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节
  但其余的单项,其实都与民生有关,数额也一直都在增长。
  【可以看到,七成以上的是专注在了民生方面,包括教育、
  医学、交通、养老等等。剩下的则是军费以及高科技研发方面等。】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所以9_[(,对比之前的时代,我们才会觉得生活是在过得越来越好,国家面貌和城乡面貌也在日新月异。】……
  秦朝。
  嬴政脱口而出:“论其赋税,以均贫富。”
  说出口之后,这才记起来这是韩非当时曾经说过的话。韩非认为应该通过税赋来调节贫富,财富和田地越多的人就应该多交税赋,反之亦然。
  没想到,后世的税赋依然是这个思想。
  这时候,李斯站出来说道:“陛下,韩非虽认为该通由赋税来均贫富,但他亦认为天下一切财物,除了最基本的,都应该交给朝廷与陛下,这显然和后世的思想是相违的。”
  “富国以农。”嬴政颔首,“确实相差甚远。”
  路小柒所说的,皆为“富民”,而若真按照韩非的理论去执行,那只能收获共同贫穷。
  李斯满意的退了回去。
  “这烟草又是何物?”扶苏纳闷的问。
  竟然可以贡献出这么大的税收,让人看了都觉得怦然心动。
  但他的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
  “未曾听说。”
  “臣亦不知是何物。”
  嬴政有些遗憾的道:“着人去找吧,看看能不能找到。”
  后世说的好多东西,在现在都还是未知之物,只能慢慢来。
  天幕下的百姓们也议论纷纷。
  “就该有钱的人多缴税!”
  “不错,那些士大夫们、有功名的人明明财产才是最多的,可偏偏却是缴税也最少的!凭什么?”
  “咱们本来就这么穷了,却还要缴如此多的税赋,这是想要逼死咱啊!”
  一说到税赋,大家群情激奋。
  若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们还都觉得官员与有功名的举人、秀才老爷们不交税是天经地义,那么在经历了仙画这么久的“教育”之后,想法却都发生了改变。
  对啊,凭什么只让他们交税?
  是不是不想让他们活?
  而在无数的豪门宅邸之内,摔碎了许多茶碗茶杯,响起了特权阶级们的狠狠唾骂声。
  “我与你无冤无仇,却缘何要找我麻烦!”有人指着仙画大骂。
  这仙画上提到的事情,虽然不是事事都会立刻在现实中应验,但也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想到自家以后可能也要跟着交税,这些人心中就燃起恨意。
  “劫富济贫,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他们在唾骂的时候,却全然忘记,他们本也享受着更好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来自于下面人和老百姓们的供奉,理应回馈社会。
  倒是商人们,虽然也有很多人不服气:“凭什么商人就要交这个税那个税,全是税!”
  但更多的人却反倒认为:
  “假如我等商人能有后世的地位和商贸环境,那多缴税也是甘之如饴。”
  “若是我们缴纳上去的税收,能和后世一样也用于教育、医学、交通这些事情上,那我肯定争着去缴!”
  看后世的商业那么发达就知道,交税多并不影响那时候的商人们赚钱。
  交得越多,说明也赚得越多。
  大明的皇宫中。
  朱元璋脸色深沉:“此事甚难。”
  朱棣在一旁忍不住说了一句:“但为了大明的基业,再难也要做。”
  朱元璋沉默一瞬,脸上闪过一抹狠厉之色,然后道:“的确是再难也要做。而且早做比晚做好。”
  父子俩和打哑谜一样,只有一旁的夏原吉眼观鼻鼻观心。
  在他们更往后的时空中,张居正长笑出声。
  “劫富济贫,自然该劫富济贫!”
  他的心情颇为愉悦。
  毕竟,“一条鞭法”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田地多的人多缴税,田地少的人少缴税,和后世的税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仙画一出,想必后续的执行都要少很多阻力。
  这让他如何不高兴呢?
  在一旁的张学颜连忙恭喜他,然后又感叹:“转移支付,拨款补贴落后地区,咱们大明若是能做到这一点,想必气象将焕然一新。”
  张居正拍了拍他的肩膀:“慢慢来,急不得。”……
  【经济,经济。从一开始的“经世济人”“经国济物”到后来的财富管理、国家财政,资源管理等等。】
  【它和金钱有关,但是又不仅仅是金钱。】
  【它是高大上的,又是接地气的,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和历史息息相关。】
  【经济繁荣,社会富强,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愿景。】
  【如今,这份愿景正在慢慢的艰难的曲折的却也坚定的实现着。祝咱们的国家,能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见!】!
  第196章 理想国(一)
  公元前208年,秦王政三十九年。
  即将入冬,天气本就寒凉,没想到下午的时候竟然又飘起雨来,于是更让人瑟瑟发抖。
  刘邦和萧何一行,就在细雨中回到了久违的泗水亭。
  亭长和亭里面的役卒迎了上来,发现是老熟人,而且还是上官,但依然兢兢业业的检验了两人与身边人的身份,确认无误后这才笑容满面的替几人安排房间。
  刘邦和萧何是回乡探亲,并没有大张旗鼓,一路都非常的低调,新来的役卒好奇的问亭长这一行人是谁。
  亭长一脸与有荣焉:“这可是咱们沛县出来的大官!萧内史,封爵右庶长,而刘典客,封爵为左更。”
  役卒是泗水人,自然听过刘邦和萧何的名声,差点腿一软坐在地上。县丞这样的官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不得了,更别提像是典客和内史这样可以面见皇帝的“京官”了,那可真是天大的人物。
  而且,自几年前“军功授爵”这一制度被逐渐改良之后,少了战事,要求其他方面对大秦做出贡献,得到爵位就越来越难,尤其是像“右庶长”和“左更”这样可以被称之为“卿”的爵位,更是难上加难。
  亭长感叹道:“如何不是呢?从公士到簪袅,还能拼一拼,越往上就越难。”
  而且这位刘典客,在十一年前,担任的可是他这泗水亭的亭长一职!
  现任的亭长觉得这泗水亭的风水肯定是极好,说不定自己也有希望。听闻这位刘亭长,就是因为造出了水车所以被朝廷注意,亭长忍不住在心里想,自己是不是也能造出点什么来,说不定也能往上再走几级呢。
  这时候,又有车队缓缓的向泗水亭驶来,原本迎接客人只是驿舍役卒的活儿,但见车队华丽,亭长也赶紧亲自迎了上去。
  刘邦与萧何在房间稍事歇息之后,想要出来走一走,于是便亲自到了驿舍的内堂准备用晚膳。
  客人不多,三三两两。
  亭长亲自送了汤饼过来,又恭敬退下。
  这汤饼看上去热气腾腾,上面还放了猪肉片以及刚煎出来的鸡蛋,看上去就极为诱人。
  刘邦尝了几口,赞不绝口:“这味道倒是好。”
  萧何耻笑他:“人家这亭长当得可比你当年尽职多了。你那会儿的泗水亭,准备的饭食那都是些什么!”
  刘邦喝了一口汤,不服的表示:“我那会儿可没有那么好吃的汤饼,能有点干粮吃就不错了。”
  萧何哼笑两声,不打算戳穿他当时的惫懒,反正现在人挺勤快尽职——不勤快也没办法,他们那位陛下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勤快人,朝中的官吏自然都不敢有所懈怠。
  他转头看了看周围坐着的几人,也都在吃汤饼,只是碗内并无猪肉与煎蛋。
  “即便如此,也比之前的日子好过多了。”萧何感慨。
  刘邦将碗中的汤一饮而尽,赞同之极:“这可要感谢仙画,如今,关陇一带到黄河周边,
  种的多为麦子,有专门的农官育种和指导农作,收成比以前好了很多。”
  “又有磨坊、榨油坊、还多了许多养猪养鸡的农户,这才有了现在这碗汤饼。”
  他看向桌上一滴不剩的空碗,满足的打了个饱嗝。
  萧何道:“还有铁锅,若不是有了更先进的铸铁之法,恐怕铁锅这样的事物是无法在民间传开的。”
  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女声:“不错,铸铁一道看似和普通黔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影响深远。”
  两人看过去,却发现是熟人,大秦赫赫有名的女商,巴寡妇清。
  巴清身后跟着她的仆妇,笑吟吟的向两人见礼。
  萧何与刘邦连忙站起来回礼。这位巴寡妇清虽无官职,但身上也是有爵位的,虽不比两人高但她这些年在民间广建学堂和医院,名声极佳,连陛下都对其另眼相待。他们自然也不能怠慢。
  萧何与刘邦在咸阳都与她打过交道,算是熟人。
  一番寒暄下来后,三人又聊回了刚才的话题。
  “老夫人说得对。”萧何抚须道,“这铸铁一事,实与普通百姓关系极大。自从朝中铸铁坊开始改良技术,不仅是军中更换了武器装备,百姓们也都换上了铁制农具,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粮食产量也每年都在增长。”
  “还有各大工事的巨大机械,也都大多换成了铁制。”刘邦道,“如今修建速度可比以往快多了。”
  “老身从巴蜀之地一路走来,中原的道路的确是修建得极好。”巴清叹道,“那水泥路上行车,可比以前要舒适多了。”
  如今大秦的郡县之间,皆有大道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