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七零] 第194节
“你是哪的人啊?”
“榕城那边的。”
俩人,一老一少,在屋里说着话,等去养鹿场铲粪回来的潘良见屋里多了个人后,连忙把门给关上了。
他见这个学生来了,他不知道咋和她相处,毕竟他教她,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只教了她两年,她就对他这样好,送衣服又送吃的。
他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老潘傻愣着干啥啊,你学生来看你了。”
老徐知道他心里不自在,连忙推着他坐下。
“潘老师。”
周文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你坐,你坐……”
潘良让她坐下。
“潘老师,你咳嗽好点了吗?”
“喝了你送来的药,全好了。”
“潘老师,你拿我当侄女看待就行,上学那会,要不是你,我恐怕都饿死了。”
周文看出了他很拘谨,和上辈子那个谈笑风生的老师,不一样了。
这辈子,他们之间,确实缺了一段师生情谊。
潘良真的想不起来了,听她这样说,要不是之前她能准确的说出学校的名字,还有地方名,他恐怕都要以为她认错人了。
“我这两年记性越发的不好了,都想不起了,只记得班上的学生很多,都是一群萝卜头。”
“你刚来学校那年,我才十一岁……潘老师,你来到农场几年了?”
要不是那天周文听人喊老潘,压根就认不出他来,后面一问见真是他。
“六年了,没想到在这能碰上来这插队的学生,还能靠学生救济。”
潘良感慨的不行,
“你来这插队,也不能丢了学问,多看看书,说不定啥时候就能回城接着上学了,你高中读完了吗?”
“读完了,后面就下乡来插队了。”
周文临走的时候,提着一包潘良让她看完的书。
和潘良一个屋的老徐,也拿出了几本。
等周文下次来的时候,他们还会考她。
在农场的日子过的快的很,王翠芬她们中间还来看过周文一次,并且见到了宋清河,这个照片上的人。
一九七七年,春。
得到高考有可能会恢复的潘良,第一时间就来找了周文。
“赶快准备高考。”
他此时比周文还要激动,紧张。
能高考就代表着插队的知青能返城了。
“潘老师?”
周文此时正在家里浇菜,虽然知道高考会恢复,但她没想到潘老师这么早就知道了。
“现在只漏出来一点风声,不过,现在准备起来,没啥坏处。”
一年的时间,他已经把周文当成了他真正的学生,他发现,她真的聪明,也很好学。
她留在这个农场,简直太可惜了。
不能上大学更可惜。
周文上辈子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地质专业,刚毕业就死了。
她死在了自己的二十四岁,人生最好的时候。
周文这辈子还要上同样的大学,学同样的专业,她要沿着上辈子的轨迹再走一遍。
揭开真相,找出自己上辈子的死因。
“姐夫,上面来电报给你说什么了?”
一年过去,刘玲玲还是没能嫁给她姐夫沈团长。
倒是沈蓉和他越走越近。
刘玲玲为了他,已经在这熬成了老姑娘,见上面终于给她姐夫来电报了,她心中又燃起了回城的希望。
在得知这只是一份表示慰问的电报后,整个人失望的不行。
“老潘,你说这要是真的恢复高考,咱们这些人是不是也能回城了?”
老徐在牛棚里问着潘良。
他媳妇和他离婚了,听说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改嫁了,他还有点不想离开这个地方。
在这至少有老潘,还有那些人。
小文那姑娘还会时常给他们俩送点吃的,改善一下伙食。
等回城后,他真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走一步看一步吧,估计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要是能恢复原来的职位,还挺好的。
“对了,你上次回去,你二姐她怎么样了?她当年的那个孩子找回来了吗,有音信没?”
老徐突然想起来了这茬事。
蹲在炉子旁通炉子的潘良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
“还是疯疯癫癫的,那个孩子已经丢了快二十年了,哪里还有音信。
估计现在都该长成小文那样大了。”
他这次回去,他二姐还喊他爹,他说他是她兄弟,她说啥都不信,怀里还抱着一个洋娃娃,说是她的闺女家玉。
他二姐的闺女当初在医院一生下来,就被人给偷走了,二姐自那以后就疯了。
他也找了他那个外甥女很多年,但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我记得小文今年也是二十岁,去年刚来这的时候,我听到她已经结婚登记的事,还有点不敢相信。
年纪轻轻就结婚了,那个宋知青人也挺好的,俩人配的很。”
老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亲生闺女,他下放那年,她已经十六岁了,现在估计都结婚嫁人了。
这八九年,她没有来这看过他这个父亲一次,他儿子也是。
每次看到旁人的媳妇,子女都来这探望,他心里就难受的慌。
“小文也是二十岁了吗?”
潘良有些诧异,炉子都不捅了,脸上闪过一抹思虑。
“二十了,之前我还问过她,多么年轻啊,比咱那会强多了。”
老徐这个老教授,也不好白吃她的东西,可他除了这身学问,就没啥能拿得出手的了。
不管啥,他就一股脑的教给了她。
潘良又追问,
“你有没有听她提起过她的家庭?”
“这个倒没有,对了,去年她家人不是来过咱这农场吗,当时你不在农场,你不知道。
她还带着她的二妈二爸来这找老曲,还是我在中间给牵的线。”
老曲是个老中医,也被下放到这来了,农场里的人有啥病的,都来找他。
之前有个女同志结婚几年,要不上孩子,就是他给开方子吃好的,听说生了个大胖小子,她婆婆还过来给老曲送喜蛋。
“怎么是二爸二妈,他们是啥病啊?”
“我当时没在屋里,估计是啥不好说出口的病吧。”
老徐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
“你想外甥女想疯了吧,她怎么可能是你外甥女。
人家的二爸二妈,对她好的不行,小文那姑娘肯定是他们亲生的。”
老徐可是亲眼见过的,不是亲生的,压根不会那样。
“我就是随口问问。”
潘良心中刚燃起的一丝希冀,顿时被压了下去。
王红梅也从食堂请了病假,躲在宿舍里看书。
等到八月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了下来,无论是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还是在农场的知青,都像疯了似的。
都纷纷扔下了手中的锄头,重新又拿起了课本。
这个时候,也有一部分在农村嫁人或者娶妻的知青,面临着选择。
牛棚区老杨的闺女杨絮云就是这样。
当年为了给她爹看病,她把自己嫁给了南岭公社的王宝牛,一个治疗牲畜的兽医。
他的亲爹,是公社的干部,姑姑是农场养鹅场的队长。
王宝牛有次来农场找他姑姑送家里腌的咸菜,在农场对杨絮云一见钟情,说啥都要娶她。
原本家里给他定的那门婚事,他在家各种闹,闹的他爹娘没法子,只好和人家退了亲。
那个时候,农场一个月里是能看上一场电影的,他每次都会借着看电影,或者借着来找他姑姑的名头,来农场找杨絮云。
“榕城那边的。”
俩人,一老一少,在屋里说着话,等去养鹿场铲粪回来的潘良见屋里多了个人后,连忙把门给关上了。
他见这个学生来了,他不知道咋和她相处,毕竟他教她,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只教了她两年,她就对他这样好,送衣服又送吃的。
他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老潘傻愣着干啥啊,你学生来看你了。”
老徐知道他心里不自在,连忙推着他坐下。
“潘老师。”
周文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你坐,你坐……”
潘良让她坐下。
“潘老师,你咳嗽好点了吗?”
“喝了你送来的药,全好了。”
“潘老师,你拿我当侄女看待就行,上学那会,要不是你,我恐怕都饿死了。”
周文看出了他很拘谨,和上辈子那个谈笑风生的老师,不一样了。
这辈子,他们之间,确实缺了一段师生情谊。
潘良真的想不起来了,听她这样说,要不是之前她能准确的说出学校的名字,还有地方名,他恐怕都要以为她认错人了。
“我这两年记性越发的不好了,都想不起了,只记得班上的学生很多,都是一群萝卜头。”
“你刚来学校那年,我才十一岁……潘老师,你来到农场几年了?”
要不是那天周文听人喊老潘,压根就认不出他来,后面一问见真是他。
“六年了,没想到在这能碰上来这插队的学生,还能靠学生救济。”
潘良感慨的不行,
“你来这插队,也不能丢了学问,多看看书,说不定啥时候就能回城接着上学了,你高中读完了吗?”
“读完了,后面就下乡来插队了。”
周文临走的时候,提着一包潘良让她看完的书。
和潘良一个屋的老徐,也拿出了几本。
等周文下次来的时候,他们还会考她。
在农场的日子过的快的很,王翠芬她们中间还来看过周文一次,并且见到了宋清河,这个照片上的人。
一九七七年,春。
得到高考有可能会恢复的潘良,第一时间就来找了周文。
“赶快准备高考。”
他此时比周文还要激动,紧张。
能高考就代表着插队的知青能返城了。
“潘老师?”
周文此时正在家里浇菜,虽然知道高考会恢复,但她没想到潘老师这么早就知道了。
“现在只漏出来一点风声,不过,现在准备起来,没啥坏处。”
一年的时间,他已经把周文当成了他真正的学生,他发现,她真的聪明,也很好学。
她留在这个农场,简直太可惜了。
不能上大学更可惜。
周文上辈子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地质专业,刚毕业就死了。
她死在了自己的二十四岁,人生最好的时候。
周文这辈子还要上同样的大学,学同样的专业,她要沿着上辈子的轨迹再走一遍。
揭开真相,找出自己上辈子的死因。
“姐夫,上面来电报给你说什么了?”
一年过去,刘玲玲还是没能嫁给她姐夫沈团长。
倒是沈蓉和他越走越近。
刘玲玲为了他,已经在这熬成了老姑娘,见上面终于给她姐夫来电报了,她心中又燃起了回城的希望。
在得知这只是一份表示慰问的电报后,整个人失望的不行。
“老潘,你说这要是真的恢复高考,咱们这些人是不是也能回城了?”
老徐在牛棚里问着潘良。
他媳妇和他离婚了,听说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改嫁了,他还有点不想离开这个地方。
在这至少有老潘,还有那些人。
小文那姑娘还会时常给他们俩送点吃的,改善一下伙食。
等回城后,他真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走一步看一步吧,估计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要是能恢复原来的职位,还挺好的。
“对了,你上次回去,你二姐她怎么样了?她当年的那个孩子找回来了吗,有音信没?”
老徐突然想起来了这茬事。
蹲在炉子旁通炉子的潘良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
“还是疯疯癫癫的,那个孩子已经丢了快二十年了,哪里还有音信。
估计现在都该长成小文那样大了。”
他这次回去,他二姐还喊他爹,他说他是她兄弟,她说啥都不信,怀里还抱着一个洋娃娃,说是她的闺女家玉。
他二姐的闺女当初在医院一生下来,就被人给偷走了,二姐自那以后就疯了。
他也找了他那个外甥女很多年,但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我记得小文今年也是二十岁,去年刚来这的时候,我听到她已经结婚登记的事,还有点不敢相信。
年纪轻轻就结婚了,那个宋知青人也挺好的,俩人配的很。”
老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亲生闺女,他下放那年,她已经十六岁了,现在估计都结婚嫁人了。
这八九年,她没有来这看过他这个父亲一次,他儿子也是。
每次看到旁人的媳妇,子女都来这探望,他心里就难受的慌。
“小文也是二十岁了吗?”
潘良有些诧异,炉子都不捅了,脸上闪过一抹思虑。
“二十了,之前我还问过她,多么年轻啊,比咱那会强多了。”
老徐这个老教授,也不好白吃她的东西,可他除了这身学问,就没啥能拿得出手的了。
不管啥,他就一股脑的教给了她。
潘良又追问,
“你有没有听她提起过她的家庭?”
“这个倒没有,对了,去年她家人不是来过咱这农场吗,当时你不在农场,你不知道。
她还带着她的二妈二爸来这找老曲,还是我在中间给牵的线。”
老曲是个老中医,也被下放到这来了,农场里的人有啥病的,都来找他。
之前有个女同志结婚几年,要不上孩子,就是他给开方子吃好的,听说生了个大胖小子,她婆婆还过来给老曲送喜蛋。
“怎么是二爸二妈,他们是啥病啊?”
“我当时没在屋里,估计是啥不好说出口的病吧。”
老徐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
“你想外甥女想疯了吧,她怎么可能是你外甥女。
人家的二爸二妈,对她好的不行,小文那姑娘肯定是他们亲生的。”
老徐可是亲眼见过的,不是亲生的,压根不会那样。
“我就是随口问问。”
潘良心中刚燃起的一丝希冀,顿时被压了下去。
王红梅也从食堂请了病假,躲在宿舍里看书。
等到八月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了下来,无论是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还是在农场的知青,都像疯了似的。
都纷纷扔下了手中的锄头,重新又拿起了课本。
这个时候,也有一部分在农村嫁人或者娶妻的知青,面临着选择。
牛棚区老杨的闺女杨絮云就是这样。
当年为了给她爹看病,她把自己嫁给了南岭公社的王宝牛,一个治疗牲畜的兽医。
他的亲爹,是公社的干部,姑姑是农场养鹅场的队长。
王宝牛有次来农场找他姑姑送家里腌的咸菜,在农场对杨絮云一见钟情,说啥都要娶她。
原本家里给他定的那门婚事,他在家各种闹,闹的他爹娘没法子,只好和人家退了亲。
那个时候,农场一个月里是能看上一场电影的,他每次都会借着看电影,或者借着来找他姑姑的名头,来农场找杨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