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人才培养
  521工程在圆满完成了工业化试验之后,作为项目本身,确实可以结题了,但结题只是一个科研项目需要经过的程序之一,如果要让项目达到预期目的并取得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陈耀华作为tsm研究室主任和521工程副总指挥,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跟手下的几位课题组长完全不同,组长们只顾完成本组的科研课题,陈耀华则要统筹考虑整个521工程的各个方面,组长们关心项目总结和成果鉴定,因为这是他们将来晋职称涨工资的筹码,陈耀华当然也不会忽视科研成果对他的作用,但这只是他要考虑的诸多问题之一。
  几位同事的表情,让陈耀华意识到各位组长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就已经处于放松状态,他告诫道:“521工程从科研项目的运作程序上讲,现在是可以结题了,但各位即使从本组从事的实际工作分析,是不是觉得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
  “需要完善的地方确实有,但也不存在多大的工作量,不就是做些补充试验嘛。”马学远不以为然地说。
  “看来大家还是对问题不够重视,你们也听说了,在收集用户意见时,除了提到缺乏抗老化性能数据,现有的几家用户都认为我们的tsm材料在品种规格方面太单一,很难满足实际需要。抗老化数据现在已经在着手解决了,多品种多规格问题,下一步是不是也需要认真对待?”
  “问题是这跟我们这些做原料研制的有什么关系?tsm的品种规格应该是你们做材料合成的事。”
  “学远不要健忘,小试和工业化试验已经证明,tsm材料除了跟合成工艺有关,原料纯度对tsm材料性能也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不要急于把自己排除在外。”
  二组的孙良才一向看不惯老马这种凡事都要搅三分的做派,“没啥可争辩的,主任你就直接布置各组下一阶段的任务吧。”
  “是啊,人闲下来容易变懒,你就说接下来我们应该干什么就行了。”老钱是个直性子,从来不喜欢在细节上纠缠。
  陈耀华点点头,他知道马学远不受其他人待见,老马那些胡搅蛮缠的话,即使他不在意,孙良才和老钱看不惯,“实际上接下来的工作任务不仅繁杂,而且一点也不轻松,对于你们三个试验组而言,各组一方面要组织人手编写试验报告,准备鉴定资料;另外就是完善原料制备方法,比如试验三组如何增强催化剂的强度,在探索高效环保的原料制备工艺方面,每个组都有很多事情可做;第三,为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
  “在原料制备方面,我也觉得现在离高效环保的要求还差得很远,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提高原料纯度和收率,做到环保化生产,其技术难度跟当初开发现有的生产方法相比,我认为一点也不差,要想开发出产品纯度更高,收率更好的环保化生产工艺,需要的科研经费不会比前期少。主任,你光想着让我们做这方面工作,经费来源怎么办?”孙良才理性地提出问题。
  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方面,陈耀华喜欢跟同事们讨论问题,他从来不搞一言堂,孙良才提出的问题,他已经考虑过了,毕竟没有经费,什么科研项目也没法开展。
  “良才提到的经费问题,我做过一些打算,一方面工业化试验还剩了一些经费,如果现在开始进行探索实验,经费暂时没有问题;另外,各组还可以根据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把项目提出来报请上级机构单独立项,并以此申请经费支持;第三,即使得不到上级机构的经费支持,521工程在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效益产出,将来还要搞工业化生产,就凭这个有利条件,负担几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应该不算什么大事。”
  院里的梅院长就曾说过,陈耀华考虑问题一向稳妥,他如果提出问题,一般都想好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听了他的分析,几位组长认为,接下来的经费确实不成问题。
  按照陈耀华的设想,他认为应该把每个试验组的技术人员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从事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准备成果鉴定材料,另一部分人员进行技术探索,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原材料和tsm生产方法,其余技术人员为工业化大生产做准备工作。
  “总得有个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吧,你不能让我们同时开展这些工作呀!”马学远的思维,似乎永远都跟陈耀华不合拍。
  “如果非要排个先后顺序,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你们也许认为是521工程包括小试和工业化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因为这涉及到尽早实现成果鉴定的问题。但是,我认为tsm材料的多品种多规格,几种原料纯度的提高和环保化生产工艺的探索,还有将521工程尽早实现产业化,这些是比成果鉴定更加重要的工作。所以,我认为这几项工作应该同时开展,没有孰先孰后之分。”
  虽然愿意跟同事们讨论工作,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陈耀华很有主见,从来不会被同事牵着鼻子走。
  “老陈,你这想法倒是不错,几件事情都不耽误,就怕每个组的技术力量不够用啊!”钱章良不无担忧地说。
  “现在每个试验组都有十五六名技术人员,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抽出两三名技术人员编写试验总结报告,四五名技术人员做产业化大生产的准备工作,剩余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用来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技术人员怎么不够用呢?”
  “主任,你知道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三方面工作都需要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每个试验组有几个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人员?把工作交给他们能放心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呀!”孙良才也觉得为难。
  在科研工作上,老陈也只具体负责一个试验组的工作,在这方面他跟另外几位组长其实没啥区别,但在管理和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方面,老钱等其他几位组长就差远了。
  在陈耀华负责的材料合成试验组,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周玉明、许巍、田海涛和唐建林培养成了业务骨干,几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他们早就具备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管陈耀华在不在组里,只要他把工作交代清楚,这几名助手就可以各司其职,带领全组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反观其他几个试验组,不管是自视甚高的马学远,还是喜欢亲力亲为的钱章良,或者善于钻研的孙良才,至今没有在组里培养出自己的得力助手,所以,除了他们自己,孙良才等人觉得自己组里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可用之人。
  陈耀华早就看出了这个问题,也在各种场合多次提醒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引起其他组长的足够重视,现在需要用人了,才感到无人可用,这是他们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
  趁此机会,陈耀华正好再一次向几位组长强调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咱们在座的几位,虽然现在都是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长,想想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要是没有领导和师傅往咱们肩上压担子,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样呢。没有担负过重任的肩膀,当然难当大任,这对谁都一样。所以,我建议各位组长这次大胆地把工作交给你们认为有潜力的年轻人,有你们最后把关,不要怕他们犯错。”
  孙良才跟老钱相互看了看,他们似乎接受了陈耀华的观点,大概觉得也只能这样,才不至于无人可用。
  如果按照几位组长的传统思维,在他们的亲自带领下,首先编写各自小组的试验总结报告,然后等待召开成果鉴定会,随后再慢慢为产业化大生产做准备,最后才进一步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效率太低,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无视各行各业对tsm材料的迫切需求,违背521工程的立项初衷,对国家和迫切需要tsm材料的用户都是不负责任的。
  陈耀华要求各组按照他的布置开展下一步工作,通常情况下,一个科研项目结题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科技人员要懒散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把心收回来,但陈耀华不允许那种情况发生。至于各组究竟是不是无人可用,那原本就是个伪命题,你平时不注重人才培养,到了关键时候哪有人才可用?现在工作任务繁重,正是各组培养锻炼年轻人的好时机。
  ......
  为了让年轻人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在材料合成课题组,陈耀华虽然也把任务分解到几位年轻助手肩上,但在分工的同时,他更强调合作。比如,他让周玉明主要负责tsm材料合成阶段的产业化准备,但另外几位年轻人也要参与其中,只是他们都有各自负责的其他任务,参与深度根据各人的精力和时间自行决定,而周玉明在主持产业化准备工作的同时,也要抽出精力参与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和先进生产工艺的探索实验。
  不可否认,这样的安排增加了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但也让他们得到了全面锻炼的机会,增长了见识,对快速提高年轻人的工作能力有益无害,除了感觉业余时间有点少,他们都没有其他怨言。
  一个多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陈耀华当然没有忘记留在青海值守的许巍,决定尽快派人去接替他的工作。
  当陈耀华向周玉明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心领神会,“主任,不用往下说了,你就直接告诉我,让我哪天启程去青海吧。”
  “你忙什么呀?我跟你谈这件事,不是让你这次就去接替许巍,而是商量组里几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你现在不适合出差,以后会轮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