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言不尽,观顿首。
“对不起,我不该问你这些事。”赵捷擦掉自己的眼泪:“你就当是我傻,是我不懂事,是我不知轻重,都是我的错。你别生气,也别难受了好吗?”
杜誉并未给他答复,而是径自娓娓道来:
“你应该知道,旧社会的时候,有很多有钱或者有权势的男人会娶好几房太太。当时虽是一夫一妻制,但规定说娶妾不算婚姻,算不得重婚罪。周荣璋也不例外。他年纪轻轻就成了角儿,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万人追捧。在那个天灾人祸频发、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愿意嫁给他、跟随他的女人多了去。”
赵捷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
作者有话说: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言不尽,观顿首。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第54章
屋里只开了台灯,静下来时能看到极细小的尘埃在空中漂浮。
“我母亲很爱他。按照我母亲留下的回忆笔记所说,他们两个人是老乡,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碰到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听不腻的戏。他们曾经一起在遥城泛舟湖上,互诉衷肠。但我母亲那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戏子,远没有后来的名气,比不得他的原配妻子背后人脉树大根深,也比不得他那几房妾室各有各的风情。或许在他眼里,我母亲和他身边的莺莺燕燕没有任何区别。”
“他的原配妻子曾经是上海大户人家备受疼爱的小姐,因为请了戏班子来家里演戏认识了周荣璋,十几岁时为了嫁给他与他私奔。她的娘家人一开始与女儿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见她铁了心,便接纳了这个女婿,用尽全力扶持,来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周荣璋曾经发过誓,永不休妻,也永远不会有平妻。”
“他给我母亲介绍了许多演出的机会,说想娶我母亲做妾。我母亲不愿意。”
“我母亲原名杜芷蓉,生于1910年,从艺后改名杜心苓。她早年长在书香世家,后来家道中落,但家里人也送她去读了书,直到家中又遭重大变故,她才不得不做了戏子来养活自己。她当年自认为和众人口中的下九流不一样,她觉得自己有骨气,虽在戏台子上穿着旧时代的衣服,卸了妆却想做个新女性。她要尊严、要自由选择的权利,要男女平等、彼此绝对忠诚,不愿意为了感情摧眉折腰、委身伏低做小。”
杜誉的语气很平稳,但借着灯光,赵捷发现他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她是我最敬佩、最爱戴、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是我唯一的亲人。世上没有人天生低贱,我恨透了那个敲骨吸髓的世道。”
杜誉的声音很低:“周荣璋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说不清楚。他是个自私又懦弱的男人,害了我母亲一辈子。我的出生就是个错误,我宁可世上从没有我这个人,从没有我这个‘杜遇’。”
“我恨他,倘若我母亲从来没有遇见他,一生必定平安喜乐、儿孙满堂、福禄绵长。可是他对我有恩,在我母亲过世后,他养了我整整十年,把他毕生所学所悟倾囊相授,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本事,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都快自身难保了也没有丢下我不管。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对我来说,他先是我师父,才是我父亲。他被人害死,替他报仇是我的本分,算是对得起他对我的养育和教导之恩。”
赵捷轻轻揽住他的肩膀,试图给他宽慰。
“我母亲在上海与他分道扬镳,他留在了那里。我母亲则去了北方,给老百姓们演出,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剧目,还义演捐款赈灾,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一直没有嫁人。五十年代初,我母亲回到遥城参与省京剧团的建设,没成想几个月后周荣璋也回来了。”
“当时周荣璋的原配夫人已经病逝,至于其余妾室,按照规定全部遣散了。他孤身一人与我母亲重逢,一同为省京剧团的成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而后想和我母亲重修旧好。但他原配的子女们一致不同意。”
“为什么?”赵捷不解:“多了一个人来照顾他们父亲的晚年,还是与他们父亲两情相悦的贴心之人,对他们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杜誉摇了摇头:“倘若周荣璋和我母亲合法结婚,他婚后所得的财产就有我母亲的一半,如果他和我母亲有了孩子,更是麻烦。那些人怎么肯?他们从上海跑到遥城来闹事,反复对周荣璋说:‘你们可以在一起生活,但绝对不能领那张证。你是个吃软饭的男人,别忘了你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戏子、下九流,靠谁才能有今天。你不配续弦。’”
“我不怪他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人性的真实。更何况他们和我一样,都摊上了周荣璋这个花心、薄情却又深情的父亲。后来周荣璋为了收养我,提前把自己的财产都分了下去,只留了京剧行头和够我们生活几年的钱,还有他的退休金。”
杜誉这话让赵捷有了醍醐灌顶之感:怪不得他之前会那样说。
年轻人一瞬间无比痛恨自己曾经的迟钝,杜誉曾经的感叹萦绕在他耳边:
婚姻是一种财产关系,一种维系生活的方式。很多相爱的人并没有结婚,很多结婚的人也并不相爱,但只要走进婚姻,就会涉及私有财产分割和继承的资格。
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言不尽,观顿首。
“对不起,我不该问你这些事。”赵捷擦掉自己的眼泪:“你就当是我傻,是我不懂事,是我不知轻重,都是我的错。你别生气,也别难受了好吗?”
杜誉并未给他答复,而是径自娓娓道来:
“你应该知道,旧社会的时候,有很多有钱或者有权势的男人会娶好几房太太。当时虽是一夫一妻制,但规定说娶妾不算婚姻,算不得重婚罪。周荣璋也不例外。他年纪轻轻就成了角儿,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万人追捧。在那个天灾人祸频发、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愿意嫁给他、跟随他的女人多了去。”
赵捷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
作者有话说: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言不尽,观顿首。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第54章
屋里只开了台灯,静下来时能看到极细小的尘埃在空中漂浮。
“我母亲很爱他。按照我母亲留下的回忆笔记所说,他们两个人是老乡,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碰到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听不腻的戏。他们曾经一起在遥城泛舟湖上,互诉衷肠。但我母亲那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戏子,远没有后来的名气,比不得他的原配妻子背后人脉树大根深,也比不得他那几房妾室各有各的风情。或许在他眼里,我母亲和他身边的莺莺燕燕没有任何区别。”
“他的原配妻子曾经是上海大户人家备受疼爱的小姐,因为请了戏班子来家里演戏认识了周荣璋,十几岁时为了嫁给他与他私奔。她的娘家人一开始与女儿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见她铁了心,便接纳了这个女婿,用尽全力扶持,来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周荣璋曾经发过誓,永不休妻,也永远不会有平妻。”
“他给我母亲介绍了许多演出的机会,说想娶我母亲做妾。我母亲不愿意。”
“我母亲原名杜芷蓉,生于1910年,从艺后改名杜心苓。她早年长在书香世家,后来家道中落,但家里人也送她去读了书,直到家中又遭重大变故,她才不得不做了戏子来养活自己。她当年自认为和众人口中的下九流不一样,她觉得自己有骨气,虽在戏台子上穿着旧时代的衣服,卸了妆却想做个新女性。她要尊严、要自由选择的权利,要男女平等、彼此绝对忠诚,不愿意为了感情摧眉折腰、委身伏低做小。”
杜誉的语气很平稳,但借着灯光,赵捷发现他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她是我最敬佩、最爱戴、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是我唯一的亲人。世上没有人天生低贱,我恨透了那个敲骨吸髓的世道。”
杜誉的声音很低:“周荣璋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说不清楚。他是个自私又懦弱的男人,害了我母亲一辈子。我的出生就是个错误,我宁可世上从没有我这个人,从没有我这个‘杜遇’。”
“我恨他,倘若我母亲从来没有遇见他,一生必定平安喜乐、儿孙满堂、福禄绵长。可是他对我有恩,在我母亲过世后,他养了我整整十年,把他毕生所学所悟倾囊相授,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本事,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都快自身难保了也没有丢下我不管。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对我来说,他先是我师父,才是我父亲。他被人害死,替他报仇是我的本分,算是对得起他对我的养育和教导之恩。”
赵捷轻轻揽住他的肩膀,试图给他宽慰。
“我母亲在上海与他分道扬镳,他留在了那里。我母亲则去了北方,给老百姓们演出,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剧目,还义演捐款赈灾,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一直没有嫁人。五十年代初,我母亲回到遥城参与省京剧团的建设,没成想几个月后周荣璋也回来了。”
“当时周荣璋的原配夫人已经病逝,至于其余妾室,按照规定全部遣散了。他孤身一人与我母亲重逢,一同为省京剧团的成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而后想和我母亲重修旧好。但他原配的子女们一致不同意。”
“为什么?”赵捷不解:“多了一个人来照顾他们父亲的晚年,还是与他们父亲两情相悦的贴心之人,对他们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杜誉摇了摇头:“倘若周荣璋和我母亲合法结婚,他婚后所得的财产就有我母亲的一半,如果他和我母亲有了孩子,更是麻烦。那些人怎么肯?他们从上海跑到遥城来闹事,反复对周荣璋说:‘你们可以在一起生活,但绝对不能领那张证。你是个吃软饭的男人,别忘了你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戏子、下九流,靠谁才能有今天。你不配续弦。’”
“我不怪他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人性的真实。更何况他们和我一样,都摊上了周荣璋这个花心、薄情却又深情的父亲。后来周荣璋为了收养我,提前把自己的财产都分了下去,只留了京剧行头和够我们生活几年的钱,还有他的退休金。”
杜誉这话让赵捷有了醍醐灌顶之感:怪不得他之前会那样说。
年轻人一瞬间无比痛恨自己曾经的迟钝,杜誉曾经的感叹萦绕在他耳边:
婚姻是一种财产关系,一种维系生活的方式。很多相爱的人并没有结婚,很多结婚的人也并不相爱,但只要走进婚姻,就会涉及私有财产分割和继承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