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节
  公子原坐在左班上首,目睹氏族的表现,自始至终保持缄默。
  遥想先君在时,他也曾在朝会听政,还曾做过登上君位的美梦。如今回想起来,不免哂笑。
  “果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他不及林珩,远远不及。
  换成是他,晋国朝堂绝非今日局面。
  不提勋旧各家,新氏族也不会如臂指使,更不会俯首帖耳。鹿敏是他的舅父,必然会扶持他。但一切不是平白得来,势必要付出代价。
  氏族渴望权柄,这种渴望烙印在骨子里。
  不及林珩强势,缺乏缜密的头脑和铁血手段,迟早落得先君同样境地。
  先君还能把控朝堂,令氏族互相制衡,换成他和大兄,注定会被氏族压制,甚至沦为傀儡。
  公子原想得越深,对林珩越是钦佩。回想当时的自己,只觉目光狭隘,感到羞愧不已。
  见他深情变幻,田齐心有猜测,却是闭紧嘴巴一个字都没问。
  在林珩面前,公子原是萤火之光,不值得一提。换成旁人,例如自己,他仍是大国公子,手握虎符,率军屡立战功,短短两年声名鹊起,在诸侯公子中不容小觑。
  “皓月之辉,云泥之别。”田齐叹息一声,这就是大国与小国的区别。现实如此,自怨自艾无用,钻研学习、锐意进取方为存身之道。
  他陷入沉思时,林珩已转身登上台阶,重新在屏风前落座。
  智陵三人手捧铁剑归列,触碰铁的质感,难得情绪外露,嘴角的弧度压都压不下去。
  “丰地会盟之上,诸国定夏末出兵,讨逆信平君。”林珩再次开口,视线落在田齐身上,“公子齐,寡人助你归国平叛,望能信守承诺。”
  两人交情虽深,不能替代国家利益。
  林珩提出条件,田齐没有二话,心甘情愿接受。
  “齐誓言天地鬼神,归国之日,让炉城于晋,谢君侯相助,永结两国之好。”
  炉城是林珩提出的条件,他与田齐私下商定,一直未宣于朝中。
  氏族们听到这座城池,第一反应不是惊讶和质疑,而是茫然。
  炉城荒芜萧条,是一片不毛之地。虽在蜀国境内,却没有甲士屯守,邻国更不会争夺。这样的地界,晋人自然少有听闻。
  故而林珩提出炉城,群臣一片茫然,不知城池所在,也不知这座城有何不凡之处。
  “莫非土地肥沃?”
  “不曾听闻。”
  “人多?”
  “蜀地人口有限,国都也不过万人。”
  “那是为何?”
  众人想不明白,但无一质疑林珩的决断。
  在氏族们看来,国君行事高瞻远瞩,绝不会无的放矢。哪怕与公子齐交情莫逆,也不会枉顾晋国利益。
  “此地必不同凡响,只是我等孤陋寡闻,暂不得而知。”
  勋旧这般想,新氏族也是一样。
  君上不会做亏本买卖,一定是他们知道得太少。必要尽快查清此城,以免日后一问三不知,贻笑大方。
  晋国氏族战斗力强悍,行动力也难有人能出其右。
  待到朝会结束,众人出宫登上马车,一路上紧赶满赶,只为尽快归家找出答案。
  数十辆马车穿行城内,速度飞快,掠起一阵强风。
  这一幕落入城民眼中,引发诸多猜测。答案难以统一,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车辆陆续抵达城东,在各家门前停下。
  智氏宅邸前,智陵走出车厢,腰间佩剑已换成铁剑。
  智渊和智弘先后下车,瞧见他喜滋滋的模样,父子俩同时眯眼,打量的神情如出一辙。
  智陵预感不妙,下意识后退半步。
  “阿陵,我蹉跎半生,迄今未用过铁剑。”智弘开口,目的显而易见。
  “叔父,剑乃君上赏赐。”智陵还想挣扎一下。
  “借我用几日总无妨?”智弘继续道。
  “我……”
  “咳咳!”智渊突然咳嗽两声,打断两人的对话,“阿陵,且来搀扶。”
  “诺。”智陵快步走上前,非但没有松口气,反而更加绷紧了神经。相比叔父,大父更难搪塞,他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老矣,不比早年。”智渊走进府门,慢步穿过庭院,不断发出感慨。有些话不必说得太明,点到即可。
  智陵闷头向前走,很想装傻充愣,奈何现实不允许。
  “大父,此剑请您品鉴。”虽有不舍,他还是解下佩剑,呈到智渊面前。
  “阿陵孝顺。”智渊握住剑柄,脊背瞬间挺直,再不见半分老态,“我留两日,仍归你手。”
  说话间,智渊拔出剑身,刺向廊下木柱。
  仅一击,剑尖便没入柱身,深达数寸,远胜过家中藏剑。
  “好剑!”智渊收回手,凝视完好无损的剑刃,眼中异彩连连。
  智弘看得技痒,同智渊一番商量,索性不去厢房,转道去往演武场。
  “先去试剑。”
  晋国氏族好豢养私兵,大氏族家中有演武场乃至军营都不稀奇。演武场内有木人,正好用来试剑。
  父子俩见猎心喜,迫不及待见证铁剑锋利。
  智陵走在两人身后,心中暗自庆幸:幸亏是君上赏赐。若是战场缴获,这把剑他未必能留得住。
  无独有偶,费廉和鹿霆的铁剑也被长辈借走,还期未定。
  事实证明,姜是老的辣。想在大父和父亲手下成功溜走,实属于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晋侯宫内,林珩结束朝会,在侧殿召见信使。
  越国信使在殿前行礼,双手奉上雕刻於菟的木盒,表现得毕恭毕敬。
  马桂捧起木盒送至上首,放到林珩面前的桌案上。
  林珩扫一眼盒身,手指扣上盒盖,没有着急打开,而是询问道:“寡人闻越楚战于邳,战中地动,公子煜无恙否?”
  “回君侯,公子击敌逾万,安然归国,并邀吴公子峦同往禹州。”信使言简意赅,说明当日情况。
  “吴公子峦?”
  “战中,吴、魏军至,于城下交锋,死伤千余人。”想起公子煜的交代,信使实话实说,未有保留。
  吴军,魏军,战中现身。
  林珩垂下目光,凝视木盒上的花纹,手指擦过边缘,突然发出一声轻笑:“自作聪明,妄图蛇口吞象。”
  公子峦此行禹州,与其说是请,不如说是不得不去。
  蚍蜉撼树,贪心不足,无异于自寻死路,有任何下场都不稀奇。
  第一百五十五章
  越国信使离开殿内,林珩才打开木盒。
  盒身制作工艺精湛,带有明显的越国特色。
  盒盖内嵌金箔,掀起时反射金光,似有一头金色於菟脚踏山川昂首咆哮。
  “玉简?”
  合中叠放一张绢,背面隐隐透出字迹。绢上压着一枚玉简,色泽温润,质地通透,没有雕刻繁复的花纹,只有简简单单一行字,诉尽缱绻相思。
  林珩拿起玉简,看着上面的刻字,不由得蹙起眉心。
  反复琢磨楚煜的用意,最不可能的答案跃入脑海,偏偏最贴近现实。
  头疼。
  他将玉简扣在桌上,抬手捏了捏额角,压下突来的情绪,取出信件展开。
  越绢极薄,展开后近似透明。入手轻盈,似握着一捧水流。
  光自背面透入,上面的字迹愈发清晰。
  前车之鉴,林珩做好心理准备,以为会看到和玉简上相似的内容。结果却大出预料,第一句话就直入正题,没有半分赘言。
  “攻邳城,围而不占,诱楚来援,实行乱楚之计。”
  “公子项及公子弼会于历城,楚齐结盟。盟约虽不牢固,与越、晋仍大不利。需审慎对待,严加提防,必要时先发制人。”
  “吴侯好钻营,重利无义,国力渐盛仍不改其行。”
  “魏侯怀有私心,不甘于附庸,近年与楚渐远。其国大有可为,如时机到来,需君侯助一臂之力。”
  “上京有乱势,执政卧病,半月不曾在朝会露面。天子过府探望,君臣关系缓和,需早作计较。”
  林珩放慢速度,逐字逐句看过一遍,神情变得严峻。
  与其说这是一封书信,不如说是一分汇总的情报。囊括邳城之战,吴魏两国的变化,楚齐盟约,以及上京中的态势。
  越搜集情报的能力,在诸国间堪称翘楚。
  读完最后一行字,林珩放下绢布,指尖轻敲桌面,缓缓陷入沉思。
  “乱楚。”
  两万大军战于邳城,中途发生地动,越楚各自撤军,谁胜谁负众说纷纭。
  从信中内容来看,公子项必然吃亏。即使没在战场上伤筋动骨,国内也会掀起风雨,区别在于风力强弱,雨势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