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父子论《诗
秀才病重后,徐铮前前后后把县城里的医馆都跑遍了,针、灸、汤药、砭石法(刮痧)、按跷和导引,中医的六大治疗方法全部用了个遍,更有甚者,竟然有位先生为徐相公写了一副符咒,让徐铮日夜诵读,让徐铮苦笑不堪。尽管在十六世纪末的荷兰,已经有人制造出显微镜,但是距离到医学上的实际应用还早的很,毕竟这个时代的医生是没有办法理解细胞、微生物的。
十两银子几乎都扔在了药费上面,秀才的病仍没有见好,不断的寒热交替,把本来身子骨就差的秀才折腾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徐铮根据记忆,猜测出秀才十有八九是被蚊虫叮咬,染上了恶性疟疾,就算是二十一世纪,如果救治的不及时,仍然是致命的,可问题是明明自己知道什么药物可以治疗,却偏偏没有办法弄到。
不断的焦虑让徐铮眼珠子通红,整个人疲惫不堪,脾气也大了许多。
今天秀才的病发作过后,人倒是精神了很多,眼珠子在枯瘦的眼眶里不停的转动,喝了几口水之后,把徐铮叫到跟前,说道:“铮儿,为父命薄福浅,且时运不佳,父母早亡,中年丧妻,如果没有你,真不知道这几年是如何活下来的。”
“看着你一天天长大,聪慧灵秀,从开蒙识字,到父子朝夕相对,研读诗书,真是为父一生中少有的快乐,为父真的不亦乐乎!”
“然而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况为父现在沉珂难治,病已深入膏肓,恐时日不多!家里尚余钱财不可再购买药物,药石已无用矣,徒靡费尔!”
“吾去后,汝还得活下去,切莫忧伤过度,过度损伤心神,须知日后还得靠你光大门楹,继承香火!”
“吾知吾儿志向非小,才学过人,他日定能一飞冲天,吾在九泉之下,亦能心安,无愧于列祖列宗!”
秀才这是在交代后事了,徐铮一阵气恼,高声说道:“胡说什么,又不是治不了!”
“痴儿,诸多医者皆束手无策,俗话说:人各有命,富贵在天。勉强不得!”秀才认为徐铮实在安慰自己。
徐铮看着秀才,久久才说道:“这病,他们不能治,我有办法!”
“天意不可违,夫人者尽人事从天命,今以至此,汝不必在欺瞒于我!”秀才已经绝望了。
徐铮咬了咬牙,执拗的说道:“还有一个方子,我们还没用过!”
“痴儿啊痴儿!”
徐铮记得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有对青蒿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作为一个穿越者,对于青蒿汁水和青蒿素的区别,徐铮还是了解的,前者是粗暴的人工方式制取,后者是利用化学物质萃取,二者之间有着天翻地覆的差距。但是徐铮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靠自己动手,毕竟青蒿汁水里多多少少含有些青蒿素的有效成分,至于能否治愈疟疾,心里实在一点把握也没有,病急乱投医吧!徐铮如此想。
好在江南地区也是青蒿的产地,找到青蒿不是难事,徐铮收集了不少,然后自己动手,制取了不少的汁水,一天三次,强迫秀才喝下去。
连续喝了六天,就连秀才的脸色,看着都有些发绿。
不知道是徐铮感动了上天,还是上天可怜秀才,不忍心看他如此牛饮青蒿汁,秀才的寒热发作间隔时间竟越来越长,竟有了些康复的迹象,只不过身体还有些虚弱。
“吾儿,为父今生再也不喝青蒿汁了,若再喝,毋宁死!”
看着秀才渐有起色,徐铮的心情轻松了好多,笑着说道:“想喝也没有了,咱家地里的蒿子都被你喝光了!”
中医治病讲究“十分病,三分治七分养。”徐铮看着瘦骨嶙峋的秀才,再看看自己的小身板,决定全家进补,但是翻遍钱袋,只余十来个铜板了。
“人呐,真是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本来日子就很清苦,前段时间靠自己投机取巧,攒了了点私房钱,这下子全没了,健康才是福!”徐铮嘴里嘀咕着,脑袋里在不断的翻腾着各种主意。
补药是吃不起了,只能食补,通常来说,鸡鱼肉蛋,可是自己现在两手空空,借点高利贷?徐铮断然否定,不管是任何时代,驴打滚是绝对不能碰的,犹如毒品。
若说食补,最好的是黄鳝王八鸽子老母鸡,这个时代的人好像吃王八黄鳝的不多,看来自己必须在这个方面下下功夫。(黄鳝很早被国人用于药材,《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本草求真》:入肝肾。孟诜:补五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王八又名团鱼、鳌等,本草中又多个食补药方。)
好在前世里,在农村里看过人家勾黄鳝和钓王八,徐铮决定试试。
用剩下的铜板,换了点猪肝,跟铁匠铺讨了根细铁条,自己动手做了几根直勾,钓过甲鱼的人都知道,钓甲鱼多用直勾,而黄鳝用的是弯钩,但是要找准洞穴,技术含量不是太高。
准备就绪之后,找了个多芦苇的池塘,运气不错,够到了几条老黄鳝,脊背发青的那种,然后在天色将黑的时候,下好甲鱼勾,在岸上固定好,做好标记,待第二天凌晨前来收取。
也许是明朝的时候,还没有诞生众多“吃货”的原因,徐铮早上的收获很不错,将近两斤多重的甲鱼两只。
经过徐铮的一番加工,新鲜的甲鱼黄鳝汤出锅了。由不得秀才抗拒,一锅汤被徐铮和秀才父子俩全部消灭干净。
为了尽快让秀才恢复,徐铮不断的更换着食谱,今天弄两条黄鳝、甲鱼,明天抓点野味,实在没食欲了,再上山弄点野蜂蜜之类的,最让秀才吃不消的一次,徐铮竟然抓了条菜花蛇,非要给秀才做什么蛇羹,吓得秀才差点从床上跳起来。
徐铮也是没办法,毕竟家里的开支来源主要是秀才的廪米,现在秀才病倒快半个月了,在有几天就要排名考试了,假如秀才参加不了,一家人都得喝西北风了。
在徐铮的努力下,秀才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甚至能卧床读书了,徐铮心里大定,这才顾及到土豆和玉米。
挑除坏掉的土豆,徐铮把生芽的部分,切成小块,然后在田里种了下来,至于深翻土地,基肥、起陇之类的就顾不上了,只能浇浇水,拔拔草。
大病之后的秀才,沉默了很多,每天不是读书,就是发呆,甚至顾不上和徐铮说上几句话。徐铮知道,秀才是在自责。看着儿子整天忙碌,而自己却只能袖手旁观,看来得开导开导秀才。
若果想吸引一个人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参与进来。
可问题又来了。除了识字,秀才还能做点什么?徐铮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一是让秀才开馆授徒,既可以教书育人,也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二是让秀才接受劳动改造,在身体劳动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一句话:不事稼穑的秀才不是好秀才。
晚饭过后,徐铮拿了一张凳子,坐在秀才窗前,准备来一场父子间关于“劳动改造”的大讨论。
秀才拿了本书,盖在脸上假寐。徐铮看了下,正是一本《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洗。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徐铮不得不佩服古人背诵的能力,换做后世的自己,即使一篇文章能当时背下来,但是过后不久则容易忘记。但是这副身体的前任主人,提起背诵,简直如行云流水,一个字不带错误的。除了背诵上面的话费的功夫,应该和古人心思比较单纯有很大的关系。
徐铮的背诵引起了秀才的共鸣,不知不觉中,秀才拿开了书本,和着徐铮,一起背了起来。对于秀才来说,《诗三百》是从小就背熟的,自然是张嘴就来。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秀才背书的声音很好听,俨然带着金石的音色,又透露着一丝丝久经人事的沧桑,徐铮有些呆了,原来秀才还是个大帅哥!
“铮儿,你我父子二人,好久没有一起诵读诗书了!”秀才背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徐铮点了点头。
“铮儿,你可否记得为父给你讲过圣人删除杂诗而重整诗经,谓之三百篇?”秀才果然被勾起了兴趣。
徐铮知道,关于孔圣人收集、删除,整理诗经,最后成书三百零五篇的故事,这同样也是史学上的一大争论,大抵从两汉至明清,关于孔子删诗都是知识分子争论的焦点,其中不乏历代名家都发表过不同的看法。
秀才的论点其实和徐铮的差不多,秀才长告诉徐铮: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先圣们超凡入圣,但毕竟也是凡人,是凡人就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和个人嗜好。
关于这一点,徐铮觉得孔子既然是整理诗经,那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很正常的,要知道,自唐虞至春秋,这么长的文化积淀,流传盛行的诗绝对不止三百篇,甚至数千上万篇也是有可能的,诗的内容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格式,音韵等,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再加上个人的喜好,然后从中选取,最终成书三百篇,很正常的一个行为;换而言之,假如换了一个整理者,则有可能是诗四百,有什么值得争论呢?
至于后人,总
十两银子几乎都扔在了药费上面,秀才的病仍没有见好,不断的寒热交替,把本来身子骨就差的秀才折腾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徐铮根据记忆,猜测出秀才十有八九是被蚊虫叮咬,染上了恶性疟疾,就算是二十一世纪,如果救治的不及时,仍然是致命的,可问题是明明自己知道什么药物可以治疗,却偏偏没有办法弄到。
不断的焦虑让徐铮眼珠子通红,整个人疲惫不堪,脾气也大了许多。
今天秀才的病发作过后,人倒是精神了很多,眼珠子在枯瘦的眼眶里不停的转动,喝了几口水之后,把徐铮叫到跟前,说道:“铮儿,为父命薄福浅,且时运不佳,父母早亡,中年丧妻,如果没有你,真不知道这几年是如何活下来的。”
“看着你一天天长大,聪慧灵秀,从开蒙识字,到父子朝夕相对,研读诗书,真是为父一生中少有的快乐,为父真的不亦乐乎!”
“然而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况为父现在沉珂难治,病已深入膏肓,恐时日不多!家里尚余钱财不可再购买药物,药石已无用矣,徒靡费尔!”
“吾去后,汝还得活下去,切莫忧伤过度,过度损伤心神,须知日后还得靠你光大门楹,继承香火!”
“吾知吾儿志向非小,才学过人,他日定能一飞冲天,吾在九泉之下,亦能心安,无愧于列祖列宗!”
秀才这是在交代后事了,徐铮一阵气恼,高声说道:“胡说什么,又不是治不了!”
“痴儿,诸多医者皆束手无策,俗话说:人各有命,富贵在天。勉强不得!”秀才认为徐铮实在安慰自己。
徐铮看着秀才,久久才说道:“这病,他们不能治,我有办法!”
“天意不可违,夫人者尽人事从天命,今以至此,汝不必在欺瞒于我!”秀才已经绝望了。
徐铮咬了咬牙,执拗的说道:“还有一个方子,我们还没用过!”
“痴儿啊痴儿!”
徐铮记得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有对青蒿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作为一个穿越者,对于青蒿汁水和青蒿素的区别,徐铮还是了解的,前者是粗暴的人工方式制取,后者是利用化学物质萃取,二者之间有着天翻地覆的差距。但是徐铮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靠自己动手,毕竟青蒿汁水里多多少少含有些青蒿素的有效成分,至于能否治愈疟疾,心里实在一点把握也没有,病急乱投医吧!徐铮如此想。
好在江南地区也是青蒿的产地,找到青蒿不是难事,徐铮收集了不少,然后自己动手,制取了不少的汁水,一天三次,强迫秀才喝下去。
连续喝了六天,就连秀才的脸色,看着都有些发绿。
不知道是徐铮感动了上天,还是上天可怜秀才,不忍心看他如此牛饮青蒿汁,秀才的寒热发作间隔时间竟越来越长,竟有了些康复的迹象,只不过身体还有些虚弱。
“吾儿,为父今生再也不喝青蒿汁了,若再喝,毋宁死!”
看着秀才渐有起色,徐铮的心情轻松了好多,笑着说道:“想喝也没有了,咱家地里的蒿子都被你喝光了!”
中医治病讲究“十分病,三分治七分养。”徐铮看着瘦骨嶙峋的秀才,再看看自己的小身板,决定全家进补,但是翻遍钱袋,只余十来个铜板了。
“人呐,真是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本来日子就很清苦,前段时间靠自己投机取巧,攒了了点私房钱,这下子全没了,健康才是福!”徐铮嘴里嘀咕着,脑袋里在不断的翻腾着各种主意。
补药是吃不起了,只能食补,通常来说,鸡鱼肉蛋,可是自己现在两手空空,借点高利贷?徐铮断然否定,不管是任何时代,驴打滚是绝对不能碰的,犹如毒品。
若说食补,最好的是黄鳝王八鸽子老母鸡,这个时代的人好像吃王八黄鳝的不多,看来自己必须在这个方面下下功夫。(黄鳝很早被国人用于药材,《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本草求真》:入肝肾。孟诜:补五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王八又名团鱼、鳌等,本草中又多个食补药方。)
好在前世里,在农村里看过人家勾黄鳝和钓王八,徐铮决定试试。
用剩下的铜板,换了点猪肝,跟铁匠铺讨了根细铁条,自己动手做了几根直勾,钓过甲鱼的人都知道,钓甲鱼多用直勾,而黄鳝用的是弯钩,但是要找准洞穴,技术含量不是太高。
准备就绪之后,找了个多芦苇的池塘,运气不错,够到了几条老黄鳝,脊背发青的那种,然后在天色将黑的时候,下好甲鱼勾,在岸上固定好,做好标记,待第二天凌晨前来收取。
也许是明朝的时候,还没有诞生众多“吃货”的原因,徐铮早上的收获很不错,将近两斤多重的甲鱼两只。
经过徐铮的一番加工,新鲜的甲鱼黄鳝汤出锅了。由不得秀才抗拒,一锅汤被徐铮和秀才父子俩全部消灭干净。
为了尽快让秀才恢复,徐铮不断的更换着食谱,今天弄两条黄鳝、甲鱼,明天抓点野味,实在没食欲了,再上山弄点野蜂蜜之类的,最让秀才吃不消的一次,徐铮竟然抓了条菜花蛇,非要给秀才做什么蛇羹,吓得秀才差点从床上跳起来。
徐铮也是没办法,毕竟家里的开支来源主要是秀才的廪米,现在秀才病倒快半个月了,在有几天就要排名考试了,假如秀才参加不了,一家人都得喝西北风了。
在徐铮的努力下,秀才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甚至能卧床读书了,徐铮心里大定,这才顾及到土豆和玉米。
挑除坏掉的土豆,徐铮把生芽的部分,切成小块,然后在田里种了下来,至于深翻土地,基肥、起陇之类的就顾不上了,只能浇浇水,拔拔草。
大病之后的秀才,沉默了很多,每天不是读书,就是发呆,甚至顾不上和徐铮说上几句话。徐铮知道,秀才是在自责。看着儿子整天忙碌,而自己却只能袖手旁观,看来得开导开导秀才。
若果想吸引一个人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参与进来。
可问题又来了。除了识字,秀才还能做点什么?徐铮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一是让秀才开馆授徒,既可以教书育人,也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二是让秀才接受劳动改造,在身体劳动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一句话:不事稼穑的秀才不是好秀才。
晚饭过后,徐铮拿了一张凳子,坐在秀才窗前,准备来一场父子间关于“劳动改造”的大讨论。
秀才拿了本书,盖在脸上假寐。徐铮看了下,正是一本《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洗。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徐铮不得不佩服古人背诵的能力,换做后世的自己,即使一篇文章能当时背下来,但是过后不久则容易忘记。但是这副身体的前任主人,提起背诵,简直如行云流水,一个字不带错误的。除了背诵上面的话费的功夫,应该和古人心思比较单纯有很大的关系。
徐铮的背诵引起了秀才的共鸣,不知不觉中,秀才拿开了书本,和着徐铮,一起背了起来。对于秀才来说,《诗三百》是从小就背熟的,自然是张嘴就来。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秀才背书的声音很好听,俨然带着金石的音色,又透露着一丝丝久经人事的沧桑,徐铮有些呆了,原来秀才还是个大帅哥!
“铮儿,你我父子二人,好久没有一起诵读诗书了!”秀才背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徐铮点了点头。
“铮儿,你可否记得为父给你讲过圣人删除杂诗而重整诗经,谓之三百篇?”秀才果然被勾起了兴趣。
徐铮知道,关于孔圣人收集、删除,整理诗经,最后成书三百零五篇的故事,这同样也是史学上的一大争论,大抵从两汉至明清,关于孔子删诗都是知识分子争论的焦点,其中不乏历代名家都发表过不同的看法。
秀才的论点其实和徐铮的差不多,秀才长告诉徐铮: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先圣们超凡入圣,但毕竟也是凡人,是凡人就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和个人嗜好。
关于这一点,徐铮觉得孔子既然是整理诗经,那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很正常的,要知道,自唐虞至春秋,这么长的文化积淀,流传盛行的诗绝对不止三百篇,甚至数千上万篇也是有可能的,诗的内容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格式,音韵等,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再加上个人的喜好,然后从中选取,最终成书三百篇,很正常的一个行为;换而言之,假如换了一个整理者,则有可能是诗四百,有什么值得争论呢?
至于后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