表示,然而当太原和上党接受皇帝的诏令,张舒出兵攻占河东北部之后,西河太守宗育终于下定决心,遣子入朝,表示归附。
几天之后,西河郡南部都尉带兵两万杀入河东,与张舒一东一西,分两路向安邑推进。
此时邓禹在安邑附近屯集了八万大军,他的南面是田况和王硕,共有六万之众,加上北面的两路共四万兵马,兵力总对比是十万对八万,邓禹虽然看似处境艰难,但还是很有一战之力。
不过若论起士气,邓禹军就要远远地落在下风了。
刘钰对大汉政权的扩张速度大体满意。他已占据了整个三辅,正在当地迅速恢复有效统治。征东大将军夏阳已经平定了大半个弘农,只有东部的突出部没有收复。
这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建世汉在关东的势力范围以洛阳为桥头堡,军队的部署基本都收缩在洛阳以西。
时机还不成熟,刘钰不想在自己立足未稳之时与刘秀决战。
洛阳之上的那面小小的红旗,证明这里已是小皇帝的领土,虽然朱鲔只是名义上效忠于他,还不肯放下手中的兵权,但洛阳终归是归在了刘钰的名下。
洛阳兵马极多,朱鲔不甘心放手也是正常反应,小皇帝也不逼他,只要洛阳顶在前面,威慑着关东之地,将刘秀大军拖在洛阳附近即可。
只要有二十万兵马在那儿放着,刘秀做梦都不能安心。而在西面,新安和宜阳像是两条手臂,牢牢地撑住了洛阳的脊背。有征东大将军和濮阳将军统领的数万兵马驻扎在函谷关、新安、宜阳这个三角地带,刘秀要想拿下洛阳是痴人说梦。
对于他来说,洛阳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麻烦。而对于小皇帝刘钰来说,那是一条战略缓冲带。
刘钰的战略就是,在河东主攻,争取把邓禹势力清除出去,占领河东全境。在洛阳则主守,守住洛阳一线,让刘秀势力远离函谷关,保证关中的稳定和关东的不稳定。
东部连连告捷的同时,乌米在北部也取得了成就,他率一千乌氏义从北上,联络作为匈奴小王的舅舅和做龟兹属国高官的表舅,首先收了属国都尉之兵,上郡太守见其势大不能制,索性投降了长安,使小皇帝的舆图上又多了一面红旗。
皇帝交给乌米的任务是,整合上郡之兵,伺机出兵安定。
孤军西去的屯骑校尉孙易已经在天水扎下了根,他趁着隗嚣刚刚西归还没来得及重新整合原来地盘的时机,连收汧县、清水、陇县,宣诏命、发士卒、抚百姓,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附近的街泉县令也来归附,而在乌盖的奔走之下,戎邑道和略阳道也表示遵从皇帝的命令。
如今孙易屯兵戎邑道,像一枚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隗嚣的眼皮子底下,隗嚣重新占据陇西之后,曾派两万人来攻打,被孙易击退。
孙易兵少,虽然在各县征发了上万士卒,但是战斗力不是很强,中坚力量还是自己本部的五千羽林军。如果隗嚣发大兵攻打,孙易将很难抵挡。
皇帝知道他吃紧,长安刚刚稳定一点,便派二兄刘茂率领鹰扬营、熊渠营和新收编的长安士卒一共四万人西进,稳定陇西一线。
刘钰觉得,现在的兵力还不足以平定隗嚣,但是他也无法派出更多人了,因为长安形势比较复杂,各方力量对比已经有点失衡了。
赤眉军有二十几万,王匡、张卬有兵六万,除去东进的王虎和西进的刘茂之外,羽林军还有四万,破长安后收编的降兵大概有五万。
这里只有四万羽林军是完全靠得住的,其余人虽然也听从皇帝号令,但是关键时候未必靠得住。
如今最大的事情还是稳定长安,稳定关中,尤其是长安城外的几十万大军。
皇帝想要留其精兵,将其余大部分人解散,都赶去种田,让他们军转民,自食其力,这样就能省下大批粮食和金钱,用于以后的发展和扩张。
但是在目前的情势下,要解散这只军队十分困难。
赤眉军转战万里,将士们在一起战斗多年,早就习惯了这种集体生活,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会让人本能地感到畏惧。
人的惰性是很强的,只要有人管他们饭吃,即便日子过得不是十分称心,也还是可以继续熬下去。
但这个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多数人厌倦了总是打打杀杀,也想要安顿下来过日子,要是能分到田地,回到起事前的小日子,在一个适应性的阵痛之后,军转民还是可以推行下去。
最大的障碍是:解散各营触及了头领们的利益。
没有这几十万人,樊崇、徐宣等人的话谁还会听?那些将军和校尉,哪里还有这种一呼万人应的威风?
全体军转民,会掘了这些人的根,而他们都是在军中有巨大能量和影响力的人物,强硬推行的话,不一定会闹出什么事来。
进入长安之后,皇帝大封功臣,一下子封了几十个侯,皇帝给了他们丰厚的待遇,赐宅子,赐钱以亿万计,赤眉军新贵们都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大老粗们一下子变成了富豪、爆发户,每天花天酒地、斗鸡走狗,日子过得潇洒快活,简直要把放在城外的军队都忘记了。
其实这就是皇帝想要的效果,用糖衣炮弹,也就是奢侈的生活消磨他们的斗志,把这些每天打打杀杀的糙汉子养成安于现状的富家翁。等时机一到,就以雷霆之势改编军队,解除他们的武装,把这几十万大军转化成自己的力量,该当兵的当兵,该种田的种田。
不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周期大概得长过养肥一群猪。
刘钰有些忧虑,这几十万人扔在这儿靠他养活,负担太重了,一个搞不好,自己会被他们拖垮,可现在动手又太早了,一个处理不好有可能闹出兵变,引发内部的矛盾。
这事儿真是左右为难。
要是樊崇能站在他这一边就好了。
皇帝摇摇头,甩掉这个念头,用脚趾头想也不可能,樊崇又不傻,能干这种缴自己械的事儿么?
小皇帝与自己的一班智囊商量了许久,也没有找到适合的办法,这时杨延寿说话了,“陛下,这事儿要说难办是真难办,但要说好办也好办。”
“少绕弯子,直接说咋办!”刘钰没什么好腔调。
杨延寿凑前一步,说道:“陛下,您该立后了!”
用姻亲来解决问题,是常用的政治手段。
只要皇帝娶了樊桃花,就相当于樊崇在皇帝的公司里参了股,双方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樊崇的股东地位固定下来,就无需死抱着这几十万人不放了。
以樊崇在赤眉军中的巨大影响力,肯定能帮助自己的女婿安顿好几十万军队,虽然他舍弃了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旧公司,却在参股的新公司得到了补偿。
“陛下,桃花可是个美女呀!”杨延寿的声音里带着些蛊惑的意思。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帝,见他的脸上没有笑意,而是越来越严肃,心不由得一点点沉了下去。
皇帝终于开口了,“你的意思,是让朕吃软饭?”
杨延寿连忙垂首弯腰道:“臣冒昧了,陛下恕罪!”
小皇帝依旧面容紧绷,冷笑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吃软饭。。。”
杨延寿跪下了,以额触地,打算好好地请罪,却听皇帝说道:“怎么能不吃个够?”
杨延寿有点懵逼,却见皇帝弯下腰,头凑近了他的,低声问道:“五大头领还有谁有女儿吗?”
杨延寿张着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半晌方道:“左大司马有个妹妹,今年三十五,还没出嫁。”
小皇帝捻着下巴上的几根绒毛,说道:“这个太老了,来个小的。”
“右大司马有女儿,这个小。”
“成,朕一并娶了!”
“右大司马的女儿今年五岁。。。”
皇帝看了看杨延寿,“士元,朕没想到你这么变态!”
“多谢陛下夸奖。”变态是什么意思?杨延寿理解大概是说他智计出众。
他躬身道:“还有大司农的侄女,只比陛下小一岁,陛下要不要考虑一下?”
“一个十七,一个十四,年龄倒是合适。虽然两碗软饭少了点,不过也够八分饱了,就这样吧,一后一妃!这事儿你先和徐宣商量。”
“陛下,您放心吧,臣一定把此事办得妥妥当当的。”
杨延寿脸上放光,正要告辞,皇帝忽然叫住了他,“士元,你也老大不小了,朕把你当兄弟,不能不管你的终身大事,你看左大司马的妹妹。。。三十五的那个。。。”
杨延寿扑通一声跪下了,嚎叫道:“陛下,您饶了臣吧!”
红旗下面大大的西河郡三个字格外醒目。
西河郡在太原之西,河东之北,本来一直超然于各势力之外,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在收到刘钰的诏书之后,西河太守当时并没有什么表示,然而当太原和上党接受皇帝的诏令,张舒出兵攻占河东北部之后,西河太守宗育终于下定决心,遣子入朝,表示归附。
几天之后,西河郡南部都尉带兵两万杀入河东,与张舒一东一西,分两路向安邑推进。
此时邓禹在安邑附近屯集了八万大军,他的南面是田况和王硕,共有六万之众,加上北面的两路共四万兵马,兵力总对比是十万对八万,邓禹虽然看似处境艰难,但还是很有一战之力。
不过若论起士气,邓禹军就要远远地落在下风了。
刘钰对大汉政权的扩张速度大体满意。他已占据了整个三辅,正在当地迅速恢复有效统治。征东大将军夏阳已经平定了大半个弘农,只有东部的突出部没有收复。
这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建世汉在关东的势力范围以洛阳为桥头堡,军队的部署基本都收缩在洛阳以西。
时机还不成熟,刘钰不想在自己立足未稳之时与刘秀决战。
洛阳之上的那面小小的红旗,证明这里已是小皇帝的领土,虽然朱鲔只是名义上效忠于他,还不肯放下手中的兵权,但洛阳终归是归在了刘钰的名下。
洛阳兵马极多,朱鲔不甘心放手也是正常反应,小皇帝也不逼他,只要洛阳顶在前面,威慑着关东之地,将刘秀大军拖在洛阳附近即可。
只要有二十万兵马在那儿放着,刘秀做梦都不能安心。而在西面,新安和宜阳像是两条手臂,牢牢地撑住了洛阳的脊背。有征东大将军和濮阳将军统领的数万兵马驻扎在函谷关、新安、宜阳这个三角地带,刘秀要想拿下洛阳是痴人说梦。
对于他来说,洛阳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麻烦。而对于小皇帝刘钰来说,那是一条战略缓冲带。
刘钰的战略就是,在河东主攻,争取把邓禹势力清除出去,占领河东全境。在洛阳则主守,守住洛阳一线,让刘秀势力远离函谷关,保证关中的稳定和关东的不稳定。
东部连连告捷的同时,乌米在北部也取得了成就,他率一千乌氏义从北上,联络作为匈奴小王的舅舅和做龟兹属国高官的表舅,首先收了属国都尉之兵,上郡太守见其势大不能制,索性投降了长安,使小皇帝的舆图上又多了一面红旗。
皇帝交给乌米的任务是,整合上郡之兵,伺机出兵安定。
孤军西去的屯骑校尉孙易已经在天水扎下了根,他趁着隗嚣刚刚西归还没来得及重新整合原来地盘的时机,连收汧县、清水、陇县,宣诏命、发士卒、抚百姓,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附近的街泉县令也来归附,而在乌盖的奔走之下,戎邑道和略阳道也表示遵从皇帝的命令。
如今孙易屯兵戎邑道,像一枚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隗嚣的眼皮子底下,隗嚣重新占据陇西之后,曾派两万人来攻打,被孙易击退。
孙易兵少,虽然在各县征发了上万士卒,但是战斗力不是很强,中坚力量还是自己本部的五千羽林军。如果隗嚣发大兵攻打,孙易将很难抵挡。
皇帝知道他吃紧,长安刚刚稳定一点,便派二兄刘茂率领鹰扬营、熊渠营和新收编的长安士卒一共四万人西进,稳定陇西一线。
刘钰觉得,现在的兵力还不足以平定隗嚣,但是他也无法派出更多人了,因为长安形势比较复杂,各方力量对比已经有点失衡了。
赤眉军有二十几万,王匡、张卬有兵六万,除去东进的王虎和西进的刘茂之外,羽林军还有四万,破长安后收编的降兵大概有五万。
这里只有四万羽林军是完全靠得住的,其余人虽然也听从皇帝号令,但是关键时候未必靠得住。
如今最大的事情还是稳定长安,稳定关中,尤其是长安城外的几十万大军。
皇帝想要留其精兵,将其余大部分人解散,都赶去种田,让他们军转民,自食其力,这样就能省下大批粮食和金钱,用于以后的发展和扩张。
但是在目前的情势下,要解散这只军队十分困难。
赤眉军转战万里,将士们在一起战斗多年,早就习惯了这种集体生活,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会让人本能地感到畏惧。
人的惰性是很强的,只要有人管他们饭吃,即便日子过得不是十分称心,也还是可以继续熬下去。
但这个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多数人厌倦了总是打打杀杀,也想要安顿下来过日子,要是能分到田地,回到起事前的小日子,在一个适应性的阵痛之后,军转民还是可以推行下去。
最大的障碍是:解散各营触及了头领们的利益。
没有这几十万人,樊崇、徐宣等人的话谁还会听?那些将军和校尉,哪里还有这种一呼万人应的威风?
全体军转民,会掘了这些人的根,而他们都是在军中有巨大能量和影响力的人物,强硬推行的话,不一定会闹出什么事来。
进入长安之后,皇帝大封功臣,一下子封了几十个侯,皇帝给了他们丰厚的待遇,赐宅子,赐钱以亿万计,赤眉军新贵们都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大老粗们一下子变成了富豪、爆发户,每天花天酒地、斗鸡走狗,日子过得潇洒快活,简直要把放在城外的军队都忘记了。
其实这就是皇帝想要的效果,用糖衣炮弹,也就是奢侈的生活消磨他们的斗志,把这些每天打打杀杀的糙汉子养成安于现状的富家翁。等时机一到,就以雷霆之势改编军队,解除他们的武装,把这几十万大军转化成自己的力量,该当兵的当兵,该种田的种田。
不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周期大概得长过养肥一群猪。
刘钰有些忧虑,这几十万人扔在这儿靠他养活,负担太重了,一个搞不好,自己会被他们拖垮,可现在动手又太早了,一个处理不好有可能闹出兵变,引发内部的矛盾。
这事儿真是左右为难。
要是樊崇能站在他这一边就好了。
皇帝摇摇头,甩掉这个念头,用脚趾头想也不可能,樊崇又不傻,能干这种缴自己械的事儿么?
小皇帝与自己的一班智囊商量了许久,也没有找到适合的办法,这时杨延寿说话了,“陛下,这事儿要说难办是真难办,但要说好办也好办。”
“少绕弯子,直接说咋办!”刘钰没什么好腔调。
杨延寿凑前一步,说道:“陛下,您该立后了!”
用姻亲来解决问题,是常用的政治手段。
只要皇帝娶了樊桃花,就相当于樊崇在皇帝的公司里参了股,双方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樊崇的股东地位固定下来,就无需死抱着这几十万人不放了。
以樊崇在赤眉军中的巨大影响力,肯定能帮助自己的女婿安顿好几十万军队,虽然他舍弃了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旧公司,却在参股的新公司得到了补偿。
“陛下,桃花可是个美女呀!”杨延寿的声音里带着些蛊惑的意思。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帝,见他的脸上没有笑意,而是越来越严肃,心不由得一点点沉了下去。
皇帝终于开口了,“你的意思,是让朕吃软饭?”
杨延寿连忙垂首弯腰道:“臣冒昧了,陛下恕罪!”
小皇帝依旧面容紧绷,冷笑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吃软饭。。。”
杨延寿跪下了,以额触地,打算好好地请罪,却听皇帝说道:“怎么能不吃个够?”
杨延寿有点懵逼,却见皇帝弯下腰,头凑近了他的,低声问道:“五大头领还有谁有女儿吗?”
杨延寿张着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半晌方道:“左大司马有个妹妹,今年三十五,还没出嫁。”
小皇帝捻着下巴上的几根绒毛,说道:“这个太老了,来个小的。”
“右大司马有女儿,这个小。”
“成,朕一并娶了!”
“右大司马的女儿今年五岁。。。”
皇帝看了看杨延寿,“士元,朕没想到你这么变态!”
“多谢陛下夸奖。”变态是什么意思?杨延寿理解大概是说他智计出众。
他躬身道:“还有大司农的侄女,只比陛下小一岁,陛下要不要考虑一下?”
“一个十七,一个十四,年龄倒是合适。虽然两碗软饭少了点,不过也够八分饱了,就这样吧,一后一妃!这事儿你先和徐宣商量。”
“陛下,您放心吧,臣一定把此事办得妥妥当当的。”
杨延寿脸上放光,正要告辞,皇帝忽然叫住了他,“士元,你也老大不小了,朕把你当兄弟,不能不管你的终身大事,你看左大司马的妹妹。。。三十五的那个。。。”
杨延寿扑通一声跪下了,嚎叫道:“陛下,您饶了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