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铁马冰河入梦来,张煌言出使大顺
  怀庆战役以大顺军获胜宣告结束,这一战斩杀清兵五万,最大的战果就是杀了八千关宁铁骑,吴三桂狼狈而逃。
  其次便是杀了清军大将金玉和,此人官拜梅勒额真,是正二品武官。
  金玉和的死,给建奴带来了极大的震慑,就连多尔衮也心生惧意。清兵一退再退,嚣张的气焰萎靡下去。
  开战之前,大顺朝廷上下都深知此战意义非凡。虽然李自成并未像李存明一样认定此战乃是国运之战,但他动员了手里的全部精锐部队,麾下勇将尽出。
  酝酿了那么长时间,战斗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收场了,颇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刘宗敏直呼不过瘾,想着乘胜追击,甚至有了再打回紫禁城的念头。
  李过道:“穷寇莫追,这一仗能赢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一是我军将士上下同心,二是崇祯帮了我们大忙,才险中取胜,怎能继续冒险?”
  宋献策道:“确实如此,我军这几个月以来伤亡惨重,损兵折将,无力再去攻打京城。只能暂且休养生息恢复元气,静观其变。我斗胆说一句,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还是得看崇祯方面的动向。”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怀庆战役乃是皇上运筹帷幄打赢的,跟他崇祯有何干系?”牛金星轻蔑道。
  李自成也有些不高兴,但他头脑难得保持清醒,道:“以后少在朕面前提起崇祯,尔等要记住,满清鞑子是我们的敌人,他崇祯也是我们的敌人!”
  “不过咱们确实无力再发动大战了,朕决定先收拾残局,等将士们喘过气来,咱们还会卷土重来的!”
  与此同时,周遇吉拿下了开封城,并追击清兵三十里。彻底将清兵赶出开封地界后,周遇吉遵从李存明的指示,退守开封。
  开封久经战火荼毒,已是破烂不堪。李自成曾经三次围攻开封,尤其是最后一次掘开黄河堤岸引水淹城,千古名城不复往日繁华景象。
  刘宗周叹息不止:“汴梁一梦,令人心碎!”
  城里许多建筑已经被泥沙掩埋,周遇吉带着兵卒清理泥沙。刘宗周劝道:“周将军,开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务之急应该最先修缮城墙,清理城中淤泥还在其次。否则敌人来攻,如何守得住?”
  “敌人来了,刘老大人可以用仁义道德打败他们嘛!”周遇吉打趣一句,耸着肩膀道,“谁说本将军要占领开封城了?我是来此地发财的!”
  原来开封城被淹没之后,周王府宫殿也遭了灾。周王带着家眷逃离开封,但他的钱财却没有带走,明朝这些藩王十分有钱,李存明早就打起主意来了。
  周遇吉在开封城挖掘周王府财宝之时,怀庆战役的消息传到了徐州。李存明心情大好,邀请闫尔梅喝酒,君臣二人商议下一步应对之策。
  “为了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朕和军师步步为营,耗费了许多心血。第一步派翁之琪缠住多铎大军,第二步派周遇吉拿下开封,并展开了宣传统战工作,现在该走第三步了,派人出使伪顺,与李自成联盟。”
  闫尔梅道:“派人出使伪顺,是最关键的一步,倘若这一步行差踏错,前面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最紧要的是选用合适的人才,不知陛下心中可有人选?”
  李存明皱眉道:“朕这几日为了此事犯愁呢,身边无人可用。”
  “如果实在找不出合适人选,臣愿意往西安走一遭。”
  “军师事务繁多,朕这里片刻离不开你。朕再斟酌一下吧……”
  正说着,一个锦衣卫来报:“陛下,李邦华大人回来了,他带着堵胤锡和张煌言求见。”
  “好啊,出使伪顺的人选有了!”李存明霍然起身,招呼闫尔梅道,“走,咱们一起去迎接李邦华。数月不见,朕还真想念他。”
  快步到了府衙大堂,李存明却眉头发紧,他看见李邦华躺在一副担架上,似乎受了重伤。
  “李爱卿,你这是怎么了?”李存明奔过去,俯身拉着李邦华的手。
  “陛下……”李邦华有气无力。
  旁边一人道:“臣湖广按察司副使堵胤锡见过陛下,回禀陛下,李部堂在浙江时不幸受伤,伤及肺腑。李部堂念及陛下厚恩,不愿意待在浙江养伤,一路舟车劳顿赶回徐州,现下伤情更重了。”
  李存明怒道:“谁人胆敢伤了李爱卿,到底怎么回事?”
  堵胤锡道:“浙江境内有许多地方发生了奴变,金华县尤其严重。当时我们到了金华,成百上千个奴仆围了县衙,李部堂前去平息变乱,混乱中被一支梭镖射中,昏迷了很多天。”
  明末时期,南方乡绅和士大夫们豢养奴仆成风。后来奴仆们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和折磨,时常爆发出动乱,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平息下去。
  “快,把傅院长叫来,一定要治好李爱卿!”李存明吩咐一个锦衣卫道。
  李邦华竭力拽住李存明的手臂,用尽力气道:“陛下,臣有话要说。臣南下之后,走了很多地方体察民情,愈发觉得陛下不容易。北方受灾严重,兵祸不断,其实南风也不平静,天灾也多,人心不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臣以前的一些想法大错特错。”
  “臣看出来了,陛下在宁陵县城的所作所为,才是拯救我大明朝的良策,希望陛下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臣在浙闽两地,推广土豆、玉米的种植,小有成效……”
  李存明见他说话费力,劝道:“朕明白,都明白。李爱卿老成谋国,朕一向将你当作股肱之臣,只是你现在身体太虚弱,还是少说话的好。”
  “不,陛下,请让臣说完吧!”李邦华很迫切,似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他艰难地扭过头,指着堵胤锡和张煌言道:“此二人有宰相之才,望陛下信之用之。臣请他们出山,却没有第一时间带他们来面圣,而是在南方逗留了几个月,带着他们见识民生哀苦,是为了磨练他们,是为国养士……”
  说到这里,李邦华气力用尽,昏迷过去。
  李存明急忙命人将李邦华安置在一处清净的住宅里,又吩咐傅山全力抢救。但李邦华伤得太重,耽误太久,病情恶化了。
  这一天夜里,李邦华悠悠醒来。他吃了些稀粥,精神大振,脸上罩着一层异样的红光。
  入秋了,窗外飘着细雨。李邦华突然想写字,吩咐张煌言给他拿来纸墨笔砚。
  “李部堂,您还是不要费心劳神了,多多休息吧。”张煌言劝道。
  李邦华固执己见,张煌言只好给他拿来了纸笔。李邦华沉吟片刻,龙飞凤舞写下一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罢,纵声大笑,而后呕血不止。
  张煌言吓得脸色发白,急忙站起来去找傅山。奔到门口,却听到李邦华呼喊道:“打过黄河,打过黄河,打过黄河……”
  继而没了动静,张煌言回头看去,只见李邦华躺在床上,举着双拳做挥舞状,双目瞪得很大。
  他走回去,一连唤了几声“李部堂”,没有回应。伸手在李邦华鼻子下一探,气息断了。
  “李部堂!”张煌言跪下去,哭得肝肠寸断。
  李存明听闻李邦华去世的消息,一个人呆坐在书桌后面。外面风雨飘摇,屋里烛光昏暗,他沉浸在哀伤之中难以自拔。
  良久后,李存明铺开一张宣纸,郑重写下四个大字:“国士无双!”
  而后下旨:“追赠李邦华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皇帝亲撰碑文,赠“国士”称号,罢朝哀悼一日。”
  ……
  安葬了李邦华之后,李存明在书房接见堵胤锡和张煌言。此二人与李邦华相处日久,已经把他当成了老师,面上犹有哀戚之色。
  李存明打望着此二人,只见堵胤锡约有四十岁,个头稍矮;张煌言则年轻得多,二十四五的样子,长身玉立风度翩翩。
  历史上的堵胤锡和张煌言都是大忠臣,也都是南明时期坚持抗清的仁人志士。且不说他们的抗清事迹,李存明最看重他二人的战略眼光。
  有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南明时期,只有堵胤锡和张煌言称得上战略家,能够与诸葛亮、张良等人相提并论。
  因为他们二人在弘光朝败亡后,最先提出联合农民军抵抗满清的战略构想,而且也都身体力行,对投降过来的农民军一视同仁,爱护有加。
  南明的士大夫们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局面,犹自热衷窝里斗,对农民军的仇视刻在了骨子里。比如李过、高一功投降到何腾蛟麾下,始终得不得信任。
  张献忠的部下李定国、孙可望等人,原先也想着跟永历朝廷合作,却受到了瞿式耜等人的诸多猜忌,最后导致彼此离心离德,抗清事业一蹶不振。
  两相对照,就能看出堵胤锡和张煌言的难能可贵之处了!
  李存明道:“朕打算派人出使伪顺朝廷,双方达成联盟协议,你们谁愿意前往?”
  两人都表示愿意承担重任,李存明沉吟半晌,笑道:“朕看就让张煌言去吧,毕竟你年轻一些,腿脚利落。张爱卿,此次任务非同小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明白吗?”
  张煌言跪下道:“臣定不辱命!”