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传教士(一)
这一天,徐光启来报,从澳门来的传教士团已经接近京师,特来请示皇帝。朱由校下旨,由徐光启全权负责,自己会选择适当时间来接见他们。徐光启是礼部右侍郎,而且他本来就信教,由他出面是最好的。
十一月初九,传教士团来到京师,徐光启让他们先住在会同馆,这对传教士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以前他们为了争取传教的权力都困难重重,好不容易可以传教后又来了一个南京教案,使得大量传教士被驱逐。现在竟然是在会同馆,那是相当于朝贡的待遇了,他们很惶恐,金尼阁询问徐光启这样是不是合适,徐光启安慰他,这是皇上吩咐的,没有问题的,先住在这里,等待皇上召见就行了。
传教士们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他们将带来的七千多部书列出目录,请徐光启代为转交给皇上,并请求组织人手对这些书进行翻译。
朱由校简单地翻看了一下目录,里面有哲学著作如《安哲罗全集》,还有科学名著,例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还有介绍机械的如《远西奇器图说》……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医学、军事无所不包。
“先生,现在译泰西书籍,是如何译法?”
“陛下,以臣译《几何原本》时为例,由利玛窦口传,臣以笔受焉;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译稿。”
“此方法不好,太慢太麻烦,这样吧,礼部下设一局,名翻译局,先生上次推荐的杨廷筠,现在何处呀?”
“杨廷筠现赋闲在家。”
“他以前所任何职?几品?”
“曾任监察御史。正七品。”
“那好,传旨,着杨廷筠为礼部主事,主管翻译局。从全国召集对泰西文字有兴趣的举子秀才,进入翻译局学习泰西文字,先用原来的方法,给朕把里面有关机械和军器的书译出来,其它的书,要传教士先编写翻译局学生用的书,等翻译局学生学成以后再译。”
“上次说的精于远望之镜和大炮铸造使用的人,交给兵仗局里由孙郎中负责,要他们先造出实物,然后朕再接见他们。”
徐光启传达了皇帝的意思,传教士们都很兴奋。虽然皇帝一句也没有提传教的事,但只要皇帝对西方科学感兴趣,也就会对西方宗教的传播持肯定态度。金尼阁觉得简直是迎来了传教的黄金岁月,比起上次自己在大明的遭遇,现在不要太幸福哟。
他立刻组织对汉语已经掌握较熟练的教士开始翻译皇帝指定的书籍,并督促还没有熟练掌握汉语的教士加紧学习。自己则开始编写翻译局所要的西方语言教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他和徐光启及其他传教士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就叫《西儒耳目资》,这样让大明人也知道,西方也有象大明儒生一样的人,西方不是野蛮国家,让大明人更了解西方,接受西方,包括西方宗教。
他带来的两个传教士也到兵仗局开始造远望之镜和铸炮。十几天后,远望之镜造成,火炮也铸成,徐光启向皇帝报告后,朱由校决定接见他们。
金尼阁带着汤若望和邓玉函随徐光启进入皇宫,看着那一座座高大华丽的宫殿,三人为之心旷神怡,有如此伟大建筑的国家,也许很快就可以成为神的蒙恩之地,多少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抛弃了家人,远离自己的国家,来到这遥远的异域,只为了传播神的荣光,今天,伟大的皇帝同意接见他们,使他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传教士很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从利玛窦开始,他们已经习惯了向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当行礼完毕后,朱由校吩咐赐座。
首先问了三位传教士的姓名,想了一下,好象三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自己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出名,因为这个他确实不了解。
“诸位从遥远的西方来到我大明传教,朕想知道你们西方和我们大明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重点是我们大明有哪些地方不如西方的,请不要有顾忌,有什么说什么。”终于可以不用装做文绉绉地说话了,朱由校觉得这样很爽。
“陛下,贵国比我们欧洲各国都要富裕得多,大明的人们住在整齐清洁的木制房子里,我们则住在用石头和砖做成的脏乱的房子里,大明有宽宽的结实的大道,大家行走有序,我们一般的道路都是狭窄或者是乱泥路,大明的人们衣裳美丽,种类齐全,而我们衣服单调,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充足的衣服。我们遇到的大明的人,大都温和守礼,街道上从来没有乞丐,而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的小偷,乞丐,城外还会有盗贼,我们觉得,生活在大明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呵呵,看来你们也学会了说奉承话了,朕想知道我们有什么不如你们的,不是让你们夸奖大明的。”
“陛下,我们说的全是真的,除了主的荣光没有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以外,我们觉得大明已经非常不错了。”金尼阁赶紧声明道。不过他说的确实是真心话,十七世纪初的欧洲确实不怎么样,巴黎的街道上都倒满了粪便,普通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困苦。
“其实朕知道,我们有一个方面是不如你们的。你们喜欢奇巧机关之术,注重用机械之力代替人力,重视对天地之理的探索,而我们的官员们认为只要朕勤修德政,就会使人心安定,这个国家就会变好了,却不想让百姓学习如何省力,如何提高效率的方法。你们使用机械的方法,他们斥之为奇技淫巧。”
“至于你所说的神的荣光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原因使你们传教困难,而是因为你们的原因,这点你们应该明白。”
十一月初九,传教士团来到京师,徐光启让他们先住在会同馆,这对传教士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以前他们为了争取传教的权力都困难重重,好不容易可以传教后又来了一个南京教案,使得大量传教士被驱逐。现在竟然是在会同馆,那是相当于朝贡的待遇了,他们很惶恐,金尼阁询问徐光启这样是不是合适,徐光启安慰他,这是皇上吩咐的,没有问题的,先住在这里,等待皇上召见就行了。
传教士们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他们将带来的七千多部书列出目录,请徐光启代为转交给皇上,并请求组织人手对这些书进行翻译。
朱由校简单地翻看了一下目录,里面有哲学著作如《安哲罗全集》,还有科学名著,例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还有介绍机械的如《远西奇器图说》……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医学、军事无所不包。
“先生,现在译泰西书籍,是如何译法?”
“陛下,以臣译《几何原本》时为例,由利玛窦口传,臣以笔受焉;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译稿。”
“此方法不好,太慢太麻烦,这样吧,礼部下设一局,名翻译局,先生上次推荐的杨廷筠,现在何处呀?”
“杨廷筠现赋闲在家。”
“他以前所任何职?几品?”
“曾任监察御史。正七品。”
“那好,传旨,着杨廷筠为礼部主事,主管翻译局。从全国召集对泰西文字有兴趣的举子秀才,进入翻译局学习泰西文字,先用原来的方法,给朕把里面有关机械和军器的书译出来,其它的书,要传教士先编写翻译局学生用的书,等翻译局学生学成以后再译。”
“上次说的精于远望之镜和大炮铸造使用的人,交给兵仗局里由孙郎中负责,要他们先造出实物,然后朕再接见他们。”
徐光启传达了皇帝的意思,传教士们都很兴奋。虽然皇帝一句也没有提传教的事,但只要皇帝对西方科学感兴趣,也就会对西方宗教的传播持肯定态度。金尼阁觉得简直是迎来了传教的黄金岁月,比起上次自己在大明的遭遇,现在不要太幸福哟。
他立刻组织对汉语已经掌握较熟练的教士开始翻译皇帝指定的书籍,并督促还没有熟练掌握汉语的教士加紧学习。自己则开始编写翻译局所要的西方语言教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他和徐光启及其他传教士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就叫《西儒耳目资》,这样让大明人也知道,西方也有象大明儒生一样的人,西方不是野蛮国家,让大明人更了解西方,接受西方,包括西方宗教。
他带来的两个传教士也到兵仗局开始造远望之镜和铸炮。十几天后,远望之镜造成,火炮也铸成,徐光启向皇帝报告后,朱由校决定接见他们。
金尼阁带着汤若望和邓玉函随徐光启进入皇宫,看着那一座座高大华丽的宫殿,三人为之心旷神怡,有如此伟大建筑的国家,也许很快就可以成为神的蒙恩之地,多少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抛弃了家人,远离自己的国家,来到这遥远的异域,只为了传播神的荣光,今天,伟大的皇帝同意接见他们,使他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传教士很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从利玛窦开始,他们已经习惯了向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当行礼完毕后,朱由校吩咐赐座。
首先问了三位传教士的姓名,想了一下,好象三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自己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出名,因为这个他确实不了解。
“诸位从遥远的西方来到我大明传教,朕想知道你们西方和我们大明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重点是我们大明有哪些地方不如西方的,请不要有顾忌,有什么说什么。”终于可以不用装做文绉绉地说话了,朱由校觉得这样很爽。
“陛下,贵国比我们欧洲各国都要富裕得多,大明的人们住在整齐清洁的木制房子里,我们则住在用石头和砖做成的脏乱的房子里,大明有宽宽的结实的大道,大家行走有序,我们一般的道路都是狭窄或者是乱泥路,大明的人们衣裳美丽,种类齐全,而我们衣服单调,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充足的衣服。我们遇到的大明的人,大都温和守礼,街道上从来没有乞丐,而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的小偷,乞丐,城外还会有盗贼,我们觉得,生活在大明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呵呵,看来你们也学会了说奉承话了,朕想知道我们有什么不如你们的,不是让你们夸奖大明的。”
“陛下,我们说的全是真的,除了主的荣光没有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以外,我们觉得大明已经非常不错了。”金尼阁赶紧声明道。不过他说的确实是真心话,十七世纪初的欧洲确实不怎么样,巴黎的街道上都倒满了粪便,普通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困苦。
“其实朕知道,我们有一个方面是不如你们的。你们喜欢奇巧机关之术,注重用机械之力代替人力,重视对天地之理的探索,而我们的官员们认为只要朕勤修德政,就会使人心安定,这个国家就会变好了,却不想让百姓学习如何省力,如何提高效率的方法。你们使用机械的方法,他们斥之为奇技淫巧。”
“至于你所说的神的荣光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原因使你们传教困难,而是因为你们的原因,这点你们应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