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奶奶来送钱
宋玉桥带着两个弟弟,把一个胡同的雪壳子都给刨了起来。
“哎哟,这仨孩子,真好!看人家怎么教育的!”徐大嘴正好下班回来,赶紧夸几句。
谁家门口光溜溜的,看着不舒服呢。
屋子里也正热闹着。
王楠已经把林珊珊哄好了,小四和好了面,几人正准备包饺子。
“妹子,不是我说你,王楠是什么人,你心里没数?”孟巧莲已经听玉婴讲了事情经过,找个时间偷着数落林珊珊。
“我现在是太敏感了,现在一想可不是上了那泼妇的当?”
“就是,以后不用理会她,怎么着能往自己人身上捅刀子呢?你可不是傻?”孟巧莲叹口气,回头见玉婴,想起她碰瓷的事儿,噗嗤又笑了。
“这小丫头,真是机灵,要不是她,都不知道怎么收场了。”林珊珊把玉婴揽过去。
玉婴也在庆幸,这一招儿正好把卢旺香破功了。
本来大家回去要传王楠和林珊珊的八卦,现在就要把玉婴碰瓷的事儿当笑话讲了。一准儿喧宾夺主。玉婴顺便又出了一次名。
肉馅买的足,饱饱吃了一顿饺子,比过年还要享受。
小四干的活儿多,吃的也最多,躺在床上直哼哼,不肯去洗碗了。
林珊珊的身子还是弱,刚又动了气,这会儿就不舒服了。
王楠忙带她回家休息。
刚到门口又退了回来,玉婴爷爷奶奶风风火火闯进来。
“爹,娘,你们怎么来了?这么晚有什么事吗?”孟巧莲一直瞒着他们宋老蔫儿受伤的事。
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他们也帮不上忙,过来又没地方住,来回跑太辛苦,就想等宋老蔫儿出院再说。
“这么大事你也不告诉我们一声,要不是听说还不知道,老小儿没事吧?”
玉婴奶奶眼睛都是肿的,脸都被风吹红了一大片,估计听了消息一路哭着过来的。
宋老蔫儿的乳名叫老小儿。原来一直叫大名,现在是真急了,小名儿都叫出来。
“早没事儿了,娘,快上炕,这都冻透了。”孟巧莲把玉婴奶奶送到炕头坐好,又扯过被子盖到她的腿上。
“巧莲啊,娘可要谢谢你。这么大事儿,你是怎么担过来的?想想就心疼!”玉婴奶奶几句话,说得孟巧莲眼圈一红,低头抹了一把泪。
刚奶奶进屋时,玉婴还担心她会怪罪孟巧莲,不知说出这番话,这体谅,这贴心,真是一对好婆媳,活该人家处得好。
她往奶奶怀里凑了凑,帮她擦了一把泪。
玉婴爷爷一直是闷葫芦,也不问句话,进屋就低头坐下,坐在一边听她们娘俩把话聊开了,也放下心来。
“这也没地儿住,要不我们返回去吧。”玉婴爷爷站起身。
“那可不行!这大半夜赶着车走上几小时,可不是疯了!”孟巧莲急了。
“你这孩子呀。没那么可怕,我们年轻时,比这苦的日子过得多了。”玉婴奶奶笑着端详了一下孟巧莲,叹口气,“看把你瘦的,这都有白头发了,可苦了你了。”
“娘,我都快五十了,头发应该白了,不是因为老小儿的病。”孟巧莲忙遮掩。
“你不用说了,娘知道你的好,我和你爹还是回吧,不给你们添乱了,哪天再过来看他。”
“别,让爷爷去我那屋住,奶奶撂这炕上挤,我找地方去。”宋玉桥站起身。
孟巧莲刚瞧了一眼张婶子家,熄了灯的,她白天也是辛苦,估计早睡了,正不想折腾她。
现在宋玉桥自己解决,正好。
玉婴奶奶起个大早,跟着孟巧莲去了医院。
宋老蔫儿经历了一次生死,说不思念父母是假的,可都是不会表达感情的人。三人对面而坐,话都不知道怎么说,这时就全指着玉婴了。
“爹,爷爷奶奶听到信儿连夜赶来的,一夜都没睡安稳呢。”玉婴细声细气儿的说,护士听了不由得一笑。
“这小丫头,爱煞人了。”
“可不是,有这么个孙女,是我几世修来的福气。”玉婴奶奶把对儿子的感情全倾注到孙女身上,抱起玉婴,亲了又亲。
宋老蔫儿的嗓子不好,不想开口,怕吓到娘,就只顾着用眼神示意孟巧莲。
“他没事了,爹娘你们回吧,有时间再过来看看。现在天气冷,多穿点。”孟巧莲把老俩口领出来,宋老蔫儿松口气。
“他一直不开口,没事儿吧?”玉婴奶奶细心。
“嗓子薰坏了,说话哑得厉害。”孟巧莲笑了笑说,“人没事就好,什么丑了俊了的,哑了什么的都不算事。”
“玉婴娘,你真是知情达理,我这替老小儿谢你了。”玉婴爷爷突然开口。
“爹,看您说的,一家人谢什么。”
“我们走得急,手里现在就这么多,你拿着。等我们回去再凑点,给你送来。”玉婴奶奶说着把一个手绢包塞给孟巧莲,鼓鼓的,一看里面的钱就不少。
“娘,我现在不缺钱。不是让玉婴爹去您那收瓜子了嘛,你伙来我店看看。”孟巧莲把他们带到店里。
瞧着又是挂牌匾,又是摆货架子的。等时间到了还有两个雇员来上班,玉婴奶奶满脸的欣喜都遮不住了。
“我就说咱媳妇能干,瞧嘛,六个孩子教育得这么好,又弄个店,这得多辛苦,怪不得憔悴这么多。”玉婴奶奶拉着孟巧莲,心疼不已。
“你安心卖货,瓜子花生不够,我去隔壁村子都给你收一下。”玉婴爷爷半天不说一句话,说一句就顶事。
孟巧莲放心下来,原来还担心这点存货不够过年的呢。
送走老俩口,张婶子向柜台下面呶嘴,孟巧莲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玉婴奶奶还是把手绢包给留下了。
藏了地方,怕孟巧莲不知道让人顺走,偷着跟张婶子打了个招呼。
这老俩口在乡下自种自吃,平日里都不花什么钱,这五百元是从自己身上一点点抠下来的。对儿孙到是大方。
孟巧莲感慨万千,只能先收下。等她条件好了,说什么也得把老人接过来养老,不能扔在乡下了。
“哎哟,这仨孩子,真好!看人家怎么教育的!”徐大嘴正好下班回来,赶紧夸几句。
谁家门口光溜溜的,看着不舒服呢。
屋子里也正热闹着。
王楠已经把林珊珊哄好了,小四和好了面,几人正准备包饺子。
“妹子,不是我说你,王楠是什么人,你心里没数?”孟巧莲已经听玉婴讲了事情经过,找个时间偷着数落林珊珊。
“我现在是太敏感了,现在一想可不是上了那泼妇的当?”
“就是,以后不用理会她,怎么着能往自己人身上捅刀子呢?你可不是傻?”孟巧莲叹口气,回头见玉婴,想起她碰瓷的事儿,噗嗤又笑了。
“这小丫头,真是机灵,要不是她,都不知道怎么收场了。”林珊珊把玉婴揽过去。
玉婴也在庆幸,这一招儿正好把卢旺香破功了。
本来大家回去要传王楠和林珊珊的八卦,现在就要把玉婴碰瓷的事儿当笑话讲了。一准儿喧宾夺主。玉婴顺便又出了一次名。
肉馅买的足,饱饱吃了一顿饺子,比过年还要享受。
小四干的活儿多,吃的也最多,躺在床上直哼哼,不肯去洗碗了。
林珊珊的身子还是弱,刚又动了气,这会儿就不舒服了。
王楠忙带她回家休息。
刚到门口又退了回来,玉婴爷爷奶奶风风火火闯进来。
“爹,娘,你们怎么来了?这么晚有什么事吗?”孟巧莲一直瞒着他们宋老蔫儿受伤的事。
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他们也帮不上忙,过来又没地方住,来回跑太辛苦,就想等宋老蔫儿出院再说。
“这么大事你也不告诉我们一声,要不是听说还不知道,老小儿没事吧?”
玉婴奶奶眼睛都是肿的,脸都被风吹红了一大片,估计听了消息一路哭着过来的。
宋老蔫儿的乳名叫老小儿。原来一直叫大名,现在是真急了,小名儿都叫出来。
“早没事儿了,娘,快上炕,这都冻透了。”孟巧莲把玉婴奶奶送到炕头坐好,又扯过被子盖到她的腿上。
“巧莲啊,娘可要谢谢你。这么大事儿,你是怎么担过来的?想想就心疼!”玉婴奶奶几句话,说得孟巧莲眼圈一红,低头抹了一把泪。
刚奶奶进屋时,玉婴还担心她会怪罪孟巧莲,不知说出这番话,这体谅,这贴心,真是一对好婆媳,活该人家处得好。
她往奶奶怀里凑了凑,帮她擦了一把泪。
玉婴爷爷一直是闷葫芦,也不问句话,进屋就低头坐下,坐在一边听她们娘俩把话聊开了,也放下心来。
“这也没地儿住,要不我们返回去吧。”玉婴爷爷站起身。
“那可不行!这大半夜赶着车走上几小时,可不是疯了!”孟巧莲急了。
“你这孩子呀。没那么可怕,我们年轻时,比这苦的日子过得多了。”玉婴奶奶笑着端详了一下孟巧莲,叹口气,“看把你瘦的,这都有白头发了,可苦了你了。”
“娘,我都快五十了,头发应该白了,不是因为老小儿的病。”孟巧莲忙遮掩。
“你不用说了,娘知道你的好,我和你爹还是回吧,不给你们添乱了,哪天再过来看他。”
“别,让爷爷去我那屋住,奶奶撂这炕上挤,我找地方去。”宋玉桥站起身。
孟巧莲刚瞧了一眼张婶子家,熄了灯的,她白天也是辛苦,估计早睡了,正不想折腾她。
现在宋玉桥自己解决,正好。
玉婴奶奶起个大早,跟着孟巧莲去了医院。
宋老蔫儿经历了一次生死,说不思念父母是假的,可都是不会表达感情的人。三人对面而坐,话都不知道怎么说,这时就全指着玉婴了。
“爹,爷爷奶奶听到信儿连夜赶来的,一夜都没睡安稳呢。”玉婴细声细气儿的说,护士听了不由得一笑。
“这小丫头,爱煞人了。”
“可不是,有这么个孙女,是我几世修来的福气。”玉婴奶奶把对儿子的感情全倾注到孙女身上,抱起玉婴,亲了又亲。
宋老蔫儿的嗓子不好,不想开口,怕吓到娘,就只顾着用眼神示意孟巧莲。
“他没事了,爹娘你们回吧,有时间再过来看看。现在天气冷,多穿点。”孟巧莲把老俩口领出来,宋老蔫儿松口气。
“他一直不开口,没事儿吧?”玉婴奶奶细心。
“嗓子薰坏了,说话哑得厉害。”孟巧莲笑了笑说,“人没事就好,什么丑了俊了的,哑了什么的都不算事。”
“玉婴娘,你真是知情达理,我这替老小儿谢你了。”玉婴爷爷突然开口。
“爹,看您说的,一家人谢什么。”
“我们走得急,手里现在就这么多,你拿着。等我们回去再凑点,给你送来。”玉婴奶奶说着把一个手绢包塞给孟巧莲,鼓鼓的,一看里面的钱就不少。
“娘,我现在不缺钱。不是让玉婴爹去您那收瓜子了嘛,你伙来我店看看。”孟巧莲把他们带到店里。
瞧着又是挂牌匾,又是摆货架子的。等时间到了还有两个雇员来上班,玉婴奶奶满脸的欣喜都遮不住了。
“我就说咱媳妇能干,瞧嘛,六个孩子教育得这么好,又弄个店,这得多辛苦,怪不得憔悴这么多。”玉婴奶奶拉着孟巧莲,心疼不已。
“你安心卖货,瓜子花生不够,我去隔壁村子都给你收一下。”玉婴爷爷半天不说一句话,说一句就顶事。
孟巧莲放心下来,原来还担心这点存货不够过年的呢。
送走老俩口,张婶子向柜台下面呶嘴,孟巧莲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玉婴奶奶还是把手绢包给留下了。
藏了地方,怕孟巧莲不知道让人顺走,偷着跟张婶子打了个招呼。
这老俩口在乡下自种自吃,平日里都不花什么钱,这五百元是从自己身上一点点抠下来的。对儿孙到是大方。
孟巧莲感慨万千,只能先收下。等她条件好了,说什么也得把老人接过来养老,不能扔在乡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