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
“不过——蒋姑娘可给海宫人诊过脉?”这病虽能用水土不服来解释,可太医总觉得哪里好像还有点不大对劲儿。这位蒋姑娘的医术,是院使大人都在私下里称赞的,向她请教应该也不算丢脸吧?
桃华再次露出为难之色:“并没有。实在是海姑姑她——想来她是更信任诸位太医的。”
太医默然,暗想这海宫人看着精明,其实却是个傻子。放着蒋家姑娘不用,非要用宫中太医,不就是怕蒋家人给她下药吗?可她怎么不想想,若是她让蒋家姑娘医治,那时责任就被压在了蒋家人身上,蒋家人保着她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对她动手脚?结果如今蒋家人撇得一干二净,倒把事儿都转到太医院头上来了。
跑这么一趟,太医也觉得有点恼火,回宫之后自然一字不差地向太后回报了:“……海宫人不遵医嘱,下官实在是……如今人在宫外,消息亦不灵通,下官去时,病情又耽搁了数日。所谓沉疴难治,这病再拖下去,恐怕下官也要束手了。”
一个宫人的死活,太后倒不放在心上,她关注的是能否在这件事里抓到蒋家的把柄:“蒋家如何说?”
太医低头道:“蒋家依下官所说每日只供白粥小菜,除此之外一概不动。只是海宫人……下官去时,那侍奉海宫人的婢女正在挨罚。只是蒋府言道海宫人是太后所赐,并不敢随意约束。下官只恐海宫人这般,病将渐重。”
太后皱着眉头道:“蒋氏可给海宫人诊过?”
太医把头垂得更低:“海宫人不肯……”若是一开始就让蒋家姑娘诊脉倒是好了,如今他已经接手,蒋家姑娘自然就不肯再沾手了。
太后摆手让太医下去,恨恨道:“废物!她这才去了蒋家多少日子,倒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着。”而且还越来越重,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再教导蒋氏什么规矩了。
“是谁又惹母后生气了?”皇帝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朕听说母后传了太医,可是哪里不适?”
“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太后勉强笑了笑,“不过是派去蒋家教导规矩的那名宫人病了。”
“一名宫人,也能这样劳动母后费心?”皇帝皱起了眉头,“朕也听说了些,据说是出了宫便不知节制饮食,才致病倒的?差事当不好,倒来打扰母后,她倒是好大脸面!”
这番话说得一些破绽也没有,听起来全是在关心太后,太后也只能笑道:“毕竟我差出去的人,自然只得我费心了。”
皇帝眉头皱得更紧:“听院使说,母后这些日子时常头痛,定是劳神之故。下头这些人也真是可恶,如此不知体恤母后,母后便不必再为她们操心了。来人,去尚仪局传朕的话,若是那海宫人三日之后还是不好,便将她迁回来养病,另派得用的人选去蒋家教导礼仪,不许再让太后烦心这些琐事!谁若是再惹太后动气,朕绝不轻饶!”
满殿的人都被皇帝的怒火吓住了,个个噤若寒蝉,只有杜内监低眉垂眼地应了,转身出去传话。
等他走出殿门,太后才反应过来,干咳了一声:“皇上也不必动气,你日夜忧劳国事,才是真要仔细保重才是。”
皇帝脸上怒色不减:“朕就是恨这些人没个顶用的,什么差事都办不好!”
太后没话可说。其实她也深有同感,从今年上元节开始,她交待下去的事这些人也没办好几件。
“母后就不要再操心此事了。”皇帝换了和颜悦色的神态转向太后,“院使都说了,母后必要心情愉悦少动气恼才于身体有益,这些琐事只管交给下头人去做,何必母后亲自过问?”
太后干笑了一声:“皇帝有这份孝心,老天必定鉴知,会保佑我的。”
“这也不够。”皇帝认真地道,“母后今年逢着明九,身子不好大约也因了这个——朕打算大办圣寿节,赦天下为母后祈福。”
太后这才想起来自己今年是五十九岁寿辰,都说逢九流年不利,或许今年诸事不成还真是与此有关。原还想推辞,这会儿也改了主意,只道:“大赦天下也太过了,我不过是个太后,很不必如此。”
大赦天下这种恩典,一般只有新帝登基才会施恩至此,太后不过是个逢九之年,还不是整寿,还真担不起大赦天下这名头。
皇帝却固执道:“为母后身体康健,有何不可?母后不必管了,朕自有主意。”
太后的圣寿节其实早就筹备起来了,内务府比谁不会讨好,似这等逢九之年他们早就记在心中,只等着上头一句话,就可以办起来了。只是大赦天下的话传出去,还是引发了一番轰动。
实在是大赦天下这恩典太重了,京城里沸沸扬扬这么一传,连于阁老都有些坐不住,特地让阁老夫人进宫含蓄地提醒太后:“……虽说为祈福计,大赦天下也未免过了些……”福气并不是越重越好,重到你担不起的时候就要从别的地方折一点了,比如说,折寿。
太后是真的有些无奈:“我亦觉太过,是皇上定要坚持。”如今话都说出去了,皇帝金口玉言,哪有再更改的呢?
皇后在旁,撇嘴道:“皇上哪是为了母后,分明是为了别人来讨好母后,想堵母后的嘴呢!”这事儿一出,谁还关心太后赏到蒋家去的那个海姑姑?听说她吃了太医的药之后仍旧腹泻个没完,如今已经从蒋家召回来,送到宫里专门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去了。
说是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其实太医根本不涉足那些地方,就是由几个粗通医术的宫人看着,胡乱弄些药吃。若是命大,养好了大约还能回来当差,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抬出去了。
至于说蒋家那边,自然有尚仪局另派了一个年长的宫人去指点——没错,是指点,不是教导——连皇后都奖赏过蒋氏,说她跟海姑姑学规矩学得好,尚仪局派去的人,敢说自己比太后派的人更厉害吗?是以只能说是指点,不敢称教导了。
这事儿把皇后噎得好几天胸口都像卡着什么似的,吐不出咽不下,找个机会把出主意的陈内监骂了个狗血喷头,险些撵出正殿。
于阁老夫人只当没听见皇后的话,仍对太后道:“可此事实在太重,阁老已经要上折子代娘娘辞谢了。”
“这是应该的。”太后也当没皇后这人,点头道,“你回去与阁老说,叫他只管按自己想的做就是,我并不图这虚名儿。”
于阁老的辞谢奏折上得很快,可惜皇帝并不打算听从,甚至要发明诏诏告天下大赦之事。虽然这明诏一时还没有发出来,但京城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且正向周边迅速扩散。
“既然皇上执意如此,阁老不如就遵从了?”于党的部分骨干聚集在于阁老家中,秉烛夜谈。
于阁老眉头皱得死紧,看了一眼出主意的那个人,眼中掠过一丝不悦。此人并无多少才能,不过是紧巴着于党才升上来的,因为像条狗似的忠心,于阁老才用他一用。然而他急于拍马,经常说出些不知所谓的话来,不但不能出力,反而时常是个累赘。
“不可。”另一人立刻驳斥,“此为逾越。到时皇上是大孝,太后可就——”皇上这是拿着太后来给自己博得孝顺的名声啊。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这是个有眼力的,看得出如今皇帝已经渐渐与于氏一族离心了。从前皇帝孝顺太后,可从来没有这么大张旗鼓的。
“但是皇上显然不肯……”开始那人说了半句就不吭声了。
众人都不说话了。皇帝这次摆出一副非赦不可的样子,当然若是内阁诸人力阻,皇帝的明诏也发不下来。但如此一来势必闹僵,这可是件麻烦事。
“依下官看——”鲁显一直没有发言,这时才向前倾了倾身,“皇上要赦,也不必大赦。”大赦天下那是皇帝的规格,但是少赦一点,太后还不算太过格。
“那要如何赦?”
“以下官的浅见,皇上想赦的不过是山东那些人。”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鲁显这一句话,就让众人都议论了起来。开头拍马的那个立刻叫了起来:“这如何能成?若是赦了,岂不就是说——”总算他脑袋还算灵活,及时把后面的话吞了回去,这些事知道就行,说出来可是不成的。
这次众人纷纷同意他的看法,若真是赦了这些人,难道是要承认于锐在山东错杀了良民不成?
于阁老淡淡看了鲁显一眼:“这些日子令慈的病可好些了?”
一时间众人纷纷侧目。不少人都知道蒋氏正在给鲁显的母亲治腿,难道鲁显是想因此就……
鲁显连忙起身:“承阁老关怀,家母的病好得多了。不敢瞒阁老,之前家母年老糊涂,答应了蒋氏一句话,如今蒋氏以此相逼,要让下官上折子求赦山东众人。”
他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于阁老的眉头反而稍稍松开了些:“君子一诺,重逾千金,既是令慈的许诺,你亦不能食言。”
鲁显低头答了个是,又道:“下官细细想过,虽说这样做对于侍卫有些不利,但同样也让天下人知道,皇上并不是真心想为了太后大赦。”同样的,也让皇帝不能再拿太后装幌子了。
“如今阁老固辞,皇上却要下旨,到时如果有人出来先提此建议以做转环,阁老也不好一口回绝。且若是真要大赦,这些人同样在可赦之列,结果并无不同,反而让阁老失了先机。如今由下官提出,还可见得阁老心胸坦荡。”
鲁显一边说,一边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他不知道如今局面至此,到底是皇帝的有意安排抑或只是巧合,更不知道蒋氏那日对他所说的话,究竟只是安郡王有意与于氏作对,还是这里头有皇帝插手。
自从皇帝露出要大赦天下的意思之后,他就一夜夜地辗转难眠,越是想得深,就越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按说他是于阁老提拔起来的,理应跟着于氏一族。可是那毕竟是皇上,于阁老可以权倾朝野,但皇帝始终才是天下之主。且此次山东之事,于阁老的作为实在是大出他意料之外,竟让他觉得有些陌生了……
“鲁侍郎这话有道理。”有人思索片刻之后,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开口附和,“不过依下官看,未必就要赦他们无罪,改判流放也是一样的。说起来这些人毕竟只是乱党族属,便改了流放也有道理。”其实当时就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只判流放,原因是此事毕竟由当地县令瞒报灾情而起,不妨施恩。但于党为了砸实于锐的功劳,硬是全判了斩监候,结果到了眼下又还得自行打脸。
于阁老沉默良久,点了点头。待众人散去后,他将鲁显单独留了下来:“子扬啊——”
子扬是鲁显的表字,当初还是中了进士之后由于阁老为他取的,现在叫起来有种特殊的意味深长:“蒋氏何以向你提出这般的要求来?”
鲁显心头一跳,躬身道:“依下官想,定是安郡王在背后指使。不然蒋氏一介女子,怎会知道什么朝政。”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那依子扬看,皇上要大赦,是否与安郡王有关呢?”
这个问题更是令人惊心,鲁显低头想了一会儿,才道:“蒋氏向下官提出此要求时,只说今年太后圣寿,让下官借此机会上书求赦。”这是事实,他没有增减半个字。
于阁老沉吟着,没有再问什么。等鲁显走了,他的幕僚才从后头出来,小心地道:“阁老,鲁侍郎他——”
于阁老淡淡道:“子扬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应该不会对我说假话。”鲁显身后没有家族,即使爬得再高也要靠着于家,虽然这样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像赵家那么好用,但到了后期用起来就更放心,不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幕僚仍旧有些担忧:“但此次实在太巧,皇上与安郡王——阁老别忘记,他们毕竟是兄弟。”
于阁老轻轻一嗤:“倘若真是二人联手,就用不到蒋氏去向子扬提出此事了,太露痕迹!且天家父子且无,何况兄弟。别忘了,皇上与安郡王之间,可是隔着一张九龙宝座!纵然安郡王有意,皇上难道就敢接吗?我于家虽然半朝野,定北侯却有十万西北军。”
幕僚想了想,虽然承认于阁老说得对:“但事有万一,阁老还是不得不防。倘若皇上想着联吴抗魏,将于我们很不利。”先把安郡王的好意接过来,齐心合力扳倒于家,而后再对付安郡王,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于阁老眉目之间有几分不屑:“皇上与先帝一样。先帝当年若是不处死代王等人,于家也未必有现在的风光。”先帝登基那会儿,还有几个小兄弟在,他们都是自己没资格夺嫡,只能跟着别的哥哥摇旗呐喊的角色,罪不至死。如果先帝把他们用起来,至少宗室可以分掉于家一部分势力。可惜先帝如惊弓之鸟一般,被太后一劝,就将这几个兄弟全部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
原先都是天之骄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自在日子,怎禁得住这样的磨磋,没多久就一个接一个地死了。对外报是病故,至于真正的死因,并没有人多问。
之后,于家携从龙之功,一举登顶,从此如日中天。
于阁老唇边泛起一丝苍老而锐利的冷笑:“一荣即荣,一损即损,这话放在天家,便是无限的讥讽。天子称孤道寡,注定了是要左右无人的。先帝如此,皇上亦是如此。须知我于家再盛也只是臣子,将来承继大统的仍是皇上的血脉。可安郡王呢?”
幕僚口唇微动,不知该说什么好。于阁老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可是不知怎么的,幕僚总觉得以先帝之所作所为来判断今上也必如此作为,似乎有些个武断?然而于阁老多年来从未行差踏错,自然形成了他的自信,近年来甚至有向刚愎发展的趋势,有些话幕僚亦不敢说得太深,最后只能道:“防人之心不可无,阁老谨慎为上。”
☆、第140章 圣寿
圣寿节是朝廷里一件大事,尤其是皇帝有意大办,这影响力就更大一些。对桃华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礼部给她拟定的六礼都要放到圣寿节之后了。
说起来这有点不很成体统。如按皇家的规矩,六礼一一行完,这中间至少要拖上一年,以示郑重。可是钦天监择出的成婚吉日,已经由皇帝圈定为十月初九了,如果从圣寿节之后开始问名纳采,中间就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是放在一般高门大户里,也没有这么着急的。
“这分明是礼部那边刁难王爷呢!”蝶衣气呼呼地道。
蝉衣正在绣一床帐子,闻言便道:“其实也没有什么。皇上是正月里就指婚了的,到十月也有将近一年,并不算不成体统。”
“怎么不算?”蝶衣睁大眼睛,“六月里才圣寿呢,怎么前头这几个月就不能先纳采问名?非要拖到这时候!”中间隔上半年左右,这事也就体面了啊。
蝉衣头也不抬地道:“要么让王爷去求皇上,将婚期挪到明年?”
“这怎么能行……”蝶衣蔫了。礼部这是看准了王爷已经年逾弱冠,等不得,这才敢弄出这样的事来。
蝉衣淡淡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要如何?”
蝶衣不吭气了。他们这些贴身伺候王爷的人都看得出来,王爷恨不得早点娶了蒋姑娘进门,就算年纪等得起,他也不会愿意再等的。
蝉衣将纱帐绣好,招呼蝶衣跟她一起支开看看效果:“你有时间说这些,不如帮我把这帐子赶紧锁了边,眼瞧着天气就热起来了,王爷的帐子也该换了。”
蝶衣吐吐舌头,连忙道:“我来锁我来锁,明儿就好。”这段时间朝上为了太后圣寿要不要大赦的事吵得热闹,看热闹的人也跟着忘记了时间,居然一眨眼就要进六月了呢。
蝉衣板着脸道:“早跟你说过,咱们是伺候王爷的,别的事听听就罢了,伺候王爷才是本份,才是最要紧的!”
蝶衣低头听她训了几句,趁着空隙连忙道:“王爷这会儿应该从宫里回来了,我去瞧瞧厨下的莲子汤熬得了没有。姐姐放心,这帐子我明儿一定锁好。”说完赶紧溜了。
应该说蝶衣的时间估算得很准,片刻之后,沈数就踏进了郡王府。邬正见他面上有轻松之色,就知道事情多半成了,笑问道:“王爷,可是那赦令下来了?”
“先生神算。”沈数的确心情不错,“今日鲁显上奏折,于氏一党并无异议,皇上也就‘勉强’同意了。横竖明年是太后整寿,有什么恩,明年再施也不迟。”至于明年要不要施恩,那就再说了。
“只是这般一来,属下有些替蒋姑娘担心。”
沈数目光微微一沉:“我也这般觉得。只是她说于阁老刚愎,不会将女子放在眼中。不过——还是派个人跟着她,免得万一有什么事罢。”
邬正点头:“此事属下去安排。另外,礼部将行六礼的日子送过来了,还有礼单等物。”
“我在宫里就听皇上说了。”沈数懒得去看,“太后过寿,倒成了他们的借口了。”
“依属下看,此时不要过于计较,早些成婚要紧。只是怕蒋姑娘会有不满。”
想到桃华,沈数就微微一笑:“这样的道理她如何会不知道?”只是桃华顾大局,他也要给她做脸才行,“记得父皇还给我留了些东西?”
“是有的。”邬正有点疑惑。先帝临终,给远在西北的幼子留了些古玩珠宝字画之类,还留了两座皇庄。这些东西,太后身为胜利者自然颇为大方,全都封存了起来,声言待沈数将来回了京城就如数交付。
沈数回京之后,这些东西他也没有去动。毕竟他的郡王府都是才盖好不久的,弄一堆东西回来往哪里搁?
“难道王爷是想——”
沈数点点头:“这些东西白搁着我也用不到,劳先生去点点,分一半给蒋家,另一半搁进聘礼里头。”一半当聘礼,一半给桃华当嫁妆,这就比较好看了。
邬正目瞪口呆地道:“……全,全部?”聘礼是男方出不假,但出完了就属于女方了,不管是女家自己留下,还是搁进嫁妆里头带过来,都归了女子的私产。沈数这一句话,就等于把先帝留给他的大半东西都送了蒋家姑娘。
“自然。”沈数想了想,又道,“也要她自己喜欢才好。另外这些年过去,未必没有人私下里做点手脚,先生找个有眼力的去瞧瞧,别把假的东西送出去。”古玩是比较容易做手脚的,万一将来被人发现那就成笑话了。
桃华再次露出为难之色:“并没有。实在是海姑姑她——想来她是更信任诸位太医的。”
太医默然,暗想这海宫人看着精明,其实却是个傻子。放着蒋家姑娘不用,非要用宫中太医,不就是怕蒋家人给她下药吗?可她怎么不想想,若是她让蒋家姑娘医治,那时责任就被压在了蒋家人身上,蒋家人保着她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对她动手脚?结果如今蒋家人撇得一干二净,倒把事儿都转到太医院头上来了。
跑这么一趟,太医也觉得有点恼火,回宫之后自然一字不差地向太后回报了:“……海宫人不遵医嘱,下官实在是……如今人在宫外,消息亦不灵通,下官去时,病情又耽搁了数日。所谓沉疴难治,这病再拖下去,恐怕下官也要束手了。”
一个宫人的死活,太后倒不放在心上,她关注的是能否在这件事里抓到蒋家的把柄:“蒋家如何说?”
太医低头道:“蒋家依下官所说每日只供白粥小菜,除此之外一概不动。只是海宫人……下官去时,那侍奉海宫人的婢女正在挨罚。只是蒋府言道海宫人是太后所赐,并不敢随意约束。下官只恐海宫人这般,病将渐重。”
太后皱着眉头道:“蒋氏可给海宫人诊过?”
太医把头垂得更低:“海宫人不肯……”若是一开始就让蒋家姑娘诊脉倒是好了,如今他已经接手,蒋家姑娘自然就不肯再沾手了。
太后摆手让太医下去,恨恨道:“废物!她这才去了蒋家多少日子,倒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着。”而且还越来越重,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再教导蒋氏什么规矩了。
“是谁又惹母后生气了?”皇帝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朕听说母后传了太医,可是哪里不适?”
“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太后勉强笑了笑,“不过是派去蒋家教导规矩的那名宫人病了。”
“一名宫人,也能这样劳动母后费心?”皇帝皱起了眉头,“朕也听说了些,据说是出了宫便不知节制饮食,才致病倒的?差事当不好,倒来打扰母后,她倒是好大脸面!”
这番话说得一些破绽也没有,听起来全是在关心太后,太后也只能笑道:“毕竟我差出去的人,自然只得我费心了。”
皇帝眉头皱得更紧:“听院使说,母后这些日子时常头痛,定是劳神之故。下头这些人也真是可恶,如此不知体恤母后,母后便不必再为她们操心了。来人,去尚仪局传朕的话,若是那海宫人三日之后还是不好,便将她迁回来养病,另派得用的人选去蒋家教导礼仪,不许再让太后烦心这些琐事!谁若是再惹太后动气,朕绝不轻饶!”
满殿的人都被皇帝的怒火吓住了,个个噤若寒蝉,只有杜内监低眉垂眼地应了,转身出去传话。
等他走出殿门,太后才反应过来,干咳了一声:“皇上也不必动气,你日夜忧劳国事,才是真要仔细保重才是。”
皇帝脸上怒色不减:“朕就是恨这些人没个顶用的,什么差事都办不好!”
太后没话可说。其实她也深有同感,从今年上元节开始,她交待下去的事这些人也没办好几件。
“母后就不要再操心此事了。”皇帝换了和颜悦色的神态转向太后,“院使都说了,母后必要心情愉悦少动气恼才于身体有益,这些琐事只管交给下头人去做,何必母后亲自过问?”
太后干笑了一声:“皇帝有这份孝心,老天必定鉴知,会保佑我的。”
“这也不够。”皇帝认真地道,“母后今年逢着明九,身子不好大约也因了这个——朕打算大办圣寿节,赦天下为母后祈福。”
太后这才想起来自己今年是五十九岁寿辰,都说逢九流年不利,或许今年诸事不成还真是与此有关。原还想推辞,这会儿也改了主意,只道:“大赦天下也太过了,我不过是个太后,很不必如此。”
大赦天下这种恩典,一般只有新帝登基才会施恩至此,太后不过是个逢九之年,还不是整寿,还真担不起大赦天下这名头。
皇帝却固执道:“为母后身体康健,有何不可?母后不必管了,朕自有主意。”
太后的圣寿节其实早就筹备起来了,内务府比谁不会讨好,似这等逢九之年他们早就记在心中,只等着上头一句话,就可以办起来了。只是大赦天下的话传出去,还是引发了一番轰动。
实在是大赦天下这恩典太重了,京城里沸沸扬扬这么一传,连于阁老都有些坐不住,特地让阁老夫人进宫含蓄地提醒太后:“……虽说为祈福计,大赦天下也未免过了些……”福气并不是越重越好,重到你担不起的时候就要从别的地方折一点了,比如说,折寿。
太后是真的有些无奈:“我亦觉太过,是皇上定要坚持。”如今话都说出去了,皇帝金口玉言,哪有再更改的呢?
皇后在旁,撇嘴道:“皇上哪是为了母后,分明是为了别人来讨好母后,想堵母后的嘴呢!”这事儿一出,谁还关心太后赏到蒋家去的那个海姑姑?听说她吃了太医的药之后仍旧腹泻个没完,如今已经从蒋家召回来,送到宫里专门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去了。
说是给宫人养病的地方,其实太医根本不涉足那些地方,就是由几个粗通医术的宫人看着,胡乱弄些药吃。若是命大,养好了大约还能回来当差,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抬出去了。
至于说蒋家那边,自然有尚仪局另派了一个年长的宫人去指点——没错,是指点,不是教导——连皇后都奖赏过蒋氏,说她跟海姑姑学规矩学得好,尚仪局派去的人,敢说自己比太后派的人更厉害吗?是以只能说是指点,不敢称教导了。
这事儿把皇后噎得好几天胸口都像卡着什么似的,吐不出咽不下,找个机会把出主意的陈内监骂了个狗血喷头,险些撵出正殿。
于阁老夫人只当没听见皇后的话,仍对太后道:“可此事实在太重,阁老已经要上折子代娘娘辞谢了。”
“这是应该的。”太后也当没皇后这人,点头道,“你回去与阁老说,叫他只管按自己想的做就是,我并不图这虚名儿。”
于阁老的辞谢奏折上得很快,可惜皇帝并不打算听从,甚至要发明诏诏告天下大赦之事。虽然这明诏一时还没有发出来,但京城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且正向周边迅速扩散。
“既然皇上执意如此,阁老不如就遵从了?”于党的部分骨干聚集在于阁老家中,秉烛夜谈。
于阁老眉头皱得死紧,看了一眼出主意的那个人,眼中掠过一丝不悦。此人并无多少才能,不过是紧巴着于党才升上来的,因为像条狗似的忠心,于阁老才用他一用。然而他急于拍马,经常说出些不知所谓的话来,不但不能出力,反而时常是个累赘。
“不可。”另一人立刻驳斥,“此为逾越。到时皇上是大孝,太后可就——”皇上这是拿着太后来给自己博得孝顺的名声啊。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这是个有眼力的,看得出如今皇帝已经渐渐与于氏一族离心了。从前皇帝孝顺太后,可从来没有这么大张旗鼓的。
“但是皇上显然不肯……”开始那人说了半句就不吭声了。
众人都不说话了。皇帝这次摆出一副非赦不可的样子,当然若是内阁诸人力阻,皇帝的明诏也发不下来。但如此一来势必闹僵,这可是件麻烦事。
“依下官看——”鲁显一直没有发言,这时才向前倾了倾身,“皇上要赦,也不必大赦。”大赦天下那是皇帝的规格,但是少赦一点,太后还不算太过格。
“那要如何赦?”
“以下官的浅见,皇上想赦的不过是山东那些人。”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鲁显这一句话,就让众人都议论了起来。开头拍马的那个立刻叫了起来:“这如何能成?若是赦了,岂不就是说——”总算他脑袋还算灵活,及时把后面的话吞了回去,这些事知道就行,说出来可是不成的。
这次众人纷纷同意他的看法,若真是赦了这些人,难道是要承认于锐在山东错杀了良民不成?
于阁老淡淡看了鲁显一眼:“这些日子令慈的病可好些了?”
一时间众人纷纷侧目。不少人都知道蒋氏正在给鲁显的母亲治腿,难道鲁显是想因此就……
鲁显连忙起身:“承阁老关怀,家母的病好得多了。不敢瞒阁老,之前家母年老糊涂,答应了蒋氏一句话,如今蒋氏以此相逼,要让下官上折子求赦山东众人。”
他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于阁老的眉头反而稍稍松开了些:“君子一诺,重逾千金,既是令慈的许诺,你亦不能食言。”
鲁显低头答了个是,又道:“下官细细想过,虽说这样做对于侍卫有些不利,但同样也让天下人知道,皇上并不是真心想为了太后大赦。”同样的,也让皇帝不能再拿太后装幌子了。
“如今阁老固辞,皇上却要下旨,到时如果有人出来先提此建议以做转环,阁老也不好一口回绝。且若是真要大赦,这些人同样在可赦之列,结果并无不同,反而让阁老失了先机。如今由下官提出,还可见得阁老心胸坦荡。”
鲁显一边说,一边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他不知道如今局面至此,到底是皇帝的有意安排抑或只是巧合,更不知道蒋氏那日对他所说的话,究竟只是安郡王有意与于氏作对,还是这里头有皇帝插手。
自从皇帝露出要大赦天下的意思之后,他就一夜夜地辗转难眠,越是想得深,就越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按说他是于阁老提拔起来的,理应跟着于氏一族。可是那毕竟是皇上,于阁老可以权倾朝野,但皇帝始终才是天下之主。且此次山东之事,于阁老的作为实在是大出他意料之外,竟让他觉得有些陌生了……
“鲁侍郎这话有道理。”有人思索片刻之后,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开口附和,“不过依下官看,未必就要赦他们无罪,改判流放也是一样的。说起来这些人毕竟只是乱党族属,便改了流放也有道理。”其实当时就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只判流放,原因是此事毕竟由当地县令瞒报灾情而起,不妨施恩。但于党为了砸实于锐的功劳,硬是全判了斩监候,结果到了眼下又还得自行打脸。
于阁老沉默良久,点了点头。待众人散去后,他将鲁显单独留了下来:“子扬啊——”
子扬是鲁显的表字,当初还是中了进士之后由于阁老为他取的,现在叫起来有种特殊的意味深长:“蒋氏何以向你提出这般的要求来?”
鲁显心头一跳,躬身道:“依下官想,定是安郡王在背后指使。不然蒋氏一介女子,怎会知道什么朝政。”
于阁老微微点了点头:“那依子扬看,皇上要大赦,是否与安郡王有关呢?”
这个问题更是令人惊心,鲁显低头想了一会儿,才道:“蒋氏向下官提出此要求时,只说今年太后圣寿,让下官借此机会上书求赦。”这是事实,他没有增减半个字。
于阁老沉吟着,没有再问什么。等鲁显走了,他的幕僚才从后头出来,小心地道:“阁老,鲁侍郎他——”
于阁老淡淡道:“子扬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应该不会对我说假话。”鲁显身后没有家族,即使爬得再高也要靠着于家,虽然这样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像赵家那么好用,但到了后期用起来就更放心,不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幕僚仍旧有些担忧:“但此次实在太巧,皇上与安郡王——阁老别忘记,他们毕竟是兄弟。”
于阁老轻轻一嗤:“倘若真是二人联手,就用不到蒋氏去向子扬提出此事了,太露痕迹!且天家父子且无,何况兄弟。别忘了,皇上与安郡王之间,可是隔着一张九龙宝座!纵然安郡王有意,皇上难道就敢接吗?我于家虽然半朝野,定北侯却有十万西北军。”
幕僚想了想,虽然承认于阁老说得对:“但事有万一,阁老还是不得不防。倘若皇上想着联吴抗魏,将于我们很不利。”先把安郡王的好意接过来,齐心合力扳倒于家,而后再对付安郡王,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于阁老眉目之间有几分不屑:“皇上与先帝一样。先帝当年若是不处死代王等人,于家也未必有现在的风光。”先帝登基那会儿,还有几个小兄弟在,他们都是自己没资格夺嫡,只能跟着别的哥哥摇旗呐喊的角色,罪不至死。如果先帝把他们用起来,至少宗室可以分掉于家一部分势力。可惜先帝如惊弓之鸟一般,被太后一劝,就将这几个兄弟全部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
原先都是天之骄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自在日子,怎禁得住这样的磨磋,没多久就一个接一个地死了。对外报是病故,至于真正的死因,并没有人多问。
之后,于家携从龙之功,一举登顶,从此如日中天。
于阁老唇边泛起一丝苍老而锐利的冷笑:“一荣即荣,一损即损,这话放在天家,便是无限的讥讽。天子称孤道寡,注定了是要左右无人的。先帝如此,皇上亦是如此。须知我于家再盛也只是臣子,将来承继大统的仍是皇上的血脉。可安郡王呢?”
幕僚口唇微动,不知该说什么好。于阁老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可是不知怎么的,幕僚总觉得以先帝之所作所为来判断今上也必如此作为,似乎有些个武断?然而于阁老多年来从未行差踏错,自然形成了他的自信,近年来甚至有向刚愎发展的趋势,有些话幕僚亦不敢说得太深,最后只能道:“防人之心不可无,阁老谨慎为上。”
☆、第140章 圣寿
圣寿节是朝廷里一件大事,尤其是皇帝有意大办,这影响力就更大一些。对桃华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礼部给她拟定的六礼都要放到圣寿节之后了。
说起来这有点不很成体统。如按皇家的规矩,六礼一一行完,这中间至少要拖上一年,以示郑重。可是钦天监择出的成婚吉日,已经由皇帝圈定为十月初九了,如果从圣寿节之后开始问名纳采,中间就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是放在一般高门大户里,也没有这么着急的。
“这分明是礼部那边刁难王爷呢!”蝶衣气呼呼地道。
蝉衣正在绣一床帐子,闻言便道:“其实也没有什么。皇上是正月里就指婚了的,到十月也有将近一年,并不算不成体统。”
“怎么不算?”蝶衣睁大眼睛,“六月里才圣寿呢,怎么前头这几个月就不能先纳采问名?非要拖到这时候!”中间隔上半年左右,这事也就体面了啊。
蝉衣头也不抬地道:“要么让王爷去求皇上,将婚期挪到明年?”
“这怎么能行……”蝶衣蔫了。礼部这是看准了王爷已经年逾弱冠,等不得,这才敢弄出这样的事来。
蝉衣淡淡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要如何?”
蝶衣不吭气了。他们这些贴身伺候王爷的人都看得出来,王爷恨不得早点娶了蒋姑娘进门,就算年纪等得起,他也不会愿意再等的。
蝉衣将纱帐绣好,招呼蝶衣跟她一起支开看看效果:“你有时间说这些,不如帮我把这帐子赶紧锁了边,眼瞧着天气就热起来了,王爷的帐子也该换了。”
蝶衣吐吐舌头,连忙道:“我来锁我来锁,明儿就好。”这段时间朝上为了太后圣寿要不要大赦的事吵得热闹,看热闹的人也跟着忘记了时间,居然一眨眼就要进六月了呢。
蝉衣板着脸道:“早跟你说过,咱们是伺候王爷的,别的事听听就罢了,伺候王爷才是本份,才是最要紧的!”
蝶衣低头听她训了几句,趁着空隙连忙道:“王爷这会儿应该从宫里回来了,我去瞧瞧厨下的莲子汤熬得了没有。姐姐放心,这帐子我明儿一定锁好。”说完赶紧溜了。
应该说蝶衣的时间估算得很准,片刻之后,沈数就踏进了郡王府。邬正见他面上有轻松之色,就知道事情多半成了,笑问道:“王爷,可是那赦令下来了?”
“先生神算。”沈数的确心情不错,“今日鲁显上奏折,于氏一党并无异议,皇上也就‘勉强’同意了。横竖明年是太后整寿,有什么恩,明年再施也不迟。”至于明年要不要施恩,那就再说了。
“只是这般一来,属下有些替蒋姑娘担心。”
沈数目光微微一沉:“我也这般觉得。只是她说于阁老刚愎,不会将女子放在眼中。不过——还是派个人跟着她,免得万一有什么事罢。”
邬正点头:“此事属下去安排。另外,礼部将行六礼的日子送过来了,还有礼单等物。”
“我在宫里就听皇上说了。”沈数懒得去看,“太后过寿,倒成了他们的借口了。”
“依属下看,此时不要过于计较,早些成婚要紧。只是怕蒋姑娘会有不满。”
想到桃华,沈数就微微一笑:“这样的道理她如何会不知道?”只是桃华顾大局,他也要给她做脸才行,“记得父皇还给我留了些东西?”
“是有的。”邬正有点疑惑。先帝临终,给远在西北的幼子留了些古玩珠宝字画之类,还留了两座皇庄。这些东西,太后身为胜利者自然颇为大方,全都封存了起来,声言待沈数将来回了京城就如数交付。
沈数回京之后,这些东西他也没有去动。毕竟他的郡王府都是才盖好不久的,弄一堆东西回来往哪里搁?
“难道王爷是想——”
沈数点点头:“这些东西白搁着我也用不到,劳先生去点点,分一半给蒋家,另一半搁进聘礼里头。”一半当聘礼,一半给桃华当嫁妆,这就比较好看了。
邬正目瞪口呆地道:“……全,全部?”聘礼是男方出不假,但出完了就属于女方了,不管是女家自己留下,还是搁进嫁妆里头带过来,都归了女子的私产。沈数这一句话,就等于把先帝留给他的大半东西都送了蒋家姑娘。
“自然。”沈数想了想,又道,“也要她自己喜欢才好。另外这些年过去,未必没有人私下里做点手脚,先生找个有眼力的去瞧瞧,别把假的东西送出去。”古玩是比较容易做手脚的,万一将来被人发现那就成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