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象兵初现
第八百四十二章 象兵初现
阿瓦城,是大明朝缅甸宣慰司所在地,在东吁王朝兴起后,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东吁王朝的王城。
而沈运此行进军的目标,就是阿瓦城。
以大光港为前进基地,进军缅甸王城,寻找和制造战机,消灭缅人的有生力量,对缅甸王城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正在云南边军犯边的缅王莽应里的大军救援。
这就是沈运这一次的战略思想。
至于能不能打到王城下面, 甚至能不能攻下王城,沈运都没有做太大的期望,只需要狠狠的打上几仗,做出这个姿态,他就不信莽应里不带着他的大军回还。
只要云南边境的困境一解,那么,此行海外抚慰使司的任务,基本上算是完成了。
要不然的话,沈运再狂妄自大,也不会仅仅带着两千人马,就敢踏上这缅甸的土地,要知道,从缅人商人的嘴里,他可是早就在到,在阿瓦的缅王可是号称有五万大军的。
有没有五万暂时不去细究,但是,这莽应里征伐四方,降服车里宣抚司,老挝宣抚司,干崖宣抚司这些本来心向大明地方的各个土司,估计五万的一半兵马还是有的。
而缅人和葡萄牙人交易日久,宝石和粮食,都是葡萄牙人需要的东西,那么,他们从葡萄牙人手里淘换一些落后的火器,也是很可能的,沈运不会觉得,自己可以两千兵马,以一敌十,甚至敌几十,就这么所向披靡在这缅甸的山林里纵横。
那不叫自信,叫狂妄了,若有可能的话,用某个后世伟人的话来说,发动群众斗群众,那才是最经济最节省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他的这两千人马,只需要做一个天平上的砝码,在这个天平有倾斜的趋势的时候,加上去就可以了。
这可比他带人在这里打生打死的舒服多了。
莽应星给了沈运这个机会,而且,沈运有一百个理由相信,这家伙不是一个说说就算耍嘴皮子的家伙,从他在码头上被困住,发下自己有身死的危险,立刻毫不犹豫的跪下求饶就可以看出一些来,而一旦确定自己不会有危险了,立马就回复常态,这等人,分辨形势的本事极强,而且,能屈能伸,他若是打算造反的话,手里没点班底和实力,那是不可能的。
那这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扶植对象了。
当然,沈运既然已经抛出了这个诱惑,他就有八成把握,莽应星拒绝不了这个诱惑,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了,等待这三天过去,等莽应星好好的考虑清楚,也等这大光港附近的缅军,做出反应来。
从码头上逃走的那些人,应该已经将这大光发生的事情,待到了附近的城池,而此刻这大光附近的缅军,只怕也是在一片恐慌中,在迅速的调兵遣将,将这一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而来的明军,彻底消灭吧!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第三天,莽应星还没有回信,但是,在港口之外,伺候已经传回来了消息,在十里之外,一支近三千的缅军,正在浩浩荡荡的朝着大港口而来。
沈运手下的兵马,早就等候多时,在沈运的一声令下,主动走出港口,列阵恭候着这一支人马。
前队是久经战场的老卒,老卒身后,是被重重保护的三百火铳手,在这主阵的两侧,则是有着数百的新兵护卫着侧翼。
从接到命令到列阵,所有的士兵,耗费不到半个时辰,但是,接下来,他们足足等了快两个时辰,那支传说中的缅军,还没有露面。
沈运在战船上,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斥候出了差错,十里地的距离,即使是走着路溜达,也溜达过来了,一直到了快到中午,这些缅军还不见踪迹,难道他们知道了明军在太阳下等侯他们,打算等太阳将明军晒得一个半死,然后在出击的么?
莽应星应邀在船楼上沈运身边,观看这场战斗,大光港口外,战场一览无遗,哪怕现在他的身份有些尴尬,但是,他依然是缅人,这缅军的表现,实在是让他也有些汗颜。
两个时辰之后,烟尘滚滚,姗姗来迟的缅军终于出现在了战场上,明军的阵列和气势汹汹的缅军比起来,看起来单薄的多,至少从人数来看,缅军占据着绝对优势。
三千只是斥候的估计之数,通过军队行进的长度,旗号,已经行军时候带起的烟尘,不过眼下看来,抚慰使司的斥候,明显是估计少了,以沈运的判断,对方绝对不止三千人。
而这个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好像发现对方为什么如此缓慢才来到战场的原因了,在缅军的队伍里,差不多有上百只大象组成的象兵,正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而这些大象慢慢悠悠,根本不象是去打仗,而是好像去郊游一样。
明军的队伍里,一阵躁动,军官们开始大声的呵斥弹压。
面对着这种身体庞大的动物,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而这些巨大的动物头上尖利的獠牙,奇怪的长鼻子,对很多的大明士兵来说,都是一副恐怖的景象。
这也是海外抚慰使司训练士兵的时候,一直都是从严要求,这要是普通的大明士兵,见到这一片黑压压的象兵这么缓缓的逼压过来,直接崩溃都有可能。
缅军几乎是没有停顿的就发起了攻击,他们也没什么好停顿的,唯一的动作,就是坐在大象身上的象兵,开始驱使着大象加速,而在象兵身后的士兵,则是发出奇怪的呼叫声,对着前面整齐的明军军阵,开始奔跑起来。
“这些麻烦了,这些象兵,无坚不摧,无人可当,这次明军可是要吃大亏了!”
钱谦在莽应星身边,偷看着沈运的脸色,在他的认知里,靠着这么单薄的阵形,是无论如何都阻拦不了象兵的冲击的,一旦冲破军阵,这么点明军,只怕在人数多他们那么多的缅军面前,也只有任人宰杀的份儿了。
阿瓦城,是大明朝缅甸宣慰司所在地,在东吁王朝兴起后,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东吁王朝的王城。
而沈运此行进军的目标,就是阿瓦城。
以大光港为前进基地,进军缅甸王城,寻找和制造战机,消灭缅人的有生力量,对缅甸王城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正在云南边军犯边的缅王莽应里的大军救援。
这就是沈运这一次的战略思想。
至于能不能打到王城下面, 甚至能不能攻下王城,沈运都没有做太大的期望,只需要狠狠的打上几仗,做出这个姿态,他就不信莽应里不带着他的大军回还。
只要云南边境的困境一解,那么,此行海外抚慰使司的任务,基本上算是完成了。
要不然的话,沈运再狂妄自大,也不会仅仅带着两千人马,就敢踏上这缅甸的土地,要知道,从缅人商人的嘴里,他可是早就在到,在阿瓦的缅王可是号称有五万大军的。
有没有五万暂时不去细究,但是,这莽应里征伐四方,降服车里宣抚司,老挝宣抚司,干崖宣抚司这些本来心向大明地方的各个土司,估计五万的一半兵马还是有的。
而缅人和葡萄牙人交易日久,宝石和粮食,都是葡萄牙人需要的东西,那么,他们从葡萄牙人手里淘换一些落后的火器,也是很可能的,沈运不会觉得,自己可以两千兵马,以一敌十,甚至敌几十,就这么所向披靡在这缅甸的山林里纵横。
那不叫自信,叫狂妄了,若有可能的话,用某个后世伟人的话来说,发动群众斗群众,那才是最经济最节省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他的这两千人马,只需要做一个天平上的砝码,在这个天平有倾斜的趋势的时候,加上去就可以了。
这可比他带人在这里打生打死的舒服多了。
莽应星给了沈运这个机会,而且,沈运有一百个理由相信,这家伙不是一个说说就算耍嘴皮子的家伙,从他在码头上被困住,发下自己有身死的危险,立刻毫不犹豫的跪下求饶就可以看出一些来,而一旦确定自己不会有危险了,立马就回复常态,这等人,分辨形势的本事极强,而且,能屈能伸,他若是打算造反的话,手里没点班底和实力,那是不可能的。
那这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扶植对象了。
当然,沈运既然已经抛出了这个诱惑,他就有八成把握,莽应星拒绝不了这个诱惑,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了,等待这三天过去,等莽应星好好的考虑清楚,也等这大光港附近的缅军,做出反应来。
从码头上逃走的那些人,应该已经将这大光发生的事情,待到了附近的城池,而此刻这大光附近的缅军,只怕也是在一片恐慌中,在迅速的调兵遣将,将这一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而来的明军,彻底消灭吧!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第三天,莽应星还没有回信,但是,在港口之外,伺候已经传回来了消息,在十里之外,一支近三千的缅军,正在浩浩荡荡的朝着大港口而来。
沈运手下的兵马,早就等候多时,在沈运的一声令下,主动走出港口,列阵恭候着这一支人马。
前队是久经战场的老卒,老卒身后,是被重重保护的三百火铳手,在这主阵的两侧,则是有着数百的新兵护卫着侧翼。
从接到命令到列阵,所有的士兵,耗费不到半个时辰,但是,接下来,他们足足等了快两个时辰,那支传说中的缅军,还没有露面。
沈运在战船上,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斥候出了差错,十里地的距离,即使是走着路溜达,也溜达过来了,一直到了快到中午,这些缅军还不见踪迹,难道他们知道了明军在太阳下等侯他们,打算等太阳将明军晒得一个半死,然后在出击的么?
莽应星应邀在船楼上沈运身边,观看这场战斗,大光港口外,战场一览无遗,哪怕现在他的身份有些尴尬,但是,他依然是缅人,这缅军的表现,实在是让他也有些汗颜。
两个时辰之后,烟尘滚滚,姗姗来迟的缅军终于出现在了战场上,明军的阵列和气势汹汹的缅军比起来,看起来单薄的多,至少从人数来看,缅军占据着绝对优势。
三千只是斥候的估计之数,通过军队行进的长度,旗号,已经行军时候带起的烟尘,不过眼下看来,抚慰使司的斥候,明显是估计少了,以沈运的判断,对方绝对不止三千人。
而这个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好像发现对方为什么如此缓慢才来到战场的原因了,在缅军的队伍里,差不多有上百只大象组成的象兵,正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而这些大象慢慢悠悠,根本不象是去打仗,而是好像去郊游一样。
明军的队伍里,一阵躁动,军官们开始大声的呵斥弹压。
面对着这种身体庞大的动物,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而这些巨大的动物头上尖利的獠牙,奇怪的长鼻子,对很多的大明士兵来说,都是一副恐怖的景象。
这也是海外抚慰使司训练士兵的时候,一直都是从严要求,这要是普通的大明士兵,见到这一片黑压压的象兵这么缓缓的逼压过来,直接崩溃都有可能。
缅军几乎是没有停顿的就发起了攻击,他们也没什么好停顿的,唯一的动作,就是坐在大象身上的象兵,开始驱使着大象加速,而在象兵身后的士兵,则是发出奇怪的呼叫声,对着前面整齐的明军军阵,开始奔跑起来。
“这些麻烦了,这些象兵,无坚不摧,无人可当,这次明军可是要吃大亏了!”
钱谦在莽应星身边,偷看着沈运的脸色,在他的认知里,靠着这么单薄的阵形,是无论如何都阻拦不了象兵的冲击的,一旦冲破军阵,这么点明军,只怕在人数多他们那么多的缅军面前,也只有任人宰杀的份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