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
现如今的汉室朝廷大部分的基层官员都出自兖州学校,中层官员有近五分之二是兖州、豫州官僚系统升上来的,为此,没少有人弹劾曹孟德,偏偏让人奈何他不得的就是,这些人还真不是他提拔的,甚至都是不是他这一系人提拔的。
没办法,人才吗,哪哪都会发光。
曹操治下出人才,而且这些人才都非常的佩服曹孟德,简直就是全天然的曹党,这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秘密。
这就让人有些不愉快了,但是大家又说不了什么,曹操为官这些年,除了早期荐过几个武将,后期愣是一个人都不举荐,这些人全是自己拼上来的,有根基有资历,就像一股子跳动着的泉水一样汇入了平静无波的汉室朝堂中。
要说曹孟德所处的位置,更像是站在岸上,在小泉流要被凝水拖下去之前拨弄一下的弄潮人,直教人恨得牙痒痒。你说就要将这些小子骗下水了,偏偏曹孟德前不提点,后不提点,非要就差最后临门一脚了去说话,有你这么干事的吗?还有没有良心了?
差点就被骗的小崽子们吃过瘪之后,那眼睛叫瞪得像铜铃,警觉得要死,一时半刻都没法子让人掉坑里。
这就让人很不愉快了。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渐渐有人发现,不行,必须打破这一种朝堂的一面倒趋势,如今的举荐制虽然还在实行,但是举荐上来的人才多被择吏制压得死死的。
择吏制便是由官府亲自去各大学校招生,也有实习生留任的。这样的招生模式可以大量填充基础官员的空缺,虽然升迁比不上举荐制,但是稳扎稳打,对于寻常学子也是一件好事,根深则蒂固,自底层做起也有底层做起的益处。
这时候,脱胎于官员的考核制,便也有人说,不如咱们招惹也弄个考核制度吧。
——很讽刺的是,说这话的,并非是曹操一方的人,而是官宦出生。
会有如此一言,并非是他被曹操这儿派去的人洗了脑什么的,完全是因缘际会。
择吏制是官府到学校招人,也就是说,态度就和寻常人才所以为的“我有大才,尔当来求我”甚至于还能像夏景熙一样对着主公问上几个问题,考验一段时间最后颇为骄矜得答应完全不一样。
夏安然:不!我没有!你们胡说!!!
择吏更加像是自己的才学如同货物一般被那些底层小吏挑挑拣拣,甚至于还会挑剔他们。这怎么可以!
小年轻们表示我们应该以成绩说话,明明我的成绩是最好的!为什么你们要去参考什么课外实践课成绩,这不公平!
小学霸们回到家里怂恿家里头的人,觉得还是以成绩判定最为直接。家里头的人盘算了半天。
一年国家的举荐制才多少个名额,但是小吏有多少个名额……尤其是一些旁系家族,或是中小层家族,自觉自己家的儿子搭不上举荐制的船,偏偏择选制不知道为什么又没选中自家成绩优异的儿子,不由也觉得不公平,你觉得不公,我也觉得不公,当爹妈的大部分都觉得自家孩儿有天纵之才,更何况的确有些孩子成绩不错,就是没被选上。
于是他们自己向上头要求,既然已经有了择吏制,不如再来一个方法?
这说来有些可笑,但是在一方的小心翼翼推动,另一方的默许下,最后还是成功了。
科举考试成为并立于举荐制、择吏制的大汉第三种择选人才的方式。
一年后,第一届天子门生火热出炉。
出人意外的是,这些人中有的出生世家,有的出生平民,还有些出生权贵,几乎包罗了如今汉室的各种阶层。
如此结果令群臣吃惊,也让小皇帝兴奋不已。
这代表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大家支持科举这么简单,从简单的说,证明了此次考试的公正,从深里说,证明了无论何种出生的大汉子民,已经渐渐拥有了读书的资格。
而且,不是简单的开蒙。
而是能够和天下才人下场一试的资格。
虽然目前这类的学子大多来自兖州、豫州这类较为富庶又学风浓厚的地方,但是也有旁的州,就连凉州都考上来了一个,虽然成绩比不上旁人,但是那可是被定为蛮荒的西凉贫瘠之地的珍贵学子啊!
这一年的学子三甲被选出的时候正是秋日,这是夏安然定下的。
春闱、秋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科举制的顺序了。
只不过如今的大汉比之他参与科考的红楼时代版图要稍小一些,而且报名参考的学子也没有那么多,也多半集于洛阳周边的郡县,故而也没有必要像后世那样层层筛选,差不多是考两轮就分出了高低。
因为这一制度是在兴平十二年春定下的,所以殿试反而转为了在秋天,不过也挺好,秋天亦是收获的时节,而且在小冰河时期,秋天考试比春寒料峭时候对学生也更友好一些。
暗戳戳插手了出卷考试的夏安然作为科举的前辈在心中这样想,觉得自己的建议真的特别好特别体贴啦=w=。
至于学子们是不是这么想……恩,智者见智吧。
三甲选出的这一日夜晚,已经是一个合格帝王的刘协举办了一场私宴,邀请了他亲近的臣子们,其中自然包括夏安然。
小皇帝这一日兴奋异常,他连连劝酒,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这条路他们走得太久,也太小心了。
从办图书馆,到办学校,从兖州、豫州的小规模实验,从联合凉州的贾诩来择选人才,到大家逐渐将择吏制当做寻常事情,并且以孩童能够考入大学为自豪。
他们一步步得谋划,谋到白了发,谋到旧人换新人。终于在今日尘埃落幕。
没办法,人才吗,哪哪都会发光。
曹操治下出人才,而且这些人才都非常的佩服曹孟德,简直就是全天然的曹党,这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秘密。
这就让人有些不愉快了,但是大家又说不了什么,曹操为官这些年,除了早期荐过几个武将,后期愣是一个人都不举荐,这些人全是自己拼上来的,有根基有资历,就像一股子跳动着的泉水一样汇入了平静无波的汉室朝堂中。
要说曹孟德所处的位置,更像是站在岸上,在小泉流要被凝水拖下去之前拨弄一下的弄潮人,直教人恨得牙痒痒。你说就要将这些小子骗下水了,偏偏曹孟德前不提点,后不提点,非要就差最后临门一脚了去说话,有你这么干事的吗?还有没有良心了?
差点就被骗的小崽子们吃过瘪之后,那眼睛叫瞪得像铜铃,警觉得要死,一时半刻都没法子让人掉坑里。
这就让人很不愉快了。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渐渐有人发现,不行,必须打破这一种朝堂的一面倒趋势,如今的举荐制虽然还在实行,但是举荐上来的人才多被择吏制压得死死的。
择吏制便是由官府亲自去各大学校招生,也有实习生留任的。这样的招生模式可以大量填充基础官员的空缺,虽然升迁比不上举荐制,但是稳扎稳打,对于寻常学子也是一件好事,根深则蒂固,自底层做起也有底层做起的益处。
这时候,脱胎于官员的考核制,便也有人说,不如咱们招惹也弄个考核制度吧。
——很讽刺的是,说这话的,并非是曹操一方的人,而是官宦出生。
会有如此一言,并非是他被曹操这儿派去的人洗了脑什么的,完全是因缘际会。
择吏制是官府到学校招人,也就是说,态度就和寻常人才所以为的“我有大才,尔当来求我”甚至于还能像夏景熙一样对着主公问上几个问题,考验一段时间最后颇为骄矜得答应完全不一样。
夏安然:不!我没有!你们胡说!!!
择吏更加像是自己的才学如同货物一般被那些底层小吏挑挑拣拣,甚至于还会挑剔他们。这怎么可以!
小年轻们表示我们应该以成绩说话,明明我的成绩是最好的!为什么你们要去参考什么课外实践课成绩,这不公平!
小学霸们回到家里怂恿家里头的人,觉得还是以成绩判定最为直接。家里头的人盘算了半天。
一年国家的举荐制才多少个名额,但是小吏有多少个名额……尤其是一些旁系家族,或是中小层家族,自觉自己家的儿子搭不上举荐制的船,偏偏择选制不知道为什么又没选中自家成绩优异的儿子,不由也觉得不公平,你觉得不公,我也觉得不公,当爹妈的大部分都觉得自家孩儿有天纵之才,更何况的确有些孩子成绩不错,就是没被选上。
于是他们自己向上头要求,既然已经有了择吏制,不如再来一个方法?
这说来有些可笑,但是在一方的小心翼翼推动,另一方的默许下,最后还是成功了。
科举考试成为并立于举荐制、择吏制的大汉第三种择选人才的方式。
一年后,第一届天子门生火热出炉。
出人意外的是,这些人中有的出生世家,有的出生平民,还有些出生权贵,几乎包罗了如今汉室的各种阶层。
如此结果令群臣吃惊,也让小皇帝兴奋不已。
这代表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大家支持科举这么简单,从简单的说,证明了此次考试的公正,从深里说,证明了无论何种出生的大汉子民,已经渐渐拥有了读书的资格。
而且,不是简单的开蒙。
而是能够和天下才人下场一试的资格。
虽然目前这类的学子大多来自兖州、豫州这类较为富庶又学风浓厚的地方,但是也有旁的州,就连凉州都考上来了一个,虽然成绩比不上旁人,但是那可是被定为蛮荒的西凉贫瘠之地的珍贵学子啊!
这一年的学子三甲被选出的时候正是秋日,这是夏安然定下的。
春闱、秋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科举制的顺序了。
只不过如今的大汉比之他参与科考的红楼时代版图要稍小一些,而且报名参考的学子也没有那么多,也多半集于洛阳周边的郡县,故而也没有必要像后世那样层层筛选,差不多是考两轮就分出了高低。
因为这一制度是在兴平十二年春定下的,所以殿试反而转为了在秋天,不过也挺好,秋天亦是收获的时节,而且在小冰河时期,秋天考试比春寒料峭时候对学生也更友好一些。
暗戳戳插手了出卷考试的夏安然作为科举的前辈在心中这样想,觉得自己的建议真的特别好特别体贴啦=w=。
至于学子们是不是这么想……恩,智者见智吧。
三甲选出的这一日夜晚,已经是一个合格帝王的刘协举办了一场私宴,邀请了他亲近的臣子们,其中自然包括夏安然。
小皇帝这一日兴奋异常,他连连劝酒,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这条路他们走得太久,也太小心了。
从办图书馆,到办学校,从兖州、豫州的小规模实验,从联合凉州的贾诩来择选人才,到大家逐渐将择吏制当做寻常事情,并且以孩童能够考入大学为自豪。
他们一步步得谋划,谋到白了发,谋到旧人换新人。终于在今日尘埃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