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节
曹有为道,你看我学狗叫行不,汪汪汪。
我说,汪汪你个毛线,距离这么远,他要是能够听到那也怪了。
曹有为道,那你说怎么办吧。
我眉头一皱道,这个格言小精灵比较喜欢说格言,我看咱们在纸上写一些小格言,用石头抛到院子中那房子门口,再在纸条上留下地址,说不定就能吸引格言小精灵出来找我们。
曹有为道,靠谱吗?
我说,靠谱不靠谱,试过才知道。
曹有为道,我不懂你什么格言不格言的,要整你整吧。
我点了点头,从背包摸出大白纸一张,签字笔一支,然后心道,如果写些大路边的格言,不会吸引这家伙的,还是写点他不知道的,比较精品的格言,写些什么呢?
我想了一会,决定挑选儒家经典《大学》第一章里面的话,于是提笔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我刚写到这里,曹有为早等的不耐烦了,推了推我道,你有完没完啊,写那么一长串给鬼看啊,格言不都是短小精悍的吗?
我说,怪我咯,要怪就怪《大学》的作者曾子咯,这家伙将全篇精华都扔在第一章了,还有好多字呢,我这还没写完呢,别打扰我。
曹有为道,你看看,一张纸都快满了,你能写完吗?
李大鬼笑道,就别写完了,格言小精灵既然喜欢格言,给它掐掉一部分,留点悬念,他更会被吸引出来的。
我听了这话,竖起大拇指赞道,真是老奸巨猾,哦不对,不愧是老姜,姜还是老的辣,一语点破,就听你的。
说完这话,我飞快在纸张的末尾,写下了欲知后面格言是啥,请出门右拐,xx行xx棵树下来找。
随后我在地面捡了一块石头包在了纸张中,然后交给曹有为,让他爬到树顶,扔进庄园中的屋子前,并嘱咐他千万别扔在看不见的旮旯里了。
曹有为接过笑道,我当年顽皮的时候,都是摸石头块子打鸟的,准头好的很。
他说完这话,在附近找了一棵树,向上爬去。
第二十章 伊甸精灵(5)
我说,不了解,看的都忘了,记不住,只有偶尔那么一句半句的能记起来。
李大鬼笑道,忘了好,忘了好,忘了才是自己的。
我说,这怎么说的,怎么忘了才是自己的?
李大鬼道,脑袋要是被别人占据了,你怎么能有自己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著作,都是人家自己的思想精华,那不是你的,只有不断的生活,不断的咂摸一些智慧的点,最后才能领会出自己的东西,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
我说,您老说的有那么点意思。
李大鬼道,记不住就记不住,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文字流过你的心田,就一定会在你心田中留下一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痕迹,潜移默化中就会积少成多,当使用的时候,就会如黄河决堤,咆哮奔腾!
我说,那也得找到引导它们出来的法子。
李大鬼道,当然,知识在于实践,学而不用,白学!
我说,学习如何学?
李大鬼道,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我说,民间所言,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李大鬼道,历史上每一个稍微出名点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一生学习不停止,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辩证思考,别怕思考犯错,就怕不思考。
我说,听您的意思也读儒家之书了?
李大鬼道,闲在山中坐,唯有以书为友,多多少少也读了那么点。
我说,那您老给解解《大学》第一章的话呗。
李大鬼道,哪里不明白?
我说,比如说,这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有很多争论,有的说亲民是新民,让人苟日新,日日新的意思,还有的说是亲近民众,另外,止于至善有的说是追求至善的境界保持不变,有的说是抵达至善境界。反正是众说纷纭。
李大鬼笑道,古代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是启蒙教育,大学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春秋战国之前的大周王朝,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国家管理人才。
既然儒家孔子继承了大周王宫之学,那么儒家学问的最根本就是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既然有这个目的存在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中的亲民就不是新民,就是实实在在的亲民,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另外,《大学》的目的是教人学习,教人修身,那止于至善,就是让人明白如何达到至善境界的一个进化的动态过程,所以这个止字,应该是和趾相通,即足,引申为抵达,教人如何抵达至善之境界,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知止而后定,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了如何抵达至善的境界,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心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了就能逐渐的拥有金刚不动之心,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安定,这叫处于任何环境都不乱其心,这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了,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变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是近道的基本前提。
只要一个人找到了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他就就能细细的考察环境的变化,思虑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谋划周详,逐渐的就能获得自己的智慧。
一旦一个人拥有智慧,那么他慢慢的就知道,事物有开始有变化有终结,有重要的次要的,做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就会知道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什么先生成,什么后生成,就距离得道不远了。
我说,你的解释倒是通俗易懂,跟别人解释的不太一样。
李大鬼道,每一句话,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根本上都是相同的,说的无非是一个人学习进步,自我修身进化,逐渐悟道的过程而已。
像这种古代格言,适合长期咂摸,不断翻阅,记住记不住不要紧,因为这样的格言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因为一个人生活阅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会。
我说,这话倒是真的,读书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事情,一天不读书就是一天不修身,不修身就很容易走偏。就跟玩游戏似的,一天不打怪升级增加经验值,就不会进步。不努力生活奋斗,就会纠结,就可能遭到人的羞辱,这就如同在游戏中被人家拿高级装备的踩是一个样子的。所以人要努力奋斗,努力进步,才符合人生之道。
李大鬼呵呵一笑道,你这比喻挺有意思的。
说完这话,他顿了下道,儒家无非教导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单的说的话,就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干着的事情——学,思,行。
学、思、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进化和升级的过程,和我上面所提的自我进化十个境界差不多,诚意就是比自爱高级一点的“情感”,自爱自知自明就会正心,正心之后就一定会自律,自律之后就会自立自强,那么就会成为一个好男人或者一个好女人,那么家庭就会和睦。
家庭是一个人温暖的大后方,既然大后方安定了,那就是家和,家和自然万事兴。
为什么万事兴?
因为家庭和睦,幸福开心,这人活在这小天地里就会心情愉悦,自然而然的生活工作就会愉悦,就没什么可担心的,那么就会有定性,自然就会以家庭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开疆拓土,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纵横驰骋,必然有所成就,逐渐的就达到了思想自由,财务的自由,身体的自由。
再进一步是治国,平天下。
治国,往大了说是治理国家,往小了说是一个国家中的人应当有国家主人公的意识,国家就是你的,不是别人的,只要你有能力,就要考虑国家有那些领域还不太完美,就可以想办法在这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不用管国家需不需要你去管,只要你有余力,有能力,你就去做,只要走正路,只要你开心就好了。
天下的事情,抵不过一个在正道中证道,在兴趣中进步。
至于平天下,往大了说是为了世界大同而努力奋斗,往小了说是一个个体要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精神之光温暖一小块地方。
只要每个人都点亮一小块地方,积少成多,那么整个世界就逐渐的明亮起来,或许这就是你说的精神统一场吧!
我说,这些先贤们的格言,果然适合在不同情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时期咂摸,你看你就理解的比较深刻,想必你的自我进化十个阶段,也是从这里面悟出来的吧。
李大鬼道,可能受到过启发,但并没有根据它来设定我的修身法则,不过是我心动之时随手写下,然后再和先贤们的智慧相对照,然后再进行互相辩证融合而已。
我说,天下至理,果然是相通的。不过处于不同时期的人,所用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
李大鬼道,所言甚是。
我说,您老对孔子和老子是什么评价?
李大鬼道,两人皆高深莫测,其修身之法,皆继承夏商周三代流传下来的学问,从根子上来说,采自天道地德人事,皆是“智慧+情感”的双修之法,这和佛家的修身之法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人只有有一个正向的智慧和情感,这个人的一生才能达到极致,才不会被道所弃,走向人生低谷。
说到这里,他顿了下道,这么说吧,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在于“亲悟”和“正心”,亲悟即是亲自感悟天地万象自然变化,人间冷暖,这需要辩证法则,需要智慧,亲悟之后人就会拥有至情,至情必然至性,至性必然明至理,如此,心才能不偏不倚,达到中正境界。
儒道两家的学问,语言看似简单,却玄机无限,只不过被后人僵化了而已,要理解他们的话语,必须深入考察现实生活,结合现实世界现象自行领悟,千万不能固守字面上的意思,没用的,他们的知识里蕴藏了“道”,道可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他们的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因为里面蕴含了天地间不变的恒常之理,但这不变的恒常之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物质世界中,对于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又有不同领悟之法,但归根就是用心体会而已。
所以说,这两人皆是人中之龙,在春秋战国礼坏乐崩,天下黑暗,人情险恶之时,用了不同的手法来去拯救世道人心。
老子看似无为,却是无为而为,孔子看似如履薄冰,却是明知不能为而强行为之,两人看似知识形态不同,但却都是基于“道”,采用了不同的术,两人皆是勇敢之人啊!
我说,有点道理。不过,现代人就喜欢曲解孔子这哥们的话,我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这么解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都可以,简直就是扯淡。
李大鬼道,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说,十五岁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一看就是一个成长过程,说的是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差不多就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就能立起来,做事啥的都没问题。
既然自立起来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一套做事准则,那么在不断的做事中成长修身之后,四十的时候差不多就没有什么疑惑的了,到了五十岁基本就知道未来几十年是什么样子了,也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能将自己的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了。
六十岁的时候听到别人说的什么话一耳朵就能辨别真假,知道别人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
七十岁的时候,心已经修炼到极为高级的境界了。
这个境界就是随心所欲的做事,都不会越轨,而这个规矩就是道德,比不违法、违规更高级,这可是极为高的境界,其心已是“道心”,这就合了儒家“率性谓之道”这句话。
可以这么说,所谓儒释道三家,全部讲的都是一个人如何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修心,做事,做人的一个知识的历练过程,可不是信仰石头块子那么低级的行为,这三家比什么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巴拉巴拉的教教们,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那基督教所谓《圣经》无非是被一代代删减改编的神话和民族变迁史融合的东西而已,蕴含的道理比儒释道差远了。
李大鬼道,你解释的倒也通俗易懂,说的也像那么回事,算是一个明白人。
我说,还好了,这不是刚跟你学的嘛,我是现学现卖!
说完这话,我刚想让他在解解《大学》第一章后面的话,这时曹有为蹦蹦跳跳,拍着手过来了,叫道,完事了,等着就好了。
听了这话,我和李大鬼停下话头,一行人就走到了约定地点,耐心的等候着。
却不知格言小精灵会不会被它不知道的格言吸引前来找我们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章 伊甸精灵(6)
没过半个小时,我们就看到格言精灵晃头晃脑,小心翼翼的向这边走来。
我心下一喜,道,这家伙果然被“炸”了出来。
随后,我走出大树后,对他叫道,嘀咕,嘀咕,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格言精灵本来还小心翼翼的样子,见到是我,脸上露出喜悦之色,蹦蹦跳跳的就过来了。
他到了我的面前,从兜里掏出纸道,这格言是你写的吧,好牛的样子呢。
我说,不是我写的,是我们国家古代一个牛人写的。
他说,哦,你们国家的人好牛哦。
我说,一般咯!
他说,你写的话好难懂哦,而且还不全哦,能不能给我解释解释纸上的话,然后再把后面的格言告诉我哦。
我说,汪汪你个毛线,距离这么远,他要是能够听到那也怪了。
曹有为道,那你说怎么办吧。
我眉头一皱道,这个格言小精灵比较喜欢说格言,我看咱们在纸上写一些小格言,用石头抛到院子中那房子门口,再在纸条上留下地址,说不定就能吸引格言小精灵出来找我们。
曹有为道,靠谱吗?
我说,靠谱不靠谱,试过才知道。
曹有为道,我不懂你什么格言不格言的,要整你整吧。
我点了点头,从背包摸出大白纸一张,签字笔一支,然后心道,如果写些大路边的格言,不会吸引这家伙的,还是写点他不知道的,比较精品的格言,写些什么呢?
我想了一会,决定挑选儒家经典《大学》第一章里面的话,于是提笔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我刚写到这里,曹有为早等的不耐烦了,推了推我道,你有完没完啊,写那么一长串给鬼看啊,格言不都是短小精悍的吗?
我说,怪我咯,要怪就怪《大学》的作者曾子咯,这家伙将全篇精华都扔在第一章了,还有好多字呢,我这还没写完呢,别打扰我。
曹有为道,你看看,一张纸都快满了,你能写完吗?
李大鬼笑道,就别写完了,格言小精灵既然喜欢格言,给它掐掉一部分,留点悬念,他更会被吸引出来的。
我听了这话,竖起大拇指赞道,真是老奸巨猾,哦不对,不愧是老姜,姜还是老的辣,一语点破,就听你的。
说完这话,我飞快在纸张的末尾,写下了欲知后面格言是啥,请出门右拐,xx行xx棵树下来找。
随后我在地面捡了一块石头包在了纸张中,然后交给曹有为,让他爬到树顶,扔进庄园中的屋子前,并嘱咐他千万别扔在看不见的旮旯里了。
曹有为接过笑道,我当年顽皮的时候,都是摸石头块子打鸟的,准头好的很。
他说完这话,在附近找了一棵树,向上爬去。
第二十章 伊甸精灵(5)
我说,不了解,看的都忘了,记不住,只有偶尔那么一句半句的能记起来。
李大鬼笑道,忘了好,忘了好,忘了才是自己的。
我说,这怎么说的,怎么忘了才是自己的?
李大鬼道,脑袋要是被别人占据了,你怎么能有自己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著作,都是人家自己的思想精华,那不是你的,只有不断的生活,不断的咂摸一些智慧的点,最后才能领会出自己的东西,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
我说,您老说的有那么点意思。
李大鬼道,记不住就记不住,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文字流过你的心田,就一定会在你心田中留下一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痕迹,潜移默化中就会积少成多,当使用的时候,就会如黄河决堤,咆哮奔腾!
我说,那也得找到引导它们出来的法子。
李大鬼道,当然,知识在于实践,学而不用,白学!
我说,学习如何学?
李大鬼道,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我说,民间所言,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李大鬼道,历史上每一个稍微出名点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一生学习不停止,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辩证思考,别怕思考犯错,就怕不思考。
我说,听您的意思也读儒家之书了?
李大鬼道,闲在山中坐,唯有以书为友,多多少少也读了那么点。
我说,那您老给解解《大学》第一章的话呗。
李大鬼道,哪里不明白?
我说,比如说,这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有很多争论,有的说亲民是新民,让人苟日新,日日新的意思,还有的说是亲近民众,另外,止于至善有的说是追求至善的境界保持不变,有的说是抵达至善境界。反正是众说纷纭。
李大鬼笑道,古代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是启蒙教育,大学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春秋战国之前的大周王朝,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国家管理人才。
既然儒家孔子继承了大周王宫之学,那么儒家学问的最根本就是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既然有这个目的存在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中的亲民就不是新民,就是实实在在的亲民,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另外,《大学》的目的是教人学习,教人修身,那止于至善,就是让人明白如何达到至善境界的一个进化的动态过程,所以这个止字,应该是和趾相通,即足,引申为抵达,教人如何抵达至善之境界,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知止而后定,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了如何抵达至善的境界,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心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了就能逐渐的拥有金刚不动之心,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安定,这叫处于任何环境都不乱其心,这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了,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变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是近道的基本前提。
只要一个人找到了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他就就能细细的考察环境的变化,思虑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谋划周详,逐渐的就能获得自己的智慧。
一旦一个人拥有智慧,那么他慢慢的就知道,事物有开始有变化有终结,有重要的次要的,做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就会知道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什么先生成,什么后生成,就距离得道不远了。
我说,你的解释倒是通俗易懂,跟别人解释的不太一样。
李大鬼道,每一句话,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根本上都是相同的,说的无非是一个人学习进步,自我修身进化,逐渐悟道的过程而已。
像这种古代格言,适合长期咂摸,不断翻阅,记住记不住不要紧,因为这样的格言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因为一个人生活阅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会。
我说,这话倒是真的,读书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事情,一天不读书就是一天不修身,不修身就很容易走偏。就跟玩游戏似的,一天不打怪升级增加经验值,就不会进步。不努力生活奋斗,就会纠结,就可能遭到人的羞辱,这就如同在游戏中被人家拿高级装备的踩是一个样子的。所以人要努力奋斗,努力进步,才符合人生之道。
李大鬼呵呵一笑道,你这比喻挺有意思的。
说完这话,他顿了下道,儒家无非教导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单的说的话,就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干着的事情——学,思,行。
学、思、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进化和升级的过程,和我上面所提的自我进化十个境界差不多,诚意就是比自爱高级一点的“情感”,自爱自知自明就会正心,正心之后就一定会自律,自律之后就会自立自强,那么就会成为一个好男人或者一个好女人,那么家庭就会和睦。
家庭是一个人温暖的大后方,既然大后方安定了,那就是家和,家和自然万事兴。
为什么万事兴?
因为家庭和睦,幸福开心,这人活在这小天地里就会心情愉悦,自然而然的生活工作就会愉悦,就没什么可担心的,那么就会有定性,自然就会以家庭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开疆拓土,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纵横驰骋,必然有所成就,逐渐的就达到了思想自由,财务的自由,身体的自由。
再进一步是治国,平天下。
治国,往大了说是治理国家,往小了说是一个国家中的人应当有国家主人公的意识,国家就是你的,不是别人的,只要你有能力,就要考虑国家有那些领域还不太完美,就可以想办法在这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不用管国家需不需要你去管,只要你有余力,有能力,你就去做,只要走正路,只要你开心就好了。
天下的事情,抵不过一个在正道中证道,在兴趣中进步。
至于平天下,往大了说是为了世界大同而努力奋斗,往小了说是一个个体要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精神之光温暖一小块地方。
只要每个人都点亮一小块地方,积少成多,那么整个世界就逐渐的明亮起来,或许这就是你说的精神统一场吧!
我说,这些先贤们的格言,果然适合在不同情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时期咂摸,你看你就理解的比较深刻,想必你的自我进化十个阶段,也是从这里面悟出来的吧。
李大鬼道,可能受到过启发,但并没有根据它来设定我的修身法则,不过是我心动之时随手写下,然后再和先贤们的智慧相对照,然后再进行互相辩证融合而已。
我说,天下至理,果然是相通的。不过处于不同时期的人,所用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
李大鬼道,所言甚是。
我说,您老对孔子和老子是什么评价?
李大鬼道,两人皆高深莫测,其修身之法,皆继承夏商周三代流传下来的学问,从根子上来说,采自天道地德人事,皆是“智慧+情感”的双修之法,这和佛家的修身之法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人只有有一个正向的智慧和情感,这个人的一生才能达到极致,才不会被道所弃,走向人生低谷。
说到这里,他顿了下道,这么说吧,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在于“亲悟”和“正心”,亲悟即是亲自感悟天地万象自然变化,人间冷暖,这需要辩证法则,需要智慧,亲悟之后人就会拥有至情,至情必然至性,至性必然明至理,如此,心才能不偏不倚,达到中正境界。
儒道两家的学问,语言看似简单,却玄机无限,只不过被后人僵化了而已,要理解他们的话语,必须深入考察现实生活,结合现实世界现象自行领悟,千万不能固守字面上的意思,没用的,他们的知识里蕴藏了“道”,道可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他们的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因为里面蕴含了天地间不变的恒常之理,但这不变的恒常之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物质世界中,对于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又有不同领悟之法,但归根就是用心体会而已。
所以说,这两人皆是人中之龙,在春秋战国礼坏乐崩,天下黑暗,人情险恶之时,用了不同的手法来去拯救世道人心。
老子看似无为,却是无为而为,孔子看似如履薄冰,却是明知不能为而强行为之,两人看似知识形态不同,但却都是基于“道”,采用了不同的术,两人皆是勇敢之人啊!
我说,有点道理。不过,现代人就喜欢曲解孔子这哥们的话,我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这么解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都可以,简直就是扯淡。
李大鬼道,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说,十五岁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一看就是一个成长过程,说的是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差不多就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就能立起来,做事啥的都没问题。
既然自立起来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一套做事准则,那么在不断的做事中成长修身之后,四十的时候差不多就没有什么疑惑的了,到了五十岁基本就知道未来几十年是什么样子了,也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能将自己的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了。
六十岁的时候听到别人说的什么话一耳朵就能辨别真假,知道别人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
七十岁的时候,心已经修炼到极为高级的境界了。
这个境界就是随心所欲的做事,都不会越轨,而这个规矩就是道德,比不违法、违规更高级,这可是极为高的境界,其心已是“道心”,这就合了儒家“率性谓之道”这句话。
可以这么说,所谓儒释道三家,全部讲的都是一个人如何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修心,做事,做人的一个知识的历练过程,可不是信仰石头块子那么低级的行为,这三家比什么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巴拉巴拉的教教们,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那基督教所谓《圣经》无非是被一代代删减改编的神话和民族变迁史融合的东西而已,蕴含的道理比儒释道差远了。
李大鬼道,你解释的倒也通俗易懂,说的也像那么回事,算是一个明白人。
我说,还好了,这不是刚跟你学的嘛,我是现学现卖!
说完这话,我刚想让他在解解《大学》第一章后面的话,这时曹有为蹦蹦跳跳,拍着手过来了,叫道,完事了,等着就好了。
听了这话,我和李大鬼停下话头,一行人就走到了约定地点,耐心的等候着。
却不知格言小精灵会不会被它不知道的格言吸引前来找我们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章 伊甸精灵(6)
没过半个小时,我们就看到格言精灵晃头晃脑,小心翼翼的向这边走来。
我心下一喜,道,这家伙果然被“炸”了出来。
随后,我走出大树后,对他叫道,嘀咕,嘀咕,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格言精灵本来还小心翼翼的样子,见到是我,脸上露出喜悦之色,蹦蹦跳跳的就过来了。
他到了我的面前,从兜里掏出纸道,这格言是你写的吧,好牛的样子呢。
我说,不是我写的,是我们国家古代一个牛人写的。
他说,哦,你们国家的人好牛哦。
我说,一般咯!
他说,你写的话好难懂哦,而且还不全哦,能不能给我解释解释纸上的话,然后再把后面的格言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