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相较于大哥的不可置信,李继兴则显得平静的多。李继兴在码头管事,和那些货商常打交道,当然知道贩货利润大,不过眼下能挣到钱,也是占着东家的光,省去了周转流通和行程人工的费用,否则除却这些,净利是没有这么多了,因此决心更加用心为东家做事儿。
十月月底,李继旺带着两次贩货的赚的六十多两银子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家里边儿人的表情和自己当初如出一辙,心里很是得意。王氏直激动的拍着胸脯说着:菩萨保佑。有了本钱就能慢慢的做大,眼下换货这个买卖可是有大赚头,想想卖成衣那可都是赚的手工钱啊。
日子就在全家人都兴奋激动之中飞快的过着,除了第一次贩卖的两担货,后面几次和山民换的货物数量不是很多,因此都是攒着一起第二次一起贩走的,李继旺也和山民说了,以后交换就按一个月一次,山民也是很朴实的人,也知道如果货物不多,要让人专门从县里回来也确实不太过意的去,因此也没甚意见。
在王氏等人眼里,这两次买卖就赚了这么一大笔银子,简直天天就跟做梦一样,却又觉得不踏实,又相较于家里几个女人们紧张又飘飘然的心情,老爷子和李明锦想到的显然不止这些。
李明锦知道,从古至今贩货都是个暴利的买卖,但是自家能挣下这么多钱,完全应正了那句话“背靠大树好乘凉”,否则在这个时代打通流通的各个关卡,上税,人力,时间,物力,扣除这些,赚的钱就要打个大半的折扣,这还不包含遇到的各种风险,若遇到天气问题,或者山贼等,都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小命不保。老爷子是觉得财帛动人心,有时候钱多了不是好事儿,可是会招致祸事的。
因着家里贩货的买卖大儿子带回来了六十多两银子,在乡下真是很大一笔钱了,王氏已经暗地里敲打了几个媳妇,这贩货挣钱的事,绝对不能往外说。想起老头子点自己的时候的严肃表情,王氏撇撇嘴不屑,正当自己是糊涂的么,什么都往外说。小王氏和孙氏在河西村是没有亲族的,自然是一切以李家为上,当即保证绝不会往外说,笑话,谁会嫌钱多啊。林氏则是有点想法的,自己娘家也不是富户,两个哥哥都已成家,侄子都十来岁了,以后花钱的地方也多啊,靠着自家的地里和哥哥帮人做工的钱,往后日子也只能图个温饱。要是往常,也就罢了,婆家都吃不上嘴了也管不到娘家去了,可现在婆家可是明显翻身了啊。可至于这么开口说这事儿,林氏觉得还是要想想。
十一月初六,忙完了秋收,晾了一个多月李家新屋终于可以入住了,因着只是新盖了三间,所以这新房的分配问题,家里的几个妯娌的心里都暗自的有想法,老爷子和王氏心里有数,新房谁不想住啊,但是分配不过来,家里其他的房子也都是几年前盖的,虽然都是土墙木屋,但是目前还能住。仔细考虑的一下,决定一间作为书房,明辉可以住;考虑到明珠也大了,另外一间给明锦和明秀住;还有一间给老三两口子住。对于老爷子的分配大家都没什么意见,这件事就算告于段落了。
新房子入住了,秋收也结束了,好像昨儿个还在忙碌着,今儿个就突然闲下来了一样。外面树上的叶子慢慢的开始随风飘落,天气也跟着一天一天的变凉,因着到明年春耕这段时间都是没有农活要做的,所以李家的妇人们又开始投入到挣钱的热情中去了。上次老三又带回来了一些布料,这些可是能挣钱的原料啊,虽说贩货挣了不少钱,可谁也不会嫌钱多不是。几个妯娌们说说笑笑的拿着针线,在指缝间穿梭着。
河西村的妇人们,空闲下来也开始你家我家的窜门唠嗑了,李家理所到然的成为了大家经常去的地儿,林氏的娘亲周氏跑的最勤,李家是外来户,没甚亲族,这林家可不就是正经姻亲么。大多数人都是看着李家几个女人忙碌的裁剪缝制衣服,聊着家长里短,但也有人是不懂含蓄的。
“李家大姐哟,这料子一摸就是好料子,要不少钱吧?”刘二婶笑着边说边摸着王氏手里裁剪的锦缎,说着立马想起什么的故意酸溜溜的反话到:“嗨,看我说的,李家大姐啊这福气在咱们河西村都顶顶好的,儿子有出息,听说在县里码头当管事呢,这料子还能要钱啊。”
村里人又这样心思的还不少,马上旁边的就有附和的“是啊,是啊。李大嫂有福气咧。”
“李大嫂,这料子能匀点给咱不,我们也给钱,就想着买点回去,给家里老小裁点儿衣裳。”看着眼前桌子上摆着的各色料子,终于有人忍不住的说出了心里话。
“是啊,李大姐,你家老二当个管事,弄点料子还不容易吗?大家乡里乡亲的,也不白拿,定给钱的。”
王氏给家里坐着的一群妇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吵得头疼。手上的动作已经停了下来,压住了心头上的火气,笑着回到:“就知道你们啊,想多了,我家老二有白拿料子的能耐,我家盖房子就不只盖三间儿半青砖房子。”扫了一圈眼前明显不相信的众人又道:“眼下他也就是一个小管事,只是一个月有二两的月钱。”
听了王氏的话,众人虽然不全信,却也不好直接说别的了,毕竟一个月二两银子月钱,很多了,一年就好几十两啊,能盖房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众人神情复杂的瞅了一眼周氏,原想着周氏眼瞎了给女儿许了一个要啥没啥的人家,谁想到能有今天啊,以后可不得享福么。周氏看着周围人嫉妒羡慕的目光,嘴角撇着得意,心里很是舒坦,受了好几年的嘲笑和委屈,今天终于可以眼眉吐气一回!谁说林家人不会看女婿!
撇开了这个话题,众人又开始说说笑笑,东加长西家短的聊着。唠嗑了一下午,傍晚光线渐渐暗淡,也不适合做针线了,王氏将布料针线之类的东西都收拢起来。看着天色不早,来窜门子的妇人们也各回各家准备做晚饭了。
☆、第25章
日子就这样不急不慢的过着,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仓有余粮手有余钱。李明锦心里很高兴,因为爷爷将胞弟李明秀送来了书院,家里的事情,老爷子并没有瞒着孙子,一方面是因着孙子比同龄孩子稳重,另一方面考虑是长孙总是要顶立门户的。李明秀对于能来书院去读书,心里是异常激动和珍惜的,直说定会好好读书光宗耀祖,李明锦摇头失笑。李家的三个孙子都去了学堂,这下村里人酸话真说了不少。
林氏的娘家就在本村,这日没事,想着婆婆王氏说的多和正经的亲戚走动,这次刚好做了几件成衣,就拿回了娘家,一件给是姑姑*氏的,其他的就是给自家娘家的。周氏看到女儿带回来一大包衣服,面上真是喜笑颜开,直道女儿孝顺。
周氏向女儿说着家里的事儿来,今年家里的收成啊,与儿媳的小矛盾啊,孙子孝顺啊,林氏只在一旁听着。又问起来李家的事儿,说起李家刚盖了屋子,又将几个孙子都送上学堂去了,周氏直道亲家好本事,又说起女婿在码头上的事儿和李家做成衣的事儿。毕竟是亲生母女,在周氏多次的追问之下,林氏还是吐露了布料是丈夫李继兴从码头上低价回购来的,自家做成成衣一方面挣个手工钱,一方面也能赚个差价。周氏一听,就道女儿白眼狼儿,连自己亲娘都瞒着这么久,怎么说都娘家,有好事,怎么就不能让娘家沾沾光。
“就说呢,还瞒着着你老娘我,家里没薄待你吧。。。啊?你大哥他们小时候也疼你的紧吧,你就这样待你娘家啊!”周氏心里不愤女儿不扒拉娘家,又想起村里传的留言,说是李家在收山民的山货呢,女婿就是在码头上管事,不定就在做大买卖!
“村里都在传,你婆家在做大买卖咧。”周氏对女儿试探的说道,林氏惊道:
“娘是听谁说的?”
周氏看到女儿吃惊的模样儿,心里更是确信留言是真的,怒道:
“这是真的了?好啊,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瞒着别人就就罢了,对你自个儿娘家嘴也咬这么紧,真是白生你了。”
林氏听着娘亲的责备,心里委屈却又不好反驳,只是心道自己不是不想帮衬娘家,不是因为之前事情还没定下来么,母女俩不欢而散。
吃完饭林氏就回到了婆家,想到娘亲周氏的责怪,又想到村里的留言,林氏心里转了一圈,决定还是先去和婆婆王氏说说这个事儿。
上房里边,林氏坐在王氏下首,边帮婆婆分着线头,边无意的说起娘家的困难,王氏对于二媳妇要说的事情,心理面儿门清的很。毕竟是亲家,家里起房子那会儿一家老小都来帮忙,真要是说起来,这林家倒是心里有账的人家,不然不早说到家里来了么。
“让亲家以后按进价来拿布料吧,不过做成衣自己家里穿就先不说,要是想拿出卖只能由咱家代卖。”想了一下又道:“这事儿让亲家心里留点底,要是说出去了,只怕村里没法交代,只是这布料不是时时能拿到。。。。。。我说这些,你心里也得明白。”
“娘,我省的。”林氏心里已经很感激婆婆,哪里还能不答应,想到从娘那里听到的事儿,又对王氏到:“娘,村里有人在传咱家在做大买卖呢。”
王氏倒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知道家里在和山民做买卖,不过这种事迟早会有人知道:“你听你娘说的?这事儿现下可不能说太多。回头我和你爹合计合计。”
林氏听婆婆这样说,想到自己想说的事儿已得到满意回复,心下欣然,就没再说其他了,起身回屋去了。
深秋的晚上凉意习习,吃完晚饭,李家人就开始洗洗准备睡下了,王氏和老爷子洗漱完就上床休息了,王氏想着白天儿老二媳妇向自己说的事儿,想了想还是对老伴儿说到;
“咱家贩货的事儿,村里人都在传呢,做衣裳的事儿估计嘀咕的也不少,总这样也不是办法。。。。。。”王氏叹气,老爷子听着皱起了眉头。
“布料的事儿,要是村里人要买,也行,拿价比镇上便宜两成。也算是乡里乡亲的情分。贩货的事儿,暂时别接话。”
“先这样吧。。。”王氏心里也清楚原价给肯定不成,就怕都想倒卖,到时候可就得罪人了,再说也没那么多布料啊。说完无话,老两口睡下了。
李明锦兄弟三人,在书院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秀虽然晚去了两个月,不过因着哥哥一直带着学字,加上本身聪敏勤奋,在课业上丝毫不落后。一直觉得李明锦天资聪颖的苏秀才,在教授了李明秀之后才感叹真是有天纵奇才这一说!有些人学什么都快,再加上本事好学勤奋,真是羞煞常人也。明辉显然也被堂弟打击到了,比不上哥哥就罢了,怎么弟弟也比不了!
虽然南山书院是逢六休一,但书院的学子并不是经常回家,有的是因着路途遥远,更多的都是因为,书院的读书的氛围更好,李明锦除了刚开始的一个月是定时回家,后来都是每隔半月回去一次。兄弟三人都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很是珍惜,在书院有疑惑费解的问题,也可以及时的和同窗及老师多请教。
十二月初六,兄弟三人已经半月未回家,想着已经初冬了天气渐渐的冷起来,也要回家讨些厚衣和棉被来书院。三人傍晚放学收拾了一下,就匆匆的往家里赶去。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漆黑。王氏看着三个孙子乘着暮色回来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惊道:
“快进来,怎么这时候回来,天这么黑了,还以为明个儿回呢。。。真是。。。”
听到婆婆的惊呼声,小王氏和林氏也出了房门,伸头就看到自家的儿子背个小包裹提着小书袋站门口。二人急步走过去拉过李明锦几人嘘寒问暖的。
“奶奶,娘,婶,我们都挺好的。这不想早点回来吗。有隔壁村的同学一道回来的,没事儿。”李明锦有点无奈道。
“是啊,奶。”明辉和明秀也附和道。
王氏看到孙子们既高兴又担心,忽又想到孙子们定是饿了赶忙对三媳妇说到:
“去做点面条,快去。”
“好咧,就这去。”孙氏笑着接过话就去厨房做面条去了。
“奶奶,我爷睡啦?”李明锦看了一圈没看到爷爷的身影,看着奶奶问道。
“是啊,睡下了。晚上去你二爷爷家吃饭,说是你大姑爷回来,请你爷过去喝两杯,估计是喝上头了,回来啥也没说,就睡下了。”
大姑爷,李明锦皱了皱眉,自来到晋朝一年了,一面儿也没见过。
“锦儿,辉儿,明秀,过来吃面咯,看三婶给你们做的面,吃吃看。”三婶孙氏的声音打断了李明锦的思绪。
“来了。三婶”
“好咧,谢谢三婶。”兄弟三人端起桌上热腾腾的一大碗面条呼噜噜的吃起来,一碗下肚,感觉肚子充实起来,身体也暖和起来了。吃完饭,天儿也不早了,锅里已经烧好了一大锅热水,洗了个热水澡之后,兄弟三人困意上头,确实累了一天了,和家人打了一个招呼,各自进房倒头就睡下了。
婆媳四人看着李明锦三兄弟躺下就睡着了,也知孩子们累了,现在家里白天也是一边忙着做活,一边忙着应付村里的人,也不轻松。想着明天还有一大堆事儿要忙活,几人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初冬早晨的河西村被笼罩在一层薄雾轻纱里边儿,乡下人都是习惯早起的,淡水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家家户户各忙着各家的事儿。李明锦一觉睡到天亮,起来的时候,家里的早饭已经做好,将弟弟们喊起来洗簌一番之后,一家人吃完早饭,各忙各的事儿。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婶子,开始围坐在一起,做着衣服聊着家常。李明锦几人躲到书房看书去了。
要说如今河西村变化最大的莫属李家这外来户了。河西村羡慕眼红的人不少,却也只能在私底下嘀咕两句,为甚呢?主要还要靠着人家挣钱呢!这不一大早就开始有妇人三五一群的来李家拿料子做衣裳。
前段时间王氏在村里放话了,可以来李家拿料子帮做衣裳,给工钱比镇上的绣房给的多些,还不用押金,又不用来回跑。想补贴家用的人有不少来的,也有些人是不愿意做的,总觉得李家不厚道,做买卖的事儿点滴不漏的。王氏是不管这些人啥说头,总之也算是做了自己能做的。
☆、第26章
老爷子一大早就去了二弟家里,怀里揣着一个钱袋子,里面儿装了50两银子,昨个儿侄女婿回来,说要去梓州做生意,来二弟家里说的定会好好干,到时候定还钱。又赌咒又发誓的样子,老二向来是不喜这个女婿的,但是闺女还是亲闺女,虽说和家里闹的不痛快,真到有事儿也没道理撒手不管。老爷子昨个儿已经和王氏说过借钱的事儿了,王氏心里不大痛快,气闷老伴儿手太敞了,少借点儿也行啊,虽说家里现下手里有点银子,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多啊,不过心里埋怨归埋怨,已经答应了,也不好拂了当家的面子,肉痛的从箱子里拿了50两银子递了过去。
“大哥,闺女不争气。。。唉,以后啊,怎么样随他们去吧,我也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李大贵接过老哥手里的钱袋,心情复杂。想到女儿李蓉,李大贵脸上的失望难掩,自小心气儿高,农家女娃脚踏实地的才是福气啊,又想到女婿,心下更是气闷。当初家里给许的一个邻村的木匠,死活嫌弃人家种地,结果瞧上这个又怎么样呢。瞧着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科举也没考到个名堂。
这回回来说是投奔女婿大哥,往梓州去入伙做生意。说要出一百两银子入股,把镇上边上的房子家当都抵了出去才得了50两,借了一圈没着落就又回了娘家。李大贵和赵氏本来想拿点出来了,毕竟自己闺女,不忍直接拒绝,家里跟着大哥家做活,也存了一些银子。可没等拿出来,儿媳妇刘氏不干了,直接哭诉说没日子了,不管他们,也得看看孙子吧,家里不用盖房子啊,不用给孙子上学啊。前两年日子过的苦,也没见大姑子伸把手啊。老两口没办法,借钱就此作罢,女儿也哭诉直说只管儿子不管女儿,好歹十几年的骨肉情分,就借着一次,以后再不回来麻烦老两口。话都说这份上了,李大贵无法,晚上就请了老哥过来喝酒,厚着脸皮说要借50两银子。
老爷子其实也看不上侄女夫妻二人,有事就回来,没事头也不伸一个,为人子女做到这种程度,也是让人心寒。不过到底不是自己闺女,不好说什么,借银子的事儿,自己也做主了。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啊,我们都老啦。。。。。。唉,也不知道族里眼下是何近况。”老爷子岔开话题叹道。
“是啊,来河西村已经十年了啊,也不知道这把老骨头还有没有机会葬在李家祖坟咯。。。。”李大贵听着老哥的话也异常伤感,人这一辈子,临老了还是要落叶归根啊。
李明锦带着两个弟弟在书房练了一上午的字,临到中午,才放下手中的笔,前世上小学那会,也描过红,写过大字,练过小字,当然是依葫芦画瓢,手势什么的也不在意,只要按时交课堂作业就行了,已经忘了写什么样儿了。这会儿上了学堂,才知道古代人读书写字很是讲究,字体对于想考科举的读书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李明锦从一开始老师教授自己开始,就下决心要练好书法。练了一上午,确实累的够呛,但是看着纸上已经进步很大的字,心里很有成就感。
吃完饭,老爷子要去山上捡柴火,家里男人都出去做活了,女人们又都忙着手上的活儿,近山有不少枯枝散叶,老爷子每天没事儿都会去山上去捡柴火。李明锦也要跟着去,拿起爷爷手上的背篓,跟在爷爷身后,爷孙两一前一后的往山上走去。
冬天了山上的凉风吹来,打的人一哆嗦,有阳光的地方还好一点,背光的地方阴冷阴冷的。遥望整座大山,有的树上叶子掉光了,在山上光秃秃的立着,有的枝上还挂着泛黄的叶子,整座南山像是突然之间沉寂了下来,为明年的勃发而积累着能量。
“唉,天气冷的慌了,看来是要下雪了,梓州和晋州不一样,晋州呀,很少下雪的,冬天也没这么干冷,风都似要把脸皮子吹开似的。”老爷子眼神悠长的说着,声音中夹杂着落寞。
李明锦出生在河西村,对晋州当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虽然家里长辈没事也经常性回忆晋州的往事,到底只能听着凭空想想。看着爷爷,没有说话。
许是察觉到自己走神走漏了情绪,老爷子摇头失笑,老咯果然是老咯。想到孙子们在学堂上课,随口问了句:
“锦儿,在书院还好么?”
“好着呢,苏老师人挺好的,我们去的迟,老师会多费心心思。。。老师很看重明秀,说明秀读书有天赋。”想到苏老师每次看到明秀眼睛就泛光的样子,心里觉得很可乐,自古以来老师果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是吗?明秀有天赋就让他好好学。。。”孙子聪慧,老爷子打心眼里边高兴,又道:“眼下家里能供起你们,你们只要肯学,家里都支持,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咱们乡下人,不能好高骛远!知道么。。。”老爷子是想到了二弟的女婿,眼下高不成低不就的怎么回事。
“爷,放心吧,我们知道的,定会好好学。”
“好,呵呵。”对于家里几个孙子,老爷子心里一向很是满意自豪的。爷孙两人捡捡掰掰,半个时辰就打了两捆子柴火,李明锦背着小的一捆,老爷子背着大的一捆,两人边说边往家走。
李明锦和爷爷背着柴火刚走进院子,看到院子里和明辉明秀一起玩的人,愣住了。
那人回头咧牙一笑:“怎么了,不认识了?”
“嗨。。。没想到你回来这儿。”放下柴火,李明锦走向三人。
“哥,杨成外婆家就在河东村呢。”明辉跳过来和哥哥解释道。
“是啊,没想到还挺近的啊,反正也没什么事儿,就过来找你们三儿啦。明个儿一起回书院吧!”杨成今年十二岁,天生自来熟的性子,一到李家就俘获了李家几个妇人的心,直道真是个好小郎。
“锦儿,带你同学玩玩去吧。”王氏对着孙子喊道,笑眯眯的看着孙子的同学。
“知道了,奶。”答应了奶奶一声瞅了杨成一眼道:“走,去河边走走吧。”
“好嘞。走!”杨成兴致勃勃的想去河边玩玩,又转过头对着王氏说到:“李家奶奶,我和明锦出去走走啊。”
“走吧。。。”呼啦啦的四个人一起出了门,冬天河西村一片萧条景色,河边其实也没什么玩的,只是家中还有些村中的婶子,不如出来走走了。四人沿着河岸走着,不时的捡起河边的碎石对着河面打起了飞碟。
“唉,刚才门口坐着的那你姑姑啊?”杨成随口问道。
李明锦本来随意的走着,一听杨成的话,立马停下脚步神情警惕严肃的问道:
“你想做啥,我可跟你说啊,我姑姑可你大啊,别打歪主意啊!”
“想什么呐!随便问问,只是感叹你们家的遗传真是厉害。你自己瞎想吧。”杨成撇嘴叫屈。
不是最好!李明锦转开话题道:“今个儿怎么来外婆家来了,我以为你在温习功课呢,老师可是给你留了不少课业。”
“哎,别说这个成吗?不容易休息一天真不想想那些作业啊!”杨成有点抓狂啊,有些人天生脑袋瓜子聪明,没办法,可惜自己明显不是,看着书本头就痛!又无奈的叹气道:
“唉,我不是和你说过我有个比我大五岁的舅舅么,我外婆老来子,今天说亲,我娘一早就准备要来了,心里啊,比他儿子考试过关还激动。”
“噗。。呵呵,说亲么不是喜事儿嘛,高兴点儿也正常!”李明锦听着同窗充满怨气的语气毫无诚意的安慰道。
“就是高兴的太早了,你知道么,今天可真是热闹!”杨成一下子开启了吐槽模式,李明锦兄弟三人洗耳恭听,特别是明辉,耳朵都竖起来了,直觉会有八卦听。
也
不管李家三兄弟啥表情了,杨成直接吐道:“今个儿我那小舅妈,不是,没成。。。。。我舅以前不是定过一个娃娃亲么,后来女方早夭了,后来村里就有留言说我舅命硬,克死了女方,那女方家里来我外婆家闹过好几次。后来村里就有留言了,我舅的亲事就给耽搁了下来,这回好不容易又说了一个。。唉”苦恼的输出一口气,好歹自己舅舅也算是一个大好青年啊,怎么讨个媳妇都这么波折!
“说啊,今天怎么了啊”明辉眼睛睁的圆圆的的催促着杨成,说话说一半算怎么回事儿。
“然后今天两家商量彩礼,女方直接开口要三十两,还说结婚就要分家过。”说到这里杨成心里有点恼火。
“三十两啊,不少啊”李明锦有点惊愕,一般村里结婚给个6两算是很多很多了。三十两什么概念,一进门分家,这在乡下可是很少见的,要被人说道是长辈不容下辈的。
“你外婆没答应?”
十月月底,李继旺带着两次贩货的赚的六十多两银子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家里边儿人的表情和自己当初如出一辙,心里很是得意。王氏直激动的拍着胸脯说着:菩萨保佑。有了本钱就能慢慢的做大,眼下换货这个买卖可是有大赚头,想想卖成衣那可都是赚的手工钱啊。
日子就在全家人都兴奋激动之中飞快的过着,除了第一次贩卖的两担货,后面几次和山民换的货物数量不是很多,因此都是攒着一起第二次一起贩走的,李继旺也和山民说了,以后交换就按一个月一次,山民也是很朴实的人,也知道如果货物不多,要让人专门从县里回来也确实不太过意的去,因此也没甚意见。
在王氏等人眼里,这两次买卖就赚了这么一大笔银子,简直天天就跟做梦一样,却又觉得不踏实,又相较于家里几个女人们紧张又飘飘然的心情,老爷子和李明锦想到的显然不止这些。
李明锦知道,从古至今贩货都是个暴利的买卖,但是自家能挣下这么多钱,完全应正了那句话“背靠大树好乘凉”,否则在这个时代打通流通的各个关卡,上税,人力,时间,物力,扣除这些,赚的钱就要打个大半的折扣,这还不包含遇到的各种风险,若遇到天气问题,或者山贼等,都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小命不保。老爷子是觉得财帛动人心,有时候钱多了不是好事儿,可是会招致祸事的。
因着家里贩货的买卖大儿子带回来了六十多两银子,在乡下真是很大一笔钱了,王氏已经暗地里敲打了几个媳妇,这贩货挣钱的事,绝对不能往外说。想起老头子点自己的时候的严肃表情,王氏撇撇嘴不屑,正当自己是糊涂的么,什么都往外说。小王氏和孙氏在河西村是没有亲族的,自然是一切以李家为上,当即保证绝不会往外说,笑话,谁会嫌钱多啊。林氏则是有点想法的,自己娘家也不是富户,两个哥哥都已成家,侄子都十来岁了,以后花钱的地方也多啊,靠着自家的地里和哥哥帮人做工的钱,往后日子也只能图个温饱。要是往常,也就罢了,婆家都吃不上嘴了也管不到娘家去了,可现在婆家可是明显翻身了啊。可至于这么开口说这事儿,林氏觉得还是要想想。
十一月初六,忙完了秋收,晾了一个多月李家新屋终于可以入住了,因着只是新盖了三间,所以这新房的分配问题,家里的几个妯娌的心里都暗自的有想法,老爷子和王氏心里有数,新房谁不想住啊,但是分配不过来,家里其他的房子也都是几年前盖的,虽然都是土墙木屋,但是目前还能住。仔细考虑的一下,决定一间作为书房,明辉可以住;考虑到明珠也大了,另外一间给明锦和明秀住;还有一间给老三两口子住。对于老爷子的分配大家都没什么意见,这件事就算告于段落了。
新房子入住了,秋收也结束了,好像昨儿个还在忙碌着,今儿个就突然闲下来了一样。外面树上的叶子慢慢的开始随风飘落,天气也跟着一天一天的变凉,因着到明年春耕这段时间都是没有农活要做的,所以李家的妇人们又开始投入到挣钱的热情中去了。上次老三又带回来了一些布料,这些可是能挣钱的原料啊,虽说贩货挣了不少钱,可谁也不会嫌钱多不是。几个妯娌们说说笑笑的拿着针线,在指缝间穿梭着。
河西村的妇人们,空闲下来也开始你家我家的窜门唠嗑了,李家理所到然的成为了大家经常去的地儿,林氏的娘亲周氏跑的最勤,李家是外来户,没甚亲族,这林家可不就是正经姻亲么。大多数人都是看着李家几个女人忙碌的裁剪缝制衣服,聊着家长里短,但也有人是不懂含蓄的。
“李家大姐哟,这料子一摸就是好料子,要不少钱吧?”刘二婶笑着边说边摸着王氏手里裁剪的锦缎,说着立马想起什么的故意酸溜溜的反话到:“嗨,看我说的,李家大姐啊这福气在咱们河西村都顶顶好的,儿子有出息,听说在县里码头当管事呢,这料子还能要钱啊。”
村里人又这样心思的还不少,马上旁边的就有附和的“是啊,是啊。李大嫂有福气咧。”
“李大嫂,这料子能匀点给咱不,我们也给钱,就想着买点回去,给家里老小裁点儿衣裳。”看着眼前桌子上摆着的各色料子,终于有人忍不住的说出了心里话。
“是啊,李大姐,你家老二当个管事,弄点料子还不容易吗?大家乡里乡亲的,也不白拿,定给钱的。”
王氏给家里坐着的一群妇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吵得头疼。手上的动作已经停了下来,压住了心头上的火气,笑着回到:“就知道你们啊,想多了,我家老二有白拿料子的能耐,我家盖房子就不只盖三间儿半青砖房子。”扫了一圈眼前明显不相信的众人又道:“眼下他也就是一个小管事,只是一个月有二两的月钱。”
听了王氏的话,众人虽然不全信,却也不好直接说别的了,毕竟一个月二两银子月钱,很多了,一年就好几十两啊,能盖房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众人神情复杂的瞅了一眼周氏,原想着周氏眼瞎了给女儿许了一个要啥没啥的人家,谁想到能有今天啊,以后可不得享福么。周氏看着周围人嫉妒羡慕的目光,嘴角撇着得意,心里很是舒坦,受了好几年的嘲笑和委屈,今天终于可以眼眉吐气一回!谁说林家人不会看女婿!
撇开了这个话题,众人又开始说说笑笑,东加长西家短的聊着。唠嗑了一下午,傍晚光线渐渐暗淡,也不适合做针线了,王氏将布料针线之类的东西都收拢起来。看着天色不早,来窜门子的妇人们也各回各家准备做晚饭了。
☆、第25章
日子就这样不急不慢的过着,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仓有余粮手有余钱。李明锦心里很高兴,因为爷爷将胞弟李明秀送来了书院,家里的事情,老爷子并没有瞒着孙子,一方面是因着孙子比同龄孩子稳重,另一方面考虑是长孙总是要顶立门户的。李明秀对于能来书院去读书,心里是异常激动和珍惜的,直说定会好好读书光宗耀祖,李明锦摇头失笑。李家的三个孙子都去了学堂,这下村里人酸话真说了不少。
林氏的娘家就在本村,这日没事,想着婆婆王氏说的多和正经的亲戚走动,这次刚好做了几件成衣,就拿回了娘家,一件给是姑姑*氏的,其他的就是给自家娘家的。周氏看到女儿带回来一大包衣服,面上真是喜笑颜开,直道女儿孝顺。
周氏向女儿说着家里的事儿来,今年家里的收成啊,与儿媳的小矛盾啊,孙子孝顺啊,林氏只在一旁听着。又问起来李家的事儿,说起李家刚盖了屋子,又将几个孙子都送上学堂去了,周氏直道亲家好本事,又说起女婿在码头上的事儿和李家做成衣的事儿。毕竟是亲生母女,在周氏多次的追问之下,林氏还是吐露了布料是丈夫李继兴从码头上低价回购来的,自家做成成衣一方面挣个手工钱,一方面也能赚个差价。周氏一听,就道女儿白眼狼儿,连自己亲娘都瞒着这么久,怎么说都娘家,有好事,怎么就不能让娘家沾沾光。
“就说呢,还瞒着着你老娘我,家里没薄待你吧。。。啊?你大哥他们小时候也疼你的紧吧,你就这样待你娘家啊!”周氏心里不愤女儿不扒拉娘家,又想起村里传的留言,说是李家在收山民的山货呢,女婿就是在码头上管事,不定就在做大买卖!
“村里都在传,你婆家在做大买卖咧。”周氏对女儿试探的说道,林氏惊道:
“娘是听谁说的?”
周氏看到女儿吃惊的模样儿,心里更是确信留言是真的,怒道:
“这是真的了?好啊,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瞒着别人就就罢了,对你自个儿娘家嘴也咬这么紧,真是白生你了。”
林氏听着娘亲的责备,心里委屈却又不好反驳,只是心道自己不是不想帮衬娘家,不是因为之前事情还没定下来么,母女俩不欢而散。
吃完饭林氏就回到了婆家,想到娘亲周氏的责怪,又想到村里的留言,林氏心里转了一圈,决定还是先去和婆婆王氏说说这个事儿。
上房里边,林氏坐在王氏下首,边帮婆婆分着线头,边无意的说起娘家的困难,王氏对于二媳妇要说的事情,心理面儿门清的很。毕竟是亲家,家里起房子那会儿一家老小都来帮忙,真要是说起来,这林家倒是心里有账的人家,不然不早说到家里来了么。
“让亲家以后按进价来拿布料吧,不过做成衣自己家里穿就先不说,要是想拿出卖只能由咱家代卖。”想了一下又道:“这事儿让亲家心里留点底,要是说出去了,只怕村里没法交代,只是这布料不是时时能拿到。。。。。。我说这些,你心里也得明白。”
“娘,我省的。”林氏心里已经很感激婆婆,哪里还能不答应,想到从娘那里听到的事儿,又对王氏到:“娘,村里有人在传咱家在做大买卖呢。”
王氏倒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知道家里在和山民做买卖,不过这种事迟早会有人知道:“你听你娘说的?这事儿现下可不能说太多。回头我和你爹合计合计。”
林氏听婆婆这样说,想到自己想说的事儿已得到满意回复,心下欣然,就没再说其他了,起身回屋去了。
深秋的晚上凉意习习,吃完晚饭,李家人就开始洗洗准备睡下了,王氏和老爷子洗漱完就上床休息了,王氏想着白天儿老二媳妇向自己说的事儿,想了想还是对老伴儿说到;
“咱家贩货的事儿,村里人都在传呢,做衣裳的事儿估计嘀咕的也不少,总这样也不是办法。。。。。。”王氏叹气,老爷子听着皱起了眉头。
“布料的事儿,要是村里人要买,也行,拿价比镇上便宜两成。也算是乡里乡亲的情分。贩货的事儿,暂时别接话。”
“先这样吧。。。”王氏心里也清楚原价给肯定不成,就怕都想倒卖,到时候可就得罪人了,再说也没那么多布料啊。说完无话,老两口睡下了。
李明锦兄弟三人,在书院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秀虽然晚去了两个月,不过因着哥哥一直带着学字,加上本身聪敏勤奋,在课业上丝毫不落后。一直觉得李明锦天资聪颖的苏秀才,在教授了李明秀之后才感叹真是有天纵奇才这一说!有些人学什么都快,再加上本事好学勤奋,真是羞煞常人也。明辉显然也被堂弟打击到了,比不上哥哥就罢了,怎么弟弟也比不了!
虽然南山书院是逢六休一,但书院的学子并不是经常回家,有的是因着路途遥远,更多的都是因为,书院的读书的氛围更好,李明锦除了刚开始的一个月是定时回家,后来都是每隔半月回去一次。兄弟三人都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很是珍惜,在书院有疑惑费解的问题,也可以及时的和同窗及老师多请教。
十二月初六,兄弟三人已经半月未回家,想着已经初冬了天气渐渐的冷起来,也要回家讨些厚衣和棉被来书院。三人傍晚放学收拾了一下,就匆匆的往家里赶去。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漆黑。王氏看着三个孙子乘着暮色回来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惊道:
“快进来,怎么这时候回来,天这么黑了,还以为明个儿回呢。。。真是。。。”
听到婆婆的惊呼声,小王氏和林氏也出了房门,伸头就看到自家的儿子背个小包裹提着小书袋站门口。二人急步走过去拉过李明锦几人嘘寒问暖的。
“奶奶,娘,婶,我们都挺好的。这不想早点回来吗。有隔壁村的同学一道回来的,没事儿。”李明锦有点无奈道。
“是啊,奶。”明辉和明秀也附和道。
王氏看到孙子们既高兴又担心,忽又想到孙子们定是饿了赶忙对三媳妇说到:
“去做点面条,快去。”
“好咧,就这去。”孙氏笑着接过话就去厨房做面条去了。
“奶奶,我爷睡啦?”李明锦看了一圈没看到爷爷的身影,看着奶奶问道。
“是啊,睡下了。晚上去你二爷爷家吃饭,说是你大姑爷回来,请你爷过去喝两杯,估计是喝上头了,回来啥也没说,就睡下了。”
大姑爷,李明锦皱了皱眉,自来到晋朝一年了,一面儿也没见过。
“锦儿,辉儿,明秀,过来吃面咯,看三婶给你们做的面,吃吃看。”三婶孙氏的声音打断了李明锦的思绪。
“来了。三婶”
“好咧,谢谢三婶。”兄弟三人端起桌上热腾腾的一大碗面条呼噜噜的吃起来,一碗下肚,感觉肚子充实起来,身体也暖和起来了。吃完饭,天儿也不早了,锅里已经烧好了一大锅热水,洗了个热水澡之后,兄弟三人困意上头,确实累了一天了,和家人打了一个招呼,各自进房倒头就睡下了。
婆媳四人看着李明锦三兄弟躺下就睡着了,也知孩子们累了,现在家里白天也是一边忙着做活,一边忙着应付村里的人,也不轻松。想着明天还有一大堆事儿要忙活,几人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初冬早晨的河西村被笼罩在一层薄雾轻纱里边儿,乡下人都是习惯早起的,淡水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家家户户各忙着各家的事儿。李明锦一觉睡到天亮,起来的时候,家里的早饭已经做好,将弟弟们喊起来洗簌一番之后,一家人吃完早饭,各忙各的事儿。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婶子,开始围坐在一起,做着衣服聊着家常。李明锦几人躲到书房看书去了。
要说如今河西村变化最大的莫属李家这外来户了。河西村羡慕眼红的人不少,却也只能在私底下嘀咕两句,为甚呢?主要还要靠着人家挣钱呢!这不一大早就开始有妇人三五一群的来李家拿料子做衣裳。
前段时间王氏在村里放话了,可以来李家拿料子帮做衣裳,给工钱比镇上的绣房给的多些,还不用押金,又不用来回跑。想补贴家用的人有不少来的,也有些人是不愿意做的,总觉得李家不厚道,做买卖的事儿点滴不漏的。王氏是不管这些人啥说头,总之也算是做了自己能做的。
☆、第26章
老爷子一大早就去了二弟家里,怀里揣着一个钱袋子,里面儿装了50两银子,昨个儿侄女婿回来,说要去梓州做生意,来二弟家里说的定会好好干,到时候定还钱。又赌咒又发誓的样子,老二向来是不喜这个女婿的,但是闺女还是亲闺女,虽说和家里闹的不痛快,真到有事儿也没道理撒手不管。老爷子昨个儿已经和王氏说过借钱的事儿了,王氏心里不大痛快,气闷老伴儿手太敞了,少借点儿也行啊,虽说家里现下手里有点银子,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多啊,不过心里埋怨归埋怨,已经答应了,也不好拂了当家的面子,肉痛的从箱子里拿了50两银子递了过去。
“大哥,闺女不争气。。。唉,以后啊,怎么样随他们去吧,我也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李大贵接过老哥手里的钱袋,心情复杂。想到女儿李蓉,李大贵脸上的失望难掩,自小心气儿高,农家女娃脚踏实地的才是福气啊,又想到女婿,心下更是气闷。当初家里给许的一个邻村的木匠,死活嫌弃人家种地,结果瞧上这个又怎么样呢。瞧着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科举也没考到个名堂。
这回回来说是投奔女婿大哥,往梓州去入伙做生意。说要出一百两银子入股,把镇上边上的房子家当都抵了出去才得了50两,借了一圈没着落就又回了娘家。李大贵和赵氏本来想拿点出来了,毕竟自己闺女,不忍直接拒绝,家里跟着大哥家做活,也存了一些银子。可没等拿出来,儿媳妇刘氏不干了,直接哭诉说没日子了,不管他们,也得看看孙子吧,家里不用盖房子啊,不用给孙子上学啊。前两年日子过的苦,也没见大姑子伸把手啊。老两口没办法,借钱就此作罢,女儿也哭诉直说只管儿子不管女儿,好歹十几年的骨肉情分,就借着一次,以后再不回来麻烦老两口。话都说这份上了,李大贵无法,晚上就请了老哥过来喝酒,厚着脸皮说要借50两银子。
老爷子其实也看不上侄女夫妻二人,有事就回来,没事头也不伸一个,为人子女做到这种程度,也是让人心寒。不过到底不是自己闺女,不好说什么,借银子的事儿,自己也做主了。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啊,我们都老啦。。。。。。唉,也不知道族里眼下是何近况。”老爷子岔开话题叹道。
“是啊,来河西村已经十年了啊,也不知道这把老骨头还有没有机会葬在李家祖坟咯。。。。”李大贵听着老哥的话也异常伤感,人这一辈子,临老了还是要落叶归根啊。
李明锦带着两个弟弟在书房练了一上午的字,临到中午,才放下手中的笔,前世上小学那会,也描过红,写过大字,练过小字,当然是依葫芦画瓢,手势什么的也不在意,只要按时交课堂作业就行了,已经忘了写什么样儿了。这会儿上了学堂,才知道古代人读书写字很是讲究,字体对于想考科举的读书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李明锦从一开始老师教授自己开始,就下决心要练好书法。练了一上午,确实累的够呛,但是看着纸上已经进步很大的字,心里很有成就感。
吃完饭,老爷子要去山上捡柴火,家里男人都出去做活了,女人们又都忙着手上的活儿,近山有不少枯枝散叶,老爷子每天没事儿都会去山上去捡柴火。李明锦也要跟着去,拿起爷爷手上的背篓,跟在爷爷身后,爷孙两一前一后的往山上走去。
冬天了山上的凉风吹来,打的人一哆嗦,有阳光的地方还好一点,背光的地方阴冷阴冷的。遥望整座大山,有的树上叶子掉光了,在山上光秃秃的立着,有的枝上还挂着泛黄的叶子,整座南山像是突然之间沉寂了下来,为明年的勃发而积累着能量。
“唉,天气冷的慌了,看来是要下雪了,梓州和晋州不一样,晋州呀,很少下雪的,冬天也没这么干冷,风都似要把脸皮子吹开似的。”老爷子眼神悠长的说着,声音中夹杂着落寞。
李明锦出生在河西村,对晋州当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虽然家里长辈没事也经常性回忆晋州的往事,到底只能听着凭空想想。看着爷爷,没有说话。
许是察觉到自己走神走漏了情绪,老爷子摇头失笑,老咯果然是老咯。想到孙子们在学堂上课,随口问了句:
“锦儿,在书院还好么?”
“好着呢,苏老师人挺好的,我们去的迟,老师会多费心心思。。。老师很看重明秀,说明秀读书有天赋。”想到苏老师每次看到明秀眼睛就泛光的样子,心里觉得很可乐,自古以来老师果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是吗?明秀有天赋就让他好好学。。。”孙子聪慧,老爷子打心眼里边高兴,又道:“眼下家里能供起你们,你们只要肯学,家里都支持,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咱们乡下人,不能好高骛远!知道么。。。”老爷子是想到了二弟的女婿,眼下高不成低不就的怎么回事。
“爷,放心吧,我们知道的,定会好好学。”
“好,呵呵。”对于家里几个孙子,老爷子心里一向很是满意自豪的。爷孙两人捡捡掰掰,半个时辰就打了两捆子柴火,李明锦背着小的一捆,老爷子背着大的一捆,两人边说边往家走。
李明锦和爷爷背着柴火刚走进院子,看到院子里和明辉明秀一起玩的人,愣住了。
那人回头咧牙一笑:“怎么了,不认识了?”
“嗨。。。没想到你回来这儿。”放下柴火,李明锦走向三人。
“哥,杨成外婆家就在河东村呢。”明辉跳过来和哥哥解释道。
“是啊,没想到还挺近的啊,反正也没什么事儿,就过来找你们三儿啦。明个儿一起回书院吧!”杨成今年十二岁,天生自来熟的性子,一到李家就俘获了李家几个妇人的心,直道真是个好小郎。
“锦儿,带你同学玩玩去吧。”王氏对着孙子喊道,笑眯眯的看着孙子的同学。
“知道了,奶。”答应了奶奶一声瞅了杨成一眼道:“走,去河边走走吧。”
“好嘞。走!”杨成兴致勃勃的想去河边玩玩,又转过头对着王氏说到:“李家奶奶,我和明锦出去走走啊。”
“走吧。。。”呼啦啦的四个人一起出了门,冬天河西村一片萧条景色,河边其实也没什么玩的,只是家中还有些村中的婶子,不如出来走走了。四人沿着河岸走着,不时的捡起河边的碎石对着河面打起了飞碟。
“唉,刚才门口坐着的那你姑姑啊?”杨成随口问道。
李明锦本来随意的走着,一听杨成的话,立马停下脚步神情警惕严肃的问道:
“你想做啥,我可跟你说啊,我姑姑可你大啊,别打歪主意啊!”
“想什么呐!随便问问,只是感叹你们家的遗传真是厉害。你自己瞎想吧。”杨成撇嘴叫屈。
不是最好!李明锦转开话题道:“今个儿怎么来外婆家来了,我以为你在温习功课呢,老师可是给你留了不少课业。”
“哎,别说这个成吗?不容易休息一天真不想想那些作业啊!”杨成有点抓狂啊,有些人天生脑袋瓜子聪明,没办法,可惜自己明显不是,看着书本头就痛!又无奈的叹气道:
“唉,我不是和你说过我有个比我大五岁的舅舅么,我外婆老来子,今天说亲,我娘一早就准备要来了,心里啊,比他儿子考试过关还激动。”
“噗。。呵呵,说亲么不是喜事儿嘛,高兴点儿也正常!”李明锦听着同窗充满怨气的语气毫无诚意的安慰道。
“就是高兴的太早了,你知道么,今天可真是热闹!”杨成一下子开启了吐槽模式,李明锦兄弟三人洗耳恭听,特别是明辉,耳朵都竖起来了,直觉会有八卦听。
也
不管李家三兄弟啥表情了,杨成直接吐道:“今个儿我那小舅妈,不是,没成。。。。。我舅以前不是定过一个娃娃亲么,后来女方早夭了,后来村里就有留言说我舅命硬,克死了女方,那女方家里来我外婆家闹过好几次。后来村里就有留言了,我舅的亲事就给耽搁了下来,这回好不容易又说了一个。。唉”苦恼的输出一口气,好歹自己舅舅也算是一个大好青年啊,怎么讨个媳妇都这么波折!
“说啊,今天怎么了啊”明辉眼睛睁的圆圆的的催促着杨成,说话说一半算怎么回事儿。
“然后今天两家商量彩礼,女方直接开口要三十两,还说结婚就要分家过。”说到这里杨成心里有点恼火。
“三十两啊,不少啊”李明锦有点惊愕,一般村里结婚给个6两算是很多很多了。三十两什么概念,一进门分家,这在乡下可是很少见的,要被人说道是长辈不容下辈的。
“你外婆没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