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
上司就要登船了,他想跟上去,那人略略抬手,阻了一下。
“对不住您,大当家只见贺司令一人。”
汉子的手在他面前稍稍拦了拦,便立刻缩了回去,态度也显得愈发恭敬了,但说话的语气,却带着几分不容反对的意味。
丁春山有点不放心,看向上司,见他转过脸,朝自己微微颔首,无可奈何停在了岸上,注视着上司上了船。
舱门打开,终于漏出来一道照明的光,但随了上司的身影消失在舱门里,刚透出来的光又迅速地消失了。
周围再次陷入昏暗。
光头汉子也没跟进去,像他出现时那样,在夜色之中,忽然就隐身在了船头,人也不见了。
丁春山看着船离岸,向着龙头处的那片辽阔江心缓缓驶去,最后停下,抛锚在了双江交汇的江心里。远远望去,犹如矗在那里的一座孤礁。
跟随上司多年出生入死的经验和直觉告诉他,对方不像是有敌意,自己不必过虑。但出于谨慎,还是叫来身后一个被他派出去今日打探消息的手下,盘问所得。
手下低声告诉他,水会以郑龙王为首,最早下面有另外九名当家。老二从前因故没了,郑龙王为纪念兄弟,一直空着位置没有填补。其下就是老三王泥鳅。这两年,这边码头的事,多由王泥鳅和他下面的一个绰号叫和尚的人管着。今天白天,他在附近远远看见过这个光头汉子,就是和尚,确系水会的人。
丁春山听了,这才稍稍放下了心。
他和豹子不一样,不是贺汉渚的旧族故人,但他对上司的忠诚丝毫不逊豹子。
他出身于南方农村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小时读书,中学快毕业的时候,父亲病死,家道就此落魄,再无力支撑他继续求学。当时时局又风起云涌,他便投笔从戎入了行伍,恰投在了贺汉渚的麾下。
他很幸运,行伍里极少有像他这样受过教育的士兵,他作战又不畏死,很快被贺汉渚注意到,提拔了上来,最初是做秘书官。后来大概觉得他是可造之材,做秘书可惜,也是为了替他谋取资历,送他去了国内最著名的一所陆军学校。早年从那里出来的许多人,现在都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接受了两年正规的军事教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没有丝毫的犹豫,放弃了别的机会,回来继续跟随老上司辗转,一路升迁,直到现在。
他对上司怀有的这种必要时可用性命去守的忠诚,固然是出自于知遇之恩,但除了感恩,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对上司能力的崇拜,以及,发自他内心的敬重。
各派混战的这个时代,普通士兵地位低下,在诸多当权者的眼里,就是一群拿钱卖命的丘八,上了战场便形同消耗品,死了,自然会有新的来代替。士兵的命贱不如马。至于死后对家属的抚恤,更是动辄克扣,制度形同虚设。
他的上司固然也是慈不掌兵,甚至在外还有心狠手辣活阎王的名声,但对于为他打过仗的官兵和做过事的下属而言,他是如今罕见的会拿下面人当人看的上位者。每仗他必力求最小伤亡,对于死了的士兵的抚恤,更是不会有半点含糊,再难,也是优先发放,绝不短缺一分。早年他就曾亲手毙掉了一个私下克扣阵亡士兵抚恤的军官,那军官还有点来头,是王孝坤的一个远亲。所以,在早几年打仗,他带兵之时,固然也遇到过军饷短缺导致欠饷士兵集体喝粥的困难时期,但手下,却从没有像别的部队那样,动辄哗变。
爱惜士兵的性命。没钱就和官兵一起喝粥。来了钱,立马下发。绝对不扣死人的钱。
乱世当兵混饭吃,能遇到这样的上司,还有什么可求的?
在丁春山渐渐进入这个权力的世界,也完全地融入其中,明白了从上到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后,他越发感觉到了自己当初投对人的幸运。
他极力眺目,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江心。
夜深了,湿冷的夜霾渐渐浓重,浮荡在黑色的江面上,锁住了那条停在江流中央的蓬船。
他按捺性子,寸步不离地等着,等待上司上岸归来。
贺汉渚入了舱,舱门“吱呀”一声,在他身后关闭。
他没立刻前行,而是停在舱口,抬起视线。
舱篷的顶上悬了一盏马灯,发出一团昏黄的光,借着这团光,他看见舱门的对面摆了张竹椅,上面坐了一个身形精瘦的人,粗衣布鞋,花白色的短发,脸上有道看着年深日久的伤疤,浓眉下,两道目光深邃,不怒自威,皮肤是长年在外经受风吹日晒的那种古铜色,所以看不出明显的年纪,大概是在五六十岁之间。
这个人应该就是他此番特意前来拜望的郑龙王了。
精悍,深不可测,这是贺汉渚与对方四目相对之时,得来的第一印象。
但这条水上的龙王,此刻却似乎有些虚弱,坐着,身上还覆了条毯子,见他进来,也没起身,只是脸上露出些许的浅浅笑意,朝他微微颔首,指了指摆在对面的一张椅子,道:“失礼了,贺司令勿要见怪。请坐。”
他的声音低沉,说话之时,看着他的目光温和,完全不像是一个叱咤水路几十年的江湖人物,倒更像是一位年长慈爱的长辈。
贺汉渚立刻便明白了,郑龙王的伤情应该还没痊愈,但也没多问这种不该自己问询的事,没入座,而是上前几步,停在其人面前,恭敬地道:“上次承蒙龙王襄助,给了我天大的脸面,我才得以顺利解决关西之乱,平乱后,我想着回去之前,无论如何也当面见龙王表谢,所以回来贸然再次求见。多谢大当家赐面,请受我一礼。”
他循旧制,向郑龙王郑重行礼。
郑龙王摆了摆手:“贺司令不必多礼,放个人,于我只是一桩小事。况且关西的事,我前些时日也略有耳闻。你能这么快就平乱,可见能力卓著,绝非凡人。贺司令你是胸有丘壑腹吞乾坤之人,此番有我没我,于大局并无影响。客气了,不必站着说话,请坐。”
他再次让座。
贺汉渚终于坐了下去,简单讲述了下自己平乱的经过,最后道:“冯国邦在其中帮了大忙。倘若不是龙王放人,替我平白得他感激,他也不会这么痛快就下了决心全力助我。”
“总之,我欠龙王一个天大的人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往后,若有效力之处,请龙王开口,我虽不才,但必尽全力!”
贺汉渚说完,注视着对面沉默着的郑龙王。
他自忖与对方从无往来,更谈不上有渊源――非要说渊源,那就是去年在出川的路上,王泥鳅救了自己。这样说起来,还是自己先倒欠人情。
然而这回,他竟如此痛快地又替自己做了如此大的一个人情。
不弄明白,他怎么安心回去。
不过在他心里,也早略有考虑。
以他的推测,极有可能,郑龙王是有事想要自己替他去办。
所以,哪怕再归心似箭,他也必须先回来再走这一趟。
其实这样最好不过了。既能顺势结交这位平日没有机会认识的西南水路之王,也能还掉人情――他一向最不愿欠的,就是人情。
凭了感觉,他知船已停在了两江交汇的龙头江湾之中,江流变得湍急,船头船尾虽落下了锚,但还是被冲得微微摇摆。舱顶的马灯随之左右摇动,光晕晃荡,投在对面郑龙王的脸上,令其蒙了一层莫测的暗影。
贺汉渚耐心地等着对面的人开口,片刻后,听他缓缓道:“贺司令不必执着,郑某是在还你人情罢了。”
贺汉渚一愣,旋即反应了过来,对上了郑龙王投向自己的目光,没接口,知他必还有话。
果然,听他又接着道:“你对早年义王手下所谓郑大将窖藏一事,应当不陌生吧?”
贺汉渚再次愣怔。
十几年前,他的祖父和贺家满门就是因为所谓的长毛窖藏而横遭大祸,直到现在还有人认定他知道窖藏的秘辛。他怎么可能会陌生。
他看着对面的郑龙王,忽然想起了传言里那个和自己祖父有过往来的姓郑的大将。
眼前的这位郑龙王,也姓郑,又在自己面前主动忽然提及这件旧事。
难道……
他紧紧地盯着面前的郑龙王,心脏飞快地搏跳了起来。
郑龙王仿佛感应到了面前这个青年人的所想,却是神色如常,淡淡地道:“你猜得没错,我就是当年那个郑大将的后人。我也见过你的祖父,那年我十二岁,令祖当时也很年轻,三十左右的年纪吧,官任监察御史,受命来与我父斡旋,解救围城人质。倘若贺司令你有兴趣,我倒是可以和你说下我知道的一些旧事。”
贺家没有私藏所谓的什么长毛窖藏,这一点,贺汉渚绝对可以肯定。
但实话说,这些年以来,在他的心里,也隐隐存了一个疑问。
祖父年轻的时候,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讲,同情那位造了前朝反的义王手下郑大将,暗中助力对方脱身,于是招致谣言,说什么对方在事败之际,将窖藏的秘辛托付给了他,最终,多年之后,官场倾轧,在有心之人的拱火陷害之下,终为贺家惹来了私通逆贼隐匿窖藏的滔天罪名。
但时间过去已经太久了,那时自己根本还没出生。
他本以为这成了一笔糊涂账,自己这辈子恐怕都没机会获悉真相了,没有想到,今夜,就在这条船的舱里,在他的对面,竟坐着当年那位郑大将的后人。
贺汉渚慢慢地坐直了身体,神情肃穆,道:“愿闻其详。”
第123章 (船舱之中,一老一少,一盏...)
船舱之中, 一老,一少, 中间一盏马灯。
往事本已如烟,但随着郑龙王的讲述,又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
郑龙王本名道先,父亲是义王麾下的一名心腹大将,在他出生之前,天京已陷入内讧,义王率部出走, 郑大将誓死追随。数年后, 义王被俘,受凌迟之刑, 却是凛然不惧,从容就义,第二年天京也彻底陷落。但郑大将依然不甘, 带着剩余的还愿跟从的旧部继续作战。他想要继承义王遗志,誓反清廷到底,就这样东西转战, 又过去数年,渐渐地,他的心里也明白,大势已然去了,他再是满腔愤勇运筹帷幄, 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也是不可能了。
他甘愿秉承义王遗志战死阵中,但追随他的, 多是并肩多年的忠臣和义士,身后有老有小。郑大将不忍再让他们随自己送死,决意遣散人马,但大部分的手下都不愿离开。
郑大将最后做了决定,给愿意走的发放安置银,不愿走的,和他一道远迁西南,寻个隐居之地,先落脚,等日后,倘时机再来,重举反清大旗。
然而,一个拿了钱走掉的人却出卖了他,向当地的一名皇族将军告密,称义王死后,多年累积的窖藏埋藏所在,只有郑大将一人知晓。那将军为夺窖藏,亲自领兵追击到了芦山一带,郑大将神威无敌,在阵中冲杀进去抓获将军,又一番血战后,领着身边仅剩的最后几百人马突围而出。
当日,前面是夹门关,后面是大批的追兵,最后的生机就是夺下夹门关,以那名将军为质,谋求后路。
分明是一场惨烈至极的对战和厮杀,但在郑龙王讲来,却是语气平静,仿佛那些都真的只是过眼云烟。
他望着对面凝神在听的贺汉渚,继续说道:“天国不存之后,我父领着最后的孤军,和清廷继续对抗了多年。聚在我父身边的人,无不骁勇善战,以一敌十。我也出生在我父追随义王转战的途中,六岁握刀杀人,那一年,我十二岁,却已经历过了大大小小不下数十个仗了,当时,我随我的父亲和那些叔伯一道,以几百人之力夺下城关,随后,和追到的围兵,对峙了半个多月。”
“清廷的副将为了救回将军,答应放走我们。但有义王的前车之鉴,我父不信这些人。他死无妨,他想为这最后的几百人谋条活路。”
“我父当年带兵,体恤百姓,杀贪官,惩恶绅,当地乡民皆是同情,曾千方百计暗中加以掩护。令祖当时在京师做官,因是本地之人,贺家在当地又是名门世族,深孚众望,所以被调来担任参军,赞画方略。我父拒绝谈判,直到你祖父的到来。”
“我父答应见面。你的祖父也是大无畏,接受了孤身入关的条件,冒险单独见我父亲,面谈过后,达成条件。”
“我父许诺不走,在我和他的部下全部撤离后,他将释放将军,并自戕,人头任凭令祖取去交差。”
“令祖在见过那个被俘将军的面后,征得对方同意,答应保证让包括我在内的这几百人安全离开,绝不派人尾随,也不再计罪。双方为取信对方,皆以子孙后裔福祉,对天立下毒誓。”
从他上船后,郑龙王一口气说了这许多的话,精力似乎有些跟不上来,人慢慢地靠在了椅上,语速也放缓了。
他停了下来,微微闭目,似在回忆往事,又似在平复着此刻的内心情绪,片刻后睁眼,继续说道:“我至今仍记得我父与我诀别时的留言。他对我说,令祖人品应当可以相信。谈判之时他曾试探,称可将义王窖藏的秘密也一并告诉他,事后,愿和他私分,以此来换取他对我和这几百人的保护。但令祖不假思索严词拒绝,称应将窖藏交与朝廷,若是如此,我父不用自戕,他可以代我父向朝廷求情,将功折罪,饶过一命。”
“我父深恨清廷,死意已决,怎肯苟延残喘,何况他也不信清廷,鞑人怎知信义。他叮嘱我,倘若侥幸能够脱身,往后就此埋名,不必再想着为他或者义王复仇了,余生寻找并周济从前那些战死的部下家小,娶妻生子,安度一生。”
纵是一代悍枭,末路赴死,舐犊之情,亦是表露无疑。
贺汉渚听到这里,不禁微微动容。
郑龙王靠在椅上,却是一笑:“贺司令,我父当日确实没有错估那些人,不过,也没有信错令祖。果然,在我与那几百叔伯出关三日,我父依照诺言,释了将军并自戕之后,那些人便不顾令祖反对,悍然毁约,四处通缉,设下天罗地网追查我的下落。半个月后,我因受伤未愈,行踪泄露,危难之际,令祖派人送来了消息,我方得以脱身。此后我便行走江湖,日复一日,谨记我父临终之托,寻找当年那些旧部散落出去的还活在各处的家人。不瞒贺司令你,今日在我水会之中,便有不少是义王和我父旧部的后人。”
郑龙王终于讲完了这段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云烟里的往事,贺汉渚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那过往的一幕一幕。英雄末路,血和战,生与死,阴谋和诺言,一时之间,心潮涌动。
他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
“大当家便是因我祖父与令尊以及你当年的那段渊源,这回才襄助于我?”
郑龙王先是颔首。
“令祖信守诺言,事后,据理力争,以一人之力,反对毁约,助我脱身,高义令人敬仰。你是他的后人,既然寻了过来,我若能够助力,自然不遗余力。”
贺汉渚起立,再次郑重道谢,态度极其诚恳。
郑龙王示意他坐回去,注视着他,忽又微微一笑,跟着摇了摇头。
“不过,贺司令你其实也不必过于放在心上。我固然愿意出力,但我所谓的还你人情,并非是说这个。”
贺汉渚再次微怔。
“当年之事,我郑家不算欠了你祖父的恩情,双方各自守诺,履约罢了。令祖忠于清廷,事后也因救回将军,又获得我父首级,以功得了提拔。”
“至于到了十几年前,令祖因当年之事蒙冤,你贺家家破人散,事情,我也是知道的。固然,灭门之祸是因旧事而起,但冤有头,债有主,害了令祖与你贺家满门的罪魁,非我郑氏,而是清廷和陆宏达之流的小人。”
贺汉渚不得不承认,郑龙王这平静,甚至是带了几分冷血的话,其实也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并没有半点的错。
“那么龙王可否告知,所谓的还我人情,到底是什么人情?”
“恕我愚钝,倘若不是祖上渊源,我贺汉渚今日何德何能,叫龙王给了我如此的脸面。”
郑龙王凝视着他。
“对不住您,大当家只见贺司令一人。”
汉子的手在他面前稍稍拦了拦,便立刻缩了回去,态度也显得愈发恭敬了,但说话的语气,却带着几分不容反对的意味。
丁春山有点不放心,看向上司,见他转过脸,朝自己微微颔首,无可奈何停在了岸上,注视着上司上了船。
舱门打开,终于漏出来一道照明的光,但随了上司的身影消失在舱门里,刚透出来的光又迅速地消失了。
周围再次陷入昏暗。
光头汉子也没跟进去,像他出现时那样,在夜色之中,忽然就隐身在了船头,人也不见了。
丁春山看着船离岸,向着龙头处的那片辽阔江心缓缓驶去,最后停下,抛锚在了双江交汇的江心里。远远望去,犹如矗在那里的一座孤礁。
跟随上司多年出生入死的经验和直觉告诉他,对方不像是有敌意,自己不必过虑。但出于谨慎,还是叫来身后一个被他派出去今日打探消息的手下,盘问所得。
手下低声告诉他,水会以郑龙王为首,最早下面有另外九名当家。老二从前因故没了,郑龙王为纪念兄弟,一直空着位置没有填补。其下就是老三王泥鳅。这两年,这边码头的事,多由王泥鳅和他下面的一个绰号叫和尚的人管着。今天白天,他在附近远远看见过这个光头汉子,就是和尚,确系水会的人。
丁春山听了,这才稍稍放下了心。
他和豹子不一样,不是贺汉渚的旧族故人,但他对上司的忠诚丝毫不逊豹子。
他出身于南方农村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小时读书,中学快毕业的时候,父亲病死,家道就此落魄,再无力支撑他继续求学。当时时局又风起云涌,他便投笔从戎入了行伍,恰投在了贺汉渚的麾下。
他很幸运,行伍里极少有像他这样受过教育的士兵,他作战又不畏死,很快被贺汉渚注意到,提拔了上来,最初是做秘书官。后来大概觉得他是可造之材,做秘书可惜,也是为了替他谋取资历,送他去了国内最著名的一所陆军学校。早年从那里出来的许多人,现在都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接受了两年正规的军事教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没有丝毫的犹豫,放弃了别的机会,回来继续跟随老上司辗转,一路升迁,直到现在。
他对上司怀有的这种必要时可用性命去守的忠诚,固然是出自于知遇之恩,但除了感恩,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对上司能力的崇拜,以及,发自他内心的敬重。
各派混战的这个时代,普通士兵地位低下,在诸多当权者的眼里,就是一群拿钱卖命的丘八,上了战场便形同消耗品,死了,自然会有新的来代替。士兵的命贱不如马。至于死后对家属的抚恤,更是动辄克扣,制度形同虚设。
他的上司固然也是慈不掌兵,甚至在外还有心狠手辣活阎王的名声,但对于为他打过仗的官兵和做过事的下属而言,他是如今罕见的会拿下面人当人看的上位者。每仗他必力求最小伤亡,对于死了的士兵的抚恤,更是不会有半点含糊,再难,也是优先发放,绝不短缺一分。早年他就曾亲手毙掉了一个私下克扣阵亡士兵抚恤的军官,那军官还有点来头,是王孝坤的一个远亲。所以,在早几年打仗,他带兵之时,固然也遇到过军饷短缺导致欠饷士兵集体喝粥的困难时期,但手下,却从没有像别的部队那样,动辄哗变。
爱惜士兵的性命。没钱就和官兵一起喝粥。来了钱,立马下发。绝对不扣死人的钱。
乱世当兵混饭吃,能遇到这样的上司,还有什么可求的?
在丁春山渐渐进入这个权力的世界,也完全地融入其中,明白了从上到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后,他越发感觉到了自己当初投对人的幸运。
他极力眺目,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江心。
夜深了,湿冷的夜霾渐渐浓重,浮荡在黑色的江面上,锁住了那条停在江流中央的蓬船。
他按捺性子,寸步不离地等着,等待上司上岸归来。
贺汉渚入了舱,舱门“吱呀”一声,在他身后关闭。
他没立刻前行,而是停在舱口,抬起视线。
舱篷的顶上悬了一盏马灯,发出一团昏黄的光,借着这团光,他看见舱门的对面摆了张竹椅,上面坐了一个身形精瘦的人,粗衣布鞋,花白色的短发,脸上有道看着年深日久的伤疤,浓眉下,两道目光深邃,不怒自威,皮肤是长年在外经受风吹日晒的那种古铜色,所以看不出明显的年纪,大概是在五六十岁之间。
这个人应该就是他此番特意前来拜望的郑龙王了。
精悍,深不可测,这是贺汉渚与对方四目相对之时,得来的第一印象。
但这条水上的龙王,此刻却似乎有些虚弱,坐着,身上还覆了条毯子,见他进来,也没起身,只是脸上露出些许的浅浅笑意,朝他微微颔首,指了指摆在对面的一张椅子,道:“失礼了,贺司令勿要见怪。请坐。”
他的声音低沉,说话之时,看着他的目光温和,完全不像是一个叱咤水路几十年的江湖人物,倒更像是一位年长慈爱的长辈。
贺汉渚立刻便明白了,郑龙王的伤情应该还没痊愈,但也没多问这种不该自己问询的事,没入座,而是上前几步,停在其人面前,恭敬地道:“上次承蒙龙王襄助,给了我天大的脸面,我才得以顺利解决关西之乱,平乱后,我想着回去之前,无论如何也当面见龙王表谢,所以回来贸然再次求见。多谢大当家赐面,请受我一礼。”
他循旧制,向郑龙王郑重行礼。
郑龙王摆了摆手:“贺司令不必多礼,放个人,于我只是一桩小事。况且关西的事,我前些时日也略有耳闻。你能这么快就平乱,可见能力卓著,绝非凡人。贺司令你是胸有丘壑腹吞乾坤之人,此番有我没我,于大局并无影响。客气了,不必站着说话,请坐。”
他再次让座。
贺汉渚终于坐了下去,简单讲述了下自己平乱的经过,最后道:“冯国邦在其中帮了大忙。倘若不是龙王放人,替我平白得他感激,他也不会这么痛快就下了决心全力助我。”
“总之,我欠龙王一个天大的人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往后,若有效力之处,请龙王开口,我虽不才,但必尽全力!”
贺汉渚说完,注视着对面沉默着的郑龙王。
他自忖与对方从无往来,更谈不上有渊源――非要说渊源,那就是去年在出川的路上,王泥鳅救了自己。这样说起来,还是自己先倒欠人情。
然而这回,他竟如此痛快地又替自己做了如此大的一个人情。
不弄明白,他怎么安心回去。
不过在他心里,也早略有考虑。
以他的推测,极有可能,郑龙王是有事想要自己替他去办。
所以,哪怕再归心似箭,他也必须先回来再走这一趟。
其实这样最好不过了。既能顺势结交这位平日没有机会认识的西南水路之王,也能还掉人情――他一向最不愿欠的,就是人情。
凭了感觉,他知船已停在了两江交汇的龙头江湾之中,江流变得湍急,船头船尾虽落下了锚,但还是被冲得微微摇摆。舱顶的马灯随之左右摇动,光晕晃荡,投在对面郑龙王的脸上,令其蒙了一层莫测的暗影。
贺汉渚耐心地等着对面的人开口,片刻后,听他缓缓道:“贺司令不必执着,郑某是在还你人情罢了。”
贺汉渚一愣,旋即反应了过来,对上了郑龙王投向自己的目光,没接口,知他必还有话。
果然,听他又接着道:“你对早年义王手下所谓郑大将窖藏一事,应当不陌生吧?”
贺汉渚再次愣怔。
十几年前,他的祖父和贺家满门就是因为所谓的长毛窖藏而横遭大祸,直到现在还有人认定他知道窖藏的秘辛。他怎么可能会陌生。
他看着对面的郑龙王,忽然想起了传言里那个和自己祖父有过往来的姓郑的大将。
眼前的这位郑龙王,也姓郑,又在自己面前主动忽然提及这件旧事。
难道……
他紧紧地盯着面前的郑龙王,心脏飞快地搏跳了起来。
郑龙王仿佛感应到了面前这个青年人的所想,却是神色如常,淡淡地道:“你猜得没错,我就是当年那个郑大将的后人。我也见过你的祖父,那年我十二岁,令祖当时也很年轻,三十左右的年纪吧,官任监察御史,受命来与我父斡旋,解救围城人质。倘若贺司令你有兴趣,我倒是可以和你说下我知道的一些旧事。”
贺家没有私藏所谓的什么长毛窖藏,这一点,贺汉渚绝对可以肯定。
但实话说,这些年以来,在他的心里,也隐隐存了一个疑问。
祖父年轻的时候,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讲,同情那位造了前朝反的义王手下郑大将,暗中助力对方脱身,于是招致谣言,说什么对方在事败之际,将窖藏的秘辛托付给了他,最终,多年之后,官场倾轧,在有心之人的拱火陷害之下,终为贺家惹来了私通逆贼隐匿窖藏的滔天罪名。
但时间过去已经太久了,那时自己根本还没出生。
他本以为这成了一笔糊涂账,自己这辈子恐怕都没机会获悉真相了,没有想到,今夜,就在这条船的舱里,在他的对面,竟坐着当年那位郑大将的后人。
贺汉渚慢慢地坐直了身体,神情肃穆,道:“愿闻其详。”
第123章 (船舱之中,一老一少,一盏...)
船舱之中, 一老,一少, 中间一盏马灯。
往事本已如烟,但随着郑龙王的讲述,又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
郑龙王本名道先,父亲是义王麾下的一名心腹大将,在他出生之前,天京已陷入内讧,义王率部出走, 郑大将誓死追随。数年后, 义王被俘,受凌迟之刑, 却是凛然不惧,从容就义,第二年天京也彻底陷落。但郑大将依然不甘, 带着剩余的还愿跟从的旧部继续作战。他想要继承义王遗志,誓反清廷到底,就这样东西转战, 又过去数年,渐渐地,他的心里也明白,大势已然去了,他再是满腔愤勇运筹帷幄, 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也是不可能了。
他甘愿秉承义王遗志战死阵中,但追随他的, 多是并肩多年的忠臣和义士,身后有老有小。郑大将不忍再让他们随自己送死,决意遣散人马,但大部分的手下都不愿离开。
郑大将最后做了决定,给愿意走的发放安置银,不愿走的,和他一道远迁西南,寻个隐居之地,先落脚,等日后,倘时机再来,重举反清大旗。
然而,一个拿了钱走掉的人却出卖了他,向当地的一名皇族将军告密,称义王死后,多年累积的窖藏埋藏所在,只有郑大将一人知晓。那将军为夺窖藏,亲自领兵追击到了芦山一带,郑大将神威无敌,在阵中冲杀进去抓获将军,又一番血战后,领着身边仅剩的最后几百人马突围而出。
当日,前面是夹门关,后面是大批的追兵,最后的生机就是夺下夹门关,以那名将军为质,谋求后路。
分明是一场惨烈至极的对战和厮杀,但在郑龙王讲来,却是语气平静,仿佛那些都真的只是过眼云烟。
他望着对面凝神在听的贺汉渚,继续说道:“天国不存之后,我父领着最后的孤军,和清廷继续对抗了多年。聚在我父身边的人,无不骁勇善战,以一敌十。我也出生在我父追随义王转战的途中,六岁握刀杀人,那一年,我十二岁,却已经历过了大大小小不下数十个仗了,当时,我随我的父亲和那些叔伯一道,以几百人之力夺下城关,随后,和追到的围兵,对峙了半个多月。”
“清廷的副将为了救回将军,答应放走我们。但有义王的前车之鉴,我父不信这些人。他死无妨,他想为这最后的几百人谋条活路。”
“我父当年带兵,体恤百姓,杀贪官,惩恶绅,当地乡民皆是同情,曾千方百计暗中加以掩护。令祖当时在京师做官,因是本地之人,贺家在当地又是名门世族,深孚众望,所以被调来担任参军,赞画方略。我父拒绝谈判,直到你祖父的到来。”
“我父答应见面。你的祖父也是大无畏,接受了孤身入关的条件,冒险单独见我父亲,面谈过后,达成条件。”
“我父许诺不走,在我和他的部下全部撤离后,他将释放将军,并自戕,人头任凭令祖取去交差。”
“令祖在见过那个被俘将军的面后,征得对方同意,答应保证让包括我在内的这几百人安全离开,绝不派人尾随,也不再计罪。双方为取信对方,皆以子孙后裔福祉,对天立下毒誓。”
从他上船后,郑龙王一口气说了这许多的话,精力似乎有些跟不上来,人慢慢地靠在了椅上,语速也放缓了。
他停了下来,微微闭目,似在回忆往事,又似在平复着此刻的内心情绪,片刻后睁眼,继续说道:“我至今仍记得我父与我诀别时的留言。他对我说,令祖人品应当可以相信。谈判之时他曾试探,称可将义王窖藏的秘密也一并告诉他,事后,愿和他私分,以此来换取他对我和这几百人的保护。但令祖不假思索严词拒绝,称应将窖藏交与朝廷,若是如此,我父不用自戕,他可以代我父向朝廷求情,将功折罪,饶过一命。”
“我父深恨清廷,死意已决,怎肯苟延残喘,何况他也不信清廷,鞑人怎知信义。他叮嘱我,倘若侥幸能够脱身,往后就此埋名,不必再想着为他或者义王复仇了,余生寻找并周济从前那些战死的部下家小,娶妻生子,安度一生。”
纵是一代悍枭,末路赴死,舐犊之情,亦是表露无疑。
贺汉渚听到这里,不禁微微动容。
郑龙王靠在椅上,却是一笑:“贺司令,我父当日确实没有错估那些人,不过,也没有信错令祖。果然,在我与那几百叔伯出关三日,我父依照诺言,释了将军并自戕之后,那些人便不顾令祖反对,悍然毁约,四处通缉,设下天罗地网追查我的下落。半个月后,我因受伤未愈,行踪泄露,危难之际,令祖派人送来了消息,我方得以脱身。此后我便行走江湖,日复一日,谨记我父临终之托,寻找当年那些旧部散落出去的还活在各处的家人。不瞒贺司令你,今日在我水会之中,便有不少是义王和我父旧部的后人。”
郑龙王终于讲完了这段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云烟里的往事,贺汉渚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那过往的一幕一幕。英雄末路,血和战,生与死,阴谋和诺言,一时之间,心潮涌动。
他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
“大当家便是因我祖父与令尊以及你当年的那段渊源,这回才襄助于我?”
郑龙王先是颔首。
“令祖信守诺言,事后,据理力争,以一人之力,反对毁约,助我脱身,高义令人敬仰。你是他的后人,既然寻了过来,我若能够助力,自然不遗余力。”
贺汉渚起立,再次郑重道谢,态度极其诚恳。
郑龙王示意他坐回去,注视着他,忽又微微一笑,跟着摇了摇头。
“不过,贺司令你其实也不必过于放在心上。我固然愿意出力,但我所谓的还你人情,并非是说这个。”
贺汉渚再次微怔。
“当年之事,我郑家不算欠了你祖父的恩情,双方各自守诺,履约罢了。令祖忠于清廷,事后也因救回将军,又获得我父首级,以功得了提拔。”
“至于到了十几年前,令祖因当年之事蒙冤,你贺家家破人散,事情,我也是知道的。固然,灭门之祸是因旧事而起,但冤有头,债有主,害了令祖与你贺家满门的罪魁,非我郑氏,而是清廷和陆宏达之流的小人。”
贺汉渚不得不承认,郑龙王这平静,甚至是带了几分冷血的话,其实也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并没有半点的错。
“那么龙王可否告知,所谓的还我人情,到底是什么人情?”
“恕我愚钝,倘若不是祖上渊源,我贺汉渚今日何德何能,叫龙王给了我如此的脸面。”
郑龙王凝视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