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凭破案冠绝京华 第225节
她倾身捡起来,但下一刻,永宁又拿走玉簪丢在雪里,翠嬷嬷无奈极了,看一眼秦缨,却又不知该说什么。
这时,永宁也看向秦缨,还露出一丝笑意,仿佛此行很值得让秦缨看到。
秦缨有些莫名,“公主殿下为何扔簪子?”
永宁眨了眨眼,秦缨又问:“您是想说,让我也学?”
永宁眸子一亮,立刻点头,秦缨失笑道:“但簪子贵重,不可乱扔的。”
话音刚落,正殿厚重的帘络被掀了起来,德妃与李玥一同走了出来,看到秦缨,德妃弯了弯唇朝她们走近,可还没走几步,德妃面色微变地加快了脚步。
秦缨福身,“德妃娘娘。”
德妃无暇顾及她,点了点头便作罢,又一把拉住永宁,看着地上的发簪道:“你这孩子,说了多少次,不喜欢也不能随便乱扔,你可知这一支簪子,抵得上外头百姓多久的口粮?你怎么就……”
翠嬷嬷忙不迭再将发簪捡起,但这时,永宁仰着脑袋望着德妃,露出了几分疑惑与委屈交加的神色,德妃斥责一滞,只好叹道:“傻孩子,与你说这些你也不明白,没关系,母妃不怪你,咱们该回去喝药了——”
说着话,德妃又看向秦缨,“太后娘娘有些乏了,县主快去吧。”
秦缨看看德妃,再看看永宁,不知怎么觉得有些怪异,而德妃也未多言,拉着永宁便朝宫外行去,秦缨看着她们离去的背影,实在未想明白。
她定了定神,去往正殿给太后请安。
进门行了礼,又说了两句拜年的吉祥话,太后慈爱地向她招手,“你这孩子,还知道过年,这都多久没来看哀家了?”
秦缨上前,坐在太后身边,“本来元正日要来的,但陛下免了拜谒礼,又不许大肆庆贺,云阳便不敢入宫了,今日是父亲腿上痹症又犯,云阳入宫求药,一并来探望太后,您这几日身子可好?”
太后依靠在迎枕之上,语声有气无力的,“你父亲都难捱,哀家比她长一辈,这冬日自然更是不好过,不过哀家也习惯了,老了,没法子的事。”
秦缨忙道:“太后娘娘长命百岁,如今的年纪算什么?”
太后笑开,“你呀,就这口齿未变,还是会讨哀家开心,来人——”
话音落下,苏延庆捧着个锦盒走了上来,太后指了指道:“就等着你入宫呢,这是你今岁的压胜钱,你看看喜不喜欢?”
秦缨接过锦盒,打开一看,便见里头躺着一块温润流光的羊脂玉玉牌,秦缨忙起身谢恩,太后笑着将她拉起,“哀家听闻你在外头也不安闲,连那防范时疫,也有你一份功劳,哀家还听说,外头还流传起什么童谣,把皇帝都气病了。”
秦缨道:“防范时疫,是因云阳想到了丰州时疫,那童谣确有,也不知怎么流传起来的,如今陛下正让人查源头呢。”
太后轻叹一声,“哪有什么源头,只怕是天意如此啊。”
秦缨眨了眨眼,似心有忌惮,不敢轻易接话,太后看的笑出声来,“你别怕,就算是天意,也不一定像说的那般凶煞,皇帝身体不适,这也算是应了童谣了,之后若再好好地祭一回天,也就不怕什么了——”
秦缨扬眉,“祭天?”
太后颔首,“是呀,钦天监已经在看吉日了。”
秦缨点了点头,事关天象国运,自不好多说什么,但想到前几日与秦璋所言,不由深深打量了太后一瞬,但只见太后面上皱纹满布,神容也颇为沧桑,若非华服锦衣加身,便只是个身体不佳,慈祥和善的老妇人。
又说了两句话,见她眉眼困乏,秦缨便提了告退。
待出了正殿,一边朝外走,秦缨又一边看向那寒梅盛放的院墙一角,仍然不解永宁为何要将簪子扔在雪堆之中,恍惚间,她脑海之中闪过了一幕,但她尚未分辨清楚,那念头便一闪而逝,秦缨摇了摇头,加快了步伐。
既已经见过永宁,秦缨便径直回了御药院,长祥在制药房门口站着,见状连忙上前,“县主回来了,药膏制的差不多了——”
秦缨走近,便见一个小太监,正将几勺骨粉药粉拌入醋粥之中,再趁热搅匀,摊在了帛子上,长祥便道:“此药膏要趁热外敷,县主拿回去之后要给侯爷重新烤热,一日一换,此番给了县主三贴,三日后县主再入宫新制。”
秦缨求此药,也是为了能隔几日便能入宫一次,她欣然应下,没多时,小太监将两贴药放入一只木盒之中交给了秦缨。
白鸳上前接过,秦缨方与长祥告辞。
主仆二人离了御药院,径直朝宫门处走,一边走,秦缨还在想永宁那古怪之行,眼看着就要到宫门口了,身后却有一串脚步追了上来。
秦缨闻声回头,当即一讶,“崔大人?”
崔慕之从去往勤政殿的仪门出来,一眼便看到了秦缨,这才追来,见白鸳拿着御药院的药盒,不禁问:“你生病了?”
秦缨看一眼药盒,摇头,“是我父亲,他腿上有痹症,是几年的顽疾了,如今又犯了,其他用药效果平平,便入宫求虎骨膏。”
崔慕之眼瞳微动,恳切道:“我认得一位坊间神医,可要我帮忙求药?”
第218章 李琰
秦缨下颌微抬, 示意白鸳手中药盒,“治痹症,这宫中御药便是最好的, 不劳崔大人操心了。”
说完这话,秦缨又往宫门处走, 崔慕之跟在她身边,继续道:“据我所知,太后娘娘也有些老毛病, 这御药纵能缓解,却无法根除, 我认识的这位神医出自沁州, 是我祖母薛氏府上几十年的门客, 在沁州颇有名望, 亦擅治疑难杂症,几年前开始,每年秋冬都要入京在我们府上小住一阵子, 你何不试试?”
秦缨摇头,“我父亲的腿疾又不算疑难杂症。”
说至此,秦缨忽然脚步微缓, “你们崔氏既然有如此神医, 为何不给永宁公主好好看看?她才七岁,多年来与药为伴, 也实在辛苦。”
话音落下,却不见崔慕之回应, 她转头看去, 便见崔慕之浓眉拧着,面上犹疑分明, 秦缨一愣,恍然道:“所以,已经为公主看过了?”
崔慕之抿唇道:“公主的病不好治。”
他言辞含糊,像是有何病因不便明说,秦缨本也不想深问,但想到永宁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和望着她时信赖的笑意,到底忍不住道:“公主瞧着并无缺异,唯有不爱说话有些奇怪,还有人说公主神识呆笨,但其实我仔细想来,她自小不出宫门,接触的人和事物都十分有限,这样的小孩子,自然会反应呆滞,她从三岁起,便该培养心智言辞之能,但整日拘着,又能学会多少?”
秦缨叹了口气,“便是再聪明的孩子,整日关着,也会变得呆笨。”
崔慕之听得眉眼微肃,又不住看她侧脸,末了道:“她如今年纪太小,还不够懂事,等她再长成些,或许病也就好了。”
秦缨听得眉尖微蹙,“此话怎讲?”
见她对永宁关切真挚,崔慕之深吸口气道:“其实我也不知内情,但这些年,我父亲也在帮着娘娘寻药,我父亲说过一次,说她长大了或许便能好了。”
秦缨大为不解,永宁如今最有可能的便是自闭之症,但此类疾病,也未听闻长大了便会无端好起来,这“懂事”二字,便更为怪异。
秦缨纳闷地看了崔慕之一眼,“这不会就是你们那位神医说的吧?”
崔慕之被她问住,“或许是……”
秦缨见他如此只觉失语,崔慕之也意识到,他似乎还没秦缨一个外人关心永宁,见她加快快步出宫门,崔慕之神色暗了暗,又追了上来,“永宁自两三岁发病,这些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药是不住在用,但或许太过难治,这才没有好转。”
他默了默,“我会好好问问此事。”
秦缨道:“崔氏自然不会耽误公主的病,也是我多思了。”
说话间出了宫门,崔慕之又道:“你关心永宁我知晓,永宁也知道,我听说了你为她制天灯之事……”
秦缨没多余话可讲,直奔马车,眼看着她利落钻入车厢中,崔慕之又道:“改日我把腿疾的药送去你们府上——”
秦缨掀开车帘,“当真不必了,若真是此药无用,我再向您家的神医求药。”
话音落定,她“唰”地落帘,沈珞马鞭一扬,直回临川侯府去。
崔慕之站在原地看着马车走远,一旁崔阳苦涩道:“公子,县主不领情,咱们就算了吧,没得如此叫您憋屈的。”
崔慕之眉眼晦暗道:“为何连永宁都能看出她的好,我从前却未看出呢?”
……
在宫中耽误半日,回侯府时天色已经不早,秦缨一回府,先听闻定北侯府送来了请帖,她吩咐白鸳收起帖子,又带着药盒去见秦璋,待到经室,一边将药膏重新烤热,一边将长祥所言复述一遍。
她又道:“重阳节前一日去药房,还是陛下传令,这与母亲和兄长中毒的时间正好吻合,而母亲最后一次去见陛下,乃是九月初七,才仅仅一日,多寿便到了药房之中,初九那可能有毒的驼峰羹也送到了——”
秦缨面色微凝,“女儿怀疑,是不是母亲最后一次去面见陛下之时,发生了什么事端,这才招来了祸患——”
烤热了药膏,秦缨帮秦璋贴药,秦璋沉声道:“面见陛下能有何祸患?当时那种境况,城内无论贵贱皆是同心抵抗叛军,能有何事,让他对你母亲下死手?”
秦缨也想不明白,继续道:“如今母亲和兄长的死因算是确切,剩下的便是动机,爹爹,我听闻,陛下身边的侍从,在当年全都染病而亡了?”
秦璋坐直了身子,点头,“当时北上,几位主子身边的亲信皆是一同跟着的,后来陛下八月染病之时,身边几人几乎全都着了道,当时陛下身边的大总管是个名叫罗全福的,此人后来也染病而亡了,如今的黄万福,据说是当年死的人多,没几个人敢贴身照顾陛下,黄万福彼时身份低微,但他说自己受过陛下恩德,便冒死前来照看,这才得了陛下器重。”
秦缨蹙眉,“黄万福是何时到陛下身边的?德妃又是何时开始照看的?”
秦璋回忆道:“黄万福……应该是八月底九月初出现的,不错,你母亲第一次不曾见到陛下,第二次去后回来提过,说陛下身边的老人都病故了,她彼时见到的都是新面孔,至于德妃,应是十月的事了,那几日你母亲弥留之际,我无心外事,等你母亲的丧事初定,已经是十月下旬,这时,我已听闻德妃搬到了陛下寝处,与陛下同居一处,外间虽还是不知陛下染了疫病,但我也猜到是德妃在贴身照料陛下。”
秦缨眉眼肃然道:“定是初七那日出过事,为今之计,便是只有陛下和当年陛下身边的几个内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找他们探问是不可能的。”
秦璋点头,“不错,这些人跟着陛下多年,自是忠诚无二。”
说至此,秦璋眉峰微皱,“当年陛下染病,刺史府乃是太后坐镇,甚至连兵战之谋,也多是太后主持大局,或许,太后也知晓发生了什么。”
秦缨欲言又止,这时,她忽然想到了李琰那神神叨叨之言,她忙问:“爹爹,您如何看待三殿下?”
秦璋扬眉,“三殿下?”
秦缨将李琰所言道来,“您听,这话里岂非字字透着古怪?还有永宁公主的病,适才我出宫遇上崔慕之,崔慕之说他祖母族中有个神医,也看过公主的病,却也未治好,还说什么等她懂事了,或许便好了,这是什么话?”
秦璋轻嘶一声,“当年三殿下还年幼,他不可能知道什么内情,但,他母亲或许知情,这些年来,他们母子不声不响的,从不邀宠,若非裴正清在朝中还有几分清名,只怕宫里宫外早忘了这对母子……”
他又狭眸道:“至于永宁公主,说她是胎里带来的弱疾,但这些年,也不知她到底是何病,崔慕之的祖母,应是沁州薛氏,曾是世家大族,如今没落了许多,也就在沁州仍有不小的人望。”
秦璋看向秦缨,“三殿下在宫中,或是因与永宁有几分情谊,因而怜惜她,但此事,应该与你母亲之事无关吧?”
秦缨也觉纷杂难辨,叹道:“应是我想乱了。”
秦璋便拍了拍秦缨手背,“不必着急,淑妃母子在宫中谨慎多年,也不是那般好相与的,幸而爹爹的病也不算大病,爹爹还等的起,我们一步步来。”
秦缨也知风险极大,自然应是,这时,她又问起另一件事来,“爹爹,宫中曾有昭文馆的,后来怎么起了火?”
秦璋沉思一瞬:“那应是贞元七年之事了吧?”
秦缨点头,秦璋便回忆道:“贞元七年年末之事,我记得,那年冬天也下了几场大雪,说是哪个小太监不小心把帘子点着了,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烧成一片残垣断壁,这才有了如今的御药院,可是宫里的太监对你说起此事了?”
秦缨应是,又道:“这火并无古怪?”
秦璋有些不解,“未听说什么古怪,此事与你母亲的事也无关系吧?”
秦缨忙摇头,“女儿随便问问。”
秦璋叹了口气,“这担子太重,自是容易草木皆兵的,你万万不可着急。”
秦缨郑重应下,又与秦璋说了会儿话,方才回清梧院歇下。
翌日清晨,秦缨起身用过早膳,正与秦璋一起查问城外施粥之事,门房小厮却快步跑了进来,“侯爷,县主,刚才长清侯府的人来了,说是要将此物交给县主。”
秦缨一愕,便见小厮拿着个锦盒上前来,他又道:“长清侯府的人说是崔世子昨日答应您的,世子绝无食言,小人听闻便接了。”
秦缨心底有了预感,待打开锦盒一看,果真见里头装着个药包与一张医方。
秦璋见状问:“是给爹爹的?”
秦缨颔首,“正是昨日在宫门碰见,我说是为了您求药,他便说他府中有位神医,我已婉拒了,却不想还是送来了……”
秦璋哼道:“无事献殷勤!收走收走。”
秦璋有药用着,自不会再用崔慕之所送,秦缨也哭笑不得,待秦广将锦盒收走,又与秦璋继续问城外施粥之事。
待安排完施粥,秦缨又问:“城外施药可还在继续?”
秦广道:“已经停了,所有患病都去找城西大营了,那里已安置了太医院的大夫,还可支应,不过也不知能支应多久,如今城内已开始缺药材了,毒膏之祸未过,伤寒又流行起来,再加上要防范时疫,世家大族囤积药材,平头小民也要抢些药材备着,如此,那些常用的药材竟被买空,好些药铺也坐地起价。”
这时,永宁也看向秦缨,还露出一丝笑意,仿佛此行很值得让秦缨看到。
秦缨有些莫名,“公主殿下为何扔簪子?”
永宁眨了眨眼,秦缨又问:“您是想说,让我也学?”
永宁眸子一亮,立刻点头,秦缨失笑道:“但簪子贵重,不可乱扔的。”
话音刚落,正殿厚重的帘络被掀了起来,德妃与李玥一同走了出来,看到秦缨,德妃弯了弯唇朝她们走近,可还没走几步,德妃面色微变地加快了脚步。
秦缨福身,“德妃娘娘。”
德妃无暇顾及她,点了点头便作罢,又一把拉住永宁,看着地上的发簪道:“你这孩子,说了多少次,不喜欢也不能随便乱扔,你可知这一支簪子,抵得上外头百姓多久的口粮?你怎么就……”
翠嬷嬷忙不迭再将发簪捡起,但这时,永宁仰着脑袋望着德妃,露出了几分疑惑与委屈交加的神色,德妃斥责一滞,只好叹道:“傻孩子,与你说这些你也不明白,没关系,母妃不怪你,咱们该回去喝药了——”
说着话,德妃又看向秦缨,“太后娘娘有些乏了,县主快去吧。”
秦缨看看德妃,再看看永宁,不知怎么觉得有些怪异,而德妃也未多言,拉着永宁便朝宫外行去,秦缨看着她们离去的背影,实在未想明白。
她定了定神,去往正殿给太后请安。
进门行了礼,又说了两句拜年的吉祥话,太后慈爱地向她招手,“你这孩子,还知道过年,这都多久没来看哀家了?”
秦缨上前,坐在太后身边,“本来元正日要来的,但陛下免了拜谒礼,又不许大肆庆贺,云阳便不敢入宫了,今日是父亲腿上痹症又犯,云阳入宫求药,一并来探望太后,您这几日身子可好?”
太后依靠在迎枕之上,语声有气无力的,“你父亲都难捱,哀家比她长一辈,这冬日自然更是不好过,不过哀家也习惯了,老了,没法子的事。”
秦缨忙道:“太后娘娘长命百岁,如今的年纪算什么?”
太后笑开,“你呀,就这口齿未变,还是会讨哀家开心,来人——”
话音落下,苏延庆捧着个锦盒走了上来,太后指了指道:“就等着你入宫呢,这是你今岁的压胜钱,你看看喜不喜欢?”
秦缨接过锦盒,打开一看,便见里头躺着一块温润流光的羊脂玉玉牌,秦缨忙起身谢恩,太后笑着将她拉起,“哀家听闻你在外头也不安闲,连那防范时疫,也有你一份功劳,哀家还听说,外头还流传起什么童谣,把皇帝都气病了。”
秦缨道:“防范时疫,是因云阳想到了丰州时疫,那童谣确有,也不知怎么流传起来的,如今陛下正让人查源头呢。”
太后轻叹一声,“哪有什么源头,只怕是天意如此啊。”
秦缨眨了眨眼,似心有忌惮,不敢轻易接话,太后看的笑出声来,“你别怕,就算是天意,也不一定像说的那般凶煞,皇帝身体不适,这也算是应了童谣了,之后若再好好地祭一回天,也就不怕什么了——”
秦缨扬眉,“祭天?”
太后颔首,“是呀,钦天监已经在看吉日了。”
秦缨点了点头,事关天象国运,自不好多说什么,但想到前几日与秦璋所言,不由深深打量了太后一瞬,但只见太后面上皱纹满布,神容也颇为沧桑,若非华服锦衣加身,便只是个身体不佳,慈祥和善的老妇人。
又说了两句话,见她眉眼困乏,秦缨便提了告退。
待出了正殿,一边朝外走,秦缨又一边看向那寒梅盛放的院墙一角,仍然不解永宁为何要将簪子扔在雪堆之中,恍惚间,她脑海之中闪过了一幕,但她尚未分辨清楚,那念头便一闪而逝,秦缨摇了摇头,加快了步伐。
既已经见过永宁,秦缨便径直回了御药院,长祥在制药房门口站着,见状连忙上前,“县主回来了,药膏制的差不多了——”
秦缨走近,便见一个小太监,正将几勺骨粉药粉拌入醋粥之中,再趁热搅匀,摊在了帛子上,长祥便道:“此药膏要趁热外敷,县主拿回去之后要给侯爷重新烤热,一日一换,此番给了县主三贴,三日后县主再入宫新制。”
秦缨求此药,也是为了能隔几日便能入宫一次,她欣然应下,没多时,小太监将两贴药放入一只木盒之中交给了秦缨。
白鸳上前接过,秦缨方与长祥告辞。
主仆二人离了御药院,径直朝宫门处走,一边走,秦缨还在想永宁那古怪之行,眼看着就要到宫门口了,身后却有一串脚步追了上来。
秦缨闻声回头,当即一讶,“崔大人?”
崔慕之从去往勤政殿的仪门出来,一眼便看到了秦缨,这才追来,见白鸳拿着御药院的药盒,不禁问:“你生病了?”
秦缨看一眼药盒,摇头,“是我父亲,他腿上有痹症,是几年的顽疾了,如今又犯了,其他用药效果平平,便入宫求虎骨膏。”
崔慕之眼瞳微动,恳切道:“我认得一位坊间神医,可要我帮忙求药?”
第218章 李琰
秦缨下颌微抬, 示意白鸳手中药盒,“治痹症,这宫中御药便是最好的, 不劳崔大人操心了。”
说完这话,秦缨又往宫门处走, 崔慕之跟在她身边,继续道:“据我所知,太后娘娘也有些老毛病, 这御药纵能缓解,却无法根除, 我认识的这位神医出自沁州, 是我祖母薛氏府上几十年的门客, 在沁州颇有名望, 亦擅治疑难杂症,几年前开始,每年秋冬都要入京在我们府上小住一阵子, 你何不试试?”
秦缨摇头,“我父亲的腿疾又不算疑难杂症。”
说至此,秦缨忽然脚步微缓, “你们崔氏既然有如此神医, 为何不给永宁公主好好看看?她才七岁,多年来与药为伴, 也实在辛苦。”
话音落下,却不见崔慕之回应, 她转头看去, 便见崔慕之浓眉拧着,面上犹疑分明, 秦缨一愣,恍然道:“所以,已经为公主看过了?”
崔慕之抿唇道:“公主的病不好治。”
他言辞含糊,像是有何病因不便明说,秦缨本也不想深问,但想到永宁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和望着她时信赖的笑意,到底忍不住道:“公主瞧着并无缺异,唯有不爱说话有些奇怪,还有人说公主神识呆笨,但其实我仔细想来,她自小不出宫门,接触的人和事物都十分有限,这样的小孩子,自然会反应呆滞,她从三岁起,便该培养心智言辞之能,但整日拘着,又能学会多少?”
秦缨叹了口气,“便是再聪明的孩子,整日关着,也会变得呆笨。”
崔慕之听得眉眼微肃,又不住看她侧脸,末了道:“她如今年纪太小,还不够懂事,等她再长成些,或许病也就好了。”
秦缨听得眉尖微蹙,“此话怎讲?”
见她对永宁关切真挚,崔慕之深吸口气道:“其实我也不知内情,但这些年,我父亲也在帮着娘娘寻药,我父亲说过一次,说她长大了或许便能好了。”
秦缨大为不解,永宁如今最有可能的便是自闭之症,但此类疾病,也未听闻长大了便会无端好起来,这“懂事”二字,便更为怪异。
秦缨纳闷地看了崔慕之一眼,“这不会就是你们那位神医说的吧?”
崔慕之被她问住,“或许是……”
秦缨见他如此只觉失语,崔慕之也意识到,他似乎还没秦缨一个外人关心永宁,见她加快快步出宫门,崔慕之神色暗了暗,又追了上来,“永宁自两三岁发病,这些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药是不住在用,但或许太过难治,这才没有好转。”
他默了默,“我会好好问问此事。”
秦缨道:“崔氏自然不会耽误公主的病,也是我多思了。”
说话间出了宫门,崔慕之又道:“你关心永宁我知晓,永宁也知道,我听说了你为她制天灯之事……”
秦缨没多余话可讲,直奔马车,眼看着她利落钻入车厢中,崔慕之又道:“改日我把腿疾的药送去你们府上——”
秦缨掀开车帘,“当真不必了,若真是此药无用,我再向您家的神医求药。”
话音落定,她“唰”地落帘,沈珞马鞭一扬,直回临川侯府去。
崔慕之站在原地看着马车走远,一旁崔阳苦涩道:“公子,县主不领情,咱们就算了吧,没得如此叫您憋屈的。”
崔慕之眉眼晦暗道:“为何连永宁都能看出她的好,我从前却未看出呢?”
……
在宫中耽误半日,回侯府时天色已经不早,秦缨一回府,先听闻定北侯府送来了请帖,她吩咐白鸳收起帖子,又带着药盒去见秦璋,待到经室,一边将药膏重新烤热,一边将长祥所言复述一遍。
她又道:“重阳节前一日去药房,还是陛下传令,这与母亲和兄长中毒的时间正好吻合,而母亲最后一次去见陛下,乃是九月初七,才仅仅一日,多寿便到了药房之中,初九那可能有毒的驼峰羹也送到了——”
秦缨面色微凝,“女儿怀疑,是不是母亲最后一次去面见陛下之时,发生了什么事端,这才招来了祸患——”
烤热了药膏,秦缨帮秦璋贴药,秦璋沉声道:“面见陛下能有何祸患?当时那种境况,城内无论贵贱皆是同心抵抗叛军,能有何事,让他对你母亲下死手?”
秦缨也想不明白,继续道:“如今母亲和兄长的死因算是确切,剩下的便是动机,爹爹,我听闻,陛下身边的侍从,在当年全都染病而亡了?”
秦璋坐直了身子,点头,“当时北上,几位主子身边的亲信皆是一同跟着的,后来陛下八月染病之时,身边几人几乎全都着了道,当时陛下身边的大总管是个名叫罗全福的,此人后来也染病而亡了,如今的黄万福,据说是当年死的人多,没几个人敢贴身照顾陛下,黄万福彼时身份低微,但他说自己受过陛下恩德,便冒死前来照看,这才得了陛下器重。”
秦缨蹙眉,“黄万福是何时到陛下身边的?德妃又是何时开始照看的?”
秦璋回忆道:“黄万福……应该是八月底九月初出现的,不错,你母亲第一次不曾见到陛下,第二次去后回来提过,说陛下身边的老人都病故了,她彼时见到的都是新面孔,至于德妃,应是十月的事了,那几日你母亲弥留之际,我无心外事,等你母亲的丧事初定,已经是十月下旬,这时,我已听闻德妃搬到了陛下寝处,与陛下同居一处,外间虽还是不知陛下染了疫病,但我也猜到是德妃在贴身照料陛下。”
秦缨眉眼肃然道:“定是初七那日出过事,为今之计,便是只有陛下和当年陛下身边的几个内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找他们探问是不可能的。”
秦璋点头,“不错,这些人跟着陛下多年,自是忠诚无二。”
说至此,秦璋眉峰微皱,“当年陛下染病,刺史府乃是太后坐镇,甚至连兵战之谋,也多是太后主持大局,或许,太后也知晓发生了什么。”
秦缨欲言又止,这时,她忽然想到了李琰那神神叨叨之言,她忙问:“爹爹,您如何看待三殿下?”
秦璋扬眉,“三殿下?”
秦缨将李琰所言道来,“您听,这话里岂非字字透着古怪?还有永宁公主的病,适才我出宫遇上崔慕之,崔慕之说他祖母族中有个神医,也看过公主的病,却也未治好,还说什么等她懂事了,或许便好了,这是什么话?”
秦璋轻嘶一声,“当年三殿下还年幼,他不可能知道什么内情,但,他母亲或许知情,这些年来,他们母子不声不响的,从不邀宠,若非裴正清在朝中还有几分清名,只怕宫里宫外早忘了这对母子……”
他又狭眸道:“至于永宁公主,说她是胎里带来的弱疾,但这些年,也不知她到底是何病,崔慕之的祖母,应是沁州薛氏,曾是世家大族,如今没落了许多,也就在沁州仍有不小的人望。”
秦璋看向秦缨,“三殿下在宫中,或是因与永宁有几分情谊,因而怜惜她,但此事,应该与你母亲之事无关吧?”
秦缨也觉纷杂难辨,叹道:“应是我想乱了。”
秦璋便拍了拍秦缨手背,“不必着急,淑妃母子在宫中谨慎多年,也不是那般好相与的,幸而爹爹的病也不算大病,爹爹还等的起,我们一步步来。”
秦缨也知风险极大,自然应是,这时,她又问起另一件事来,“爹爹,宫中曾有昭文馆的,后来怎么起了火?”
秦璋沉思一瞬:“那应是贞元七年之事了吧?”
秦缨点头,秦璋便回忆道:“贞元七年年末之事,我记得,那年冬天也下了几场大雪,说是哪个小太监不小心把帘子点着了,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烧成一片残垣断壁,这才有了如今的御药院,可是宫里的太监对你说起此事了?”
秦缨应是,又道:“这火并无古怪?”
秦璋有些不解,“未听说什么古怪,此事与你母亲的事也无关系吧?”
秦缨忙摇头,“女儿随便问问。”
秦璋叹了口气,“这担子太重,自是容易草木皆兵的,你万万不可着急。”
秦缨郑重应下,又与秦璋说了会儿话,方才回清梧院歇下。
翌日清晨,秦缨起身用过早膳,正与秦璋一起查问城外施粥之事,门房小厮却快步跑了进来,“侯爷,县主,刚才长清侯府的人来了,说是要将此物交给县主。”
秦缨一愕,便见小厮拿着个锦盒上前来,他又道:“长清侯府的人说是崔世子昨日答应您的,世子绝无食言,小人听闻便接了。”
秦缨心底有了预感,待打开锦盒一看,果真见里头装着个药包与一张医方。
秦璋见状问:“是给爹爹的?”
秦缨颔首,“正是昨日在宫门碰见,我说是为了您求药,他便说他府中有位神医,我已婉拒了,却不想还是送来了……”
秦璋哼道:“无事献殷勤!收走收走。”
秦璋有药用着,自不会再用崔慕之所送,秦缨也哭笑不得,待秦广将锦盒收走,又与秦璋继续问城外施粥之事。
待安排完施粥,秦缨又问:“城外施药可还在继续?”
秦广道:“已经停了,所有患病都去找城西大营了,那里已安置了太医院的大夫,还可支应,不过也不知能支应多久,如今城内已开始缺药材了,毒膏之祸未过,伤寒又流行起来,再加上要防范时疫,世家大族囤积药材,平头小民也要抢些药材备着,如此,那些常用的药材竟被买空,好些药铺也坐地起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